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藝術史,都是以自己的文化脈絡和文化路徑構建的藝術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脈絡與路徑是建立中國藝術史學的基礎與文化根本保證,中國藝術史學只有在自己的文化邏輯的路徑基礎上,才能構建出自己的藝術史,其史學體系和史學體例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也就是說中國藝術史學的體系、結構、體例,包括對藝術的理解與闡釋,必須要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邏輯,而西方的思想、文化框架與路徑,代替不了也不符合中國藝術史學的發(fā)展與演變規(guī)律。這就是中國藝術史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本質(zhì)聯(lián)系。
關鍵詞:[HTK]藝術學理論;中國藝術史;文化脈絡;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本體;主體;藝術思想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毫無疑問,中國藝術史與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脈絡和精神是一致的。中國藝術史也不可能脫離自身文化,否則就不是中國藝術史。我們不否認外來文化對中國藝術及其對史學的建構有一定的影響。由陳師曾(1876-1923年)所作我國的第一部開山之作《中國繪畫史》,就是受到日本學者及其“支那藝術史”影響而撰寫的,如在史學的體例、結構等方面,外來因素的影響是存在的。當然這部開山之作的中國繪畫史的基本精神和文化脈絡,依然是中國文化的精神和脈絡,尤其在對中國“文人畫”的獨到見解中,最具中國文化精神和文化氣質(zhì)。上個世紀,一些西方藝術史學者,他們在研究中國藝術及其中國藝術史學中,往往由于文化底色的不同,也由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很熟悉,因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是建立在西方史學和美學基礎上的方法。巫鴻在《武梁祠》一書中就指出了一些西方學者用文藝復興的繪畫樣式和風格學方法,來研究中國漢畫像石圖像,其研究結論帶有很大的局限和偏頗。[1]在這樣的觀念下,西方學者在闡釋和研究中國藝術史學中,難免有很多不通之處,結構、體例也難以符合中國文化脈絡和文化路徑,況且西方的“藝術”概念與中國的“藝術”概念差異較大,所指不完全相同。當代一些中國學者在建構中國藝術史學時,也多用西方的文化理論和史學理論及其方法,在結構、體例,乃至闡釋藝術時遮蔽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精神和文化脈絡,有一種“西餐”味道的中國藝術史學的形狀,特別是用西方美學理論闡釋中國藝術史學和藝術精神,往往脫離中國藝術史學的實際狀況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事實,對中國藝術的闡釋多是誤讀和不準確。我們這里探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與中國藝術史”,就是基于這些問題而提出的,同時“中國藝術史”這個概念本身,又是以中國的“藝術學理論”這個學科觀念為基礎的,這是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邏輯前提。
一、中國藝術史的文化脈絡基礎 就藝術史學而言,有什么樣的文化基礎,就有什么樣的藝術史。也就是說文化決定了藝術史的本質(zhì)。中國藝術史的本質(zhì)是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決定的。中國藝術史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與中國文化共同發(fā)展而演化的專門史。文化產(chǎn)生的地方,便是藝術發(fā)生的地方。[2]中國古籍文獻中認為“書畫同源”。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奎有芒角,下主辭章,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3](P.1)這大概是討論中國藝術“起源”的最早說法。這個說法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中國藝術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人類自從有了文字以后,就有了歷史。當然,這個“歷史”是有文字記錄的歷史。還有一種“歷史”不是文字記錄的歷史,是“結繩記事”的“歷史”,更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還有圖或圖像記錄的“歷史”。后者與我們探討的問題有關聯(lián)。史前,因為沒有文字才稱為“史前”,而那些記載史前的“圖”或“圖像”,今天我們都會把它作為“藝術”來追認。如史前的圖像——巖畫,都是藝術史學者研究的對象。當然記錄歷史的“文字”,也有藝術史學者認為是漢字的藝術。如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也被作為“書法”藝術看待。張彥遠說的“書畫同源”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中國藝術與中國文化同源。文字記錄了人類的歷史,中國的文字記錄了中國的歷史,包括思想、文化、藝術等的歷史。這里我們暫不深究“藝術起源”問題,而是關注藝術與文化關系問題,我們就會注意到這樣一個文化與藝術的共生現(xiàn)象:作為人類早期文化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主要是地理的、氣候的環(huán)境,影響到勞動與生產(chǎn)資料的獲取方式,由于這些原因,他們在制作陶器、玉器造型的紋飾圖形時,與生活環(huán)境的自然與生活物質(zhì)發(fā)生關聯(lián),不同的自然和動植物紋飾的現(xiàn)象,顯示了不同生存方式并由此顯示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即使在中國現(xiàn)在版圖境內(nèi),如良渚文化、紅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體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玉器等物器上的紋飾圖形,不同的地域也顯示了各自的差異性特征。但中國這些古代文化遺址顯示文化特征,它們相互間也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作為聚落它們之間的文化有著某種“交互作用圈”的關系,[4]此后逐漸成為了中華民族這個大文化概念下的文化性質(zhì)。當然決定了中國文化性質(zhì)的主要因素,我們認為是漢字。漢字的特征和性質(zhì)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意識和思維方式,漢字“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書,說明了漢字的造字法、運用法和思維法。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詮釋得很清楚:“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痹S慎說的漢字“六書”,正是漢文化的特質(zhì)。一個“禮”字,就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結構與文化結構。“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保h·許慎《說文》)“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保h·劉熙《釋名》)孔子在《論語》強調(diào)了“禮”的重大社會意義:“不學禮,無以立”。如果說“禮”是中國文化的精神,那么“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根本。關于“禮”的闡釋,中國古籍文獻中非常之多。如《禮記》中《禮器》說:“先王之立禮也,有本。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痹偃纭抖Y記》中《樂記》說:“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襲,禮之文也。”《禮記》中《曲禮》亦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憲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薄抖Y記》就是一部以探究“禮”為主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一切規(guī)章制度都以“禮”為核心?!度巫舆z書·燕居》也說:“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鼻宕鷦W寵輯的《春秋說題辭》亦如是說:“禮者,體也。人情有哀樂,五行有興滅,故立鄉(xiāng)飲之禮,終始之哀,婚姻之宜,朝聘之表,尊卑有序,上下有體。王者行禮得天中和,禮得,則天下咸得厥宜。陰陽滋液萬物,調(diào)四時,和動靜,常用,不可須臾惰也?!钡鹊?,不一一列舉。當代臺灣學者唐君毅認為:“禮之義偏于道德,樂即可以統(tǒng)藝術?!盵5]他說的“樂即可以統(tǒng)藝術”不錯,但不全面。孔子說的“游于藝”的“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六藝,孔子還提出了“仁者樂山,知者樂水”。儒家是在“樂”過程中成于“禮”,故“立于禮,成于樂”。儒家主體文化的“禮”,在藝術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成教化,助人倫”。從文化的本質(zhì)上講,儒、道文化是典型的“禮”、“樂”互補的文化。也就是說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有相同的地方和某種互補的方面,“樂山樂水”儒道相通,但道家更強調(diào)“游”,如莊子《逍遙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薄坝巍睂ηf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方式。與儒家的“游于藝”的“游”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莊子將“游”推向極致,孔子的“游”有分寸。所以道家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游樂”文化;儒家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禮樂”文化。要言之,“禮”、“樂”、“游”是中國藝術的文化基礎。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態(tài)大致可以劃分為“宮廷藝術”、“文人藝術”、“民間藝術”和“宗教藝術”,[6]宮廷藝術偏重“禮”,文人藝術偏重“游”,民間藝術偏重“樂”,宗教藝術植根于人們的信仰,某種程度上是“禮儀”。這些都顯示了不同層面的文化基礎大致所構成的不同的藝術形態(tài)。如果更形而上地講,統(tǒng)領中國藝術的文化基礎是“天人合一”。關于“天人合一”觀念的闡釋古籍文獻亦是很多。在此,我們不作列舉。但是我們必須知道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構成中國藝術的根本精神核心和文化理念,這也是為什么儒家和道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觀念——“樂山樂水”。中國藝術由向外的“形”轉移向內(nèi)的“神”,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概念有直接聯(lián)系。譬如中國藝術中的空間結構體現(xiàn)的就是這種思想和觀念。宗白華認為:“中國畫底的空白在畫中整個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7]其實不僅僅書畫藝術的空白,中國戲曲舞臺的“空白”,與中國書畫的空白原理一致,中國的舞蹈也不是模仿現(xiàn)實的動作而“寫實”的,依然是虛擬化的“空白”樂舞形式,既強調(diào)“禮”,也強調(diào)虛靈,都是“宇宙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中國傳統(tǒng)工藝取材多用可再生性材料,衣食住行的設計多使用可再生的材料設計制作的。筆者曾在《中國傳統(tǒng)造物觀念》中指出:[HK18*2][HT5”,5K]endprint
《禮記·樂記》云:“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闭f明自然界各個“理”在這個大系統(tǒng)中運行?!肚f子·漁父》云:“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也是這個“道”與“理”。與物相類動,與“水”相類動的活性思維,反映了造物取材的選擇都與生命的物質(zhì)相關聯(lián)。因此古代的“衣”、“食”、“住”、“行”、“書”的材料取向的造物觀念,反映了自然界中的共生體系。傳統(tǒng)中國的衣著是綿與絲綢,食物以谷物為主,建筑上多用木材,在文字書寫以竹、帛、紙為書寫材料。使用的都是“再生”之物,體現(xiàn)了萬物相生相存的“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的道理。正因為宇宙萬物的生命流動與人類的生命“以類相動”,構成自然界“活性”生命的整體,所以,古代工匠取材基本都是以能夠再生的物質(zhì)造物的材料。[8] 這體現(xiàn)的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中國文化脈絡與文化路徑是中國藝術形態(tài)文化脈絡的基礎,或者說中國藝術史學的主題和文化脈絡與延續(xù)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一致,中國藝術史學的建構應該在中國文化體系和文化邏輯基礎上進行。
二、儒家主體、道家本體的藝術形態(tài) 就中國藝術的主體和本體而言,總體上講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道家文化為本體的藝術形態(tài)。我們從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描述和詮釋,就能看到我們說的儒家為主體與道家為本體的藝術形態(tài)這個事實?!稓v代名畫記》開篇便是“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而且把教化功能提升到“圖畫者有國之鴻賓,理亂之紀綱”的高度,顯然儒家的入世觀念和思想在中國藝術中成為主體精神。張彥遠一方面強調(diào)藝術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又認為:“自古善畫者,莫匪衣冠貴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時,傳芳千祀,非閭閻鄙賤之所能為也?!盵1](P.15)因此“澄懷味象”、“解衣盤礴”的觀念和思想在中國藝術中則顯示了本體形態(tài)性質(zhì)。張彥遠所說的這兩方面,實際上就道出了中國藝術主體和本體的問題。關于“成教化、助人倫”的具體思想,張彥遠借用曹植的一段話進行了詮釋:“觀畫者見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見三季異主,莫不悲惋;見篡臣賊嗣,莫不切齒;見高節(jié)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jié)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后,莫不嘉貴。是知存鑒戒者,圖畫也?!保◤垙┻h《歷代名畫記》)張彥遠這里表明圖畫存鑒戒功能主要指的是圖畫內(nèi)容主題而言,藝術的教化功能一直在中國藝術史中延續(xù)。
南宋畫風奠基者李唐(1066-1150年)的《采薇圖》就是儒家思想主體性的主題作品。作品的母題借用了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記載的商代末期伯夷和叔齊的一個故事?!恫赊眻D》的石壁上有“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題款兩行,說明了“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9]的主題。畫中兩位老者是伯夷、叔齊,他們不食周粟,避隱首陽山以采薇為生,最后為節(jié)操餓死。他們還做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9]這樣的儒家思想的主題,還被后來歷史上很多的著名詩人所贊頌。如晉代陶淵明《夷齊》詩云:“二子讓國,相將海隅。天人革命,絕景窮居。采薇高歌,慨想黃虞。貞風凌俗,爰感懦夫?!盵10]唐代韓愈《伯夷頌》中贊:“若伯夷者,窮天地,亙?nèi)f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盵11]唐代白居易作《續(xù)古詩十首》:“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歲晏薇已盡,饑來何所為?坐飲白石水,手把青松枝。擊節(jié)獨長歌,其聲清且悲。櫪馬非不肥,所苦長執(zhí)維,豢豕非不飽,所憂竟為犧。行行歌此曲,以慰??囵??!盵12]《采薇圖》的主題顯現(xiàn)了“見高節(jié)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jié)死難,莫不抗首”,伯夷、叔齊二人的行為既是高節(jié)又是忠節(jié)。再如像《女史箴圖》這樣的主體思想顯然就是“見令妃順后,莫不嘉貴”的主題內(nèi)容。圖畫如此,音樂亦如此?!抖Y記·樂記》說:“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nèi),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節(jié)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彼裕抖Y記·樂記》把音樂與政治一并相提,認為具有同樣功能:“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边@就是“成教化、助人倫”的核心思想,中國藝術的儒家思想“和”觀念是非常明顯的。這就是我們說的藝術的主體為儒家的原因。那么張彥遠所說的“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指的是兩種社會階層?!耙鹿谫F胄”指皇室貴族階層,“逸士高人”是士族文人階層。張彥遠所說的“閭閻”指的是民間階層,暗指民間工匠。他認為繪畫(當然是指文人和宮廷繪畫)不是民間工匠所為。這里明顯地告訴了藝術的類型問題,也即藝術本體的問題。因為藝術的類型問題,除了主體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藝術的本體問題。上面我們提到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大致分為四大類型,即民間藝術、宮廷藝術、文人藝術和宗教藝術。但是在張彥遠那里他重點講到的是宮廷藝術和文人藝術兩類形態(tài),宗教藝術類型他提到了寺觀壁畫,但他沒有提到民間藝術(這與他看不上民間藝術有關)。這是張彥遠的問題。但是張彥遠實際上提出了一個藝術本體的問題,而且這個藝術本體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還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尤其他探討了宮廷藝術與文人藝術的本體問題。張彥遠說:“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他特別看重的是吳道子,并以吳道子為例闡釋了他對藝術本體的理解。張彥遠說:“唯觀吳道玄之跡,可謂‘六法俱全,萬象必盡,神人假手,窮極造化也,所以氣韻雄狀幾不容于縑素,筆跡磊落,遂恣意于墻壁。其細畫又甚稠密,此神異也?!保◤垙┻h《歷代名畫記》)中國藝術本體的兩個關鍵詞就是“形似”和“骨氣”。因而中國繪畫中討論得最多的是“筆墨”和“氣韻”這兩個方面的藝術本體問題。筆墨與骨氣是體現(xiàn)“意”的唯一手段,即“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但又不止于筆墨與骨氣,畢竟筆墨骨氣乃手段,要向更高的本體追求,即“以氣韻求其畫”。張彥遠在這里講骨氣和筆墨時,是對謝赫“六法”進行的闡釋,因而最終藝術本體歸乎于“氣韻”?!抖Y記·樂記》里探討音樂時說:“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蔽覀冋J為就是對“氣韻”的最好詮釋,要獲得“氣韻”就得有不拘形式的自由狀態(tài)。莊子在《莊子·田子方》講了一個故事:“昔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盤礴,贏(同裸)。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边@“解衣盤礴”實際上是一種“陰陽相摩,天地相蕩”感應天地的自由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不僅如此,中國藝術乃“心”的藝術,“萬類由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禮記·樂記》)音樂如此,繪畫、詩歌亦如此,由“心”出發(fā),又歸于“心”。早在西漢的揚雄(前53-18年)就說過:“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保ㄎ鳚h·楊雄《法言·問神》)北宋的邵博(-1158年)也說:“心聲不足以發(fā)其奧,心畫不足以形其妙?!保ā堵勔姾箐洝ぞ砹罚┟鞔奶祈樦?507-1560年)在《跋自書康節(jié)詩送王龍溪后》重復此說:“詩,心聲也;字,心畫也。字亦詩也,其亦有別傳乎?”所以,藝術“本體”輻射面較寬,涉及到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態(tài)。由此,中國藝術本體包括了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兩個維度。但“器”不是藝術目的,是立像之用。故立像是盡意,所以“道”才是中國藝術的終極本體。即“以氣韻求其畫”為初級本體之手段,最后由“器”漸臻“道”的境界,是故南朝的宗炳早已說了“以形媚道”。中國藝術始終沒有去追求形似,而是在“神”與“形”之間反復游離,這個現(xiàn)象就是由中國藝術本體決定的。大體上可以說,中國藝術是以儒家為主體、道家為本體的藝術形態(tài)。endprint
三、“五?!庇^念與中國藝術史學 上面我們概約地探討了中國藝術的主體與本體,意在探究中國藝術的史學觀念。中國文化中形成的儒道互補的關系,這已經(jīng)是一個事實,也是人們的共識。一些學者認為儒、道、釋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實則不然,佛教實際上是被道家所融化了。像宗炳(375-443年)、劉勰(約465-520年)等極為信佛,盡管宗炳寫過《明佛論》,劉勰最終也算一居士,但他們的文藝理論思想和觀念,主要來源于道家而不是佛教。中國藝術以儒家為主體和以道家為本體的現(xiàn)象,正是儒、道文化互補現(xiàn)象的具體展現(xiàn)。我們再舉一個中國藝術“五色”、“五音”的例子,稍作展開來探討這個問題,也由此探明“五?!眰鹘y(tǒng)文化觀念與中國藝術史學的文化關系?!叭省⒘x、禮、智、信”被儒家奉為“五常”。即《易·乾鑿度》所說的“東方為仁,南方為禮,西方為義,北方為信,中央為智”。同時“五常”又是天地、陰陽、五行、五方的精神體現(xiàn)。五行、五方的關系是,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央屬土?!拔宄!斌w現(xiàn)的就是儒道互補的文化關系特征。又,五行、五方與五色的關系是,東方木為青色,南方火為紅色,西方金為白色,北方水為黑色,中央土為黃色?!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穼ξ宓?、方位、五行、星座(神)、獸、顏色等物象有一個對應關系,實際是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思想與觀念的體系。我把這種對象關系列表如圖:
我認為中國藝術色彩是觀念色,而不是固有色,就是因為中國藝術中的色彩與“五?!庇嘘P。早期中國藝術色彩本質(zhì)上就是對“五色”的具體運用?!稓v代名畫記》說“運墨而五色具”,張彥遠這里的“五色”指的就是“青、赤、黃、白、黑”。因為張彥遠在論“五色”時說:“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保◤垙┻h《歷代名畫記》)宋以后五色又變化為墨色的“焦、干、濕、濃、淡”。這與王維提出的“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的觀念影響有關。這當然也是文人繪畫的藝術觀念。文人繪畫藝術又在宋代蘇軾提出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臨”的觀念下,與“水墨為上”的觀念結合形成一股堅實的文化與藝術的理念,是故“五色”已經(jīng)不是張彥遠所說的“五色”所能包含的了,但它是“五色”框定的觀念范圍。中國山水畫中除了“水墨最上”以外,還有著色山水,我們說的青綠山水即是。還以一種包括文人都采用的“淺設色”山水畫。無論是哪一種著色山水畫,其顏色都是在5種之內(nèi)。民間年畫亦是如此。民間年畫顏色一般都不超出5種顏色,大致顏色取向都是“青、赤、黃、白、黑”五色。[HK18*2][HT5”,5K]江蘇蘇州年畫主要用色:大紅、紫色、槐黃、桔黃、淺綠、墨(黑)6色。如果槐黃與桔黃同時為黃色看待的話,也不出5種顏色。江蘇南通年畫主要用色:靛藍、大紅、淡黃(或桔黃)、鮮綠、黑5色。湖南回隆年畫主要用色:桔紅、洋紅、靛藍(或紫色)、黃、深綠5色。湖南麻縣年畫主要用色:桔紅、淺藍、綠(或深綠)、黃、黑5色。再以四川的綿陽、夾江、梁平年畫用色為例,綿竹年畫的用色主要有:石綠、石青、章丹、石黃、木紅、赭石,只是紅色有木紅和章丹2種而已,基本是5色??梢娙匀辉谖逍械姆懂犞畠?nèi),傳統(tǒng)的路徑中保持了本原的意義。夾江年畫主要用色是:木紅、綠、丹(或槐)黃、靛藍(或紫)、赭石五色表現(xiàn)的。較大的年畫,有的還要加添金等,以獲得華貴和眩目的視覺效果。梁平年畫上在五色的基礎上增加了綠色,或?qū)⑺{色變異為紫色。因此,梁平年畫的用色是紅、黃、白、黑、藍(或紫色)、綠6種顏色??梢钥闯隽浩侥戤嫲l(fā)展到后來在保持5色的觀念中略有變化,這是觀念與視覺的碰撞而產(chǎn)生的一種形式。傳統(tǒng)“路徑依賴”文化情結,使我們看到了年畫仍然是以5色為主,構架在五行的傳統(tǒng)文化結構中。年畫的色彩不是所謂的“固有色”觀念,而是按照五行的運行方位確立的?!耖g年畫是配置著五方神色鎮(zhèn)五方之鬼邪的正色。[14]
從上圖中我們看到了年畫中的五色基本與五個方位的顏色相對應,反映了五色與五行的配置關系。
當然這不是絕對不超過5種顏色,只是說藝術作品依據(jù)“五色”的觀念進行變化和發(fā)展。民間年畫也有6到7種顏色的,不過以“五色”為主,其余為輔。數(shù)量只是一個數(shù)的概念,關鍵是“五色”的觀念統(tǒng)治著中國藝術的形態(tài)與觀念,中國傳統(tǒng)中信奉的是“五章以奉五色”(《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渡袝ひ骛ⅰ氛f“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指的是服裝的顏色是以“五色”而施的。墨子曾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之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保ā赌印に尽罚╇m然墨子是從另一層意思說的顏色問題,但同樣說到了“五色”這個觀念?!痘茨献印ぴ烙枴氛f:“色之數(shù)不過五,而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敝袊鴤鹘y(tǒng)觀念中,把對于五行、方位的五色稱為“正色”。故《考工記》對于“五色”的觀念說得最明白:“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彩備謂之繡。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龍,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繢之事,后素功。”繪畫和服飾有五色,音樂也有五音。音樂中的“五音”同樣與五行或五常相關,實際就是中國的五行理論在音樂中的具體體現(xiàn)。“五音”是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豆茏印さ貑T》說:“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蔽逡舭凳玖松鐣Y儀結構和象征性?!抖Y記·樂記》曰:“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薄皩m”是五音之主,具有統(tǒng)領作用?!秶Z·周語下》曰:“夫?qū)m,音之主也,第以及羽?!蹦纤螐堁祝?248-1320年)《詞源·五音相生》亦曰:“宮屬土,君之象……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施始生,為四聲之綱?!眱H就“五?!钡奈幕^念而言,就兼容了儒家和道家的基本精神和思想,如同《易經(jīng)》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本身就包含了儒道思想、觀念和意識。因此儒道是形成中國藝術的文化基礎和構成藝術觀念的思想基礎,前面我們討論的儒家為主體、道家為本體的中國藝術形態(tài),在“五?!钡乃枷?、觀念和意識也顯示出非常明顯的文化特征。endprint
四、結語 《易經(jīng)·系辭》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斌沃毓庹f“虛實相生,無畫出皆成妙境”(笪重光《畫筌》)。這里就道出了中國藝術本體的“道”的問題。陰陽與虛實既是道的體現(xiàn),又是藝術的境界?!兑捉?jīng)·系辭》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種觀念運用到藝術中,就是通過具體的技術層面,達到至高的藝術境界。即通常說的“由器進道”。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藝術”:“藝”即“道”;“術”即“器”?!暗榔鳌奔础八囆g”,實則闡釋出藝術之本體與主體。前面我們說“道”是中國藝術的終極本體,但是“道”這個中國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無論道家還是儒家,從形而上講都是最高范疇,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說“早聞道,夕死可矣”,《易經(jīng)·說卦》還說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边@里表現(xiàn)了對“道”的進一步闡釋和深化,也顯示了儒家和道家對“道”的把握和運用有所不同。所以“道”在某種程度上既有藝術的本體性存在,也有藝術的主體性存在。從這個邏輯上說,“器”與“術”直接表現(xiàn)為用,“道”與“藝”直接體現(xiàn)精神。中國文化“道”與“器”的思想觀念,成為藝術的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本體和主體的兩個方面。任何藝術都有它的主體和本體兩個方面,如宗教藝術的主體是傳教,所以其主題多是宗教題材,西方宗教藝術如此,中國宗教藝術依然如此。中國藝術中的民間藝術、宮廷藝術、文人藝術和宗教藝術,除了宗教藝術在主體方面受外來文化影響,其余的基本上是儒家文化決定的藝術主體。道家文化決定了藝術的本體,尤其是文人藝術和宮廷藝術。藝術本體決定藝術呈現(xiàn)的形態(tài)和樣式,從跨文化的視野來看,不同的藝術本體觀念決定了不同的藝術形態(tài)和樣式。西方藝術本體主要歸結為形式層面,因此總是在“形式”方面尋求變化,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纯偸强吹轿鞣剿囆g從一個極端(寫實)到另一個極端(抽象)的原因。中國藝術從不走到極端,沒有十分具象也沒有十分抽象的形式,中國藝術總是在“形”與“神”方面游離。這種“形”與“神”兩方面的游離,是中國藝術本體決定的。要而言之,中國文化思想和觀念決定了中國藝術史學觀念。(下轉第122頁) (責任編輯:徐智本)[HT]
[HT5”H]參考文獻:[HT5”SS]
[1][ZK(#][美]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
[2][德]格羅塞著,蔡慕暉譯.藝術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4[美]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增訂本)[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3.
[5]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13.
[6]張道一.張道一文集(下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7]宗白華.介紹兩本關于中國畫學的書并論中國的繪畫[A].宗白華全集(第二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5.
[8]李倍雷.論中國傳統(tǒng)造物觀念[J].設計藝術,2005,(4):62-64.
[9][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5.1688.
[10][晉]陶淵明.陶淵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6.
[11][唐]韓愈.伯夷頌[A].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論(卷5)[C].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2741.
[12][唐]白居易.續(xù)古詩十首[A].白居易全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9.
[13]何寧撰.淮南子集釋(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8.181-188.
[14]李倍雷.“門神”與“麒麟送子”為一體的年畫圖像學分析——兼論年畫民俗文化學[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1):64-69.[ZK)][F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