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嘉應(yīng)學(xué)院梅州師范分院 英語系,廣東 梅州514011)
隱喻的研究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在西方,最早進行隱喻系統(tǒng)研究的是亞里士多德。他提出的“對比論”和其后古羅馬修辭學(xué)家昆提良提出的“替換論”均認為隱喻是詞匯層次上的修辭現(xiàn)象,隱喻的功能只是附加和修飾,是可有可無的。之后另外兩名學(xué)者,理查茲和布萊克提出了著名的 “互動論”?;诱撜J為本體和喻體不是單個詞,而是兩種思想,用喻體理解本體是思想之間的交流,語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盎诱摗卑央[喻從詞匯層次提升到思想層次,實現(xiàn)了隱喻研究的重大突破?!段覀冑囈陨娴碾[喻》(Metaphor We Live By)提出概念隱喻理論,確立了隱喻的認知地位[1]。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不只是語言,更是人類的思維和行動方式[1]4。概念隱喻主要分為三類: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結(jié)構(gòu)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和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由于人類沒有感知時間的器官,因此時間隱喻也需要借助于這三類概念隱喻。“時間隱喻是指將非時間的概念結(jié)構(gòu)投射到時間概念結(jié)構(gòu)上形成的隱喻?!保?]131
概念隱喻植根于我們的身體經(jīng)驗和物理經(jīng)驗?;谌祟惛泄俟餐纳頇C制,人類有著共同的感知經(jīng)驗和心理反映,決定著他們共同的思維定勢[2]43。如沈家煊所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認知心理不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保?]因此,英、漢隱喻必然有許多相似處。但由于所處文化背景各異,受不同地理環(huán)境、歷史傳統(tǒng)、習(xí)俗、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英、漢隱喻亦必有差異。本文主要分析英、漢語時間隱喻的異同,分別從方位隱喻、結(jié)構(gòu)隱喻、本體隱喻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方位隱喻指參照空間方位構(gòu)建的概念隱喻。在人類的思想長河中,時間和空間一直是兩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學(xué)范疇?!罢J知語言學(xué)家認為,在幾乎所有已知的人類語言中,時間概念大多都是程度不等、以空間概念為基礎(chǔ)建立起來的,在有關(guān)時間的隱喻中,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4]132在英、漢語中,時間概念主要是以線性的空間模式構(gòu)建[5]145-164。線性模式至少存在以下兩種可能:
橫向模式包括兩種具體情況①Lackoff&Johnson,George Lackoff,Maria Reichenbach 分 別 在 其 專 著 Metaphor We Live By,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The Direction of Time及Yu Ning博士學(xué)位論文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里均提出了相同的觀點。:
1.認知主體靜止不動,面向未來,所對的坐標位置是現(xiàn)在。未來朝認知主體走來移向過去,由此形成“過去在前,未來在后”的概念隱喻,其表層的英、漢隱喻表達,如: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the day after tomorrow
They arrived on Monday morning and we got there the following day.
On the preceding day we finished most part of the work.
The time for the game has arrived.
去年今年來年過去目前將來前天大前天
后天 大后天 前輩 后輩 前無古人 后無來者
空前絕后 前赴后繼 長江后浪推前浪
史無前例 后起之秀 后繼有人
2.時間的位置固定。認知主體朝未來運動,所對的坐標位置是現(xiàn)在,由此形成“未來在前,過去在后”的概念隱喻,其表層的英、漢隱喻表達,如:
They sang songs to pass the time.
We are getting close to the summer vacation.
He arrived on time.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holiday.
Ahead of us lay ten days of intensive training.
In the months ahead of us we will make a draft reform plan.
From this time forward I will word harder.
Let’s put all that behind us.
前景暗淡 前程似景 前途無量 回首往事
雖然兩種橫向模式分別在英、漢語中共存,但在兩種語言中的地位有所區(qū)別?!拔磥碓谇?,過去在后”和“過去在前,未來在后”分別在英語和漢語中占優(yōu)勢。受“天人相分”宇宙觀的影響,西方人重理性,主張主客體分離。這種觀念促使人們設(shè)法征服自然,而要征服自然,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求變,探索新知,未來代表變化。此外,“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說促使人們?yōu)榱粟H罪,只能向前看,努力超越現(xiàn)世,以期得到解脫?;貧w過去就是回歸原罪,是沒有出路的?!保?]60因此,英美國家在時間上采取未來取向。而中國文化受“天人合一”道家思想影響,主張回歸自然,回歸過去,所以在時間上采取過去取向。
在這種線性模式中形成的英、漢時間隱喻有較大差異。
1.漢語中的兩種情況。(1)較早的時間為上,較晚的時間為下。其隱喻表達,如:
上次下次上旬下旬上星期下星期
上個月 下個月 上半年 下半年 上一代 下一代
上半輩子 下半輩子
(2)認知主體往下朝現(xiàn)在和未來運動,從而形成“過去在上,未來在下”的概念隱喻,其表層的隱喻表達,如:
一代一代傳下去 將革命進行到底
上溯到唐朝 沿著歷史的長河逆流而上
“過去在上,未來在下”的形成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崇拜敬仰祖先,以上為尊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在過去的歲月里,祖先的牌位得供奉在祭壇之上。祭拜祖先時,祭品也應(yīng)放在高高的祭臺上。“過去在上,未來在下”也反映在社會行為中。比如列名單或?qū)懠易V時,總是論資排輩,把輩分最大的列在最上面,輩分最小的列在最下面。
2.英語中的兩種情況。英語中,除“過去在上,未來在下”這一時間隱喻,如:
Down through the years this town has seen many changes.
This custom has been carried down from the 17th century.
The craft has been passed down over five generations.
It has been occupied as a palace by all our kings and queens down to James I.
還存在相反的情況,即認知主體往上朝現(xiàn)在和未來運動,形成“未來在上,過去在下”的概念隱喻,其隱喻表達,如:
Up to now,he has been very quiet.
From adolescence upward she was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She never spoke to him from that day on.
Up to her age of sixteen,she lived with her aunt.
這一概念隱喻與世間萬物的生長過程有關(guān)。英美民族認為世間萬物的生長大多數(shù)是一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過程[4]136。這一認識擴 展到時間范疇,時間的運動也具有了由低到高的的特點?!跋隆狈轿淮砥瘘c和過去,“上”方位代表終點和未來,所以促成了“未來在上,過去在下”的概念隱喻。漢語中沒有此隱喻。此外,受未來取向的影響,“未來在上,過去在下”較之“過去在上,未來在下”在英語中更為人所接受。
以上兩種線性空間模式——橫向模式和縱向模式在漢語中享有大致相當(dāng)?shù)牡匚?。在英語中,“橫向模式似乎處于優(yōu)勢地位,甚至被許多研究者想當(dāng)然地視為唯一可能的模式?!保?]164
結(jié)構(gòu)隱喻是指通過一個概念構(gòu)建另一個概念,這兩個概念相疊加,但它們的結(jié)構(gòu)保持不變,即各自的構(gòu)成成份存在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將談?wù)撘粋€概念的詞語用于談?wù)摿硪桓拍睿?]8。
由于人們用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通常用時間衡量,比如按小時,周,月甚至年支付薪酬,所以在許多文化中,時間被看作金錢。這一隱喻方式還體現(xiàn)在賓館的住宿費,存款或借款的利息等方面?!皶r間是金錢”的概念隱喻在現(xiàn)代西方高度工業(yè)化的文化中很普遍,并為漢語文化逐慚接受和推行。金錢可以花費、投資、節(jié)省,可以給和用,人們將金錢的結(jié)構(gòu)模式投射到時間上構(gòu)建時間這一概念,并且用談?wù)摻疱X的詞語談?wù)摃r間,所以在英語和漢語中有許多類似的隱喻表達,如:
They spent lots of time on the project.
他們在這個工程上花費了大量時間。
It costs a fortune to fly first class.
乘座飛機頭等艙得花一大筆錢。
She invested all her adult life in that relationship.
她把成年后的時間全部投資于維護那一關(guān)系。
Why don’t you use your time profitably?
你為什么不有效地使用時間?
Time is running out for the trapped miners.
被困礦工的時間不多了。
If you give me three months,I will certainly finish it.
如果你給我三個月,我一定能完成。
“因為金錢是有限的資源,有限的資源是有價值的商品,所以‘時間是金錢’蘊涵‘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時間是有限的資源’蘊涵‘時間是有價值的商品’。”[1]9上述舉例中的“花費、花、投資”指金錢,“使用、快用完了”指有限的資源,“give”指商品。受兩種文化中不同價值觀的影響,在英、漢語中“時間是有價值的商品”表層的隱喻表達有所區(qū)別。在漢語文化中,商業(yè)貿(mào)易曾因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影響受到鄙視,商品經(jīng)濟不發(fā)達,而英美民族向來重視商業(yè)貿(mào)易,商業(yè)行為成為生活的重要部分。這種現(xiàn)象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維,有關(guān)買、賣的經(jīng)驗被投射到時間范疇,因而產(chǎn)生了buy time,sell time英語所特有的表達,漢語沒有此說法。
此外,英語中的He is living on borrowed time也是漢語所沒有的隱喻表達。
除了“時間是金錢”外,漢語還把時間比作流水。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感嘆:“逝者如斯夫!”因為時間和流水均綿延不斷,且一去不復(fù)返。人們將對流水的經(jīng)驗映射到時間范疇,從而有了以下隱喻表達:
似水流年 任時光匆匆流去 柔腸百轉(zhuǎn)度流光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會重新作出選擇
隨著時光流逝,心中的傷痛慚慚淡去了
但英語中沒有此隱喻。這似乎反映出在漢語文化中,人們對時間的體會更加細膩。
“人類對實體和物質(zhì)的經(jīng)驗為我們將抽象的概念理解、表達為“離散的實體”(discrete entities)或“均勻的物質(zhì)”(substances of a uniform kind)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由此派生出另一類隱喻—本體隱喻。在這類隱喻概念中,人們將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等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因而可以對其進行談?wù)?、量化、識別其特征及原因等?!保?]25本體隱喻包含容器隱喻(container metaphor)和擬人(personification),下面將分別探討英、漢時間的容器隱喻方面和擬人方面的異同。
容器隱喻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本體隱喻。日常生活中,容器幾乎無處不在,人體本身也是一個容器,分界面、里外等,人們將對容器的經(jīng)驗投射于其他物體,如房子、地區(qū)、田野甚至更為抽象的領(lǐng)域,如事件、行為、狀態(tài)等,形成了各種容器隱喻。英漢兩個民族在容器隱喻方面有許多相似處,其中包括對時間的容器隱喻。英、漢民族都是按相同的標準如一分鐘,一小時,一星期等把時間分為許多單元,每個單元都有起點和終點。起、止點如同容器的邊沿,起、止點內(nèi)如同容器里面,起、止點外如同容器外面。由于對時間概念的相似認識,英、漢語都有許多“時間是容器”的隱喻表達,如:
flowers that bloom in spring
She was remembering a story heard in childhood.
You will receive a reply within seven day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re due to be held in ten days’time.
He filled in the rest of the day watching TV.
走進新時代 這座大樓預(yù)計兩年內(nèi)完工
每個人都在美好的時光里流連忘返
在過去十年間,這座城市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英、漢語文化中,時間都被比喻為有生命的人。因為隨著時間流逝和時代變遷,人們親眼見證了世界萬物的發(fā)展、變化。時間就像一個活生生的強大的生命體,改變著人、事、物。它仿佛有自己的思維和感情——珍惜時間者,將得到時間的豐碩回報;怠慢時間者,必將受到懲罰。對時間的共同認識,英語和漢語中都有將時間擬人化的隱喻表達,如:
That tyrant,time!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Time will tell.
歲月不饒人 時間不等人 時間會證明
時間能改變一切 時間能撫平一切傷痛
就讓時間告訴我們答案吧
雖然英漢兩種文化中,時間的本體隱喻有許多相似處,但個別隱喻表達還是存在差異。比如英語中,有beat the time的表達,其中time被隱喻為拍子。漢語文化中沒有類似經(jīng)驗,直接用“打拍子“表達相同的含義。再如當(dāng)時間不利或不恰當(dāng)時,英語文化把時間隱喻為關(guān)節(jié)脫位的人(time is out of joint),相比漢語中的“時間不利”,“時間不巧”,顯得更加形象、生動,這些差異一方面反映了英、漢民族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現(xiàn)象或行為,另一方面反映了英美民族關(guān)于時間的聯(lián)想更加豐富。英、漢文化中時間的本體隱喻相關(guān)表達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不同的現(xiàn)象在英、漢民族可能引起相同的聯(lián)想,從而使英、漢語中相似的表達具有不同的意義。比如當(dāng)遇到許多麻煩或過得不順時,英語用thin描述時間(have a thin time),漢語中也有類似的隱喻表達,如“指縫太寬,時間太瘦”,但其感嘆時間過得太快,表達無奈的情緒。
由于人類共同的認知心理,英、漢語的隱喻必有共性,但因為所處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不同,英、漢語的隱喻差異不可避免。因為人類沒有感知時間的具體器官,時間必須借助其他具體概念才能得于認識和表述。文章主要從三類概念隱喻——方位隱喻、結(jié)構(gòu)隱喻、本體隱喻角度展開英、漢語時間隱喻對比。通過分析英、漢時間隱喻的共性和差異,不僅可以促進對語言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認識文化對思維及語言的深刻影響,對語言的全面系統(tǒng)學(xué)習(xí)具有重要意義。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xué)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J].當(dāng)代語言學(xué),1998(3):41-46.
[4]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7.
[5]藍純.認知語言學(xué)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5.
[6]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xué)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