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瑩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文化傳播系,四川 遂寧 629000)
遂寧古近代茶文化簡論
羅瑩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文化傳播系,四川 遂寧 629000)
具有“劍南之大鎮(zhèn)”之稱的古代遂寧地處巴蜀要沖,是茶文化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巴蜀之茶上貢朝廷,下賣邊關,是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遂寧先民亦曾努力嘗試種茶,但規(guī)模始終不大,所飲之茶以“輸入”為主。唐宋時期,飲茶之風在遂寧民間日漸興盛,以茶為禮,以茶養(yǎng)性,以茶會友,以茶敬客,積久成俗,茶館文化也日漸發(fā)達。
古近代遂寧;種茶;飲茶;民俗;文化
茶、咖啡、可可號稱世界三大飲料。其中茶是中國人的國飲,是中國人對人類飲料的重要貢獻。全世界種茶、飲茶的發(fā)祥地在中國;而在中國,最早種茶、飲茶的地方又是四川,因此茶學界把四川稱為茶的故鄉(xiāng)。清初學者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考證說:“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飲之事”[1],故茶學界有“巴蜀是茶葉文化的搖籃”之說。古代遂寧地處巴蜀要沖,有“劍南之大鎮(zhèn)”(《輿地紀勝》),“東川之會邑”(宋馬咸《遂寧好序》)[2]之稱,也是茶文化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
早期的茶葉采自野生茶樹。據(jù)地質學家考證研究,早在中生代后期,中國就有茶葉的出現(xiàn)。后來人們學會了茶樹栽培和茶葉生產(chǎn)。根據(jù)《華陽國志》記載,古巴國“園有芳蒻、香茗”且向武王朝“納貢”[3]。茗即茶芽,香茗是一種優(yōu)質的名茶[4]。可見,遠在商周時期,巴蜀人民已率先在庭園中植茶,并作為貢品納貢了。從漢代開始,巴蜀人工種植茶樹的地區(qū)逐漸增多。楊慎火炬寺《記》及《名山縣志》都曾記載西漢甘露大師吳理真在四川的蒙山親植茶樹;《華陽國志》記涪陵郡(今重慶東部)“惟出茶、丹、漆、蜜”;廣漢郡“什邡縣,山出好茶;”犍為郡“南安、武陽皆出名茶”[5]等。西漢蜀郡人王褒的《僮約》中記載了蜀郡資中人王子淵規(guī)定僮奴“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之事。武陽即今彭山縣,從資中到武陽買茶,那里必有一個市場??梢娫跐h代時,茶葉已成為商品,茶葉市場也基本形成,民間已有飲茶的風氣。唐代以后,茶葉種植更廣,飲茶之風走向興盛。到清代,茶的制作更是多樣化,出現(xiàn)了紅、青、黃、黑等多種制茶技術。古代,巴蜀之茶多為貢茶,同時亦遠銷邊關(西藏、青海、甘肅、云南、南亞等),雅安、都江堰、宜賓等地至今有多處茶馬古道的遺跡。
巴蜀之茶上貢朝廷,下賣邊關,是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地處巴蜀之間的遂寧受其影響,人們亦曾嘗試著種茶??h志有一些零星記載。如乾隆52年(1787)《遂寧縣志》十冊卷四《土地部·土產(chǎn)·貨之屬》:“茶花冬開似梅,亦清香,葉似梔,可煮為飲。其老葉謂之荈,嫩葉謂之茗。昔邑廣利寺山產(chǎn)之,其味甚佳?!盵6]廣利寺即廣德寺,建于唐玄宗開元年間,代宗時敕名“禪林寺”,北宋真宗時才敕名“廣利寺”,明武宗正德年間又敕名“廣德寺”。那么依據(jù)縣志的意思,廣利寺曾經(jīng)種茶,應該是北宋真宗之后的事情了;但明顯清乾隆年間作者修縣志時已經(jīng)不種,根據(jù)后來的文獻廣德寺亦未有再種茶的相關記錄。嘉慶25年(1820)《射洪縣志》十六冊卷二《輿地·山川》:“茶土山。唐志:縣西三里,其土宜茶,故名”[7]。此記載也很有意思,關于茶土山,只說《唐志》曾經(jīng)記載“其土宜茶”,說明唐代人們曾經(jīng)在這里種茶,不說當時(清代)是否產(chǎn)茶,估計嘉慶時此山也未再種茶??h志里明確記載古代遂寧種茶的地方大概就這么兩處;但實際可能不止兩處,因為在乾隆、嘉慶版遂寧縣志、射洪縣志的“食貨、物產(chǎn)”里都有“茶”的記載,但除此一字,未有其它記載,估計都因規(guī)模太小,影響不大,故縣志都未載。嘉慶25年(1820)《射洪縣志》十六冊卷二《輿地·風俗》里記上元日人們有“唱秧歌、采茶歌”的習俗,估計民間確有人小規(guī)模栽種茶葉。
遂寧不出產(chǎn)茶葉,購買茶葉又多有不便,有愛茶者曾嘗試將茶樹種植推廣。光緒25年(1899年)《蓬溪縣續(xù)志》四冊卷一《物宜·茶》載:“……又嘗購茶實于太平,不獲,今賴僚友藍君蔭堂購于邛而得之,兼得善蒔者招之來,乃分播于城鄉(xiāng)隙地?!谑羌澝裣虗?,共殫厥心,粒既播矣,芽既萌矣,今留蒔人于縣,俟條穎之成,分栽既定,而后遣之,計所播為粒十三萬有奇,用錢六十三千一百十四,桑用錢百五十七千八百,皆官民捐款,因利余資,未嘗取予公,賦于里也?!盵8]蒔人,是指精于種茶的人。該記載是說蓬溪有人四處買茶,頗費周折,于是找來精于栽種茶樹的人,通過官民捐款,想將茶樹廣植于蓬溪城鄉(xiāng)隙地。這則記載說明蓬溪本不產(chǎn)茶,但試圖栽種并推廣,但栽種與推廣的結果如何?茶樹曾經(jīng)栽種于哪些地方?縣志未作記載。
關于種茶蓬溪民間還流傳有一個故事:清乾隆五十年,川中名士張船山因受其父“荊門失出案”牽連去職返鄉(xiāng),回遂寧黑白溝小住。期間他廣交朋友,飲酒品茗,盡抒豪氣。一日經(jīng)高坪茶山,見滿目蒼翠,綠葉嫩尖,便口中生津,問當?shù)夭柁r討得一碗青茶解渴,飲后頓覺神清氣爽,通體舒暢,口有余香。忙問此茶名,答曰“嫩葉香”,船山回味無盡,略思片刻,對茶農說:“此茶太俗,此茶太妙,不如稱香葉尖如何?”眾人拍手稱好。從此,蓬溪縣高坪所產(chǎn)茶葉被當?shù)厝朔Q為“香葉尖”。但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而鮮為人知。蓬溪縣志未載此事,估計高坪種茶可能亦是時斷時續(xù),且規(guī)模不大。到現(xiàn)在,“香葉尖”茶葉已發(fā)展為遂寧的品牌特產(chǎn)。
通過縣志的記載與民間的故事都說明古代遂寧、射洪、蓬溪的人們都曾經(jīng)嘗試著種茶,至于何種原因規(guī)模不大?或者時斷時續(xù)?有待進一步考證。下面這則記載也許可略見端倪。民國18年(1929年)《遂寧縣志》八冊卷之七實業(yè):“茶圃前實業(yè)所長楊家鴻植茶苗于第一農場內,計百五十余本,培壅數(shù)載,枝干卷曲,葉亦枯澀,大有萎謝之態(tài)。茲已隨場中桑株供灶下之用矣?!盵9]實業(yè)家楊家鴻專門投資種茶,結果以失敗而告終,至于何種原因,縣志未作記載,或因土質,或因技術,或因品種,不得而知??傊瑥南嚓P資料看,古代遂寧不出產(chǎn)茶葉,從近代和現(xiàn)代的一些文獻看,遂寧的茶葉都主要依靠從外輸入。以上記載只能說明先人們曾經(jīng)做過嘗試,即使種植成功,估計產(chǎn)量亦不大,遠不能供應本地居民的需要。遂寧人民所飲之茶主要還是來自于巴郡、蜀郡和川南的宜賓等地。
遂寧人民所飲之茶,多來自于周邊的雅安、邛崍、宣漢、開江、灌縣、宜賓、重慶等地。民國24年(1935)《蓬溪近志》八冊卷三《征榷篇·茶稅》“茶稅原課有引,前清川省設有鹽茶道,蓬溪縣署亦設有鹽茶房,……。蓬溪縣境不產(chǎn)茶,所銷之茶,筠連為最,宣漢、開江次之,灌縣最少。考蓬溪清代茶商二名,婁同泰、韓義順,均以業(yè)茶致富……”[10]古代茶葉販賣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從宋代開始政府專設機構專管茶的買賣運營,如“茶鹽制置使司”(宋)、“榷茶鹽轉運司”(元)等,清代改司稱“道”,設“茶鹽道”。四川設鹽茶道,遂寧、蓬溪、射洪等縣設鹽茶房。第二種是“茶馬互市”從宋代日漸興盛,民間的商買商賣也時斷時續(xù)地存在。茶商們向政府納稅以領得茶引,茶引即政府發(fā)給茶商的茶葉運銷憑證。元明清時茶引的名目繁多,有長引、短引、余引;四川又有行銷于內地的腹引,行銷于邊區(qū)的邊引,行銷于土司的土引等。茶商們憑借茶引多從產(chǎn)茶之地販運茶葉到遂寧銷售。
陸羽《茶經(jīng)》曾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盵11]即茶之飲是從神農氏嘗百草以茶解毒開始的,后世代相傳,直至“國朝”(唐朝)走向興盛,兩都(西安、洛陽)并荊(江陵)俞(重慶)間,家家戶戶皆飲茶。到了宋代,更有“開門七件事,柴米酒鹽醬醋茶”的說法,說明茶已成為家家戶戶的必需品。宋代以后,以茶為禮,以茶養(yǎng)性,以茶會友,以茶敬客,沿襲成俗,茶文化日漸發(fā)達。
在遂寧民間,以茶為禮,以茶為聘,以茶交友,以茶敬客,以茶代酒,以茶養(yǎng)性,以茶消閑,十分普遍。茶已與人們生活相伴,與人們人生相伴,形影不離。乾隆52年《遂寧縣志》十冊卷四土地部土產(chǎn)貨之屬:“凡種茶樹,必下種。移植則不復生,故古人聘婦,必以茶為禮,取其至性不移,植必以子也?!盵12]可見在古代遂寧地區(qū)以茶為禮,以茶為聘也應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
古代遂寧地處巴蜀交通要沖,飲茶之風極為興盛。涪江船運發(fā)達,各碼頭左近街道茶旅、飲食、夜市通宵達旦。最早涪江碼頭、城鎮(zhèn)集市賣茶的是茶攤、茶擔、茶棚、茶亭等,即一張木方桌,幾根條凳,加上若干粗瓷碗或者土陶碗,一個裝茶湯的大水缸,供過往客商、行人歇腳解乏,飲茶止渴。后來茶攤、茶擔逐漸發(fā)展為茶館。有了茶館,茶館的功能就逐漸多了起來,茶文化也豐富多彩起來。
首先,茶館是人們進行文化娛樂活動和休閑的場所。
遂寧自古多茶館,縣志記載的民國時期縣城大北街竹里館茶館、東門外中山路(現(xiàn)名解放路)群力茶館等都非常有名氣。茶館除供應過往客商、行人、船工駐足停留,飲茶解乏,遂寧本地人亦有“坐”茶館的習慣。茶館門檻低,茶價低廉,富有的、貧窮的,只要有空閑,都可到茶館坐坐。竹靠椅,小茶桌,蓋碗茶,任君久坐,十分舒適。茶碗下面是銅茶船(也叫茶托)可以接水,放茶碗不燙手;碗上有瓷蓋兒,蕩開茶葉,清潔衛(wèi)生。坐茶館并非單為品茶,看看書、下下棋、打打牌,娛樂活動多種多樣;就是什么也不做,看看、聽聽,都是享受。茶座滿了,賣小吃的也來了,選幾樣,打個尖兒,邊吃邊喝邊聊天兒,我們四川話叫“擺龍門陣”,可謂熱鬧非凡。何為龍門陣?龍門陣的本意是指古代軍事中擺的一個陣法?!皳?jù)說,它得名于唐朝薛仁貴東征時所擺的陣勢。明清以來,四川各地的民間藝人多愛擺談薛某人的這一故事,而且擺得和薛仁貴的陣勢一樣曲折離奇、變幻莫測。久而久之,‘龍門陣’便成了一個專有名詞,專門用來指那些變幻多端、復雜曲折、波瀾壯闊、趣味無窮的擺談”[13]。擺“龍門陣”首先興起于成都、重慶,后來傳至遂寧。所謂“擺”,就是極盡鋪陳之事,往往添油加醋,繪聲繪色,眉飛色舞,熱鬧非凡。家事國事天下事,古事今事新鮮事,事事可擺。在茶館里,龍門陣只要一擺起來,可謂是擺者不累,聽者不乏,一呼百應,氣氛熱烈。這是茶館的一大魅力。
古代,吃茶和聽戲往往也是密不可分的。根據(jù)遂寧縣志記載,遂寧民眾歷來喜愛川劇藝術,民間盛行川劇座唱。座唱又叫打圍鼓、擺玩友,是群眾自發(fā)性的自由結合的業(yè)余文娛組織。縣城的茶館(竹里館茶館、群力茶館等)和農村一些場鎮(zhèn)茶社,經(jīng)常開展川劇座唱,吃茶聽戲的愛好者甚多?!皠∧渴莻鹘y(tǒng)川劇折子戲。唱生、旦、凈、末、丑的多為男子,按各擅長的角色配合清唱,能生動地表現(xiàn)出劇中人物的感情、性格和復雜的劇情。尤以唱閨門旦的為最佳,他們常為四、五十歲的川劇愛好者,但聲調清晰、甜潤、婉轉悠揚,宛如閨中少女,演唱時能臻于聲情并茂的藝境。各種角色的唱腔和樂器的配合,都有很好的設計和研究,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因而深為聽眾喜愛。”[14]一邊吃茶、一邊聽戲,是很高雅的精神享受。這是茶館的又一大魅力。
縣城茶館和場鎮(zhèn)茶社也常有說評書的。設一案臺,以醒木為主要道具渲染氣氛,說書人在上面口若懸河,各種故事,盡情演繹,每天說上一段,為茶館聚集人氣。根據(jù)縣志記載,“民國時期縣城評書藝人有洪生蓮、高澤東、席文英、李學成,敬玉君、蔣漢光、胡云成、向雅林、馮蓮等,常以茶館或大堂壩(縣政府大墻外左側)為場地講說評書,評書內容大多是通俗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唐傳》、《乾隆皇帝下江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濟公傳》、《丹鳳圖》等,藝人們的演講藝術繪形繪聲,傳情達意,生動活潑,很能吸引聽眾?!盵15]隨著說書人醒木“啪”的一聲,道聲“預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茶友們才三三兩兩談論著、掛念著回家去。第二天又準時前往茶館……,有點像現(xiàn)在人們看電視連續(xù)劇一樣。這是茶館的又一吸引人的魅力。
其次,茶館也是人們解決糾紛、說理評理的地方。
人們發(fā)生糾紛,如鄰里之間發(fā)生口角,碼頭幫派之間為爭地盤、搶生意發(fā)生爭執(zhí)而相持不下者,覺得不必要上衙門去打官司,就會選擇到茶館說理。茶館就成了解決民事糾紛、說理評理的“民間法庭”。一般情況下,糾紛雙方約定時間,邀請當?shù)仡^面人物或德高望重者到茶館去當眾評議,調解糾紛。當時在場的茶客每人都沖泡一碗茶,先由爭執(zhí)雙方各自陳述糾紛始末,然后由茶客分析評議,最后由當?shù)仡^面人物或德高望重者進行協(xié)商斡旋,爭執(zhí)雙方經(jīng)周旋后一般能夠和好解決。茶資由過錯方或雙方共同負擔?!耙粡堊雷铀闹荒_,說的脫來走得脫”這句民諺就是說茶館評理來著。
再有,茶館也是過往客商行商、洽談、餐飲住宿的地方。
茶館開放,通宵達旦,三教九流,皆可匯聚于此。這里不僅是過往客商、船工休息、解乏、娛樂之地,還是獲取信息、信息交流的平臺。如客商洽談生意,主顧雇工,各行各業(yè)者攬活議價,市儈(中介)忙活買賣,大多在茶館進行。古代茶旅社常常是一家,白天喝茶,晚上住宿,聯(lián)為一體。為適應過往客商和當?shù)厝藗兩畹男枰?,茶館的經(jīng)營也不僅僅限于設置茶座供應茶水,其經(jīng)營項目也大大擴展,如配合供應各種精美茶食、茶點,如餅餌、糕點、蜜餞、炒貨等,也有租賃顧客辦茶話會、茶宴設施設備的,甚至還有賣熱水、開水,代客煎藥、燉肉、煮飯的。
總之,古近代遂寧茶館的功能是非常之多的,茶文化也是較發(fā)達的。先民努力嘗試種茶和民間飲茶之風的盛行,對當代遂寧茶文化的發(fā)展有深遠的意義。
[1]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44.
[2]何向東,習光輝,黨元正,等.新修潼川府志校注(上) [M].成都:巴蜀書社,2007:10.12.
[3]常璩.華陽國志[M].濟南:齊魯書社,2010.01.2.
[4]姜世碧,四川茶史述略[J].農業(yè)考古,1992,(02).
[5]常璩.華陽國志[M].濟南:齊魯書社,2010.12.
[6]吳覺農.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0:598.
[7]吳覺農.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0:597.
[8]吳覺農.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0:598.599.
[9]吳覺農.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0:598.
[10]吳覺農.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0:599.
[11]陸羽.茶經(jīng)[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7.
[12]吳覺農.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0:597.
[13]陶犁,主編.民族民俗風情賞析[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70.
[14]四川省遂寧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遂寧縣志[M].成都:巴蜀書社,1993:743.
[15]四川省遂寧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遂寧縣志[M].成都:巴蜀書社,1993:744.
On Tea Culture in Ancient and Modern Age in Suining
LUO Ying
(Department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uining Sichuan 629000)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Sichuan and known as the big town of Jiannan, Suining is one of the developed districts for tea culture. The tea from Sichuan which is supplied to the government and sold to the frontier districts is an important cash crop. The ancients in Suining have striven to cultivate teas, but the scale is small and the tea in Suining was still depended on import.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re was a fashion of having tea in Suining and people considered tea as propriety,the way of cultivating temperament, and treating friends and guests. After a long time, having tea becomes a social custom and the tea culture is developed.
Suining in Ancient and Modern Age; Cultivating Tea; Having Tea; Social Custom; Cultur
TS971
A
1672-2094(2014)06-0045-04
責任編輯:周哲良
2014-09-20
羅 瑩(1974-),女,四川遂寧人,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文化傳播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