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 林青 楊麗娜
社會思潮是指某一時期在社會上流行的思想趨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講到,物質決定意識。某種社會思潮的出現(xiàn)、發(fā)展、異化以及衰落都與其所在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會導致某種社會思潮的出現(xiàn),而該思潮又必然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極大地改變人們對待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及行為。青年大學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尚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易被社會思潮所影響。
在新自由主義影響下,部分大學生表現(xiàn)出了自由散漫的價值取向。新自由主義思潮認為這種自由與其說應落實到公民平等的政治權利上,倒不如說應該體現(xiàn)為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和自由言論。唯有個人利益和自由才是最真實且根本的,國家只是這種自由的保護者。在新自由主義的基礎上,逐漸衍生出了無政府主義、反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思想。
受實用主義影響,大學生中產(chǎn)生了唯利是圖的價值取向。功利主義的最基本原則認為人之本性既非善也非惡,而在于求樂避苦。所以,人們的行事都是為了產(chǎn)生較大的快樂,而在權衡利弊時,必然按照對個人“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這是典型的美國價值觀,更關注那些想得到、看得見、用得著的對象。20世紀上半葉,隨著美國政治經(jīng)濟力量的發(fā)展,這一思潮廣泛流傳于西方世界,并在東方國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實用主義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不是因為對象是實在的,人們才相信它,是因為人們相信它,它才是實在的。而一種觀點、思想是否是實在的,在于它是否有實際的效果和作用。
在民主主義的影響下,大學生中產(chǎn)生了去馬克思化的價值取向。民主主義的溫和性與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形成鮮明對比。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是漸進改良,具體表現(xiàn)為在政治制度上實行政治多元化、多黨制,反對暴力革命,堅持走議會民主的道路,大力主張通過競選成為執(zhí)政黨。之所以稱民主主義虛偽,在于這種社會思潮打著科學、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幌子,給人們描繪一種美好的政治愿景。其所追求的民主社會主義就是民主加社會主義,是對現(xiàn)存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的否定,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主張革命、反對階級壓迫的否定。這種民主主義,實際上是追求一種虛幻的“普世價值”,即普遍適用于古今中外的絕對的永恒的價值。這種思想所倡導的“平等、博愛”“社會公平”“全民福利”和“超階級的普遍民主”等,極易產(chǎn)生錯覺,且富有煽動性。經(jīng)濟危機的爆發(fā)使人們意識到新自由主義的缺陷,而赤裸裸的急功近利思想,又使人們產(chǎn)生了對功利主義的反感。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帶來的世界發(fā)展新格局與舊格局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這種貌似追求“真、善、美”、披著普世價值外衣的民主主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在民族主義的影響下,大學生中產(chǎn)生了極端激進的價值取向。民族主義的盛行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第一,由于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弱小國家政治上壓迫,經(jīng)濟上制裁,文化上同化,激起了后者的強烈不滿。第二,由于一些勢力的調唆、支持,多民族國家內的民族矛盾激化。第三,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本民族的自豪感,但如果過度夸大主觀因素就會引起自我膨脹。特別是大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和理性思維水平并未完全達到成熟水平,當本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時,個人對國家、民族的高度認同感會迅速掩蓋全球化與現(xiàn)代化的趨勢性影響,從而造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情況。
在拜金主義影響下,大學生中盛行金錢至上的價值取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我國雖然經(jīng)濟總量大,但分布并不均勻。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收入較高,其生活早已步入發(fā)達國家水平,但還有很多人依然在貧困線上掙扎。社會上存在的各種生活狀態(tài),對人的刺激很大。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金錢萬能論普遍流行,加之一些媒體的肆意宣傳,使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更加盛行。如今的大學校園,早已不是密不透風的象牙塔,各種各樣的社會現(xiàn)象幾乎都可以在校園內找到雛形,高校儼然已是一個縮微的小型社會,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在近些年轟動一時的網(wǎng)絡事件和流行的網(wǎng)絡語言中可以發(fā)現(xiàn),高校中拜金、攀比之風盛行,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拜金主義的行列,將艱苦樸素視為窮酸抬不起頭,將奢侈享樂視為自己追求的價值目標和理想生活。
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興起,世界上所謂的秘密越來越少。上網(wǎng)時,經(jīng)常可以看到某網(wǎng)站、論壇、博客以一煞有介事的題目為噱頭吸引網(wǎng)民的眼球,如揭秘歷史面目,了解事實真相,出于獵奇的心理,人們讀完文章后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歷史是這樣;一些學者專家為了標新立異,經(jīng)常會拋出所謂的新歷史觀點。以上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顛覆歷史,甚至是歪曲歷史。追求真理與價值是大學生學習的根本目的,求知欲旺盛的大學生很容易被獵奇的歷史虛無主義所吸引。
一些大學生在思想上消極頹廢,與世無爭;在學習上,懶惰逃避,不思進?。辉谏钪?,渾渾噩噩,隨心所欲;在信仰上,沒有理想,沉迷游戲;在管理上,無組織,無紀律。這些學生我行我素,自由散漫,對待生活缺乏青年人特有的朝氣和活力,他們往往生活自理能力差,對什么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缺乏時間觀念,生活上隨隨便便,沒有規(guī)律可循,不按章法行事。
受利益驅動,一些學生把獲取利益作為自己行動的基本價值取向。人際交往、課程學習、入黨評優(yōu)、就業(yè)選擇等一切行為唯功利化,甚至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跑關系、送禮、糾纏老師等。具體表現(xiàn)在:生活中只與對自己有用的人交往,目的是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課程學習只選擇那些技能型的、能帶來直接經(jīng)濟效益的科目,而忽視那些提高道德水平、陶冶情操的科目;入黨動機不純,只是為了表現(xiàn)積極或為日后就業(yè)拿到敲門磚;就業(yè)選擇目光短淺,只計較眼前得失,以經(jīng)濟效益或日后權利為標準,缺乏職業(yè)信仰。
有些大學生對公共事務態(tài)度冷漠卻對自身有著很強的民主法律意識。他們社會責任感差,對他人的事情毫不關心,對班級的事務毫不熱心,對學校的活動從不參與,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除了自己的事情,對什么都不感興趣。這些學生從不參與志愿活動,輕視奉獻,但很關心自己的利益,可以享受他人服務,絕不為他人付出。
馬克斯·韋伯曾經(jīng)說過:“一個國家現(xiàn)代化的程度,取決于對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倍覈髮W生中卻有兩種典型且截然相反的觀點——完全的崇洋媚外和“我族中心主義”。沖動型的學生民族意識狹隘,包容性差,攻擊性強,遇事愛沖動,沒有規(guī)劃,缺乏理智,易受煽動,易被利用,喜好組織并參與游行,甚至包括報復性的打砸搶行為。
在高校中,貧富差距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有錢的學生使用名牌,購買奢侈品,頻繁出入高檔餐飲娛樂場所,而有些達不到這樣生活水平的學生,帶著“羨慕、嫉妒、恨”的情緒,也想方設法要過上這樣的生活。享樂型的大學生消費主義傾向嚴重,表現(xiàn)為在日常言行中,互相攀比,追求高消費,不考慮家庭的條件、父母的辛勞,盲目跟風,嚴重浪費,過分追逐名牌,甚至奢侈品牌。這類大學生視金錢為人生最高標準和價值,人際上天馬行空,目中無人,似乎擁有了金錢便擁有了一切,虛榮心強。
第一,教師要夯實理論功底,提高業(yè)務水平。高校兩課教師與思想政治輔導員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執(zhí)行者。學生理論學習的主要渠道是教師的課堂教授,教師的理論水平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優(yōu)秀教師有三個標準,即以學識激勵人、以道德教化人、以愛心感染人。而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工作,既是傳授學識也是傳播道德。教師必須具備高深的理論水平,多讀書,讀好書,讀經(jīng)典,多思考,多總結,才能具備讓學生信服的水平。在教學授課中,可以采用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法和歷史分析法,不要被不良社會思潮所宣揚的全人類的真理所迷惑。同時,教師還要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德,有價值的追求與信仰,才能得到學生的愛戴,真正做到言傳身教,成為學生的楷模。
第二,進入實踐教學實驗室并加強學生與其他成功人士的座談交流。長期以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單純依靠課堂教學,以灌輸為主,缺乏生動性,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應增加課堂外的教學,讓學生走進教學實驗室。例如,在學校所在地的革命遺址講述戰(zhàn)斗歷史,更具感染力;在由窮變富的村鎮(zhèn)講述改革開放,更有說服力。此外,學??梢匝埰渌I域的成功人士以其親身經(jīng)歷講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引導他們走向成功,如農(nóng)業(yè)專家、學校高水平教授、好口碑的企業(yè)家等,這樣更具有說服力。
第一,讓學生自主參與、自我感悟。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建構主義的觀點認為,只有圍繞學生建立起來的認知體系才更易被學生所接受。學生的自我參與有助于自我感悟,進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認同。例如,可以采用課堂辯論的形式,讓雙方同學就某一社會思潮的正負兩方面作用展開論證,再由任課教師稍加點評,這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現(xiàn)代媒介手段,給學生以更直觀的感受。例如,通過影視資料,展示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下,一些主權國家人民片面追求所謂的自由、平等、福利,導致政府權力喪失,國家凝聚力渙散,被國外勢力滲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多民族國家在極端民族主義影響下,國家分裂,從強大走向弱小,人民終年生活在戰(zhàn)亂之中。此外,還可以通過對比手段,比較在各種社會思潮影響下各國的發(fā)展狀況,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社會主義認同感和改革開放認同感,最終改變大學生對不良社會思潮的態(tài)度。
第一,控制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學生被不良社會思潮所影響,是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特質交互作用的結果?,F(xiàn)在的大學環(huán)境早已不是被封閉起來的象牙塔,校園本身已經(jīng)是一個復雜的小社會。互聯(lián)網(wǎng)和電視、廣播的最大區(qū)別在于信息獲得的便捷性以及信息發(fā)布的隨意性,互聯(lián)網(wǎng)受到的約束比廣播、電視弱得多,任何人都可以在網(wǎng)上發(fā)布各種消息。如今,網(wǎng)絡上對金錢、奢侈品、紙醉金迷的生活的過分評價與追逐,直接刺激了大學生們的感官,嚴重誤導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認為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光鮮的外表和物質的享受。雖然在網(wǎng)絡自由、輿論自由的今天,任何人包括政府很難限制人們的所思、所言,但新聞娛樂行業(yè)并不能借此理由毫無節(jié)制、毫無底線地做各種報道。作為大眾輿論的重要傳播者,新聞行業(yè)內部應凈化風氣,并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以社會責任感為重要擔當。政府也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網(wǎng)絡廣告行業(yè)以吸引公眾眼球而盈利的現(xiàn)狀加以改善,以此削弱人們傳播不良新聞的動機,為大學生營造潔凈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幫助大學生行為轉型。
第二,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在社會急速轉型的影響下,學生心理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繼而發(fā)生改變。在校園中,艱苦樸素已經(jīng)變成了貧窮土氣的代名詞,奢侈浪費反而是時尚品味的代表。學生之間的情誼再也不是靠平時生活中的互相關心、學習上的互相幫助、思想上的互相鼓勵建立起來,現(xiàn)在表達同學友誼的是請客、送禮、考試幫忙作弊等。高校教師、輔導員要洞悉學生的心理變化,了解學生受不良社會思潮影響的社會背景,幫助學生解答相關的心理困惑,幫助學生樹立更高尚的人生理想和目標,為大學生正向認知提供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