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蓉
摘 要: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而人類的進步必然離不開閱讀。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深知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抓住了閱讀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就占領了語文教學的最重要的陣地。
關鍵詞:比較;閱讀法;運用;淺探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276-01
近幾年,經歷了課改前老教材的一輪高中語文教學,又剛剛體驗完一輪新教材新課改高中語文教學,如今我又一次站在高一語文的課堂上,便有機會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對比反思、審視自己的課堂。我希望帶著學生和自己一起去研究語文,感受語文的美麗與魅力。“比較閱讀”教學策略的運用,讓我驚奇地發(fā)現,這是語文教師和學生一起感受語文魅力,共同開發(fā)多元思維的最佳途徑之一。
“比較”,是對事物進行辨別,發(fā)現異同、高低等差別。它是人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基本思維形式。“比較閱讀”教學法,就是指在我們的課堂中采用這種研究學術的新的思維方法,指導學生在比較中閱讀,在比較中發(fā)現,在比較中感悟,在比較中吸取。簡單地說,就是在比較中學習,在學習中比較。
下面就我的《鴻門宴》一文的課堂實踐來談談比較閱讀教學法的運用極其效果?!而欓T宴》是《史記》中最經典的篇目之一,也是司馬遷自己眼中的得意之作,可是,高一學生一看到文言文還是這么長的文言文就皺眉頭,針對縣上學生普遍基礎相對薄弱的特點,我從頭至尾大量運用比較法,使課堂顯得飽滿充實靈活而又趣味生動,學生學習興趣很高,效果很好。
一、導入部分歷史典故橫向比較,激發(fā)興趣,初次討論
我首先用典故項羽見到秦始皇出游的儀仗時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則說,“大丈夫當如此也。”讓學生進行比較討論交流,談談第一印象。然后明確史書為了增加一些對于帝王的贊美可能會有些地方夸大或美化或很有傳奇性。這兩句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嫌疑,為什么爭天下的那么多人里,只有他們兩個才會說這種話,別人或許也說過.但就這話來看,反映的是兩人對帝王地位的不同的心態(tài).項羽霸氣、痛快、直接,但是只代之而未必代的成功,或成功了會怎么樣呢?劉邦則是一句當如此,好似自己生下來就卻是王者一樣,很有氣魄,實際上比項羽的”取而代之”更加有力度,更加深刻,更加霸道。
為了加深印象,我又讓學生比較了兩首詩“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焙汀傲Π紊劫鈿馍w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來猜測作者并說明原因。在學生七嘴八舌的討論中,課堂的氣氛起來了,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了《鴻門宴》。
二、人物形象分析部分運用團體分類橫向比較,在對比分析中突出人物形象,深化內容
這篇文章人物描寫的一個重要手段是運用了對比手法,我讓學生試根據人物語言和表現,對比分析謀士張良和范增,武士樊噲和項莊,首領劉邦和項羽等幾組人物。以分組討論上黑板填表后交流反饋的方式,開展人物形象分析。
范增——有遠見卓識,忠心耿耿、老謀深算。但處事浮躁,不該把矛盾暴露給敵方,其后果被劉邦利用。張良 ——對劉邦忠誠,運籌帷幄,沉著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話語行為并不多,但劉邦集團的一切活動,實際上都是張良導演的。項伯——講哥們義氣,為救友不顧失節(jié)。禁不住劉邦的拉攏,竟然做了劉邦的內奸。為臣不忠,為小義背大忠。項莊——有勇無謀、優(yōu)柔寡斷,辦事不力,刺殺劉邦沒成功。樊噲——赤膽忠誠、粗獷豪放、能言善辯、有勇有智、誓死衛(wèi)主。曹無傷 ——項強劉弱,密報項王,暗中投托,不義之人。可見,項羽集團不團結,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輕敵麻痹,養(yǎng)奸貽患;劉邦集團則與之相反,雖處劣勢,但知人善任,使謀臣盡施其謀,將士盡效其力,并瓦解敵方為自己效勞,及時清除內奸。
在討論分析填表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的人物形象分析必須有理有據,精辟準確。情節(jié)總離不開人物的表現,故事性作品的內容也要靠人物加以顯示,通過人物優(yōu)劣比較,我們就可以明確“鴻門宴”的必然結局,也能從“鴻門宴”的故事中推知楚漢相爭最終情況--劉邦勝在策略,項羽敗在輕敵。
通過這種橫向比較我閃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更透,印象也更深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體會也有幫助,是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三、細節(jié)欣賞部分運用名著同題異構比較,找出同中之異
《鴻門宴》上關于“座次”的描寫,不足30字,卻是傳神之筆,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段文字的妙處,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可拿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一》中的相關文字,讓學生對比閱讀。比較之后會發(fā)現司馬光幾乎全部繼承了司馬遷的記載,但卻刪掉了“座次”的描寫,作為同樣偉大的史學家,同樣偉大的歷史著作,為什么一個要寫,一個要刪呢?我結合古代禮儀常識,讓學生結合現代生活禮儀常識,是學生認識到在《鴻門宴》中本該坐最上位(坐西面東)的是沛公,然而項羽卻自己坐了,由此可說明項羽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從而更加使項羽的悲劇性格豐滿而突出。所以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實際也表明了作者的良苦用心,真乃妙筆。而對司馬光的刪除原因的討論,又可使學生發(fā)現,如果體裁、寫作目的不同,文章的側重點就會不一樣?!而欓T宴》選自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當然要調動一切因素來刻畫人物性格,而《資治通鑒》是編年體,司馬光編寫此書的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即是如此,也就沒有必要再去寫細小的座次了,這樣看來,一個是寫得精彩,一個刪得合理。
通過這樣的同題異構比較,學生們有了這種運用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去解決問題的思路,了解到內容相同,文體不同,寫作目的不同,因而表達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偠灾?,比較閱讀不僅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解讀文學作品的有效教學方法。
比較內容上看,可以是文章內部的立意、選材、布局、表現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的比較,也可以是文章外部的社會歷史背景,作者本人的生活和思想,作品的社會效果等方面的比較。不論運用哪種比較,只要用得恰當,就可以使我們在短時間里完成學習的內容,提高學生分析、鑒別、歸納的能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