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
幸福,始終是全人類的共同渴望和永恒價值,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幸福是生活的目的和意義,是人類存在的至上目標?!痹邳h的十八大報告中,雖未提及“幸福指數”一詞,但幸福的論述幾乎貫穿始終。不論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提出,還是“教育公平”“建成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wèi)生和基本醫(yī)療服務”等民生話題,都不難讓人感受到其中所折射出的對“幸福感”的追求。在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幸福感再次得到重視,作為衡量人們主觀感受的幸福指數逐漸成為政府的政策目標。而對于高校來說,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化就是要構建和諧校園,而和諧校園建設的終極目標則是滿足大學生對幸福的體驗。
然而,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幸福觀念也日趨多元化,幸福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最關心也最困惑的問題之一,而“我們?yōu)槭裁床恍腋!备浅蔀槔_大學生的最大問題。英國和美國社會學家聯合做的研究表明,大學也正是幸福感開始減退的時候。研究稱,人一生的幸福感呈“U”型曲線,青少年和老年幸福感最強,中年最弱,“谷底”大約在44歲,而大學時候正是幸福感開始降低的起點。如何在和諧視野下加強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幸福感是人的一種心理體驗,主要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tài)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于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也有學者指出,幸福感主要由三種感覺構成,即生活和事業(yè)的滿足感、心態(tài)和情緒的愉悅感以及人際與社會的和諧感,也就是說,幸福等于美滿生活加上愉悅身心加上和諧關系。費爾巴哈論證了“幸福必須是生活的,生活必須是幸福的”“一切屬于生活的東西都屬于幸?!?,人的一切現實生活都為追求幸福。也有外國學者指出,從心理層面講,個人層面的“中國夢”就是西方心理學界強調的“幸福觀”。簡單來說,幸福感其實就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和體驗。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廣泛普及,社會多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宅居”“網宅生活”已成為大學生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當前,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權力至上主義等不合理的幸福觀正嚴重影響著大學生。有學生認為,吃飽穿暖就是幸福;有學生認為,無煩心事就是幸福;有學生認為,追求到“白富美”“高富帥”就是幸福;有學生認為,有一個有錢有權的爸爸就是幸福;等等。這些認識使得大學生在追逐幸福的道路上南轅北轍,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于幸福感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叔本華認為:“如果人因此一味追求財富,心靈上就會一片空白,結果是對任何其他事物的影響更麻木不仁。他們對理智的高度幸福既然無能為力,就只有沉迷在聲色犬馬中,任意揮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觀念構成思想,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碑斍?,高校普遍重視開展以意識形態(tài)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視了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幸福教育。所以,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幸福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提高大學生幸福感應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幸福感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是人對生活的一種認知與感受。費爾巴哈認為:“一切有生命和愛的動物、一切生存著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動就是對幸福的追求,人的任何一種追求都是對幸福的追求。”然而,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都是灌輸式教育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幸福體驗,大學生只能機械地、被迫地接受思想教育,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空洞、抽象,導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對學生幸福感的關注,顯然是收不到任何效果的。衡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標準固然很多,但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終還是學生說了算。大學生幸福感是否提高才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標準。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開展工作的基礎和核心,而以學生為本,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要實現的終極目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是學生,對象是學生,其出發(fā)點和歸宿也都應是學生,所以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币虼耍斍暗母咝K枷胝喂ぷ饔绕湟谧鹬貙W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上下功夫。幸福觀與人生觀、價值觀緊密相連,有什么樣的幸福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追求。以人為本,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通過“隨風潛入夜”的滲透、“潤物細無聲”的浸潤,不斷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最終目標的實現。
健康心理是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提出:“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yōu)良品格。”幸福感,嚴格意義上是心理學的范疇,心理健康水平與幸福感直接相關。所以,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要善于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論和技術為大學生提供專業(yè)咨詢服務,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活動,在學生的生活、學習、娛樂等方面滲透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同時,要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學院(健康教育站)—班級(心理委員)”的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此外,要針對不同的年級和專業(yè)的學生分層分類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從認知、態(tài)度及情感層面為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做鋪墊,幫助大學生妥善處理在學習、戀愛、就業(yè)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樂觀的心態(tài),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大學生在自身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優(yōu)勢,讓學生的心靈真正達到和諧,為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保駕護航。
大學生在家庭背景、生活習俗、性格品質、價值觀念、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問題逐漸凸顯。例如,目前因高校獎學金引發(fā)學生間人際關系矛盾的現象頻頻出現,對利益的追逐往往引發(fā)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對立,造成人際關系冷漠甚至緊張,新的矛盾和問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如果這些矛盾和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緩解與消除,學生就有可能滋生一些過激行為,從而影響校園和諧。但是,這些矛盾和問題單靠物質和行政的手段是無法解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潤滑劑”和“減壓閥”,是做人的工作,重在疏導和溝通,以起到潤“心”細無聲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在這方面發(fā)揮其固有的疏導和協(xié)調作用,把協(xié)調人際關系作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過積極健康的教育活動,對各種影響和諧人際的思想傾向和行為進行調控,在溫馨融洽、協(xié)力合作的人際氛圍中,把它們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通過寓教于樂的溝通方式對學生間緊張的人際關系進行有效協(xié)調,引導大學生正確化解各種矛盾,學會寬容、溝通、團結、欣賞,堅持與人為善、以誠待人,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營造和諧人際,使大學生的生活充滿歡聲笑語,幸福感不斷提高。
蔡元培曾說過:“欲知明日之社會,須看今日之校園。”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校不僅要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平臺,還要用健康的環(huán)境教育人,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陶冶人。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不僅能給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并由此體驗到無窮的幸福感,而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則是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載體。幸福感是一個人的主觀感受,在不同階段、不同時間,其感受也不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類有五種基本需要,在各級需要依次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就會產生新的更高一級的需要。大學生有著實現更高層次的愿望和需要,有著為實現更高層次愿望而蘊藏著的潛力。學校,作為一類社會組織,是構成社會的要素之一。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構建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校園,要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導向功能。首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占領大學生思想陣地的制高點;其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實踐活動,占領校園文化構建的制高點;最后,要培育人性化的育人環(huán)境,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雖然高校不能決定大學生的幸福感程度,但能夠為提升大學生幸福感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讓大學生跨進校園,接觸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以此塑造大學生美好的心靈,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
目前,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推進,大學生價值觀日趨多元化。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協(xié)同作用,努力引導大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不懈地追求幸福、實現幸福和享受幸福,健康快樂地成長,做一個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