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勇 歐志慧
(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zhèn)第二小學,廣東東莞 523380)
《英語課程標準2011》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能夠使學生通過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發(fā)展語言運用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有效的學習策略[1]?;谶@些要求,小學進行的“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進行學習,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探究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如圖1 所示)。
圖1 探究課堂的合作支架教學理念
小組合作學習,即教師結合學習主題,從學生年齡、認知水平、喜好能力等將他們分為若干小組,每組3 至6 人,進行探究嘗試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探究性學習旨在提高學生從對語言現象的觀察與思考中發(fā)現并解決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在組織過程中,教師借助“腳手架”對學生進行引導。搭建“腳手架”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環(huán)境、學習材料、學生的學力等因素,針對教學重難點,以“最鄰近發(fā)展區(qū)”的要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布置探究任務(如圖2 所示)。學習過程中,教師組織他們基于網絡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小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不斷地對假設加以修正和完善。并經過大家的努力,達成共識,完成知識建構,以形成自己合理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最后,教師給出拓展性任務,讓學生在課后將形成的認知結構或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運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英語探究課堂的合作支架實施,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一種帶有競爭性的支架式學習環(huán)境,寓科學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為一體,從而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他們的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增強學生追求成功的自信心。其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討論——實踐嘗試——互動交流——成果反饋。
圖2 合作學習的支架搭建分析
教學中創(chuàng)設與課文內容相適應的情境,能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圍中進行學習,同時設疑是設法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生處于暫時的困惑狀態(tài),進而激發(fā)解疑的動因和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動詞“help”的不同用法時,先演示兩個情景:(1)一個顧客買東西時店員問他:“Can I help you?”(2)一個人落水后大叫“help”。學生帶著問題先對情景內容進行猜測,最后讓學生在體會它們之間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義并解釋出來,教師再引導學生對“help”的用法進行歸納和總結。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筆者以探究任務為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在活動中習得語言,在展示中體驗成功。例如。在學習句型“My favourites”時,引導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和單詞首字母,猜一猜我的最愛。My favourite food is n——(long white chopsticks筷 子) .My favourite drink is m——(cow white juicy).My favourite animals is r——(short tail big ears red eyes)。要求學生根據所給信息,用括號里的提示語來猜出單詞。整個課堂被一條非常清晰的任務鏈穿插起來,學生通過推理、演繹、分析、比較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開展探究性學習,既鍛煉了學生的單詞認讀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生年齡雖小,但是科學的探究方法的確是應該從小接觸,以培養(yǎng)相互協作、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yǎng)。例如五年級探究活動主題“Fire”,學生提出The damage of the fire;What will bring the fire;How to flee from the fire;How to put out the fire等問題,這樣圍繞“Fire”的主題,全班大致可以分為四組,這四個問題在探究活動主題“Fire”的周圍形成放射結構,互相關聯,又層層遞進。
首先,指導學生運用網絡來查找和收集信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分工合作外,由于小學生的知識能力的局限,僅僅依靠學生自身的力量操作,就顯得比較片面,這時就需要廣泛的收集信息資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運用網絡來查找信息和有效信息的選擇等,收集的內容也不局限于文字,還可以有圖片、表格、數字、錄像等。
其次,小組內交流。在有著個體差異的小組里,所收集材料的種類、角度和形式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對于學生各自收集起來的信息,應當有一個歸納、篩選、整理的過程,收集者可以談談自己的想法以及所選擇信息的作用,同時也聽取其他成員的意見和建議,以起到相同的合并、不同的互相補充的整合作用。通過小組中的交流,讓同學們完善自己對于概念的理解,在信息歸納中,將雷同的部分予以精簡。經過這一番協商交流,整合后的信息利用率得到大大提升。
第三,小組間分享。不管每個小組所探究的主題是否相同,小組間的意見交換也是十分必要的?;ハ嘟涣饔兄趲椭鷮W生理清思路,也培養(yǎng)了傾聽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別的小組很可能會提供嶄新的思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溝通和運用。例如,在“Where's...?”教學后,教師布置了“I am a good deviser.”的探究性作業(yè)(如圖3 所示):1.Do a survey.For example:What colours do your family like most?What kinds of furniture do your family need most?2.Choose the following things to decorate your house.(You have only 100 points.) 3.Design your house.4.Introduce your house.(Use the sentence pattern:There's a...) 5.Remark.Who's the best deviser?(以花錢最少,但設計最合理為標準。)
整個探究過程整合了數學、美術等多學科的知識:(1)學生通過數據統(tǒng)計,選出家庭成員喜歡的顏色,所需家具。(2)根據提供的資金,計算、統(tǒng)籌安排購買的物品。(3)通過量、畫、剪、貼,科學合理地設計房間的布局、家具的擺放。如此生動活潑的作業(yè)對學生知識的運用有著十分有利的推動作用,促進他們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力,對語言進行了很好的表述,既加深了對知識的認識,又建立了學習興趣的基礎。
圖3 探究性作業(yè)
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體系模型,完善評價體系,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學習成果、參與合作的意識等等,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體系分兩大部分:第一方面是形成性評價,包括小組內的自評與他評(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和教師對小組合作的評價(包括課內合作評價和課外合作評價)。第二方面是終結性評價,包括小組成績評價(包括單元測驗成績和作業(yè)成績);個人成績評價(包括期中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和探究作品成果評價(如下表所示)。
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操作安排表
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體系包括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兩部份。量化評價以其客觀、嚴格、簡明等特點,評價學生掌握具體知識的情況。質性評價主要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真實表現,對學生參與意識、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進行評價和調查。其中探究性學習成果作品,學生主要是以PPT 電子報或手工海報等成果形式進行展示,這是他們探究活動的階段性小結,能反映活動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作用,同時它對學生表達、概括、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都是一種鍛煉和提高,還能培養(yǎng)科學認識事物的精神素養(yǎng)。
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主要通過開發(fā)的信息評價系統(tǒng)進行學生學習數據采集,包括調查問卷、手工輸入、學習日志數據等。教師和信息系統(tǒng)通過對學生學習評價結果的調查、跟蹤和數據挖掘,得到個性特征、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評價的著力點定位在學生能否不斷進步與提高上。并通過反饋策略,指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個性特征,進行自我調整,自我完善,改進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做人的品質。
事實證明,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是無窮的,評價的目的是也從合作活動中發(fā)掘一切因素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和成熟。只要教師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設計好一個有效開展學習的支架,必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高效地吸收和運用相應的知識,同時促進學生之間的協作、探究、求異及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克服了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弊端,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主地學習,快樂地成長!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支架式教學.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2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