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奎英
摘 要: 語文教學應“讀”占鰲頭,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從而真正成為學習主體。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朗讀教學 教學方法
朗讀,以其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優(yōu)越性和表情達意的簡捷性,在閱讀教學中占據(jù)一席之地。以朗讀為主線,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已經(jīng)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主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從小培養(yǎng)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那么如何在語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把語文訓練課上成真正的語言訓練課呢?
一、精選練點,錘錘有聲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必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要真正讀出感情來并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且適當?shù)闹笇?,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都有側(cè)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讀法,可進行音變、氣聲的訓練?!鞍 钡木唧w讀法是:靜?。╪ga)、清啊(nga)、綠?。▂a)、奇?。▂a)、秀?。╳a)、險啊(na)。還可告訴學生,隨著“啊”字的讀出,氣流也輕輕帶出,以達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之功效?!渡嚼锏暮⒆印肺馁|(zhì)兼美,行文活潑流暢,語言頗具層次美、節(jié)奏美、形象美,是進行朗讀節(jié)奏訓練的較佳訓練點?!皾M山遍野/都有/他們的腳印,/在山岡/在竹林/在小溪/在草叢……”“在竹林”要讀得輕快而短促,讀出明麗清脆,“在草叢……”要讀得漸慢漸輕并有余音,體現(xiàn)省略號的余味無窮。這樣讀,“大珠小珠落玉盤”,叮當有聲,錯落有致,讀出了語言的韻味,讀出了語言的音樂美。同時,學生一旦掌握技巧,就能舉一反三,提高朗讀教學質(zhì)量。
二、保證讀書時間
教師(或?qū)W校)可根據(jù)年級、學情、教材特點規(guī)定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jiān)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diào)節(jié)功能。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有的課文淺顯易懂,語言平平,實在不必“循規(guī)蹈矩”在“分析”的漩渦里打轉(zhuǎn)轉(zhuǎn),多讀方為上策。
三、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xiàn)象并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后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一次,聽一位青年教師講《廬山云霧》,理清文章脈絡后,她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還說:“景色這么美,請大家美美地讀出來。”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課后,我問學生:“景色美在哪兒,腦中有畫面嗎?”“哪些詞句寫出了景色美?”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讀,其義自現(xiàn)”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shù)。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必須有機結合。
四、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qū)W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需要借助讀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nèi)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注意:(1)范讀只是引路,只能起“示范啟發(fā)”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2)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竽充數(shù)”和產(chǎn)生唱讀的溫床。(3)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其作用又有區(qū)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zhí)教者要體現(xiàn)的目的與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huán)節(jié)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五、用范讀激發(fā)學生興趣
一般來說,小學語文課文大多都是音韻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而且容易讓學生讀懂的文章。教師可以用范讀的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然后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文章,它要求在學習過程中進入一種山水相結合的美景中,獲得一種陶醉其中的感受。文章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兩組排比句,描寫了漓江靜、清、綠的水,桂林奇、秀、險的山?;诖?,教師可重點針對兩組排比句進行分析,然后有感情地范讀,同時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范讀過程中找出課文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是如何表達的。這樣,學生在朗讀的時候會注意存在的問題,并能從教師的范讀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更深地理解課文。同時,教師應該進行個別學生指導,教給學生朗讀方法,讓學生發(fā)揮情感體會課文。
六、精讀中領悟,重在“巧”
閱讀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jīng)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葉圣陶語)。楊再隋教授對讀中感悟也做過精辟的闡述:“課文內(nèi)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生的悟,在于教師巧妙、適時地引。”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