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峰
(四川外國語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重慶 400031)
概念融合是人類的一種基本認知能力,它不僅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還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認知過程,可以說概念融合無時缺席,無處不在,伴隨著人類認知的始終。在學術界,對于概念融合的研究,當屬該理論的提出者Fauconnier和 Turner的研究影響最大。但據筆者研究,他們的概念融合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以下簡稱CBT)存在四大不足,本文擬用認知參照點理論(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Theory,以下簡稱CRP)和自主依存理論(Autonomy Independence Theory,以下簡稱AIT)對此進行修補,建立一個基于認知參照點和自主依存的概念融合模式(簡稱RAB),與此同時,使得認知參照點理論和自主依存理論得到修補和完善,并在該模式下,系統(tǒng)研究現(xiàn)代漢語動詞謂語句動前雙名構式。
本部分首先介紹CBT、CRP和AIT的主要觀點,并探析它們不足之處,然后以此為基礎,闡述RAB的主要運作機制。
2.1.1 主要觀點
自Fauconnier 1984年發(fā)表法文版《心智空間》(1985出版英文版)以來,F(xiàn)auconnier和Turner(2002)等學者已將心智空間理論發(fā)展為概念融合理論。據Fauconnier和 Turner(2002)觀點,概念融合涉及四個空間:兩個輸入空間(Input Space),一個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一個融合空間(Blended Space)。各空間之間通過跨空間映射(Cross-space Mapping)進行對應連接。在概念融合中,類屬空間包含兩個輸入空間共有的抽象的、普遍的結構,合成空間除了包含類屬空間的普遍結構外,還包含兩個輸入空間選擇性映射的特定結構,以及合成空間本身通過組合、完善、擴展而合成的新創(chuàng)結構(Emergent Structure),如圖1所示。
圖1
2.1.2 不足之處
近年來,雖說概念融合理論在語篇、隱喻等研究中展示了較強的解釋力(Fauconnier& Turner,2002;劉正光,2002;王文斌,2004;Dancygier & Sweetser,2005;趙琴,2007;繆俊,2007;謝曉明、王宇波,2007;張輝、楊波,2008;王寅,2011),但該理論還未系統(tǒng)論述以下四個問題:
(1)融合源動力:人們做任何事(包括概念融合)都需要源動力,且概念融合就是復雜的跨域映射,更需要認知努力,那么人們進行概念融合的源動力是什么呢?
(2)融合依據:認知語言學堅持百科語義觀(Encyclopedic),即一個事體可能會創(chuàng)造和觸發(fā)無數(shù)個心智空間,而哪些心智空間會進入融合過程,并最終參與融合呢?人們選擇進入概念融合過程的心智空間的原則是什么呢?
(3)融合層級性:概念融合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而Fauconnier和Turner(2002)并沒有詳盡地論述概念融合過程中各個心智空間的地位和發(fā)揮的作用。
(4)心智空間接口:概念融合的過程會被映射到語言構式上,而構式間的接口是什么呢?
2.2.1 主要觀點
參照點最初是物理學一重要概念,但它已經跨越了物理學,被用于研究人類的認知。認知科學認為,運用參照點是人類的基本能力之一。據筆者現(xiàn)有文獻,最早提出認知參照點思想的是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Max Wertheimer,他首次使用了“感知中的固定點(Anchoring Points in Perception)這一概念,認為有些“理想的種類”會充當感知中的固定點。后來,認知心理學接受并發(fā)展了這一理論,特別是自Rosch(1973)在《認知心理學》期刊發(fā)表“自然范疇”(Natural Categories)一文提出原型范疇理論之后,她于1975年又在《認知心理學》期刊上發(fā)表“認知參照點”(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s)一文。她通過一些列心理學實驗(主要包括顏色、線條方向和數(shù)字),運用認知參照點理論進行非對稱比較,發(fā)現(xiàn)原型范疇往往起“固定維度(Anchoring Dimensions)”之作用,用于判斷非原型成員,正式提出了“認知參照點理論”,為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視角,注入了新活力,極大地推動了相關研究。自此之后,該理論被廣泛應用于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營銷學和管理學等領域的研究。但遺憾的是,該理論沒有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直到1987年Langacker將其正式運用到語言研究,特別是1993年,Langacker運用該理論研究語法,系統(tǒng)研究了所有格構式(Possessive Constructions)、代詞—前指關系(Pronoun Antecedent Relationships)、主題和類主題構式(Topic and Topic-like Constructions),首次將認知參照點運系統(tǒng)用于研究語言構式,提出了語言研究的認知參照點理論(Langacker,1993:1),其工作機制可以圖示如下:
圖2
如圖2所示,作為認知主體的人(Conceptualizer),在認知社會現(xiàn)實的時候,在特定的認知轄域(Dominion)內,會選取一個特定的概念作為認知目標事體(Target)的認知參照點(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這樣就會從C到R,再到T形成一條心智路徑。
2.2.2 不足之處
從以上簡介來看,認知參照點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在語言研究中也展示了其巨大的解釋力,推動了相關研究,但該理論也存在以下明顯不足:
(1)對認知參照點的討論不夠深入,忽視了認知參照點普遍性、認知性和相對性三個主要特征。
(2)該理論尚未將認知參照點上升到人類基本的概念化過程:人類的一切認知活動都需要依賴參照點。
(3)認知參照點固然重要,但選取認知參照點只是人類認知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也就是說認知參照點發(fā)揮作用不是獨立發(fā)揮作用。由于人類認知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人們在進行認知加工的時候面對的概念絕對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在特定的空間中展開的,這樣才能為一個完整的認知加工提供源動力,即:認知參照點本身就是一個心智空間,并且它是在和若干個心智空間“打交道”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
(4)雖說語言學家已經將該理論運用于研究一些英語現(xiàn)象,但據筆者現(xiàn)有文獻,尚未見運用該理論系統(tǒng)研究漢語句法的成果,這不能不說是認知參照點理論的一大缺憾。
2.3.1 主要觀點
自主和依存本身為哲學上的一對范疇,是指有聯(lián)系的甲乙兩事物間的一種不對稱關系。在這一關系中,甲事物是相對獨立自主的,稱作自主成分,而乙事物依賴于甲事物,受甲事物的規(guī)定和制約,乃至支撐,稱作依存成分。但自主依存不是絕對的,而具有相對性和程度性,二者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
Langacker(1987)用了大量篇幅闡述了自主依存聯(lián)結(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關系。他認為,自主成分是一個自在的結構,它的呈現(xiàn)不以預設另一個結構的存在為前提,依存成分的呈現(xiàn)則要預設另一個成分的存在(1987:486-488)。Langacker(1987)認為,自主依存聯(lián)結是在自主依存關系的基礎上,通過詳述位(Elaboration Site,e-site)和側顯定位(Profile Determinacy)把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聯(lián)結為一個相對自主的合成結構(Composite Structure)。他(1987:298、306、356)將“自主依存關系”定義為:如果在一個配價關系中,A和D為自主依存關系,A是對D凸顯的一個圖式性的次結構(Salient Schematic Substructure)所做出的詳述(Elaboration)。自Langacker(1987)提出自主依存理論以來,Taylor(2002)、王寅(2011)、徐盛桓(2007)、牛保義(2008,2011)對該理論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推動了相關研究的發(fā)展。
2.3.2 不足之處
自主依存理論有助于我們對相關問題的認識,推動了語言研究,揭示了一些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認知機制,但它也存在以下不足:
(1)自主依存理論致力于解決意義間的“聯(lián)合”(Alignment)問題,而聯(lián)合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需要系統(tǒng)論證其背后的認知機制,但目前的自主依存理論對此一筆帶過,語焉不詳;
(2)構式語法踐行“構式本位”的觀點,認為構式是象征體(Symbolic Unit),而目前的自主依存理論認為,自主依存關系只是語義層面的聯(lián)合,而非構式間的聯(lián)合,這就割裂了形式和語義,此立場不符合構式語法的基本觀點;
(3)忽視了構式融合的順序性和語言的序列性,而序列性是語言一維線性特征的內在要求,因為按照大部分語言類型學的觀點,語言遵循了SVO或者SOV的語序模式,但自主依存理論對此問題尚未提出解決方案。
本部分主要在前文論述的基礎上,緊緊圍繞CBT四點不足(概念融合源動力、融合依據、融合層級性和心智空間接口問題),力圖運用CRP、AIT對CBT進行修補,將其發(fā)展為RAB模式,與其同時,該模式也可完善CRP和AIT。
2.4.1 CRP 與 CBT
正如前文所述,自20世紀20年代格式塔心理學首次使用“感知中的固定點”這一術語,自心理學家Rosch于1973年首次正式運用“認知參照點”研究原型范疇之后,1987年Langacker將其運用于語言研究,1993年Langacker運用認知參照點理論系統(tǒng)研究語言構式,認知參照點理論正式進入了語言研究者的視野。該理論認為,運用參照點是人類的基本能力之一。趙永峰(2013a:5-9)通過對一則地產廣告語的研究后發(fā)現(xiàn),認知參照點既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出發(fā)點,也是源動力,它的選擇直接影響類屬空間的形成,因為它直接影響輸入空間的哪些要素會被投射,哪些要素會被忽視,認知參照點對輸入空間中的哪些要素會被投射進入新創(chuàng)空間也將產生重要影響。基于這些觀點,我們認為在概念融合過程中,人類首先是選取認知參照點,認知參照點要確定哪些心智空間、心智空間的哪些要素進入概念融合過程,即它要為整個概念融合過程“掌舵把航”。這樣就修補了概念融合理論不足之處的第一條(源動力)和第二條(融合依據)。
據上文所述,認知參照點就真正參與了概念融合過程,強化了認知參照點的普遍性、認知性和相對性,也就修補了認知參照點理論的第一條不足之處。
據此,我們可以推出這樣的觀點:認知參照點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概念化過程,而這個過程要決定選取概念的先后,便可回答人類序列式心理提取的問題,也就修補了認知參照點理論不足之處的第二點。
據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的觀點,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人化的世界,我們的世界必定要打上人的“烙印”(趙永峰,2013b:158),人類就是在不斷的概念融合中體驗和認知著我們周圍的世界,人類的概念不是單一的,而是具有對象的復雜性和認知的多樣性之特征,在具體的概念融合中,在特定的情景中,特定的心智空間會被選作認知參照點,參與整個概念融合,照此推理,認知參照點本身就是心智空間,而它是在和若干個心智空間“打交道”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這樣就完善了認知參照點理論的第三條不足之處。
關于認知參照點理論的第四條不足之處,本文在RAB框架下研究現(xiàn)代漢語動詞謂語句動前雙名構式,這樣就可以將認知參照點理論系統(tǒng)地運用于漢語句法研究,拓展了該理論的研究范域,彌補其第四點不足。
綜上所述,認知參照點可以為概念融合確定出發(fā)點,決定人類認知活動中哪些心智空間以及心智空間中的哪些要素進入概念融合過程,這樣就修補了概念融合理論第一條和第二條不足之處,與此同時,認知參照點理論和概念融合理論一經嫁接,可將認知參照點提升至人類概念化的高度,修補其本身諸多不足之處,可見,這種嫁接既完善了兩種理論之不足,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又可使相關理論發(fā)揮更大的解釋力。
2.4.2 AIT 與 CBT
自Langacker(1987)系統(tǒng)地將自主依存關系運用于語言研究之后,Taylor(2002)、王寅(2011a)、徐盛桓(2007)、牛保義(2008、2011)等學者已將其運用于多種語言構式的研究。自主與依存相結合時,便可產生一種融合現(xiàn)象,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將自主和依存融合過程納入到概念融合框架下做通盤考量。
按照自主依存理論的基本觀點,有聯(lián)系的兩個事物或概念,在一個范疇網中的地位是不對等的,有些概念要依賴另一些概念的存在而存在,即我們的概念世界是一個有層次的不對等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些概念可以自主存在,有些必須依賴其它概念存在,它們構成自主依存關系,這樣就修補了 Fauconnier(1985、1997)、Fauconnier和 Turner(2002)的概念融合理論各個輸入空間地位問題,即有些心智空間可以自主,有些心智空間必須依賴其它心智空間的存在而存在,它們構成一個不平等的、有層級的心智空間網絡,也就彌補了概念融合理論的第三條不足(融合層級性問題)。
認知語言學和構式語法踐行“現(xiàn)實—認知—語言”的基本研究套路,即人類在現(xiàn)實認知加工中形成各種概念,而這些概念又會被投射到語言中,概念結構和語言結構密切相關,據此我們認為,如果說認知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自主依存關系使得概念之間“聯(lián)結”了起來,那么這種關系投射到語言中,就可以解決語言構式間的接口問題。這也就修補了概念融合理論的第四條不足——心智空間接口問題。
反過來,概念融合理論也可彌補自主依存理論之不足:
按照概念融合理論的觀點,人類通過概念融合這個過程,使得各個心智空間聯(lián)合了起來,這種聯(lián)合本質上是一種融合過程,要涉及人類認知的方方面面,因此其背后的認知機制就是:人類進行概念融合的基本能力。這就回答了自主依存理論的第一條不足。
構式語法認為形義“不分家”,那么心智空間本身就是構式的觸發(fā)體,即具有概念意義和形式,因為沒有離開形式的意義,也沒有無意義的形式,這樣就自然得出結論:不能割裂形式和語義,自主成分在語言中體現(xiàn)為自主構式,依存成分就體現(xiàn)為依存構式,這樣就彌補了自主依存理論的第二條不足。
概念融合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選取認知參照點,然后按照各個心智空間之間的關系進行融合,這樣就明確回答了構式融合的順序性和語言的序列性問題,也就彌補了自主依存理論的第三條不足。
綜上所述,確定哪些成分是自主成分,哪些是依存成分是人類的一種基本認知能力,概念融合過程只有依賴這種能力,才能理清各個空間的各種關系,才得以實現(xiàn)心智空間的融合,這樣就修補了概念融合理論的第三、四條不足。與此同時,概念融合理論也修補了自主依存理論中聯(lián)合(A-lignment)問題,認知參照點理論和概念融合理論一道解決了融合的順序性和語言的序列性問題。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三種理論的“融合”不僅修補了三者“自主”使用時的諸多不足,也激活了三種理論中諸多“休眠”的潛力。這就是本文提出RAB模式的理據和必要性。
螺旋風管的制造高度自動化,生產速度快,由于其支架、吊架需用量少,安裝工作量少,所以螺旋風管的總成本較低。而且采用無法蘭連接,泄漏量少,有很好的社會效益。
前文闡述了概念融合理論、認知參照點理論、自主依存理論之間互相修補的理據和必要性,即主張運用認知參照點理論和自主依存理論對概念融合理論進行修補,提出RAB模式?;谝陨险撌?,該模型可如圖3和4所示,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這一模型,圖4是對圖3中自主依存關系的具體化和精細化闡述。
圖3
圖4
其具體的運作機制有以下六個主要步驟:
第一步,首先有一個需要我們對其進行認知加工的事體出現(xiàn),我們通過對其進行識解(construal),從特定的視角出發(fā),主要通過轉喻(metonymy)和側顯(profile)等認知機制,選中特定的對象,然后對此進行認知加工,即人們只是集中注意一個事體的某部分,而不是全部。
第二步,我們通過范疇化和概念化,對相關選定的事體進行認知加工,這時在我們的大腦中就會形成相應的若干個心智空間,而最容易進入我們心智加工范域的是得到突顯的“六何”(何事、何人、何時、何地、何故、何如)等基本要素,當然這和識解者所采取的視角、所處的情景和持有的目的、意圖直接相關。
第三步,通過初步認知加工形成的心智空間在認知之初是零散的、割裂的和混雜的,但當人們在對這些空間進行進一步認知加工的時候,會運用我們大腦的完型(Gestalt)能力等基本認知能力,努力對這些心智空間進行加工梳理,此時,我們會選取特定空間中的某個特定的點作為認知參照點,作為接下來概念融合的起點和源發(fā)動力,然后以此為基礎進行概念融合,使各個空間發(fā)生關聯(lián)。
第四步,在具體的關聯(lián)階段,我們會運用側顯等認知機制,決定哪些心智空間充當自主空間,哪些是依存空間,并且會運用讓依存空間觸發(fā)若干個詳述位(e-site)的方式,吸引自主空間對此進行填充,通過這種填充機制,相關的空間形成一種填充和被填充的關系,從而實現(xiàn)心智空間真正的聯(lián)合(alignment)。
第五步,當一個依存空間和自主空間結合,它們就構成更大的一個心智空間,融合后的空間還有可能依據自主-依存關系再次進行融合,而且如有必要,一直會融合下去,最終形成一個特定的融合空間。
第六步,這時就會得到具有自主依存關系的、有層次的融合空間。據認知語言學“現(xiàn)實—認知—語言”的基本理念,此時形成的融合空間會映射到語言中,這時的概念的心理特性和語符啟動相關聯(lián)(劉利民,2003)。隨后,人類對這個空間進行語碼化,即可體現(xiàn)為語言表達式,這一過程也是形成各種構式的認知動因和理據。
按照前文所述,RAB運作機制是:參與概念融合的每個心智空間在認知參照點和自主—依存關系雙重作用下,會有層次、有選擇地進入融合空間,形成特定的融合空間,而在融合過程中形成的概念結構會投射到語言中,反映在語言中,動謂句有些成分會置于句首,充當認知參照點,有些成分會成為自主構式,有些則相應地成為依存構式。這就要涉及到自主和依存的界定問題了。據徐盛桓(2007:36)、牛保義(2008:2)、袁毓林(2010:9)、王寅(2011:175)的研究,名詞性結構表征事體,動詞性結構表征關系或過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相對于動詞來說,名詞是自主成分;相對于名詞來說,動詞屬于依存成分。動詞一般預示著動作的發(fā)起者,動作產生或造成的影響,一般會有施事、受事、時間、處所等概念陪伴出現(xiàn),而施事、受事、時間、處所等一般由名詞性成分充任,例如:
例(1)他開走了車。
在例(1)中,漢語動詞“開”預示著動作的發(fā)起者一般是施事者“人”,而受力者是物體受事者,如“車”、“機器”、“拖拉機”等對象。
綜合考慮以上學者對自主和依存關系的界定,本文擬將現(xiàn)代漢語動詞謂語句動前雙名構式中的謂語動詞界定為“依存構式”,動前名詞構式界定為“自主構式”。例(1)中的“他”和“車”是自主構式,“開”是依存構式,整個句子可視作動前單名構式。
據我們對前人研究成果和來自國家語委語料庫中相關語料的梳理,發(fā)現(xiàn)以動前名詞構式的數(shù)量,可將現(xiàn)代漢語動詞謂語句分為四個類別,請看一組例子:
例(2)他上英語課去了。
例(3)張偉報了案。
例(4)故宮她去過了。
例(5)恒大隊冠軍穩(wěn)拿。
例(6)龍?zhí)逗銝|單換八路。
例(7)排骨這把刀我可剁不動。
例(8)這篇文章我的意思最后一段你最好補充點材料。
依據RAB模型,我們可將動前自主構式用這個公式表示:
Preverb Autonomous Construction NP1-4
研究發(fā)現(xiàn),NP值可以是1,如例(2)、(3)所示;NP值可以是2,如例(4)、(5)所示;NP值可以是 3,如例(6)、(7)所示;有時NP值甚至可以是4,如例(8)所示。
據RAB模型,我們在對事體進行認知加工和組織概念的時候,要選擇一個特定的概念將其置于認知的開始,作為認知加工的出發(fā)點,即將其用作認知參照點,而反映在語言中,根據距離像似性原則和線性(Linear Order)原則,句子的句首成分要發(fā)揮整個句子的認知參照點之作用。以例(2)為例,可將“故宮”視作認知參照點,而被置于謂語“她”和“去過了”之前,從而最后語碼化為“故宮她去過了”。這個漢語表達。簡而言之,按照Croft(2001)激進構式語法的觀點,就是“她”、“去過了”、“故宮”三個構式,通過概念融合,最終合成了“故宮她去過了”這個構式,這就是典型的動前雙自主構式的認知理據。
以此類推,現(xiàn)代漢語動詞謂語句中,動前名詞成分中的第一個成分是整個句子的認知參照點[如例(2)-(8)加下劃線所示],為整個句子提供認知源動力和視域,這樣就可為現(xiàn)代漢語動詞謂語句單名構式、雙名構式和多名構式提供一種認知上的解釋。
本文系統(tǒng)論證了概念融合理論四點不足,并運用認知參照點理論和自主依存理論對概念融合理論進行修補,創(chuàng)建了本研究的理論框架:基于認知參照點和自主依存的概念融合模型(RAB)。然后在RAB框架下探析了現(xiàn)代漢語動詞謂語句動前雙名構式的生成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每個句子的句首構式都要充當認知參照點,是組織后續(xù)句子的出發(fā)點和源動力,并且在概念融合時,自主與依存關系是心智空間融合的內動力。融合后的心智空間是一個有層級的心智空間,這些結構映射到語言中,就是句子中各個成分在依存度和自主度上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性,例如謂語動詞是依存的,主語構式是自主的。依次標準,本文依據RAB模型,考察了動詞謂語句動前構式的名詞成分,發(fā)現(xiàn)動詞謂語句中動前名詞成分最多可以達五個之多,它們的共性是第一個名詞構式要充當整個句子認知上的參照點。本文限于篇幅僅在RAB模型下考察了動詞謂語句動前第一個名詞構式的認知機制,動詞謂語句動前名詞構式還有待后續(xù)研究。
[1]Croft,W.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 Fauconnier,G.Mental Spaces[M].Cambridge:MIT Press,1985.
[3]Fauconnier,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UP,1997.
[4]Fauconnier,G.& M.T.The Way We Think[M].Basic Books,2002.
[5]Haiman,J.Iconicity in Syntax[M].Amsterdam:Benjamins,1985.
[6]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7] 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1):1 -38.
[8]Langacker,R.W.Constructions and Constructional Meaning[C]//Evans,V.& S.Pourcel.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
[9]Rosch,E.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Perceptual and Semantic Categories[C]//Moore.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3.
[10] Rosch,E.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4):532–547.
[11]Taylor,J.Cognitive Gramma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2]范繼淹.范繼淹語言學論文集[C].北京:語文出版社,1986.
[14]劉利民,官忠明.概念的心理特性及其語詞符號啟動[J].四川大學學報,2003(6):86 -91.
[15]劉玉梅.Goldberg認知構式語法的基本觀點——反思與前瞻[J].現(xiàn)代外語,2010(2).
[15]馬貝加.多項NP句的“話題”和“主語”[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1988(4):1-8.
[16]繆俊.從概念融合理論看比喻的句法形式[J].修辭學習,2007(1):21-23.
[17]牛保義.英語工具主語句的象征關系研究[J].外語教學,2008(1):1 -6.
[18]牛保義.新自主/依存聯(lián)結分析模型的建構與應用[J].現(xiàn)代外語,2011(3):230 -236.
[19]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論研究與應用的回顧與思考[J].外語研究,2004(1):6 -12.
[20]王寅.主位、主語和話題的思辨──兼談英漢核心句型[J].外語研究,1999(3):15 -19.
[21]王寅.構式語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22]謝曉明,王宇波.概念融合與動賓常規(guī)關系的建立[J].漢語學報,2007(2):66 -72.
[23]熊沐清.從解釋到發(fā)現(xiàn)”的認知詩學分析方法——以The Eagle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3).
[24]徐盛桓.自主和依存——語言表達形式生成機理的一種分析框架[J].外語學刊,2007(2):34-40.
[25]袁毓林.漢語配價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6]張輝,楊波.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理論發(fā)展及其應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1):7 -14.
[27]趙琴.概念融合視野下Zeugma的認知闡釋[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20-24.
[28]趙永峰.認知社會語言學視域下的認知參照點與概念融合理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a(1):5-9.
[29]趙永峰.時、體與認識情態(tài)的認知研究述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b(1):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