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艷+王茁
過去以為,英語教學就是教授英語語言技能,然而,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學生英語水平的逐漸提高,英語閱讀教學逐漸進入英語課堂,這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并提高自身能力,以適應這種需求。英語課堂逐漸地從以前的語言課堂轉(zhuǎn)變成閱讀課堂,從測試學生的理解能力轉(zhuǎn)變?yōu)榻淌趯W生如何理解。本文列舉了這一轉(zhuǎn)變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困境,并對解決這些困境的方法進行了有益而深入的思考與探索。閱讀 困境 探索
一、閱讀過程及其理解的層次
閱讀是一個過程,是讀者把印刷在書本上的文字所代表的信息和自己已有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產(chǎn)生新的意義。閱讀的目的大致有七類;搜尋簡單信息、快速瀏覽、學習、整合信息、寫作或者是搜尋寫作需要的信息、評論文本和綜合理解。綜合理解能力,在多數(shù)的意義下,是指能夠理解文本信息并給予恰當?shù)慕忉尩哪芰ΑH欢?,理解能力比我們給出的定義復雜得多。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活動的一系列必要過程來了解閱讀理解。任何一個單個的過程都無法定義閱讀理解,只有把這些一系列過程結合起來,才能比較準確地描述流暢閱讀的過程[1]。流暢閱讀是一個快速的、有效的、互動的、策略的、靈活的、評估的、有目的的、理解的、學習的和語言處理的過程。以母語為例,一個熟練的讀者在一分鐘內(nèi)要讀完200-300字詞的文本,上述多個過程必須有效協(xié)調(diào)并自動完成。
讓我們通過對流暢閱讀的了解,說明閱讀能力是如何建立的。為了簡潔明了,我們把閱讀理解分為兩部分:低層次過程和高層次過程。低層次過程是指比較自動的語言處理過程,以技能為導向;高層次處理過程通常代表理解過程,它較多利用讀者已有知識和推測技能。有一點需要提醒: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認為低層次過程比高層次過程更容易。要形成流暢閱讀,首先是快速和自動的字詞識別。沒有識字能力就無法進行閱讀理解。其次,學會句法分析,快速識別短語組合、字詞排序、從句的上下級關系,這樣就可以理解句子,消除多義詞在文中的歧義。第三是語義命題形成,即把字詞含義和語法結構結合,形成基本的從句意義單位。上述的三個過程,自動發(fā)生在熟練讀者的閱讀過程中,通常被視為低層次(認知)過程。如果運行良好,就會在短期記憶中無障礙地協(xié)同工作,形成低層次流暢閱讀。由此可見,快速、自動地處理有效信息是流暢閱讀理解能力的必要要素。
高層次過程是一系列理解過程,更能代表大眾所認為的閱讀理解。這個過程中最基本的是閱讀理解的文本模式,即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形成對文本理解,因此大意的產(chǎn)生就是閱讀理解的文本模式。文本模式形成的同時,讀者開始計劃閱讀走向,這個計劃受如下因素影響:讀者已有知識、推斷能力、讀者目的、讀者動機、任務和文本的難度、讀者對文本的態(tài)度等。很快讀者就會從自己的角度,根據(jù)自己的目的及自己的期盼來解讀文本信息,這個解讀被稱為閱讀理解的情景模式,它是建立在文本模式基礎上的。對那些在理解文本時沒有困難的熟練讀者來說,情景模式的形成就是閱讀理解的目的。這個過程也解釋了讀者在閱讀文本之后,為什么可以同時形成文本模式和情景模式。從上述兩個過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讀者的已有知識和推斷能力在閱讀中的重要作用,因為缺少了它們,情景模式無法形成??傊?,高層次認知過程和低層次認知過程共同形成認知處理資源,使我們能夠完成不同目的的閱讀任務[2]。事實上,以上描述的過程全部發(fā)生在短期記憶中,速度之快難以想象,所以要想形成綜合理解,閱讀速度不能太慢。如果讀者遭遇較的大難度的文本,這些過程就無法快速處理并有效進行,難以形成流暢閱讀。這種情形常常出現(xiàn)在外語閱讀過程中,因此它是導致學生難以成為流暢讀者的主要原因。
二、英語閱讀教學的困境
其一,詞匯量與閱讀的流暢性。作為第一個教學困境提出,因為它不僅是閱讀的關鍵,而且是學習語言技能、專業(yè)知識和相關背景知識的關鍵。在外語環(huán)境中,想要達到流暢閱讀大概要求讀者認識文本中95%或者更多單詞,但大部分的學生無法達到這個要求。
其二,語篇結構模式。語篇知識在閱讀活動中作用非凡,但鮮有閱讀課程把語篇知識自始自終融入閱讀教學中。
其三,閱讀策略,閱讀策略教學通常是作為單獨的內(nèi)容教授的,然而,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是教授單個的策略,而應該是培養(yǎng)可以自如或自動使用策略的讀者。這個培養(yǎng)過程需要長期而艱苦的努力。
其四,把學習閱讀提升到通過閱讀學習。在閱讀領域,對這個轉(zhuǎn)變的研究少之又少,而閱讀教學特別期望這種轉(zhuǎn)變能順利實現(xiàn)。
其五,綜合讀寫能力。大部分的英語教學主要包括具體的(和分割的)語言技能課堂,比如閱讀課,寫作課,語法課等等,利用通用教材,分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其實這樣的教學弱化了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流暢讀者的要素。有大量事實證明,綜合讀寫的教學手段會給學習帶來很多好處[3]。
其六,廣泛閱讀,學生是需要通過廣泛閱讀來學習閱讀的,但是大量閱讀卻不是閱讀課堂的重點,實在令人尷尬。培養(yǎng)流暢閱讀的主要方法是持續(xù)不斷的大量的閱讀練習即泛讀,沒有泛讀,無法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
三、解決方法探究
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成為熟練和策略的讀者,對現(xiàn)行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時尚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夠超越過時的閱讀觀念,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做如下工作:評估學生的需求,確定有意義的教學目標,計劃有目的的閱讀課程,采用和調(diào)整教學材料和評估手段,提供反饋以及反思。把課堂當作深入了解閱讀的窗口,通過對教和學的反思,提高教學技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技能。
上述是課堂實踐的第一步,接下來便是具體的課堂實踐了。首先是詞匯、閱讀速度和流暢閱讀。詞匯在閱讀理解過程中一直是關注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大部分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而死記硬背只是應對詞匯的方法之一。詞匯難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成語,學生無法根據(jù)構成成語的單個詞推導出成語的意義;多義詞也是潛在的麻煩,尤其是那些用在專業(yè)語境中的日常單詞,最能讓人誤解;上位詞和下位詞間在許多語境中的指代也會讓讀者產(chǎn)生困惑;文本中明喻和暗喻,反諷等等。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詞匯技能,所謂詞匯技能,就是解讀生詞的方法:第一,學會在閱讀中忽略不重要的詞匯;第二,學生還必須學會運用策略解決難詞,比如根據(jù)結構線索(句法的和詞法的),來分析單詞,這就需要學生學習詞法和句法知識;第三,還可以根據(jù)上下文推測單詞意義;最后就是使用字典了,在閱讀過程中不太建議學生使用字典,原因很簡單,如果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多次停下來查單詞,不僅會降低閱讀速度還會干擾閱讀思維,一個好的讀者可以偶爾查查單詞,但頻繁的翻看字典就無法形成流暢閱讀。建議學生把字典當成工具而不是拐杖,確定要查的單詞后,要快速查找并充分應用語義信息和例句,從多個意義中鎖定與文本相關的那個意義,這個技能是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地提醒和培訓的。我在課堂上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在閱讀時有的要一邊讀一邊翻譯,有的一邊讀一邊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有的一邊讀一邊查字典,力求讀懂每一個單詞,這樣做大大影響了閱讀速度,速度越慢,閱讀量越少,閱讀技能提高得就越慢。讀者只有保持一定的信息流速度,才能在信息之間建立聯(lián)系,才能形成推理和判斷。如果閱讀速度太慢,無法把信息和信息之間的關系聯(lián)系起來,給理解帶來障礙。只有適當提高速度才能形成流暢閱讀。為了提高閱讀速度,學生除了要改掉上述的壞習慣之外,還可以嘗試以下方法:默讀,默讀可以讓學生專注于文本不必考慮單詞讀音;重復閱讀,讓學生反復閱讀某一個段落,就會發(fā)現(xiàn)閱讀次數(shù)越多,閱讀速度越快,理解程度也越高;全班同步閱讀,確定一個目標,比如每分鐘200字,讓學生通過練習,達到這個閱讀速度;同桌重復閱讀,這個方法綜合以上兩個方法,讓學生和同桌的同學確定速度,反復練習以提高速度。endprint
其次,一般常見的篇章結構模式有因果模式、分類模式、比較和對比模式、定義模式、描述模式、事件順序模式、問題解決模式和程序模式等。通過教學實踐我發(fā)現(xiàn)如果讓學生了解篇章結構就能大大促進他們的理解能力,尤其是針對那些有難度的語篇。作者還有一個更大的收獲是,發(fā)現(xiàn)學生在隨后的摘要寫作時,能充分抓住要點,把文章大意敘述完整,這是作者初探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的收獲。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應當關注篇章結構的講解。
閱讀策略通常是單獨拿出時間給學生講解的,比如確定目標、預習預測、略讀查讀、監(jiān)督理解、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總結、重復閱讀、利用已有知識、尋找標示詞以及修改誤解等等,這些策略都是教師們比較熟悉的內(nèi)容,但是作者感覺這種策略教學和具體的閱讀教學不能有效地結合,策略、閱讀兩張皮,就如同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通常是分開教學被分別培養(yǎng)的一樣,如何把它們有效融合,將是作者今后教學中關注和力求探索的重點。
第三,大力提倡泛讀。曾經(jīng)給所帶一個班級做過一個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他們用于泛讀或者說課外閱讀的時間和內(nèi)容有多少,結果差別極大。44個學生中,只有2個學生幾乎每天花30分鐘以上的時間用來外語興趣閱讀,20個學生,將近半數(shù),幾乎沒有課外閱讀,只是完成外語作業(yè)而已,根本不會考慮興趣閱讀,剩下的一半學生,只是偶爾讀讀課外內(nèi)容,如果以一周為一個單位時間的話,泛讀累計時間不會超過一個小時。這個調(diào)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學生的外語閱讀量很少,這一點直接影響他們的閱讀理解力。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提醒學生大量閱讀的重要性,采取適當方法,激發(fā)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進行大量閱讀。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xiàn)在的學生們似乎都在尋求所謂速成方法,而泛讀恰恰是那種短期內(nèi)看不到任何收益的學習手段,它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多時間的堅持不懈,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進步,隨后便是加速度地大幅度進步。由于英語課程設置時間短,在課堂上無法進行泛讀練習,那么是否可以嘗試讓泛讀作為課外功課,要求或者吸引學生來完成。
第四,從學習閱讀過渡到通過閱讀學習,英語閱讀課程對于學生來講其實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將來是要通過閱讀外語資料了解各行業(yè)各專業(yè)的最新發(fā)展的,所以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對他們來說只是基礎技能,在此基礎上還得實現(xiàn)轉(zhuǎn)變和突破,即通過英語閱讀學習各種專業(yè)知識,但這種轉(zhuǎn)變在外語課堂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作者以為在校期間想要實現(xiàn)這一轉(zhuǎn)變,可以嘗試所謂“雙語課堂”,即用外語講授各種專業(yè)知識,這一點絕對是一個大挑戰(zhàn),無論是對外語教師,還是其他專業(yè)教師。
第五,提升教學技能。最好的閱讀教師,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喜愛讀書的教師。若想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大量閱讀。大量閱讀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都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素質(zhì),除了為興趣讀書之外,還應該多多閱讀本專業(yè)的書籍,使自己及時了解本專業(yè)發(fā)展的最新前沿,這樣可以做到與時俱進。新的語言教學和研究理論提倡教師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小范圍的科學研究,筆者以為這才是真正的教師科研,教師一邊教書一邊研究自己的課堂行為,及時提出問題,及時搜集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這樣才能夠不斷修正和調(diào)整教學思路,采取最有效方法進行教學,這比把那些理論高深的鴻篇巨著拿來指導我們的教學更有實際價值。教師這個職業(yè)是一個終生學習的職業(yè),只有不斷閱讀不斷學習不斷研究,才能成為一名合格教師。
以上所述是筆者在體驗閱讀教學時的一些經(jīng)歷和思考,上述的困境不一定代表所有教師的困境,只代表本人在閱讀教學時的“遭遇”以及針對這些“遭遇”的思考和嘗試的解決方法,還有其他困境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
————————
參考文獻
[1]Aderson,J.C.Assessing Reading.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Grabe,W.Reading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assessment. In A.Kunnan(ed.),F(xiàn)airness and validation in language assess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Tsang,W.K.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on writing performance. Applied Linguistics,17:210-33 1996.
[作者:楊星艷(196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太原師范學院公外部講師;王茁(198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太原師范學院外語系助教。]
【責任編輯 劉永慶】endprint
其次,一般常見的篇章結構模式有因果模式、分類模式、比較和對比模式、定義模式、描述模式、事件順序模式、問題解決模式和程序模式等。通過教學實踐我發(fā)現(xiàn)如果讓學生了解篇章結構就能大大促進他們的理解能力,尤其是針對那些有難度的語篇。作者還有一個更大的收獲是,發(fā)現(xiàn)學生在隨后的摘要寫作時,能充分抓住要點,把文章大意敘述完整,這是作者初探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的收獲。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應當關注篇章結構的講解。
閱讀策略通常是單獨拿出時間給學生講解的,比如確定目標、預習預測、略讀查讀、監(jiān)督理解、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總結、重復閱讀、利用已有知識、尋找標示詞以及修改誤解等等,這些策略都是教師們比較熟悉的內(nèi)容,但是作者感覺這種策略教學和具體的閱讀教學不能有效地結合,策略、閱讀兩張皮,就如同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通常是分開教學被分別培養(yǎng)的一樣,如何把它們有效融合,將是作者今后教學中關注和力求探索的重點。
第三,大力提倡泛讀。曾經(jīng)給所帶一個班級做過一個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他們用于泛讀或者說課外閱讀的時間和內(nèi)容有多少,結果差別極大。44個學生中,只有2個學生幾乎每天花30分鐘以上的時間用來外語興趣閱讀,20個學生,將近半數(shù),幾乎沒有課外閱讀,只是完成外語作業(yè)而已,根本不會考慮興趣閱讀,剩下的一半學生,只是偶爾讀讀課外內(nèi)容,如果以一周為一個單位時間的話,泛讀累計時間不會超過一個小時。這個調(diào)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學生的外語閱讀量很少,這一點直接影響他們的閱讀理解力。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提醒學生大量閱讀的重要性,采取適當方法,激發(fā)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進行大量閱讀。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xiàn)在的學生們似乎都在尋求所謂速成方法,而泛讀恰恰是那種短期內(nèi)看不到任何收益的學習手段,它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多時間的堅持不懈,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進步,隨后便是加速度地大幅度進步。由于英語課程設置時間短,在課堂上無法進行泛讀練習,那么是否可以嘗試讓泛讀作為課外功課,要求或者吸引學生來完成。
第四,從學習閱讀過渡到通過閱讀學習,英語閱讀課程對于學生來講其實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將來是要通過閱讀外語資料了解各行業(yè)各專業(yè)的最新發(fā)展的,所以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對他們來說只是基礎技能,在此基礎上還得實現(xiàn)轉(zhuǎn)變和突破,即通過英語閱讀學習各種專業(yè)知識,但這種轉(zhuǎn)變在外語課堂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作者以為在校期間想要實現(xiàn)這一轉(zhuǎn)變,可以嘗試所謂“雙語課堂”,即用外語講授各種專業(yè)知識,這一點絕對是一個大挑戰(zhàn),無論是對外語教師,還是其他專業(yè)教師。
第五,提升教學技能。最好的閱讀教師,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喜愛讀書的教師。若想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大量閱讀。大量閱讀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都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素質(zhì),除了為興趣讀書之外,還應該多多閱讀本專業(yè)的書籍,使自己及時了解本專業(yè)發(fā)展的最新前沿,這樣可以做到與時俱進。新的語言教學和研究理論提倡教師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小范圍的科學研究,筆者以為這才是真正的教師科研,教師一邊教書一邊研究自己的課堂行為,及時提出問題,及時搜集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這樣才能夠不斷修正和調(diào)整教學思路,采取最有效方法進行教學,這比把那些理論高深的鴻篇巨著拿來指導我們的教學更有實際價值。教師這個職業(yè)是一個終生學習的職業(yè),只有不斷閱讀不斷學習不斷研究,才能成為一名合格教師。
以上所述是筆者在體驗閱讀教學時的一些經(jīng)歷和思考,上述的困境不一定代表所有教師的困境,只代表本人在閱讀教學時的“遭遇”以及針對這些“遭遇”的思考和嘗試的解決方法,還有其他困境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
————————
參考文獻
[1]Aderson,J.C.Assessing Reading.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Grabe,W.Reading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assessment. In A.Kunnan(ed.),F(xiàn)airness and validation in language assess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Tsang,W.K.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on writing performance. Applied Linguistics,17:210-33 1996.
[作者:楊星艷(196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太原師范學院公外部講師;王茁(198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太原師范學院外語系助教。]
【責任編輯 劉永慶】endprint
其次,一般常見的篇章結構模式有因果模式、分類模式、比較和對比模式、定義模式、描述模式、事件順序模式、問題解決模式和程序模式等。通過教學實踐我發(fā)現(xiàn)如果讓學生了解篇章結構就能大大促進他們的理解能力,尤其是針對那些有難度的語篇。作者還有一個更大的收獲是,發(fā)現(xiàn)學生在隨后的摘要寫作時,能充分抓住要點,把文章大意敘述完整,這是作者初探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的收獲。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應當關注篇章結構的講解。
閱讀策略通常是單獨拿出時間給學生講解的,比如確定目標、預習預測、略讀查讀、監(jiān)督理解、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總結、重復閱讀、利用已有知識、尋找標示詞以及修改誤解等等,這些策略都是教師們比較熟悉的內(nèi)容,但是作者感覺這種策略教學和具體的閱讀教學不能有效地結合,策略、閱讀兩張皮,就如同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通常是分開教學被分別培養(yǎng)的一樣,如何把它們有效融合,將是作者今后教學中關注和力求探索的重點。
第三,大力提倡泛讀。曾經(jīng)給所帶一個班級做過一個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他們用于泛讀或者說課外閱讀的時間和內(nèi)容有多少,結果差別極大。44個學生中,只有2個學生幾乎每天花30分鐘以上的時間用來外語興趣閱讀,20個學生,將近半數(shù),幾乎沒有課外閱讀,只是完成外語作業(yè)而已,根本不會考慮興趣閱讀,剩下的一半學生,只是偶爾讀讀課外內(nèi)容,如果以一周為一個單位時間的話,泛讀累計時間不會超過一個小時。這個調(diào)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學生的外語閱讀量很少,這一點直接影響他們的閱讀理解力。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提醒學生大量閱讀的重要性,采取適當方法,激發(fā)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進行大量閱讀。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xiàn)在的學生們似乎都在尋求所謂速成方法,而泛讀恰恰是那種短期內(nèi)看不到任何收益的學習手段,它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多時間的堅持不懈,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進步,隨后便是加速度地大幅度進步。由于英語課程設置時間短,在課堂上無法進行泛讀練習,那么是否可以嘗試讓泛讀作為課外功課,要求或者吸引學生來完成。
第四,從學習閱讀過渡到通過閱讀學習,英語閱讀課程對于學生來講其實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將來是要通過閱讀外語資料了解各行業(yè)各專業(yè)的最新發(fā)展的,所以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對他們來說只是基礎技能,在此基礎上還得實現(xiàn)轉(zhuǎn)變和突破,即通過英語閱讀學習各種專業(yè)知識,但這種轉(zhuǎn)變在外語課堂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作者以為在校期間想要實現(xiàn)這一轉(zhuǎn)變,可以嘗試所謂“雙語課堂”,即用外語講授各種專業(yè)知識,這一點絕對是一個大挑戰(zhàn),無論是對外語教師,還是其他專業(yè)教師。
第五,提升教學技能。最好的閱讀教師,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喜愛讀書的教師。若想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大量閱讀。大量閱讀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都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素質(zhì),除了為興趣讀書之外,還應該多多閱讀本專業(yè)的書籍,使自己及時了解本專業(yè)發(fā)展的最新前沿,這樣可以做到與時俱進。新的語言教學和研究理論提倡教師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小范圍的科學研究,筆者以為這才是真正的教師科研,教師一邊教書一邊研究自己的課堂行為,及時提出問題,及時搜集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這樣才能夠不斷修正和調(diào)整教學思路,采取最有效方法進行教學,這比把那些理論高深的鴻篇巨著拿來指導我們的教學更有實際價值。教師這個職業(yè)是一個終生學習的職業(yè),只有不斷閱讀不斷學習不斷研究,才能成為一名合格教師。
以上所述是筆者在體驗閱讀教學時的一些經(jīng)歷和思考,上述的困境不一定代表所有教師的困境,只代表本人在閱讀教學時的“遭遇”以及針對這些“遭遇”的思考和嘗試的解決方法,還有其他困境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
————————
參考文獻
[1]Aderson,J.C.Assessing Reading.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Grabe,W.Reading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assessment. In A.Kunnan(ed.),F(xiàn)airness and validation in language assess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Tsang,W.K.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on writing performance. Applied Linguistics,17:210-33 1996.
[作者:楊星艷(196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太原師范學院公外部講師;王茁(198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太原師范學院外語系助教。]
【責任編輯 劉永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