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峰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晉中 030600)
翻開中國當代話劇史,最輝煌的作家應當屬于老舍。他的三幕話劇《龍須溝》,是建國后話劇舞臺上第一個以北京市政建設為題材,熱情謳歌新中國、新社會的劇本?!洱堩殰稀分螅?957年7月24日,老舍的又一力作——《茶館》問世了。從此,講起中國話劇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來,要提到它;一些喜歡探討新的現(xiàn)代戲劇觀的年輕朋友們,也常常拿出《茶館》作為依據(jù)。它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話劇經(jīng)典之作”,現(xiàn)實主義話劇的“高峰”、“杰作”。1980年11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茶館》劇組在德國、法國、瑞士三國演出,先后到過14個城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中國話劇有史以來第一次走出國界在國際舞臺上亮相?!恫桊^》也被稱贊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老舍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劇作?!恫桊^》是他晚年創(chuàng)作的最為成功的一部。《茶館》一共三幕。三幕刻畫了三個可詛咒的時代。第一幕展現(xiàn)的是1898年,即戊戌變法失敗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展現(xiàn)的是軍閥混戰(zhàn)的民國初年;第三幕展現(xiàn)的是抗戰(zhàn)勝利后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時期。這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最黑暗、最腐敗的三個時代,也是最能顯示近現(xiàn)代史特征的三個時代:它囊括了中國政治舞臺上幾個主要統(tǒng)治集團的更替,也顯示著英、法、日本、美國等幾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實行殖民統(tǒng)治的交替進程。三幕戲猶如三幀風俗畫卷,描繪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三個黑暗、病態(tài)、荒誕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從歷史的縱向和橫向概括了50年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和種種人物命運的變遷。它深刻地揭示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一切所謂的改良主義、個人奮斗、“實業(yè)救國”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在“茶館社會”的背后,光明和黑暗、正義與邪惡、新生與腐朽,正在進行著反復的較量,新的時代正在舊時代的沒落中孕育著、發(fā)展著。《茶館》是舊時代的喪鐘,是一曲帶笑的葬歌,是作者對舊中國有力的鞭撻,也是對新中國的熱切呼喚。
《茶館》描寫了一個五光十色的“茶館世界”。劇中一共寫了七十多個人物,出場人物就有五十多個。有的是貫穿全劇的人物,有的是過場的人物,有的是映襯人物,有的是因某種需要而設置的人物。劇中人物身份復雜,出自不同的階層,有太監(jiān)、教士、警察、特務、打手、新舊軍閥、地痞流氓、販夫走卒、賭棍惡徒,有乞丐、廚師、藝人、小業(yè)主、破產(chǎn)農(nóng)民,還有資本家、“吃皇糧”的愛國者,三教九流,無奇不有。這些光怪陸離的各色人等在生活上、境遇上的變遷,也正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從側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使我們接觸到廣泛的社會現(xiàn)象,認識到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三個黑暗腐朽時期政治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出場人物地位不一、性格各異,主要人物都有其來龍去脈,無不表現(xiàn)出一定的時代階級內(nèi)容。劇中的王利發(fā)、常四爺,秦仲義是貫穿整個戲的三個人物。作者從他們青年時代寫起,到第三幕時已都是老態(tài)龍鐘,風燭殘年了。三位老人,形影相吊,十分凄慘。另一方面,劇本通過王大栓夫婦的出走、康大力投奔西山八路軍游擊隊,使我們感觸到時代前進的脈搏,看到了苦難中求生的人們正在逐漸覺醒,諦聽到新中國即將誕生的信息。
劇中的這三個主要人物最后相聚在一起,以自嘲的口吻傾吐平生積壓的憤懣、辛酸、痛苦和屈辱,他們拋著紙錢,唱著挽歌,為自己送葬,也為那個罪惡的時代送葬。作者把全劇縱橫交錯的情節(jié),在結尾加以收攏,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明確地表達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
歐洲的觀眾,甚至他們的知識分子,對于中國了解得很少。他們自認為知道長城,知道秦始皇,另外還知道“文化大革命”,就知道了中國的全部。他們對中國人成見很深,不少人認為中國的劇作是政治宣傳。然而看了《茶館》以后,他們大呼出乎意料。沒有看到什么標語口號,這個戲是純粹的話劇,是西方能接受的形式,真實再現(xiàn)了中國的歷史??赐曛?,各國觀眾一致反映,他們明白了“為什么毛澤東在1949年革命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功”,懂得了“中國為什么要爆發(fā)革命,而這個革命為什么一定勝利”[1]。
就這樣,《茶館》讓各國朋友在喜愛它的藝術形式的同時,不知不覺也接受了其中所蘊含的政治觀念。這正體現(xiàn)了老舍先生在《茶館》構思設計上的獨具匠心。他說:“我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躲開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小人物是經(jīng)常下茶館的。那么,要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里,用他們的生活變遷,用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如果說歐洲人喜歡《茶館》是為了了解那段革命、那段真實的歷史,那么亞洲人偏愛《茶館》則是因為從中找到了他們的過去。
1980年《茶館》劇組到日本訪問演出,受到日本人各界人士最熱烈的歡迎。首場演出在東京陽光劇場舉行,觀眾們?nèi)褙炞⒌赜^看演出,每個人的心仿佛和臺上人物的命運融合在一起了。隨著劇情發(fā)展,劇場里時而傳來會心的笑聲,時而靜得能隱隱聽到同聲傳譯的耳機中的日文譯音,演出效果實在和國內(nèi)上演時一樣?!恫桊^》在異地遇到了“知音”。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夫婦說:“這個戲把我們帶到了過去的年代,看到小妞子接過松二爺送的點心,狼吞虎咽下去時,我想起了我們童年貧困的生活。當康順子看到龐太監(jiān)那可怕的眼睛而暈倒時,我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哭了?!绷硪晃焕先苏f:“我們?nèi)毡救艘餐瑯佑匈u兒女的經(jīng)歷,所以看到賣孩子和王利發(fā)上吊的時候,我流了淚?!保?]
事實證明,各國人民的感情是相通的,舊中國窮苦人的遭遇在日本觀眾中也引起了共鳴?!恫桊^》像一陣強大的沖擊波,所到之處無不驚駭沸騰。尤其在京的首場演出,場面更是感人至深。
那場演出正趕上第十號強臺風在日本登陸。傾盆大雨下了兩天,許多人家進了水,甚至塌方傷了人,因此,有人擔心來不了多少觀眾。誰知當晚劇場座無虛席。當大幕拉開,劇中的大傻楊打著骨板從“花道”鉆出來時,一千名觀眾立即爆發(fā)了熱烈的掌聲。這時候,二樓右側包廂里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垂下來,表達著對中國的友好之情。散戲后,雨仍然沒停。當演員卸完妝走出劇場時,只見十幾位日本青年站在雨中揮動著中日兩國國旗,唱道:“越過洶涌的海洋,友好的使者展開五彩的翅膀。日本和中國,一衣帶水友好鄰邦。啊,朋友,歌唱吧,為了深厚的友誼歌唱。”[2]《茶館》這“友好的使者”,以它獨特的民族魅力,征服了無數(shù)觀眾的心,為中國人民贏得了珍貴的友誼?!恫桊^》是中國的驕傲,是老舍的驕傲。
《茶館》上演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有不少觀眾來信詢問老舍先生這出戲是怎么寫成的。故事的原型自然來自于作家的生活。老舍幼年喪父,在貧民區(qū)由母親哺育長大。他在那里看到了車夫、算命先生、手藝人等貧苦人們,這些形象活生生地出現(xiàn)在他的《茶館》中。那么“人物多、年代長、不易找到中心故事”的困難是怎樣解決的呢?老舍早《答<茶館>有關問題》中回答說,他采用了四個方法:(一)主要人物自壯到老,貫串全劇;(二)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員扮演,這樣也會幫助故事的連續(xù);(三)設法使每個角色都說他們自己的事,可是又都與時代發(fā)生關系;(四)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毫不客氣。老舍先生還認真地說:“我的寫法多少有點新的嘗試,沒完全叫老套子捆住?!保?]
相似的話,曾出現(xiàn)在文學大師茅盾口中。他認為一個發(fā)表過若干作品的作家,如果要前進,很重要的便是不被自己既成的套子框住。再說生活本身也永遠是千變?nèi)f化的,那么藝術上便不能總是一個模式。老舍先生就是這樣一個“討厭模仿,反對因襲而重創(chuàng)造”的作家。他曾經(jīng)不無欣慰地說:“我的創(chuàng)作的長處和缺點都是我自己的?!?/p>
1957年12月19日,《文藝報》編輯部召開《茶館》座談會,焦菊隱、趙少侯、李健吾等人都出席了。大家一致認為:《茶館》“是個好劇本;時代氣氛足,生活氣息濃,民族色彩濃,語言精練。”
在曹禺為《茶館》劇本寫的序中有這樣的文字:“我記得讀到《茶館》的第一幕時,我的心怦怦跳,幾乎跳出來。我處在一種狂喜之中,這正是我一旦讀到了好作品的心情。我曾對老舍先生說:‘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如此眾多的人物活靈活現(xiàn),勾畫出了戊戌政變后的整個中國的形象。這四十來分鐘的戲,也可以敷衍成幾十萬字的文章,而老舍先生舉重若輕,毫不費力地把泰山般重的時代托到觀眾面前,這是大師的手筆……’”此后曹禺先生簡直著了迷,逢人便夸老舍的“那個”第一幕是經(jīng)典[4]。
伴著對《茶館》的贊揚聲,一些評論也從劇中的主題思想、戲劇結構、加強表現(xiàn)正面社會力量等方面提出了批評或修改意見。在今天看來,這些意見一部分反映了當時批評家的好心,希望按照他們理解的“高標準”使劇本水平更高。但是若按這些批評家的要求改下去,《茶館》就不成其為《茶館》,老舍的個人風格也就不復存在了,更不會出現(xiàn)這個歐洲人眼中的“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茶館》結構統(tǒng)一化的力量是“思想”,但是一個思想——無論它完整到什么程度——本身總是沒有戲劇性的。從茶館本身的變化,經(jīng)營方式的改變,也真實生動地反映了時代的變化。舊時代越變越壞,注定要滅亡,這是茶館的變遷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1]史燕生,郭安定.西歐報刊評《茶館》[J].文藝研究,1981,(1).
[2]陳軍,王金勝.論《茶館》的現(xiàn)代性[J].藝術百家,2005,(2).
[3]章羅生.老舍在20世紀話劇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對中國戲劇現(xiàn)代化的貢獻[J].民族文學研究,2005,(01).
[4]孫小玲.試論《茶館》開放性、多元化的現(xiàn)代藝術品格[J].陰山學刊,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