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2006年春天,當時還是《環(huán)球時報》評論編輯的筆者,受邀參加了由美國著名智庫——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Strategic&InternationalStudies,CSIS)在北京發(fā)起的一場小型內部研討會,主講者是CSIS的國際戰(zhàn)略學者,僅有的10多位參會者均是中國媒體人。研討會的核心內容是聽取中國媒體人對一個新詞的看法,以及這個新詞在媒體傳播中的適用度可能性。
或許當年對智庫行業(yè)還不夠了解,對類似的討論也不太在意,印象中筆者還批判了這個詞。但2008年底,奧巴馬成功當選美國總統(tǒng),民主黨重新上臺執(zhí)政。希拉里被任命為國務卿后,立刻就提出了“巧實力(Smart Power)”外交的概念。我一下子反應過來,這不正是兩年前那場內部研討會討論的新詞嗎?主講者當時透露,他們從2004年開始醞釀這個詞,用了兩三年時間進行戰(zhàn)略評估與傳播測試。原來都是為了新一屆政府外交大戰(zhàn)略服務啊。
這段親歷對筆者個人來講是相當震撼的??此埔粋€簡單的詞,卻蘊含著重大的對外戰(zhàn)略意義與國家發(fā)展轉型,背后還有一大批美國智庫學者長達數(shù)年的琢磨、推敲、調研與評估。此間很重要的考量,就是如何在媒體中推廣與傳播,進而讓大眾輿論與國際社會更容易接受。這可以算是美國智庫重視戰(zhàn)略傳播的一個典型例證。
中國學者通常以為,美國智庫的研究能力超凡,事實上,美國智庫的傳播能力也非常強。在大多數(shù)美國智庫看來,研究能力與傳播能力同等重要。正如傳統(tǒng)基金會副總裁菲利普·特魯拉克所說:“我們在推銷思想上花的錢,絕對和研究上花的一樣多。”換句話說,美國一流智庫是通過“研究”與“傳播”兩條腿,共同服務于美國對外大戰(zhàn)略。
過去20多年,諸如“文明沖突論”、“歷史終結論”、“金磚國家”、“G2”、“民主優(yōu)越論”、“G20”等流行于國際輿論界的政治概念,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由美國智庫或通過智庫的路徑發(fā)明,進行全球傳播,引領各國思想大討論,主導國際話語尤其是政治話語的議程設置,推動國際交往的發(fā)展進程,最終服務于美國的大戰(zhàn)略。
透過這些現(xiàn)象,中國人對智庫的理解,恐怕還要深入到全球化傳播層面上來。換句話說,大多數(shù)智庫雖以“研究院”、“研究所”、“研究中心”為后綴,但智庫不只是“研究”,也在做“傳播”,且更多是全球化傳播。
一流美國智庫“戰(zhàn)略化傳播”能力是令人驚嘆的。在美國智庫,大多都有副總裁級別的人物主管傳播與媒體事務,將構建智庫影響力與社會形象作為重頭來抓。傳統(tǒng)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埃德溫·福伊爾納說過:“我們的職責就是影響華盛頓的公共政策共同體,尤其是國會,第二是行政部門,第三是國家新聞媒體。”這種傳播首先是服從服務于國家的戰(zhàn)略目標,即對內吸納民意,影響輿論;對外聯(lián)系各國,傳播美國價值。
更重要的是,美國智庫的傳播是基于“全球化參與”的偏好。美國智庫在各方面研究中都傾向于注重全球視野,從全球各地招攬精英,在全球設立分支機構,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能力非常明顯。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就在北京、莫斯科等地設點,在全球層面研究、設計與推動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并將每一個利益鏈條縱深延展至全球各個角落,保持其經營能力。布魯金斯學會、卡特中心等也在北京等世界主要城市設分支機構。
很明顯,一流的美國智庫除了要吸納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之外,還要囊括高水平的政策公關精英、媒體傳播人才、行政管理能人甚至還有會務高手。后者除了協(xié)助公共政策的研究與構建之外,還要廣泛介入到全球事務中,如美國價值觀的傳播、國外精英的拉攏、國際公關聯(lián)絡等國家公共外交事務。這些都構成了美國智庫的戰(zhàn)略傳播力量。
中國智庫要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須從國家戰(zhàn)略傳播的高度去經營本機構的各類事務,在國內影響輿論的走向,設置社會的理性議程,在國際則搶奪話語權,推動中華文化與思想走向世界。這至少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理念創(chuàng)新:
第一,從人才方面看,中國智庫必須擁有一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團隊。換句話說,除了專業(yè)研究之外,還需要其他在社會交往、公共傳播上的統(tǒng)合型人才。這類人才一方面負責建立所在智庫與決策層、媒體輿論有效的溝通渠道,增強智庫公共話語權,拓展社會服務功能,最終發(fā)揮咨政啟民的作用。另一方面,還能夠通過收集社會公眾與中央決策的關注點,捕捉真正值得討論與深化的議題,協(xié)助研究人員進行智庫化的研究議題,最終推動研究產品的社會影響力與決策咨詢力的轉化。
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為例,作為一家新建不久的智庫,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一定的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核心運營團隊的履歷涵蓋黨政機關、媒體、智庫、外企、公司、銀行、海歸、網(wǎng)站、證券公司和學術單位等。實踐證明,復合型的人才組成,是實現(xiàn)一家智庫擁有出眾戰(zhàn)略傳播能力的關鍵。
第二,從視野上看,中國智庫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來運營。思想無國界,交流出真知。要建一流的中國智庫,必須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甚至在世界各國設立分支機構,舉辦高端的國際學術會議或論壇,進行跨學科比較研究,獲得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真實信息,推動決策咨詢國際化發(fā)展,提升本國思想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需要建立全球化的專家學者網(wǎng)絡和跨國團隊,智庫專家學者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領域、不同學科,能從不同角度提供全方位觀點,并通過研究項目來連接。通過項目的廣延性,中國智庫能夠漸漸具有整合資源、匯聚國際智力、拓展研究領域的能力,將厚實的研究基礎用于政策的改善與國家的發(fā)展。
對于外事審批部門來講,要推動中國智庫的國際交往,就應當升級“外交無小事”的固有認識,不能在外事上抓得太緊,而是應該營造寬松的政策環(huán)境,鼓勵智庫就各個“小事”靈活進行國際交流,并建立中國整個外事部門與各級智庫之間的廣泛聯(lián)絡、溝通機制,形成“政府關切——智庫反饋——政府再咨詢——智庫再深究”的良性互動機制。
在這方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邀聘了來自14個國家的前政要、智庫學者、社會活躍人士擔任“外籍高級研究員”,通過講座、研討會、共同研究等方式進行了實質的合作,最終的目標是通過真心實意的合作,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廣交國際朋友。endprint
總之,目前中國廣泛融入世界,逐漸升級為全球大國。中國智庫要想爭創(chuàng)一流,也應具備與其全球大國身份相匹配的運作能力。開拓國際化的視野,吸納最優(yōu)秀的人才,將智庫建設納入到國家外交大戰(zhàn)略的體系中來運作,中國智庫一定能為國家大發(fā)展添磚加瓦。
清華大學舉辦“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研討會
本刊訊2013年11月22日,清華一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舉辦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研討會,來自外交部、文化部、清華大學、傳媒大學等機關院校的學者參加會議。
談到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清華大學張利華教授認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和諧,此外還包括仁、義、禮、智、信、忠、孝和公平。和諧,就是合理、妥當、恰到好處?!瓣庩栔^道”,國家、社會以及人體的身心健康都是如此。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秉持和諧的思想,中國外交應當自立自強、尊重他國、反對霸權、永不稱霸。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究院齊勇鋒教授認為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之間的關系始終保持單向輸入,我們直在吸收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西方文化。如今我們終于實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雙向交流。這是個歷史性轉折。中國文化應避免走向狹隘民族主義,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先進價值觀的引@q-重建世界文化新秩序。
關于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中國文化部梁成喜副處長從五個方面介紹了我國的對外傳播戰(zhàn)略。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王寧認為學術國際化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面。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自信。此外,走出國門只是第步,更重要的是將中國文化融入于世界文化,并對世界文化產生影響。人文科學學者應當努力在國際出版的刊物中發(fā)表文章,并且把國內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翻譯成外文,提高中國文化圈在國際學界中的話語權。中國外交部的王天靈參贊認為目前文化傳播的--+主渠道是政府、NGO,以及文化企業(yè)。目前企業(yè)界最具潛力,但在文化傳播中應當注重:保持開放心態(tài),認識中國文化的內在價值,保持自由與良知,并尊重產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意大利社會科學自由大學(Luiss)訪問學者Silvia Menegazzi認為,中國文化很有內涵,但對于外國人來講過于神秘,中國文化應走出國門。當今文化學者總強調對“天下”、“和”等宏觀概念的推廣然而這些文化符號需要具體化的措施才適合對外傳播。silvia認為應當加大對中醫(yī)理論的推廣'因為這將給世界民眾帶來健康和實惠,從而贏取廣泛認可。中國政府還應當積極闡明其政策的文化根源,推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清華一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實習生、研究助理廉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