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海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國際商務英語學院,廣東廣州510420)
“智庫”又稱“思想庫”,是指以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以影響政府決策和改進政策制定為目標,獨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非營利性研究機構。[1](P1)雖然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智庫的本質、與政府的關系、研究范圍和大小等都存在著較大差異,但“讓知識影響政府決策”可以說是智庫共同的特征。在西方,智庫廣泛地參與關涉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對外戰(zhàn)略等重大公共政策研究和咨詢服務,在政府決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針對中國近些年在國際上通過施展軟實力來實現(xiàn)國家利益,展現(xiàn)非對抗、友好的大國形象,歐美智庫高度關注,并對此開展了研究。其中尤以美國的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和荷蘭的國際關系研究所為代表,他們從中國軟實力的戰(zhàn)略意圖、實施工具以及取得的成效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分析,并為政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軟實力是通過吸引力來塑造其他人偏好的能力,非遏制性是它的一個決定性特征,一國的文化、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是它的重要來源。[2](P11-14)當這些因素被視為合法時,便會形成群體性規(guī)范,具有了塑造他人行為和激發(fā)他人行動的能力。自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的概念后,一直在爭論的問題是它是否還應包括一國的軍事資源和經(jīng)濟實力。奈認為,擁有豐富資源和強大軍事實力的國家能夠讓其他國家產生敬畏。同樣,成功的經(jīng)濟體制也能吸引其他國家并促使他們也采用同樣的體制和政策。[3]米德于2004年首次使用“黏性力量”(Sticky Power)的概念,指的就是經(jīng)濟實力,它獨立于軟實力和硬實力之外。米德認為,美國的經(jīng)濟政策和制度起著黏性力量的作用,吸引著其他國家采用美國的制度,然后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被困住了,離不開了。[4]快速增長的經(jīng)濟實力是中國在發(fā)展中國家不斷產生吸引力的重要源泉,現(xiàn)實的財富和潛在的會變得富有都是頗具吸引力的。金錢能衍生出規(guī)定性力量并成為傳播文化和價值觀的手段,“誘惑幾乎總是比遏制更加有效”[2]。
中國經(jīng)濟和實力的快速增長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有些國家甚至產生了一種“焦慮感”:隨著中國對國際事務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他們越來越擔心中國是否會像他們當初崛起時那樣遏制性地使用這種新獲得的力量。當意識到“中國崛起”這樣的說法會引發(fā)他國的憂慮,并擔心這樣的情緒可能會阻礙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時,中國轉而提出了“和平發(fā)展”的口號,努力使其他國家確信中國這種新獲得的力量是友善的。軟實力成為了中國富有爭議,但同時又是最具價值的對外政策工具。[5](P1)
認識到能從施展軟實力中擴大影響,獲得好處,于是加深與非洲、美洲、中東和東南亞等發(fā)展中國家,以及歐洲等發(fā)達國家的關系,成為了中國的目標。但區(qū)域和區(qū)域之間存在著較大不同,基于這種區(qū)域地緣政治差異的考慮,中國在不同地區(qū)采取了有針對性的策略,以使自己的影響最大化。
雖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主要是經(jīng)濟方面的,但中國也嘗試通過推動區(qū)域經(jīng)濟一體化與安全機制、強調聯(lián)合國的作用、參與人道主義援助、提供優(yōu)惠貸款和減免債務、擴大文化和學術交流、讓經(jīng)驗豐富的外交人員融入相關地區(qū)的事務等手段來強化這種關系??偫ㄆ饋?,中國在發(fā)展中國家的策略是:推行全方位友好政策,強調國家主權的重要性,不干涉別國內政,從而確保持續(xù)穩(wěn)定地獲得資源并通過新市場的開拓來發(fā)展經(jīng)濟。[6](P19)
不同于發(fā)展中國家,中國向歐洲投射軟實力,目的在于發(fā)展和保持與歐盟以及單個歐洲國家的良好關系,提升自己的形象。中國在歐洲的利益主要是以經(jīng)濟和政治為導向的。中歐之間相隔萬里,直接的安全利益有限,所以中國主要通過公共外交戰(zhàn)略來實現(xiàn)軟實力在歐洲的投射。這些戰(zhàn)略服務于以下幾個目標:[7](P7)一是中國想被其他國家看作是一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并致力于讓國民擁有美好未來的國度,以尋求其他國家對政治體制和政策的理解和認可;二是想被看作是一個穩(wěn)定、可信賴和負責任的經(jīng)濟伙伴,一個毋需恐懼的經(jīng)濟大國,這也是中國睦鄰友好、“和諧世界”與“和平崛起”戰(zhàn)略的核心;三是想讓國際社會視為一個值得信賴和負責任的成員,有能力并愿意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四是作為一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文化大國應該得到認可和尊重。[8](P43-44)
中國主要通過海外投資、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開展公共外交、參與多邊機構組織和發(fā)揮傳統(tǒng)外交的主導作用等方式實施軟實力。[5](P3-5)
投資被認為是中國最重要也是最富成效的軟實力工具。中國的GDP多年保持兩位數(shù)的增長,現(xiàn)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增加海外投資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優(yōu)先選項,目標主要是為了獲得穩(wěn)定、持續(xù)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以保持高水平的經(jīng)濟增長。為此,中國強化了在中東、非洲和拉美地區(qū)的經(jīng)濟活動。中國的投資對發(fā)展中國家特別具有吸引力,因為它不與“人權狀況、良好治理、核準項目的條件以及環(huán)境質量規(guī)定相掛鉤,而這些條件是與來自西方的投資捆綁在一起的”[9](P9)。獲得中國投資的一個條件是:接受“一個中國”政策,接受投資的國家必須切斷與臺灣的外交關系并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通過海外投資贏得了他國贊賞;通過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別國主權,贏得了朋友。[5](P4)
除法國外,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10](P5)中國媒體密切配合,大篇幅地報道維和行動,在國際社會展現(xiàn)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此外,健康外交、對外醫(yī)療援助是中國又一重要手段。約有15 000多名醫(yī)生被派往超過47個非洲國家。[11](P3)中國醫(yī)生醫(yī)好了超過一億八千萬患者的疾病。以也門為例,在過去40多年間,有2 000多名醫(yī)療人員被派往也門,協(xié)助開展健康和醫(yī)療項目。作為回報,中國得以進入也門市場,獲得能源資源。
中國積極通過公共外交方式加強軟實力的投射,核心是各種交流項目,其范圍也被中國極大地拓寬了,不僅有學術、語言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而且有對國外政府官員和新聞記者開展的政治和媒體培訓。[5](P4)隨著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的需求急劇增長,從2004年開始,中國在借鑒英法德等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jīng)驗的基礎上,探索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取名為“孔子學院”。截至2010年10月,中國已在全球91個國家(地區(qū))開辦了322所孔子學院,其中,亞洲30國(地區(qū))81所,非洲16國21所,歐洲31國105所,美洲12國103所,大洋洲2國12所。①參見網(wǎng)絡孔子學院官方網(wǎng)站,網(wǎng)址為http://www.chinese.cn/college/article/2011-05/31/content_266564.htm.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教學水平和學術競爭力的不斷增強,來華學習的外國學生人數(shù)急速增加。2010年在讀的中國政府獎學金學生總數(shù)達到22 390名,比2009年增加了4 145名,增長了22.72%。其中亞洲學生11 197名,占總數(shù)的50.01%;非洲學生 5 710名,占25.5%;歐洲學生3 283名,占14.66%;美洲學生1 761名,占7.87%;大洋洲學生 439 名,占1.96%。②數(shù)據(jù)來自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2010年年度報告,網(wǎng)址為http://www.csc.edu.cn/uploads/20111103160632940.pdf.
2007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特別會議把中國文化確立為軟實力的主要來源。隨后,這一方針在歐洲得到了很好的落實。中國在歐洲投巨資推廣中國的藝術與語言。2009年歐中文化產業(yè)論壇啟動。2012年4月,被視為中歐關系第三支柱的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論壇在歐盟總部開幕,其宗旨是提升人文交流在中歐關系中的戰(zhàn)略地位,逐步增進中歐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互信。③2003年10月,歐中雙方承認彼此為戰(zhàn)略伙伴。該伙伴關系建立在兩根支柱上:一是高層次戰(zhàn)略對話;二是高層次經(jīng)濟與貿易對話。中國文化部以及私人機構在歐洲舉辦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展覽和文化項目(比如中國文化年)與中國新年活動。中國積極探索官方的、非官方的主體(比如:藝術家、友好團體和海外中國組織)在推廣文化方面的潛在作用。
為提升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顯示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已成功加入中亞、東南亞、拉美及加勒比地區(qū)國家現(xiàn)有的地區(qū)組織,比如,亞太經(jīng)合組織、東盟地區(qū)論壇、東亞和拉美合作論壇、美洲開發(fā)銀行論壇和美洲國家組織等。此外,中國也創(chuàng)立了多個多邊組織機構,包括東亞峰會、上海合作組織和中非合作論壇等。中國在各多邊組織機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傳統(tǒng)外交在提升軟實力方面一如既往地發(fā)揮著主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領導人經(jīng)常出訪發(fā)展中國家商討雙邊關系,高層領導人互訪,著力培養(yǎng)經(jīng)驗更為豐富的外交官兵團等。[12](P128)
中國在非洲的舉動主要是受到對能源、原材料以及為低成本商品開拓新市場等需求的驅使。非洲占據(jù)了中國進口石油約30%的比例。在過去十多年,中國不斷鞏固與非洲國家的關系。非洲國家是中國進出口銀行以優(yōu)惠貸款方式提供發(fā)展援助的主要地區(qū),也是中國債務減免、基礎設施建設、糧食援助和醫(yī)療援助的主要受益者。中國倡導的“雙贏”模式贏得了非洲國家領導人的贊賞,非洲人民相信,中國把非洲視作商業(yè)合作伙伴。不過,中非關系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由于目前中非之間的交流主要停留在政府高官層面,普通中國人對非洲的文化、價值觀和民眾的生活方式知之甚少。中國的非洲問題專家不多,非洲的中國問題專家則更少。[13](P6)在非洲的中國勞工通常過著較為封閉的生活,與當?shù)厝私佑|不多,因而導致彼此間的關系較為緊張。
中國與拉美地區(qū)的關系日益加深。雖然中國與拉美的貿易額相對其它貿易伙伴來說還較小,但中國正在把該地區(qū)開拓成為中國商品的潛在市場,中國與拉美的關系得到了極大提升。中國公司與拉美國家公司在生物技術、計算機、航空、汽車、鋼鐵領域建立了研發(fā)伙伴關系。中國與古巴公司建立了生物技術伙伴關系,在古巴生產和銷售醫(yī)療產品,在墨西哥建立了汽車生產設施,與委內瑞拉建立了聯(lián)盟,共享能源和農業(yè)方面的信息。對拉美國家來說,接受“一個中國”政策是獲得中國投資僅有的幾個條件之一。[5](P6)
對能源的需求決定了中國在中東積極推進的政策,相比之下,其它方面的利益則起輔助作用。2007年,美國27.4%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但中國近50%的石油來自中東。據(jù)一份報告稱,2015年前中國進口石油的70%都將來自于中東。[14]因此,進口石油以保持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中國參與中東事務的重要原因。中國堅定地奉行尊重別國主權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這一點對中東國家領導人來說極具吸引力。許多阿拉伯國家的
學者贊揚中國的現(xiàn)代化,同時稱贊中國是一個古老而燦爛的文明古國,應成為中東趕超的榜樣。中東國家對中國取代美國比中國對此更加感興趣。[5](P7)
中國與東南亞和中亞國家已簽約了眾多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如修建道路、橋梁、管道和發(fā)電設施。中國通過嫻熟的外交手段,使得周邊國家仰慕中國的發(fā)展模式,并特別強調共同的亞洲價值觀來發(fā)揮自己的實力。隨著中國與周邊國家在貿易、投資和援助方面的關系不斷深入,將大大增強中國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
歐洲對中國的看法明顯地受到中國經(jīng)濟和政治崛起的影響。經(jīng)濟方面,中國對歐洲而言意味著機遇和挑戰(zhàn)。中國是歐洲主要的出口市場之一、投資和產品目的地、廉價勞動力的提供者。歐洲對中國的貿易壁壘、貨幣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等不滿,但同時認識到,現(xiàn)今許多問題,包括金融危機、能源與氣候變化等,需要全球行動,中國應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對中國軟實力的研究結論,以及給美國政府提出的建議可概括為以下幾點:[5](Pⅴ-ⅵ)
首先,中國投射軟實力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國家利益,并非直接挑戰(zhàn)美國??焖俚慕?jīng)濟增長一方面推動中國不斷向前發(fā)展,另一方面導致中國對資源、市場和政治影響力的渴求不斷上升,從而加速了中國與其它國家接觸的步伐。
其次,為確保獲得可靠的能源供應,軟實力在加深中國與中東和非洲地區(qū)國家的能源關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拉美地區(qū),軟實力一則能幫助中國獲得能源和市場,二則能讓中國贏得拉美國家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支持。
再次,自軟實力理論引入中國后,學界和政界展開了熱烈討論,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批判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軟實力”理論。①參見 Carola McGiffert,Ed.Chinese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報告中由Bonnie S.Glaser和Melissa E.Murphy撰寫的第二章“Soft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ongoing debate”。在中國,軟實力主要被看成是防御性的和反應性的,旨在減輕所謂受到中國威脅國家的焦慮。
基于此,智庫給美國政府決策者的建議是:通過“零和游戲”框架看待中國在發(fā)展中國家的成功與失敗,不是有效制定政策的方法,這樣只會導致對抗性的關系。
歐洲智庫有著與美國智庫類似的結論:對中國這樣一個崛起的大國來說,軟實力和形象建設必定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內容。軟實力能使中國的崛起讓世界覺得是合人意的,讓中國的政治模式和政策得到他國的理解、尊重和支持,進而贏得朋友和盟友。在歐洲,幾乎每一個人都在關注中國,對中國著迷,中國的發(fā)展成為了媒體熱議的話題,無論政界、商界還是學界都在討論他們的國家在面對崛起的中國時會有哪些機遇和挑戰(zhàn)。但歐洲智庫也認為,中國在歐洲投射軟實力存在嚴重的局限性[7](P1),歐、中雙方均有責任:對中方來說,主要問題是中國缺乏信任感,并對歐洲價值觀產生“誤解”;從歐方的角度來說,主要障礙是歐洲人受到對中國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缺乏了解,心態(tài)復雜,不大情愿接收中國所投射的軟實力。[7](P2)
盡管中國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提升軟實力,軟實力日益俱增是個事實,但軟實力究竟增長了多大程度,還未得到相關實證數(shù)據(jù)的證實。原因之一在于中國的軟實力戰(zhàn)略是立足于長遠目標考慮的,而非短期行為。
中國如何看待自身與其它國家如何看待中國之間存在著偏差。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發(fā)展中國家一般對中國不斷上升的影響力所持的態(tài)度比發(fā)達國家所持的態(tài)度更加正面。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中國在非洲、拉美以及部分亞洲地區(qū)推行的軟實力外交戰(zhàn)略是值得肯定的,正在發(fā)揮效力。
中國在歐洲開展的公共外交的首要目標,是想通過提升中國政治體制、外交政策以及人權狀況的形象來建立政治信任。中國把歐盟看作是一個通過軟實力而非硬實力來實現(xiàn)其利益的超國家組織。問題是,歐盟過分地關注中國的國內狀況[15](P311),這是中國軟實力難以在歐洲發(fā)揮作用的根本原因。中國對于能從歐洲學習到良好的治理經(jīng)驗等感興趣,但不希望歐洲干預中國的內政。中國并未試圖說服歐盟承認中國的政治和經(jīng)濟模式的優(yōu)越性,但希望歐洲各國領導人和民眾認可的是,中國的發(fā)展模式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有效的模式,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歐盟民眾缺乏對中國的了解,是導致對中國產生負面看法的主要原因。歐洲智庫認為,歐盟與中國在觀念和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這是橫亙在中歐關系之間的主要障礙。中歐雙方可能在一些國際問題上的目標是一致的,比如多極世界、多邊主義,但這些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雙方的理解可能大不相同。在歐洲還存在長久以來形成的偏見,對中國的國情和中國政策缺乏了解,以及潛意識里對中國迅速崛起的恐懼。因此,中國要想在歐洲成功地投射軟實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去克服。
[1]李安方,王曉娟,張屹峰,等.中國智庫競爭力建設方略[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2]Nye JS.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Cambridge MA:Perseus,2004.
[3]Nye JS.Think again:soft power.Foreign Policy[EB/OL].(2006-03 -01)[2013 -10 -06].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7059.
[4]Walter Russell Mead.America’s Sticky Power[EB/OL].(2004-03-01)[2013 -10 -06].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04/03/01/americas_sticky_power.
[5]McGiffert C.Chinese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EB/OL].(2009 -03)[2013 -10 -06].http://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090305_mcgiffert_chinesesoftpower_web.pdf.
[6]Alterman J B,Garver J W.The vital triangle:china,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middle east,washington,D.C.:CSIS[EB/OL].(2008)[2013 -10 -06].http://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080624-alterman-vitaltriangle.pdf.
[7]d’Hooghe I.The Limits of China’s Soft Power in Europe:Beijing’s Public Diplomacy Puzzle[EB/OL].(2010 -01)[2013 -10 - 06].http://www.clingendael.nl/publications/2010/20100100_cdsp_paper_dhooghe_china.pdf.
[8]d’Hooghe I.Into High Gear:China’s Public Diplomacy[J].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2008,3(1).
[9]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Soft Power”in South America,Asia,and Africa[EB/OL].(2008-04)[2013 -10 -06].http://www.fas.org/irp/congress/2008_rpt/crs-china.pdf.
[10]Rogers P D.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in Africa[EB/OL].(2007)[2013-10-06].http://www.dtic.mil/cgi- bin/GetTRDoc?AD=ADA520317.
[11]ThomPson D.China’s Soft Power in Africa:From the‘Beijing Consensus’to Health Diplomacy[EB/OL].(2005 -10 -13)[2013 -10 -06].http://csisdev.forumone.com/files/media/csis/pubs/051013_china_soft_pwr.pdf.
[12]Lampton D M.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might,money,and mind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13]Shinn D,Eisenman J.Res ponding to china in africa,washington,D.C.: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EB/OL].(2008-06)[2013 -10 -06].http://www.afpc.org/publication_listings/viewpolicypaper/236.
[14]Stakelbeck F.China looks to the middle east[R].Alexander Gas and Oil Connection,2006.
[15]Shambaugh D E.Sandschneider and Zhou Hong.From Honeymoon to Marriage:Prospects for the China Europe Relationship[C]//David Shambaugh,Eberhard Sandschneider and Zhou Hong,China-Europe Relations:Perceptions,Policies and Prospects.London:Routledge,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