陸宇建 張繼袖
(1.南開大學商學院,天津 300071;2.渤海證券研究所,天津 300381)
決策有用觀認為,財務報告的首要目標是為現(xiàn)有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其做出投資、信貸和其他決策所需的信息。然而,近年來,國內外資本市場出現(xiàn)的一個個“股市神話”的破滅和財務造假案件都與財務粉飾或利潤操縱有關,會計信息質量受到了質疑,財務報告使用者開始更多地關心會計信息質量。
人們在責難會計信息質量的同時,往往把矛頭指向不完善的公司治理,認為低質量會計信息主要受治理結構,尤其是控股股東機會主義行為的影響。股權集中度越高,會計信息質量越低[1][2]。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在利益相關者關于企業(yè)治理結構的產權博弈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會計信息質量受到產權博弈結果的影響[3]??毓晒蓶|持股比例與企業(yè)的會計信息質量存在顯著的負相關[4]。因此,所有權結構影響會計信息質量,而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是產權博弈的結果。本文擬運用博弈論從所有權激勵角度考察會計信息質量供需博弈的均衡結果,進而為控股股東所有權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控股股東有很強的動機降低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代理問題,并且最大化企業(yè)價值[5]。集中的所有權可以促使大股東加強對管理層的監(jiān)督[6]。然而,控股股東也可能通過盈余管理掠奪其他股東的財富[7]?,F(xiàn)有的理論預測,所有權在兩個方面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供給和需求:防御效應和協(xié)同效應。
所有權的防御效應認為,集中的所有權給控股股東創(chuàng)造了掠奪其他股東財富的激勵,控股股東以犧牲少數(shù)股東利益為代價,從企業(yè)攫取私人收益。防御效應預測集中的所有權結構便于控股股東掏空上市公司,損害盈余的可靠性,歪曲盈余的持續(xù)性和成長性,降低了會計信息質量[6][8][9]。
1.會計信息質量的供給
有大量文獻關注所有權結構對會計信息質量供給影響。東亞國家所有權集中度越高的企業(yè),盈余反應系數(shù)越低,這與東亞國家所有權對會計信息質量的防御效應一致[2]。在美國背景下,有二元股權結構的企業(yè),傾向于有高度集中的所有權,有較差的公司治理,因此會報告低質量的會計信息,也支持所有權對會計信息質量有防御效應[10]。
在我國,所有權集中度較高,“一股獨大”現(xiàn)象明顯,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與其他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嚴重。同時,我國上市公司的所有權形式多是兩層委托代理關系,即國資委—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員或者控股股東的實際行權人為了政治前途、晉升和職務,有財務粉飾的機會主義動機。由于控股股東的絕對優(yōu)勢、監(jiān)管不力以及處罰成本過低,導致上市公司可能提供低質量會計信息。
2.會計信息質量的需求
財務報告編制者的動機對會計信息質量起著重要作用[11]。研究表明,市場需求增加了財務報告的質量,盡管英國私人企業(yè)和公眾企業(yè)遵循實質上相同的會計準則,但公眾企業(yè)較私人企業(yè)在確認經(jīng)濟損失時更及時。因為市場對公眾公司的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需求超過私人企業(yè),所以公眾企業(yè)的會計信息質量較高[12]。
不同企業(yè)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的激勵不同,會計信息的質量也不同。不同的投資者對企業(yè)有著不同的認識。盡管防御效應預測低質量會計信息的供給與集中的所有權有關,但是如果財務報告使用者認為所有權越集中,公司治理越差,他們就會要求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為了保護自己的資產和利益,財務報告使用者可以設置對企業(yè)會計信息質量更敏感的契約條款,或者拋售企業(yè)股票。結果,所有權防御效應可以引起財務報告使用者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需求。反過來,這又刺激了上市公司為了贏得更有利的契約條款(例如低的資本成本)報告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在我國,資本市場已經(jīng)有十幾年的發(fā)展,投資者法律保護意識日益增強,投資者由盲目跟風炒作到逐漸成熟,證券分析師行業(yè)和機構投資者正在興起壯大,不少投資者已經(jīng)具備一定財務知識,能夠解讀財務報告。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者維權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有需要高質量會計信息的動機和能力。
所有權的協(xié)同效應認為,因為控股股東長期持有大量股份,控股股東的利益和其他股東的利益會更好地協(xié)調,控股股東從多方面考慮會減輕掠奪的程度,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1.會計信息質量的供給
在我國,控股股東和其他股東之間存在關聯(lián)關系,考慮關聯(lián)關系之后,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均值約為45%,個別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持股比例超過75%。所以,集中的所有權很容易使控股股東產生協(xié)同效應。根據(jù)協(xié)同效應觀點,控股股東有可能較少地通過財務粉飾從其他股東那里掠奪財富。此外,因為控股股東通常也是大型企業(yè)或企業(yè)集團,掠奪的財富并不歸屬于某個人或小集團,違法違規(guī)的后果通常由個人承擔,理性的控股股東和高管人員會考慮掠奪的成本和效益以及掠奪帶來的法律風險和政治風險。日益增強的監(jiān)督機制和新聞自由的放大作用也刺激控股股東更有效地與其他股東和債權人通過高質量會計信息進行交流,樹立良好的企業(yè)形象和聲譽,提高控股股東的政治影響和社會地位。
與協(xié)同效應一致,所有權集中的企業(yè)似乎更有效率并且有更完善的公司治理。Anderson和Reeb(2003)[13]發(fā)現(xiàn),所有權集中的家族企業(yè)有低的債務成本,他們的發(fā)現(xiàn)暗示著集中的所有權和公司治理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因此,學術界存在所有權協(xié)同效應的證據(jù),集中的所有權創(chuàng)造了最大化所有股東財富的激勵??傊瑥拈L期看,個人的收益成本對比、維護企業(yè)聲譽的動機限制了控股股東為了私人利益粉飾會計信息。
如上所述,協(xié)同效應預測集中的所有權與完善的公司治理有關。反過來,完善的公司治理減輕了管理層粉飾財務報表的機會主義。這樣,上市公司有可能報告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同時,為了避免潛在地損害控股股東和高管個人聲譽以及改善長期業(yè)績,控股股東有動機通過減少財務粉飾行為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對于控股股東也是有利的,控股股東可以通過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掌握企業(yè)的真實業(yè)績情況,有利于進行有效的財務分析工作。國有大中型企業(yè)有良好的工作條件和薪酬待遇,是不少有識之士向往的工作組織,企業(yè)里有高水平的管理團隊或內部人所有權,他們的正義感和責任感也促使企業(yè)報告高質量的會計信息。Warfield、Wild 和 Wild(1995)[14]發(fā)現(xiàn),較高的管理者所有權與高質量會計信息有關,意味著所有權對會計信息質量存在協(xié)同效應。
2.會計信息質量的需求
盡管有證據(jù)顯示所有權集中產生了較大的代理沖突和信息不對稱,中小股東法律保護較弱的東亞國家的財務報告比中小股東法律保護強的美國更不透明。但是,因為東亞國家的財務報告使用者可以依賴私人來源的信息,他們對財務報告質量的需求比美國低[11]。如果內外部人的利益得到了更好地協(xié)調,股東很可能更少依賴公開的財務信息監(jiān)督經(jīng)理,因為經(jīng)理多是有影響的股東通過董事會提名的,這些股東能夠獲得上市公司的非公開信息。類似的討論也適用于債權人。如果債權人相信集中的所有權與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有關,債務契約條款對會計信息質量就不會敏感,對于中小股東,由于持股份額有限和監(jiān)督的高成本,他們很少有監(jiān)督內部人的動機,即使產生監(jiān)督控股股東的動機,在投資者關系處理較好的條件下,他們也會相信上市公司會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總之,協(xié)同效應意味著所有權集中減少了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需求。
如果提供高質量財務信息的激勵很少,會計信息是低質量的[11][12]。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低需求減少了企業(yè)報告高質量財務報告的動機。Ball、Robin和Wu[11]認為,有普通法傳統(tǒng)的四個亞洲國家和地區(qū)(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中國香港)財務報告質量不高于成文法系國家的財務報告質量。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需求在這四個國家和地區(qū)是低的,即使投資者保護在普通法國家強于大陸法系國家[1]。他們的發(fā)現(xiàn)意味著家族企業(yè)報告低質量的會計信息。
綜上所述,因為現(xiàn)存的理論提供了可選擇的關于所有權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預測,所有權激勵效應和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需求之間或者說會計信息質量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博弈問題。
在會計信息質量供給方面,集中的所有權,一方面會使控股股東花費更多的努力去監(jiān)督公司管理層以最大化公司的利益,從而間接地為投資者創(chuàng)造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即協(xié)同效應;另一方面,控股股東有動機以犧牲外部投資者利益為代價從企業(yè)攫取私人利益,增加信息不對稱,從而供給低質量的會計信息,即防御效應。
在會計信息質量需求方面,投資者總是期望獲得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外部股東由于其擁有的所有權同樣具有防御效應和協(xié)同效應,但由于外部股東持股較少并處于信息劣勢,以防御為主,高防御相當于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高需求,低防御相當于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低需求。
假設前提:所有權集中是共同知識(Common Knowledge)。
參與者集合:H∪I。
H={控股股東,Controling shareholder},
I={外部投資者,Outside investor}。
行動集合:對任意的 h∈H,i∈I,有行動集合{Ah,Ai}。
偏好:對任意的 h∈H,i∈I,有收益函數(shù) πh(aH,aI,αH),πi(aH,aI,αH)。
1.完全信息靜態(tài)博弈
(1)簡單模型
參與者只有兩個:H={h},I={i},且行動集合是離散的。Ah={防御,協(xié)同},Ai={高防御,低防御}。
偏好:
πh(防御,低防御)?πh(協(xié)同,低防御)?πh(防御,高防御)?πh(協(xié)同,高防御);πi(協(xié)同,低防御)?πi(協(xié)同,高防御)?πi(防御,高防御)?πi(防御,低防御)
圖1 會計信息質量供求博弈
根據(jù)圖1效用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納什均衡為{(防御,高防御)},即由上述偏好所決定的均衡:控股股東防御(攫取利益,提供低質量的會計信息),而外部投資者采取高防御措施,即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產生高需求。
博弈的結果說明,由于控股股東所有權防御效應導致的提供低質量會計信息會維持內部人的信息優(yōu)勢,給控股股東帶來很大的效用,使得內部人不愿意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投資者在決策時會有相應的預期,進而產生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需求。完全自由的資本市場會因“劣幣驅逐良幣”而導致無人愿意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均衡戰(zhàn)略組合不是最優(yōu)組合(協(xié)同,低防御),而是(防御,高防御))。投資者為了獲得高質量會計信息必須追加搜尋成本,致使投機盛行,影響資源優(yōu)化配置和資本市場的發(fā)展。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控股股東是低質量會計信息的提供者,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個首要途徑就是降低控股股東提供低質量會計信息的效用或者說降低控股股東的防御效應。實際上,(協(xié)同,低防御)是這個博弈的最佳選擇,雙方都獲得了最佳效用。那么如何促使(防御,高防御)向(協(xié)同,低防御)轉化呢?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各參與人達成一項有約束力的協(xié)議,但因為沒有參與者有積極性遵守協(xié)議而使得這種形式的效果并不好;二是引入監(jiān)管,比如注冊會計師的監(jiān)督或者政府通過制度建設進行監(jiān)管?,F(xiàn)實中常常采用后者。
圖2是引入注冊會計師(CPA)監(jiān)督后的博弈結果。高素質的CPA對公司內部人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較強的監(jiān)督作用,讓投資者知曉會計信息質量,即讓外部投資者明確地知道控股股東的戰(zhàn)略選擇,進而達到降低內部人防御效應效用的目的。顯然,在外部投資者做出選擇之前,內部人先行選擇。
圖2 引入CPA后的博弈樹
圖2中的效用數(shù)值是合理的。例如,在得知控股股東選擇“防御”的前提下,外部投資者仍選擇低防御水平肯定會遭受較大的效用損失,其效用值一定低于其他情況;同時,控股股東提供低質量會計信息必然影響其形象和信譽,會招致CPA更嚴厲的監(jiān)督,其效用水平也會低于協(xié)同時的效用。如果內部人選擇協(xié)同,外部投資者的最優(yōu)選擇是低防御,它給控股股東帶來的效用是3。如果控股股東選擇防御,外部投資者的最優(yōu)選擇是高防御,它給內部人帶來的效用是0。顯然,內部人會選擇協(xié)同。因此,納什均衡只能是(協(xié)同,低防御),從而達到規(guī)范會計信息披露的目的。
政府通過制度建設,加大對會計違規(guī)行為的處罰力度,可以增加內部人披露低質量會計信息的成本。由于政府監(jiān)督多是事后行為,每個局中人知道其他局中人的戰(zhàn)略選擇與效用,但不知道對方的真實選擇。此時控股股東與外部投資者的效用矩陣見圖3(由于內部人知道提供低質量的會計信息很可能受到處罰并降低其效用,使得其效用分別為0和1)。
圖3 引入政府監(jiān)管后的博弈
從圖3可知,組合(協(xié)同,高防御)和(防御,低防御)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因為控股股東選擇協(xié)同時,外部投資者的最優(yōu)選擇是低防御;當控股股東選擇防御時,外部投資者的最優(yōu)選擇是高防御。同時,由于外部投資者選擇高防御時,控股股東選擇協(xié)同會得到更大的效用,所以(防御,高防御)也不可能發(fā)生,最終的納什均衡是(協(xié)同,低防御)。這樣的博弈均衡是雙方的最佳選擇。
我國于1998年全面實行上市公司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于2001年建立獨立董事制度,這些制度建設對規(guī)范會計信息披露、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完善公司治理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仍不乏CPA和上市公司竄通舞弊、“花瓶獨立董事”的案例。制度建設是否確實發(fā)揮有效監(jiān)督控股股東不良財務行為、提高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作用還需要數(shù)據(jù)支撐。
(2)一般模型
參與者行動a是行動集合A中的一個連續(xù)變量;H={h1,h2,…,hm},I={i1,i2,…,in},分別由 m和n個參與者構成。根據(jù)收益最大化原則求解均衡。
對于每一個 hj∈H(j=1,2,…,m),對 πhj求一階條件:
共m個方程
對于I,我們同樣能得到反應函數(shù)(方程組):
共n個方程
上述反應函數(shù)構成(m+n)個方程組,(m+n)個未知量。如果反應函數(shù)均是線性的,我們期望得到均衡解的一般形式為:
2.兩階段博弈及其均衡
這里的博弈仍滿足1(2)中的兩個假設。第一階段,外部投資者行動,選擇防御水平;第二階段,控股股東行動,選擇一個會計信息質量的供給水平。我們來求解這個動態(tài)均衡。
(1)利用倒推法,我們先考慮控股股東集合H(第二階段)
對控股股東的收益函數(shù)求一階條件:共m個方程
如果把aI(所有外部投資者的行動組合)作為已知量,我們可以解得:
(2)考慮外部投資者的行為(第一階段)
對于任何一個投資者i∈I,其收益函數(shù)可以表示為 πi((aI,αH),aI,αH),求一階條件:
注意,這里求解均衡與1中的不同之處。反應函數(shù)Bh1,Bi1等都與1中的討論不同。最終的均衡解SPE與1中的NE雖然在表達形式上是相同的,但相應的函數(shù)關系和均衡含義都是不同的。
1.考慮將模型中所有權集中度αH內生化
首先,對于每一個 i∈I,令 ai= αi,即外部投資者通過增持或拋售股票來選擇自己的防御水平(高會計信息質量需求水平)(保留αH)。
其次,假設在出售股票所帶來的收益足夠大時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導致控股股東必須進行控制權轉移,控股股東有可能放棄控股地位。
在上述兩個附加條件下,我們期望均衡行為會改變所有權集中度αH。我們得以將制度內生化。
2.考慮兩階段重復博弈
如果某一局外經(jīng)濟主體開始持有公司股票,那么這個主體將成為模型中的一個參與者(或者∈I或者∈H)。在某一時刻t,一旦該參與者完全拋售股票,則博弈結束,該模型為有限次重復博弈,否則為無限次重復博弈。
那么,這個模型是否就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制度演化博弈呢?如果隨著博弈次數(shù)T的增加,外部投資者的均衡行為是持續(xù)地采取高防御行為(即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高需求),那么所有權集中度會逐漸提高。相反,如果外部投資者持續(xù)地采取低防御行為(即低防御應該為高質量會計信息的低需求),我們期望所有權集中度會降低。
本文根據(jù)所有權激勵理論討論了控股股東所有權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原因所在。在完全信息靜態(tài)均衡中,納什均衡是控股股東防御(攫取利益,提供低質量的會計信息),而外部投資者采取高防御措施,即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產生高需求。這個結果不是帕累托最優(yōu)。在引入注冊會計師和政府監(jiān)督后,我們可以得到帕累托最優(yōu)結果:控股股東采取協(xié)同戰(zhàn)略而外部投資者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產生低需求。
[1]La Porta Rafael,Lopez-de-Silanes Florencio,Shleifer Andrei,et al.Law and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6):1113-1155.
[2]Fan Joseph P.H.,Wong T.J..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3(3):401-425.
[3]潘琰,辛清泉.所有權、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J].會計研究,2004,(04):19-23.
[4]王化成,佟巖.控股股東與盈余質量——基于盈余反應系數(shù)的考察[J].會計研究,2006,(02):66-73.
[5]Demsetz Harold,Lehn Kenneth.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cause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3(6):1155-1177.
[6]Shleifer Andrei,Vishny RobertW..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2):737-783.
[7]Jensen,M.C.,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8]Fama Eugene F.,Jensen Michael C..Agency problems and residual claims[J].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1983,26(2):327-350.
[9]Morck Randall,Shleifer Andrei,Vishny Robert W..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1/2):293-315.
[10]Francis Jennifer,Schipper Katherine,Vincent Linda.Earnings and dividend informativenesswhen cash flow rights are separated from voting righ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39(2):329-360.
[11]Ball Ray,Robin Ashok,Wu Joanna Shuang.Incentives,versus standards: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3,36(1-3):235-270.
[12]Ball Ray,Shivakumar Lakshmanan.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39(1):83 -128.
[13]Anderson Ronald C.,Reeb David M..Founding family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S&P 500[J].Journal of Finance,2003,58(3):1308 -1328.
[14]Warfield Terry D.,Wild John J.,Wild Kenneth L.Managerial ownership,accounting choices,and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20(1):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