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波,李 秀 雙
(西南大學 1.教師教育學院;2.教育學部,重慶 400715)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強調,要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并明確地將參與式教學列為中小學的三大教學方式之一。課堂教學作為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應該體現(xiàn)和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將參與式教學理念滲透于課堂教學中。實施課堂教學,應該厘清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這三個問題,而厘清的關鍵則是確立教學目標。
綜觀國內外不同學者的觀點,關于教學目標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努力方向,目標與方向性相聯(lián)系。梅爾(Klaus Meier)1975年首次提出教學目標的定義,認為教學目標是指與具體的教學過程相聯(lián)系的奮斗方向。另一種觀點認為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學目標與學習結果相聯(lián)系。布盧姆(Benjamin S.Bloom)、加涅(Robert.M.Gagne)等教育心理學家均持這種觀點。張春興認為,教學目標是指在教學之前預期教學之后學生將從教學活動中學到什么,同時為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該做些什么提供指導。何克抗認為,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應該表現(xiàn)出來的可預見行為的具體而明確的表述,它是預先確定的、通過教學可以達到的、并且能夠用現(xiàn)有技術手段測量的教學效果。概而言之,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到的教學效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參與式教學目標是指對參與式教學效果的預期和設想,它是引導參與式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
參與式教學是一種注重主體性、自覺性、選擇性的教學。它強調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愿望,通過小組討論與合作、師生信息交流與評價反饋機制,運用靈活多樣、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努力營造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開展富有趣味、意義和挑戰(zhàn)性的學習活動,而不是簡單地進行知識傳授。參與式教學目標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主體性。學習者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者。參與式教學目標是從學習者的角度設計的,充分尊重學習者,以實現(xiàn)學習者課堂教學主體地位的回歸,培養(yǎng)學習者的主人翁意識,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第二,參與性。參與式教學旨在使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體驗學習過程,在參與中學習和構建新的知識,發(fā)展能力,體驗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習者的選擇能力和履行責任的能力,使學習者的學習充滿樂趣、富有個性。第三,生成性。參與式教學目標對教學效果的預測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留有一定的生成空間的。教師要根據具體教學情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智慧,給學習者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發(fā)展。
參與式教學以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發(fā)揮學習者主體性、促進學習者各種能力綜合發(fā)展為目的,要求學習者自主參與、主動探索。參與式教學的實施,需要參與式教學目標的引領,以指導教師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如何組織教學活動,幫助教師迅速地理清參與式教學活動的思路,建立一種特定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合理而有效地組織參與式教學活動。而參與式教學目標則可以為教師選擇理想的參與式教學活動策略、參與式教學活動方式或教學手段提供具體的依據,從而有助于參與式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教學目標要起到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就必須與學生的內在需求相一致。而參與式教學目標具有主體性、參與性的特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充分尊重學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由此,參與式教學目標為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學生只有明確了參與式教學目標,才能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學習目標,產生強烈的參與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會”為“會學”。
(一)參與式教學目標的設計要依據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課程性質、課程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及實施要求,是指導各學科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目標設計的依據。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在明確課程總體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基礎上,預期學生達到什么樣的學習效果,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目前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關于教學目標的分類,主要是從學生學習結果來劃分的,明確提出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達到什么樣的預期效果。對學習結果進行分類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加涅的學習分類系統(tǒng)、奧蘇貝爾的學習分類系統(tǒng)、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系統(tǒng)和喬納森的學習分類系統(tǒng)以及安德森的知識分類系統(tǒng)等,這些都可以用于學習結果類型的分析。當前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學習是指“由經驗引起的能力和行為傾向相對持久的變化”。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學習是用能力或傾向來界定的,能力涉及“會不會”、“能不能”的問題,傾向涉及“愿不愿意”的問題。前者反映認知方面的變化,后者反映態(tài)度、動機等方面的變化,兩者都是影響學習結果的內在因素。學習者內在的變化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的,但是可以通過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而教學目標正是對教學應該達到的效果或學生通過學習應該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的預期。目前中小學課程標準中所涉及的教學目標主要有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兩類。教師在設計參與式教學目標時必須依據中小學課程標準中的目標類型和目標層次及相應的要求。
(二)參與式教學目標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
教學作為促進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基本途徑,必須關注學生的需要,了解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緊緊圍繞學生實際,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教師只有對學生學習特點和實際學習能力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調動和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目標,做到因材施教。參與式教學目標應從學習者的角度進行設計,充分尊重學習者,進而實現(xiàn)學習者課堂教學主體地位的回歸。因此,參與式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考慮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了解學生的興趣,以便在參與式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參與式教學中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通過信息的共享和批判性反思對教學內容進行再組織并構建其意義。這種參與的目的不是單純?yōu)榱巳〉媚硞€結果,更重要的是參與過程本身。教學的真正價值在于促進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成長與發(fā)展。
(三)參與式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符合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
課程標準和教材是靜態(tài)的,而社會則是發(fā)展的。學校教育的任務是將學生社會化,使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參與式教學強調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主動地、自愿地、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參與式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設需要教師以教學目標為依據,而設計教學目標則必須考慮社會現(xiàn)實需要。教學目標只有符合社會需要,才有利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相反,脫離社會實際的教學目標不僅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反而會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厭惡學習,覺得學習的知識只是紙上談兵,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此外,設計參與式教學目標還必須考慮現(xiàn)實教學條件,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帶動學生積極思考,在已有教學條件的支持下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與式教學目標應緊扣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與國家課程標準對不同階段的學習者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致。設計參與式教學目標,必須對課程標準中關于教學目標的分類和層次有足夠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參與式教學目標的引導作用。
課程標準中給出了“學習目標的說明”,闡明了目標層次與相應的要求,列舉了各個層次的目標及具體要求。例如《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了學生在不同階段應實現(xiàn)的具體學習目標,將學習目標分為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用盡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的詞語來表述。結果性目標是用來說明學生學習應達到的效果,所用的行為動詞明確、可測量、可評價,用“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詞語表述學習活動結果性目標的不同層次。這類目標通常反映“知識與技能”,如對知識的“了解”程度,用“說出、識別、辨認”等操作性較強的動詞來進一步說明。體驗性目標是用來表述學生的心理感受、體驗,所用的動詞往往是體驗性的、過程性的。這類目標具有抽象性,難以具體化,主要反映“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用“經歷、體驗、探索”等詞語表述學習活動體驗性目標的不同層次,如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身心投入程度,用“感受、經歷、嘗試、體驗、參與、交流、討論、合作、參觀”等詞語來進一步說明。
結果性目標的表述包括四個要素,即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行為標準。(1)行為主體。參與式教學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參與式教學目標一般不用“使學生”、“讓學生”等表述,而是用“能認出”、“能描述”等表述,以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2)行為動詞。參與式教學目標應使用可觀察、可操作、可檢驗的行為動詞來描述。教學目標體現(xiàn)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達到的教學標準,而不是無法達到的最高要求。用于表述目標的行為動詞盡可能具有質和量的具體規(guī)定性,以便于把握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評價,如“辨別”、“描述”、“背誦”等。(3)行為條件。行為條件也叫“行為情境”,是影響學習者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或要求,主要說明學習者在何種情境下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為評價提供參照。參與式教學目標需要表明學生是在什么情況下或什么范圍里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如“通過自行設計完成實驗”、“通過課堂討論與小組合作回答問題”等。(4)行為標準。行為標準用來測量學生學習所達到的程度,如“10分鐘內完成”、“能準確無誤地回答”、“80%的學習者能詳細地描述”等。
目前中小學課程的體驗性目標主要涉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兩個方面。涉及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表述要體現(xiàn)三個要素,即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式、能力的發(fā)展。學習內容可用“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在研究……關系的過程中”、“在……的社會調查過程中”等表述。學習方式可用“通過分析與概括”、“通過實驗探究”、“通過實地調查”等表述。能力發(fā)展可用“掌握……策略”、“發(fā)展……能力”、“了解……思維方法”等表述。涉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表述要說明學習者應參加的活動,同時表明學習者應從這些活動中習得什么,例如“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