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巢傳宣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事業(yè)面臨著大好機遇,但與此同時,社會思想也日趨復雜,西方價值觀念的侵襲以及我國改革進程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思想面臨著嚴峻考驗。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則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缺少共同關(guān)注點,難以進行有效溝通,甚至是互不理解,導致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疏離感,思想政治教育能量和魅力的“應然”態(tài)勢無法成為“實然”現(xiàn)狀。這讓我們反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該從何處著手?也就是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元基點在哪里?馬克思曾經(jīng)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①由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關(guān)注人的生命,教育者要通過對人的生命的思考尋求與大學生對話的契機。
“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②,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③,人必須在自然生命體的基礎上,獲得文化、道德、人格等精神方面的發(fā)展,從而由自然生命體轉(zhuǎn)變?yōu)樯鐣w。而精神方面的發(fā)展只能通過“社會遺傳”才能實現(xiàn),而教育無疑是實現(xiàn)“社會遺傳”的有效途徑。遺憾的是,教育為什么發(fā)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較長時期以來,我們把社會的需要作為教育發(fā)生的原點,關(guān)注的是教育所帶來的社會效益。而這種工具性教育觀的必然歸宿是,個人湮滅于社會,生命則成為工具。這種教育培養(yǎng)出的“人”,不是基于生命自由充滿個性的人,而是工具性教育的“必需品”和“衍生物”。此時,教育遵循的法則不是“生命的詩意存在”,而是政治化的要求和市場化的“產(chǎn)銷對路”;受教育不是為了享受生命,提高生命質(zhì)量,而是為了考試、分數(shù)、大學、工作。④學生學到了知識卻不懂生活,獲得了成功卻感受不到幸福,成為“單向度的人”⑤。毫無疑問,這恰恰偏離了教育的本真。
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使我們長期缺乏對生命教育的重視,而生命教育的不到位導致大學生缺乏對生命的深刻思索,他們不知道生命對自身、家人、朋友和社會具有怎樣的意義。2001年的盧剛事件讓國際震驚。盧剛,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后公費赴美,28歲獲得愛荷華大學博士學位。用功利化的教育模式評價他,不可謂不優(yōu)秀。但正是這位成績優(yōu)異的博士生開槍射殺了三位教授、一位副校長和一名中國留學生后,自己也飲彈自盡。還有一位貧寒農(nóng)家子弟,以優(yōu)秀成績考上省重點高中,高中成績名列前茅,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獲得全國物理奧數(shù)二等獎,高考以高分考入某重點大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人卻是用殘忍手段殺害四位同學的馬加爵。而2013年4月發(fā)生的復旦投毒案和隨后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同室操戈”血案又一次讓我們震驚。高校學生發(fā)生沖突后往往用武力和暴力解決問題,反映出知識與德性的錯位,也反映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嚴重缺失。
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fā)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fā)展的一切作為?!币虼耍逃齼?nèi)在的就是生命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隸屬于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遵循教育的總原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實現(xiàn)階級統(tǒng)治、維護社會秩序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必須關(guān)注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為完善人的精神境界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發(fā)揮獨特的作用,否則,思想政治教育便失去了存在根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地位較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觸甚至逆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感召力和實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著現(xiàn)代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學界進行了諸多探索,其中不乏理論上的真知灼見和實踐上具有操作意義的策略。正如泰戈爾所言:“教育的目的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币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現(xiàn)代困境,只有回歸生命,讓教育成為生命與生命的交流,讓大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深刻的社會轉(zhuǎn)型期。大學生這一社會群體在象牙塔中也已早早感受到社會的各種壓力。在壓力甚至挫折面前,一些學生容易迷茫、焦慮、抑郁,進而萌生逃避的念頭。2011年3月,某大學一個女生在宿舍上吊自殺。遺書中說,因其明年要上大四,面臨考研問題,感覺壓力太大。近年來大學生自殺和校園暴力事件屢屢發(fā)生,一份“南京危機干預中心”的調(diào)查顯示,我國當代大學生的自殺率是自殺人群中最高的一部分。這不禁讓我們感慨和深思,對生命的尊重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從廣義的生命教育來講,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一些現(xiàn)實問題。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給社會帶來繁榮的同時,也讓一些大學生在片面追求物質(zhì)生活的過程中忽視了對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的思考。部分大學生的生活渾渾噩噩,逃課的學生比比皆是,上課的學生中,睡覺、聊天、玩手機的也大有人在。有些學生成天待在宿舍上網(wǎng)、玩游戲、看電影,嘴里卻叫著“無聊”“沒勁”“不如死了算了”,可是卻日復一日地重復著這種“無聊”“沒意思”的生活,不知道人為什么活著,應該怎樣活著,怎樣活著才有意義。而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意義教育就是要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意義,讓大學生認識到人不能像動物一樣飽食終日而無所事事,即使一個人為了生存,疲于奔命、忙忙碌碌,但只要他活著、有理性,就要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和美好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guān)注人的生命,以生命教育為元基點,尊重人的生命,促進個體生命的成長,啟迪大學生思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人的生命包含三個層面,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質(zhì)載體,它產(chǎn)生于自然,發(fā)展于自然,最終又歸于自然。但人與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除了擁有自然生命外,還擁有精神生命。人要超越現(xiàn)實的‘是’,追求理想的‘不是’。人就是一個這樣的永不滿足者,直到生命停止的最后一刻,他才會停止對這種超越的追求。”⑦人對自然生命的超越,也就是人對精神生命的體驗和認識。社會生命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獲得的內(nèi)在生命,通過社會需要體現(xiàn)在社會角色、社會關(guān)系和社會實踐等方面。人的生命離不開社會,人的生命是一個由“自然人”走向“社會人”的過程,人不僅對自己有責任,對他人、對社會也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人只有從生命的三個層面才能完整地把握生命的真諦,才能科學地認識生命的本質(zhì)和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改變大學生對生命的自然的、片面的認識,讓大學生明白人不同于動物,“生存不是茍活”,使大學生能超越自然生命,重視精神生命,發(fā)展社會生命,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應該幫助大學生樹立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理念。不知死,何談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進行生命意識的培育時,還應通過多種渠道對大學生進行死亡教育。周恩來同志認為,人不僅要“努力為生,還要努力為死?!雹嗾嬲纳际窃谟邢薜目臻g和時間中“詩意地棲居”“詩性地成長”。人作為生命存在的高級形式,問題不在于如何使自己不死亡,而在于如何使死亡具有永恒不朽的意義,使之成為一種“感人的永別”。比如,備受大學生關(guān)注的李開復博士身患癌癥事件,就是一個進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李開復作為許多大學生朋友的偶像,他創(chuàng)立的“創(chuàng)新工廠”幫助了許許多多的大學生實現(xiàn)著自己的夢想。面對癌癥,李開復博士在他的微博中說:“我一直相信,每個人在病痛面前的姿態(tài)和選擇決定了其未來精神世界的質(zhì)量。病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會選擇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來面對生活起伏?!迸枷竦恼芰繉Υ髮W生生命意識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張世英先生把人的生活境界分為四個層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⑨人生之初,只知道滿足個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生存于“欲求境界”。當個體作為主體,有了進一步對認知客體規(guī)律和秩序的要求,則進入較高的“求知境界”。如果個體發(fā)展到具有責任感和義務感,則進入更高層次的“道德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審美境界”,進入“審美境界”的個體,已超越了欲求、求知和道德的限制,超越了“應該”而進入超然的自由境界。境界是一個整體,它包含了一個人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生命是一個不斷超越的過程,這種超越的過程需要教育的參與和幫助。哲學家蘭德曼說:“人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成為有疑問的,他不再知道他是什么,并知道他自己不知道。由于不能確定自己的道路,由于自己有疑問,因此,他以無比的憂慮研究他自己的意義和實在,研究自己來自何方、走向何方。”⑩因此,只有建立對生命的關(guān)懷與呼喚,對生命觀念的探尋與把握,對生命意識的追求與期盼,對生命境界的審視與提升,才能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才能真正復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
[注釋]
①③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56.
②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34.
④馮建軍.讓教育與生命通行[J].人民教育,2006(9):5.
做法:1.金錢肚處理干凈,放入加有料酒、老抽、姜片、蔥段、八角、桂皮的沸水鍋中汆水后撈出,稍涼后切條。
⑤(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80.
⑥(美)赫舍爾.人是誰[M].隗仁蓮,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46.
⑦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7.
⑧周總理青少年時代詩文書信集:下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318.
⑨張世英.人生的四種境界[J].新華文摘,2010(7):34.
⑩(德)米切爾·蘭德曼.哲學人類學[M].張樂天,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