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亮 桂署欽
自2007年起,全國普通高校全面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以下簡稱“綱要”)?!熬V要”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四門必修課之一,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方歷史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獨具特色的地方歷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綱要”課程建設及其教學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將其融入“綱要”課程教學中,以提高“綱要”課教學實效性,是當前高?!熬V要”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就廣西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課程教學問題做一探討。
我們知道,“綱要”課作為大學生必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使用的是教育部統(tǒng)編教材。有了統(tǒng)編教材,思政課教師在講授“綱要”課時就有了一個指導性的教科書和教學大綱,有利于思政課教師開展教學。但是“綱要”課作為統(tǒng)編教材,“編者關注的是整個中國近現代的大歷史,主要從宏觀角度演繹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fā)展進程,自然較少兼顧各地、各民族近現代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個性差異?!雹龠@樣,“綱要”課統(tǒng)編教材給高校思政課教師留下了創(chuàng)新、拓展教學的空間。獨具特色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正是“綱要”課教師在創(chuàng)新、拓展教學空間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鮮活素材。因此,思政課教師除了按照教材脈絡介紹、講授近現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內在規(guī)律性之外,結合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補充、拓展“綱要”課教學,對我們上好“綱要”課大有裨益。
“綱要”課作為一門思政課,理應肩負起對大學生進行熱愛中華、熱愛家鄉(xiāng)教育的任務,幫助大學生培育、樹立起建設家鄉(xiāng)、報效祖國的崇高理想。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地方上的杰出人物、歷史遺跡以及文物、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是對學生進行地域優(yōu)秀歷史文化、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只有讓大學生了解地方的光輝歷史、優(yōu)秀文化、杰出人物等,才能培育大學生愛國愛鄉(xiāng)的情感,并把這種情感與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從而激發(fā)起學生效法先賢、建設家鄉(xiāng)、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思政課教師要重視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任何高校都是依托特定的地域建設發(fā)展而成的。一所高校校園必定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之中,它或多或少要受到學校屬地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地方歷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性。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大多具體、直觀、形象、生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引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在“綱要”課中引入地方性歷史文化資源,能避免空洞的說教,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通過對物質形態(tài)和精神形態(tài)的地方性歷史文化資源的廣泛的實踐感知和體驗,學生會在耳聞目睹中受到感染,在親身經歷中得到熏陶,產生思想上的震動和心靈上的共鳴,從而調動自我學習“綱要”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提高“綱要”課的教學實效性。
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補充,也是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在“綱要”課教學中,結合地方歷史文化開展教學,可以組織學生到高校所在地的歷史文化名勝、革命歷史遺址等進行參觀考察,從而將“綱要”實踐課教學落到實處。另外,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地方歷史、地域文化的認知。通過對地方杰出人物、重大歷史事件的分析、評判,有利于提高學生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fā)展方向的能力。同時,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開展對地方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地域文化、社會現實等諸多問題進行探究式學習和實踐,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協(xié)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課堂教學是實施思政課教學的基礎陣地和主要環(huán)節(jié)。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課堂,既能使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思政課課程資源,還能以此改變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學效果不佳的狀況。地方歷史文化形象、生動、真實,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增強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
廣西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由于其獨特的地域、獨特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流變,形成了極為可觀的自然資源、人文景觀和文化積淀,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特色教育資源,加以開發(fā)利用,可以使我們獲得大量能進入高校思政課課程教學的資源。
在“綱要”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綱要”課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統(tǒng)編教材,靈活有效地利用地方歷史文化開發(fā)課程資源。就廣西高校而言,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開展“綱要”課教學內容與廣西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機融合。在上編,可將靈渠開鑿、桂平金田起義、同盟會廣西邊境三次武裝起義等相關重大歷史人物事件、名勝景點融入對應章節(jié)教學內容,以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文明、近代中國人為救亡圖存所作的艱辛探索的了解和認知。在中編,可將百色龍州起義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建立、日軍入侵廣西和昆侖關戰(zhàn)役、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等相關重大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融入相關章節(jié)教學內容,以加深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艱辛努力的了解和認識。在下編,可將廣西剿匪反霸和抗美援朝運動、廣西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首創(chuàng)村民自治制度、恭城瑤族自治縣紅巖村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和建設等融入對應章節(jié)教學內容,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西所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強調指出:高等學校要切實加強社會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學計劃,“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雹谏鐣嵺`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區(qū)情國情和社會、成長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綱要”課教師要充分開掘和利用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廣西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實地考察、探究,以增進其學習的直觀感、真切感,增強“綱要”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整合社會資源,主動與當地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加強聯系,建立一批穩(wěn)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如筆者所任教高校在廣西柳州,柳州所屬高校思政教研部可與白蓮洞遺址、昆侖關戰(zhàn)役舊址之桂南會戰(zhàn)檢討會舊址、廣西農事試驗場舊址等人文景點、博物館等簽訂共建協(xié)議,共建共育教育基地,以充分發(fā)揮教育基地在“綱要”課中的育人作用。
2.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西有眾多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具代表性的有:花山崖壁畫、靈渠、金田起義舊址、友誼關、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百色起義紀念館、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舊址、廣西博物館等等。讓學生了解廣西悠久的歷史文化、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以及昂揚奮進的時代風貌,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教材中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了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綱要”課的積極性、主動性。
3.觀看地方歷史文化影視片。影視教學集圖、文、聲、影于一身,能使抽象、難懂、枯燥的教學內容生動化、形象化,可激起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起到理論講解難以達到的效果。比如,“綱要”教師在講授上編綜述“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與世界”中的“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這一內容時,可播放《花山崖壁畫》《靈渠》等教學資料片。通過觀看教學視頻資料,讓學生感知,廣西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壯族先民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從而增強其學習“綱要”課的直觀感和真切感。
4.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考察。廣西是人類最早的發(fā)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而近代以來,廣西涌現出了一大批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同時,廣西也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事革命活動的一片熱土,其紅色文化相當豐富,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我們開展“綱要”課社會實踐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在實施“綱要”課社會實踐過程中,一方面,可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遺址、革命舊址和遺址等;另一方面,可結合所學“綱要”課內容,讓學生深入考察,探究歷史文化遺址、國企改革、新農村建設等,撰寫出有參考借鑒價值的學術論文或調研報告。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更好理解“綱要”教材中重要內容、主要理論觀點,而且還可以開闊視野,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
我們知道,獨具特色的地域歷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加強高校思政課“綱要”課程建設,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重要的是思政課教師,要深入挖掘和開發(fā)利用地域歷史文化中富有特色的優(yōu)勢教育資源,并將其轉換為課程資源,運用到教學實踐與學生素質、品行養(yǎng)成實踐中去。地方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和優(yōu)化課程教學內容,“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針對性、實效性,促使其教育價值的實現?!雹垡虼耍咝K颊n教師要給予高度重視,充分挖掘和選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為“綱要”課教學服務。
教學資源庫建設是開展“綱要”課教學的關鍵。要較好地實現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提高教學實效性,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教學資源庫的支撐。為此,思政課教師必須重視和加強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庫建設。“綱要”課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庫主要包括影音資料庫、圖片資料庫、教學備課素材庫、教學案例庫、試題測試庫等教學信息資源。各高?!熬V要”課程教研室要整合教師資源,形成高水平課程建設團隊,分工合作,大量搜集、整理相關教學信息資料,充實豐富教學資源庫,從而為思政課教師開展“綱要”課教學提供大量、豐富、典型的教學資源。
“綱要”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guī)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雹芤虼?,“綱要”課教師在選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教學時,要緊密圍繞教材內容和學習目標,有利于學生了解并為“四個選擇”服務,“能引發(fā)師生深層的思考,能發(fā)揮以小見大、由淺入深的作用?!雹萑绻處熯x用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是無的放矢,簡單隨意,不適合相關教學內容,就難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選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開展課程教學過程中,在評價地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時,不要過分夸大某些歷史事件的影響,或對某些歷史人物的功績過分拔高,這都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例如,教師在講授“綱要”第六章中的第三節(jié)“國民黨與抗日的正面戰(zhàn)場”中的“李宗仁與臺兒莊戰(zhàn)役”內容時,應當積極、正確引導學生既要看到桂系軍閥李宗仁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民族大局,帶領廣西兒女在全國各地奮勇殺敵為國家所做出的貢獻。同時,又要引導學生注意到,作為舊社會的軍閥,桂系軍閥仍然具有軍閥專制統(tǒng)治本質的局限性。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更高層次。此外,依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地方實際出發(f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采取實地調查、上網搜索、個案訪談等多種方式進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能力。
[注釋]
①宋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238.
②宣傳部宣傳教育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選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9.
③唐凱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地方特色教育資源的考察分析——以廣西百色為例[J].百色學院學報,2009(1):81.
④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3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⑤譚穎華.試析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以廣東肇慶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