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瓊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qū)白芒小學,廣東深圳 518000)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網(wǎng)絡信息技術等資源,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提高學生素質是信息技術環(huán)節(jié)下教學的根本宗旨。我校開展“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基礎教育跨越式發(fā)展創(chuàng)新試驗”多年。根據(jù)“跨越式”課題的教學理念及實踐結果,發(fā)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語文識字教學的融合能使學生的識字量明顯增多,對培養(yǎng)語文的學習興趣、文字表達及綜合性的語文學習能力的作用都很顯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小學階段要認識3500 個左右常用字,其中2500 個左右會寫。而第一學段(1—2年級)要認識常用字1600—1800 個,其中800—1000 個會寫。由此可見,第一學段的識字量約占小學識字總量的50%。以上所知,小學6年識字量的一半都要在低中年級完成,任務繁重。且這1600—1800 個字在閱讀材料中的出現(xiàn)頻率約占90%。顯然,識字教學在低學年段尤為重要,不僅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習慣,還為其日后的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
崔巒老師在第六次閱讀教學研討會的總結發(fā)言中就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否則就會嚴重地出現(xiàn)寫字質量滑坡,錯別字增多,詞匯量下降,語言貧乏,用詞不當、詞不達意等情況……”,強調(diào)了識字教學的具體目標,也指出其可能面臨的挑戰(zhàn)。識字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有一定難度,具體表現(xiàn)為:
1.漢字本身數(shù)量大,筆畫多。漢字數(shù)量龐大,筆畫繁多,橫、豎、撇、捺、折、點衍生28 種筆畫,字的筆畫數(shù)多。有人從《辭?!分薪y(tǒng)計出來不同筆畫的漢字的個數(shù),顯示出筆畫過少或者過多的漢字都比較少,9—14 畫的漢字最多,現(xiàn)在學生學的漢字大部分都在9—10畫左右。
2.學生識字不主動,不會學。兒童的心理特征好動,愛玩,不能長時間專注某一事物,喜歡接觸形象而有趣的東西,記憶力比較強,但易記也易忘。如果不能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光靠單純的聽、記、背,學生對識字是很難主動喜歡的。
3.教學方法不靈活,不科學。很大程度上,低年齡階段的識字教學氛圍單一枯燥,教師應用的識字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多樣,不利于孩子識記生字,導致課堂效率低,學生識字渠道狹窄。只限于書本、課堂,脫離生活。同時,忽視了對識字的鞏固方法的指導,單調(diào)的念、寫,機械地重復抄、默寫,缺乏趣味性、科學性。
由此可見,識字寫字教學不可輕視,尤其在低中年級語文教學中。“漢字難認、難學”是我們長期執(zhí)教小學低中年級語文的教學工作者應該重視和思考的問題。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特瑞赤拉提出:人們通過聽覺和視覺獲得的信息是他獲得所有信息的94%。在學習中,同時使用視覺和聽覺可以提高記憶效率和記憶效果。
所以,讓信息技術合理地融入識字教學,以聲音、文字、圖畫、動畫、視頻等形式合理組合,創(chuàng)造出生動有趣、對多種感官形成刺激的環(huán)境,使?jié)h字信息從多種感覺通道輸入記憶系統(tǒng),就能夠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目的。
1.注意創(chuàng)設樂學情境。識字教學如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就開了一個好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正是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之一。信息技術的識字課件有色彩鮮明、生動有趣的動畫。它把漢字的演變過程簡潔明了出示在學生面前,深深吸引住孩子,不知不覺中識記漢字。例如學習漢字“日”時,屏幕上首先出現(xiàn)一個火紅的圓圓的太陽,接著圓圓的紅太陽就逐漸演變成了一個色彩鮮艷的“日”字。學生看到這奇妙的變化,在興奮的同時也在腦海中完成了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演變。
2.著重抓住識字難點。漢字是一種表義文字,對初學漢字的一年級學生講解字義是件難事,往往是越解釋越深奧、越解釋越糊涂。信息技術課件提供了豐富的圖象,學生只需看看畫面,對字義就能意會,無需教師多講。教“筆”字,屏幕上先出現(xiàn)一支毛筆,上面是竹管,下面是筆毫,學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管變成“竹”,筆毫變成了“毛”字,他們明白了為什么“筆”是竹字頭和毛字組成,并牢牢記住了“筆”的字形。這樣就把抽象的漢字變得直觀易感,降低了學生初學漢字的難度。
3.善于辨析形近字形。漢字中有許多形近字,學生用字有時不分語言環(huán)境,不管字義,隨便就用,所以必須通過演示和練習,強化記憶,形成正確的用字習慣。例如“渴、喝”兩字,極易混淆。教學中可先出現(xiàn)人張口喝水的畫面,同時出示“喝”字,讓學生明白喝水要用口來喝,閃動偏旁“口”,加深刺激,再讓學生組詞。接著隨畫面出示“渴”字,讓學生明白是缺水了,閃動偏旁三點水,讓學生組詞。最后出示選字填空的練習句,讓學生結合語言環(huán)境,辨析使用“喝”字和“渴”字。這種由畫面意思到字形,再辨析應用的學習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并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
4.必須把握字形要點。如“蠶”字,學生容易把第一筆“橫”寫成“撇”。教師可以把“蠶”做成一個動畫:一個粗心的小朋友學“蠶”字時,寫錯了那一橫,于是旁邊的蠶寶寶“嗚嗚”地哭起來,小朋友就明白自己寫錯了,讓蠶寶寶受了委屈。這樣學生印象深刻,就能牢牢記住了。
1.識字量超過課標要求。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支持下的二年級實驗班平均識字量為2577,最高識字量達到3064,最低識字量也有867(課標識字量的要求1600-1800)。實踐證明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支持下的學生平均識字量超過了課標的要求,最高識字量達到了“跨越式”總課題組的目標,即識字量大大提升,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突破識字難關,做到了提前閱讀。
2.寫作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從試驗班看,三年級的學生詞匯量較大,用詞生動準確,較為熟練應用多種修辭手法,較為流暢、自如表達客觀事物和思想感情,突破了傳統(tǒng)手寫由于會寫的字有限給學生帶來的限制。比如學生習作《螞蟻》,“這幾只螞蟻正在尋找食物,我就急急忙忙地從家里拿出一塊又香又甜的餅干,揉成碎片,撒到這幾只螞蟻的身上,螞蟻嚇得抱頭鼠竄……”小作者能夠準確將所觀察到的事物落于筆端,語言質樸生動。而《奶奶家的“花花”》,“奶奶家的‘花花'就是這么古怪,說它可愛吧,它又開始淘氣了,說它淘氣吧,它又帶著‘戰(zhàn)利品'回來領功了……動物,是我們?nèi)祟惖呐笥眩彩侨祟惖暮脦褪?,我們要保護動物,和它們一起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明天”,小作者用擬人手法去描寫“小花貓”的特點,習作中通過觀察、思考,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信息化應用于識字教學。
3.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視野、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突破教學重難點;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積極性、探究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在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能力方面也有明顯優(yōu)勢。
4.信息技術讓識字教學的資源內(nèi)容豐富,形式生動多樣。另外,教師還能自覺地從科研的角度反思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形成對課程資源的思考、發(fā)掘、整合和運用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了信息技術手段在學科教學上的運用水平。
[1]何克抗.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馮士海.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的認識[J].阜陽市城郊中學.
[3]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 號.
[4]崔巒.小學教學參考[N],2007,(21).
[5]特瑞赤拉.轉引林崇德主編.發(fā)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
[6]李曉東.兒童識字方法的理論探討、語言文字應用[N],1996,(1).
[7]教學與兒童認知發(fā)展[N].河北示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