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 華為公司知識產(chǎn)權部標準與知識產(chǎn)權策略總監(jiān)
華為訴IDC反壟斷案分析
王斌 / 華為公司知識產(chǎn)權部標準與知識產(chǎn)權策略總監(jiān)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華為訴IDC案例中的幾個法律問題。
本案案情是,IDC公司持有大量無線標準必要專利,它聲稱向全球50%的終端公司收繳了專利許可費,而后IDC與華為進行許可談判并且談了多年。2011年,雙方約定在九月份展開一次談判,但是在七月份IDC突然在美國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和美國國際貿(mào)易委員會(ITC)起訴華為。對于IDC此舉動華為相當震驚,為了尋找談判籌碼,華為在深圳法院起訴IDC,其中一個是反壟斷之訴,另一個是FRAND費率確認之訴。在ITC的初裁和終裁中,華為均未被認定為專利侵權,即華為在美國沒有受到禁令的風險。同時在中國,華為也取得了勝利,即法院對FRAND的費率判決,以及IDC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此過程中,華為在歐盟競爭總司也有反壟斷投訴,華為和IDC之間的訴訟之爭是一個中美歐三地同時進行的訴訟,涉案官司十幾場,有反訴也有確認之訴,包括在發(fā)改委的投訴。上述情形下,2013年12月華為與IDC達成和解協(xié)議,華為同意撤銷所有的訴訟和反壟斷投訴。2014年5月22號,發(fā)改委接受IDC的承諾,終止中國境內(nèi)的反壟斷調(diào)查,以上是整個案情進展。
針對上述案情,中國法院判決IDC停止對華為的過高定價和搭售等民事侵權行為,賠償華為經(jīng)濟損失兩千萬元。在市場支配地位案子中,涉及的關鍵問題包括什么是相關市場、如何界定相關市場、在相關市場中是否具有支配地位、對支配地位的濫用、濫用的結果,以及如何計算損害賠償。
該案中,法院認定每一個標準必要專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相關市場,本案的相關市場是一個個獨立相關市場的集合束,IDC在中國和美國的3G無線通信標準市場中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此認定方法與歐盟的認定方式相同。歐盟競爭總司在谷歌和摩托羅拉并購案中,以及今年4月份出臺的關于摩托羅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和三星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中,均是如此認定的。如此認定的理由是3G標準具有標準鎖定效應,專利權與標準結合之后,實施者無從選擇,從替代性分析和供給性分析角度來講,3G標準都具有這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其實每一個案例對于相關地位的分析,都是單獨案例單獨界定的,并不是每一個標準都能給其中的必要專利帶來市場支配地位,只有像3G這種全球使用的通信標準才能給標準必要專利帶來支配地位。如果標準在市場上根本都沒有應用,或者應用的人特別少,也不會給權利人帶來市場支配地位。本案中法院認為,IDC與華為進行許可談判時,具備控制華為使用其3G標準必要專利的價格、數(shù)量及其他交易條件的能力,根據(jù)《反壟斷法》第十七條,控制商品價格,或者能夠阻礙或影響其他經(jīng)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都屬于具有支配地位。而IDC在與華為的談判中,這兩點都具備,至少是滿足其一。
針對IDC是否濫用了支配地位問題,法院最后認定它有兩種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一種是過高定價,另一種是搭售。法院認定了IDC的幾種過高定價的行為,比如與相關許可費的比對、其他公司的許可情況、交叉許可情況,以及IDC相關訴訟情況等因素。其實,本案最難之處就是相關許可費的比對,在中國環(huán)境下是不能強制要求IDC向法院提供其許可協(xié)議的,但華為有明確的證據(jù)證明IDC對蘋果和三星的許可費,比對向華為索要的許可費,確實屬于過高定價。針對附加不合理的條件,比如說IDC要求華為免費交叉許可,但實際上IDC是不需要華為的交叉許可的,因為它不生產(chǎn)任何相關產(chǎn)品。此外,法院認為IDC申請禁令的意圖是逼迫華為接受其過高定價。最終法院認定,綜合本案相關情況,考慮IDC侵權行為性質、主觀過錯程度、侵權持續(xù)時間和損害影響,以及華為因調(diào)查、制止壟斷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酌定IDC賠付華為公司兩千萬元。
標準必要專利是非常復雜的,并不像一個案子所反映某一個側面那么簡單,一方面可能存在權利人濫用標準必要專利的情況,另一方面標準必要專利同樣具有專利的本質屬性,可以促進創(chuàng)新。華為在標準必要專利方面的立場是要保持一個平衡狀態(tài),既要付費,但是又不能是一種過高的付費,或者一種掠奪式的付費。從立法角度考慮,在推動相關立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考慮不同利益之間的平衡,避免立法層面出現(xiàn)利益不平衡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