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霄 楊敏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各高校也正在向建設現(xiàn)代大學的方向努力靠攏,建立高素質、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其必由之路,這就對高校青年教師的職后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高校青年體育教師在教師隊伍中承擔了提高高等人才身體素質的重要使命,是高校體育基礎教育的引導者,他們再教育質量的高低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國家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水平和進步的空間。體育教師接受再教育屬于教師提高業(yè)務水平的重要渠道,主要是指對在高等院校任教體育教師的學歷要求達到國家規(guī)定,并具備教師資格的體育教師提高思想素質和教學能力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知識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掌握最新的、科學的體育教育技術和體育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了解最新動態(tài)、最新理論和最新技術等。
本文主要以陜西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醫(yī)科大學、西北政法學院、西安財經(jīng)學院,西安工業(yè)大學、西北大學、渭南師范學院8所高校的140名40周歲以下青年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
對所調研的8所大學的青年體育教師和相關人員發(fā)放調查問卷140份,回收有效問卷133份,回收率為95%。其中,教授21人,占15.8%;副教授42人,占31.6%;講師和助教70人,占52.6%。
本文還同8所高校的部分被調查教師進行了訪談,了解了青年教師在提高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學歷、科研等方面的途徑和方法,以及參加再教育培訓后自身教學和運動隊訓練的提高情況,同時還聽取了大家對再教育的看法和建議,并對問卷進行了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分析。
在回收的133份問卷中,陜西省高校青年體育教師中,擁有本科學歷的比例較小,約占9%。這部分教師主要以年齡35周歲以上的體育教師居多;擁有碩士學歷的體育教師比例較大,占被調查人總數(shù)的87%,且大部分為在職碩士學位;擁有博士學歷的體育教師比例較少,約為4%。調研中發(fā)現(xiàn),在職高校青年體育教師幾乎沒有攻讀博士學位的意向,主要是因為全國體育學博士點不多,攻讀博士學位花費精力較大,且博士和碩士對體育教師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沒有較大影響。此外,各單位的支持力度不夠也是各高校體育教師繼續(xù)深造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現(xiàn)階段本科學歷的體育教師主要是三十歲及以上的教師。高校體育教師為了達到教育部要求,也為了能夠使自身的知識結構能更好地適應當代大學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需要,部分體育教師也選擇了提高自身學歷的途徑進行再學習,如部分體育教師就讀在職研究生都是以自費形式在進行。但是,高校體育教師是教師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的進修學習會受到培訓信息和培訓時間兩方面因素的制約,難以有機會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直接影響了體育教師再教育質量和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1.學術、科研等方面培訓比較少。87%的受訪青年體育教師表示自己從未參加過學術、科研等方面的再教育培訓。55%的青年體育教師認為所在群體的科研能力普遍比較弱。72%的受訪者表示工作后沒有受到過體育專業(yè)學術技能的培訓,且在工作中不能將在校時所學的科研理論方法運用到教學中。
目前,關于對青年體育教師進行學術培訓方面,陜西省高校還沒有建立起組織和機構,只是在每兩年有一次學術交流(論文報告會)的活動。這一交流僅是極少數(shù)人在大會上進行報告發(fā)言,入選人數(shù)有限,交流機會也不多,學術面比較狹窄,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師在科研水平上的提高。
2.學術科研等方面的培訓有利于青年體育教師知識結構的改善。97%的受訪青年體育教師認為,通過培訓能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擴展自己科研思路,這表明絕大部分高校教師認同并愿意通過培訓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
3.青年體育教師參加科研、學術技能培訓方面積極性較高。通過訪談,大部分體育教師表示自己可以花時間和精力參與科研,但是在科研思路與項目申請、論文寫作方面能力欠缺。青年體育教師認為很有必要在學術技能和業(yè)務技能方面進一步提高: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知識結構與學術水平,另一方面對青年體育教師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也有好處,因此,青年教師往往也會積極參加學術技能培訓。
在教育主管部門重視教學質量的提高及學科教學評估的正確引導下,教師特別是青年體育教師強烈感受到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緊迫性,力求通過再教育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
高校體育教師在職培訓形式主要是參加體育、師范類院校組織的一些短期培訓班,培訓時間主要是周末、寒暑假等課外時間。為適應體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在職青年體育教師培訓學習的內容有了新變化,即在理論教學上以健身保健為主;在技術教學中則加入時下大學生喜愛的流行元素。有關常規(guī)項目如體育基本功訓練、健美操、籃球、乒乓球等的培訓,在教學中應突出它們的健身功能和實用性,同時也考慮大學生對時下流行項目的熱捧,如排舞、節(jié)奏體語、有氧拉丁、定向運動、輪滑、地擲球等也列入一些高校體育教師培訓的計劃大綱,體育教師根據(jù)個人愛好和教學需要有目的地通過培訓這種渠道了解新興體育項目,為以后這些項目的教學與訓練奠定良好基礎。
被調查青年體育教師中,每周1~5次課的教師占19%,每周5~10次課的教師占26%,每周10~15次課的教師占41%,每周15次課以上的教師占14%。青年體育教師的教學任務一直有增無減,周授課學時一增再增,已經(jīng)處于滿負荷工作狀態(tài),甚至個別體育教師已經(jīng)到了超負荷工作狀態(tài)。工作量大使得部分青年體育教師根本抽不出時間和精力再去學習。同時,培訓時間和教學工作時間的沖突,也導致高校青年體育教師較少有機會參加各種培訓。
1.高校青年體育教師以研究生學歷為主,博士學歷所占比例很少。近年來,新增教師大多是碩士研究生學歷及以上,本科學歷教師以中老年體育教師為主。隨著高校對教師學歷要求的提高,低學歷教師也逐漸通過自身努力獲取碩士及以上學歷,但是目前體育博士的比例還是比較少。
2.高校青年體育教師的培訓口徑較窄且深度不夠。目前,高校體育教師的在職教育培訓主要目的是學歷、體育科研能力和體育教育技能的提高,這三方面是高校體育教師最重要的培訓內容;高校性質不同,所處地方不同等因素也導致了培訓路徑較窄,信息不夠,影響體育教師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和發(fā)展。
3.高校重視青年體育教師教學方法技能方面的培訓,輕視科研、學術技能培訓。此種狀況下,青年體育教師教學質量提高了,科研能力卻停滯不前,知識結構缺乏完整性,致使青年教師在職業(yè)發(fā)展中受到限制。
4.高校缺乏對青年體育教師培訓的有效組織與規(guī)范。高校體育管理部門缺乏對高校體育教師進行在職培訓的專門組織,大多數(shù)培訓較多是以個人名義參加學習,培訓沒有周期性,也缺少明確的長期性目標。
5.高校青年體育教師提高自身業(yè)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積極性不高。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培訓班、體育相關會議多流于形式,青年體育教師培訓收獲甚微;另一方面,受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只有學?;蛏霞壷鞴懿块T要求參加培訓時,青年教師才會被動進行培訓。
1.設立專門的高校體育教師培訓機構,創(chuàng)建一套青年體育教師再教育模式。組建專門針對高校體育教師再教育的培訓機構,使教師能夠較為系統(tǒng)地參加科研、教學等方面能力提升的培訓學習。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在職培訓模式,同時建立傳統(tǒng)培訓與外聘專家教授講學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培訓模式。
2.制定規(guī)范的高校青年體育教師再教育機制。高校應重視體育教師的在職培訓,創(chuàng)造相關培訓機會,大力鼓勵體育教師走出學校參與相關專業(yè)的各種培訓,制訂出詳細的培訓目標和計劃,采取相關鼓勵政策,促進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全面提高,及體育事業(yè)的更好發(fā)展。
3.確保青年體育教師再教育的經(jīng)費投入。高校應大力支持青年體育教師的各類培訓,給予一定的經(jīng)費補貼。高校青年體育教師需要高校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鼓勵,才能在再教育培訓上投入更多熱情,從而有利于其各方面業(yè)務水平的提升。
4.加強校際之間的學術、技術交流,為青年體育教師搭建相互學習的平臺。各高校應加強校際交往,為青年體育教師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交流機會,這也是體育教師再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
5.青年體育教師應轉變觀念,主動參加再教育培訓。青年體育教師應從自身教學能力出發(fā),認清自身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與優(yōu)勢,以及再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還需要分階段制定短期和長期再教育目標,量化目標和任務,保證無論是教學周內外,都能接受再教育學習,快速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和理論水平。此外,高校管理部門也應該關注青年體育教師業(yè)務能力的提升,從各方面鼓勵青年體育教師積極參加再教育培訓,保障再教育培訓信息渠道的通暢、高效、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