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喜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大部分的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戲劇文學作品的選編數(shù)量相對于詩歌、散文、小說來說都是很少的。在教學方面,學生和教師對戲劇文學作品的學習和教學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興趣,課堂教學情況不容樂觀。
【關(guān)鍵詞】體驗-探究式教學 戲劇文學作品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1.179 戲劇是一種古老的綜合性的藝術(shù)形式,它積淀和凝聚著人們對生命及生活的深刻體驗與理解。自誕生以來,戲劇便以其獨特的形式強烈的激蕩著人類的情感,凈化和陶冶著人類的心靈。劇本作為戲劇的文學文本形式,自1949年以來一直與詩歌、散文、小說并存于高中語文教材之中,在語文閱讀教學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等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一、戲劇文學的概念
最早的關(guān)于戲劇文學的定義,是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古希臘悲劇的敘述,“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睆膹V義上說,戲劇文學通常指戲劇文本的創(chuàng)作或編寫,有時也包括戲劇理論與批評。從狹義方面講,戲劇文學指按照戲劇的要求供演出和閱讀而創(chuàng)作的文學劇本,它是戲劇藝術(shù)中文學成分的外在表現(xiàn)。
二、戲劇文學的構(gòu)成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出了悲劇的六要素:“情節(jié)、性格、言詞、思想、形象、歌曲”。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戲劇文學的主要構(gòu)成元素包括:情節(jié)、人物、思想、語言等。
三、當下高中語文戲劇文學作品的課堂教學現(xiàn)狀
(一)學生對戲劇文學作品學習興趣低
筆者在教育實習過程中運用調(diào)查問卷法與訪談法對遼寧省鞍山市的兩所高中的語文課堂中戲劇文學作品的教學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設(shè)計學生調(diào)查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36份,問題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對于戲劇文學作品的態(tài)度;一是學生對戲劇文學作品的教學建議與期望。從調(diào)查中顯示,學生對戲劇知識有所了解僅占33.09%,了解很少與不了解的占66.91%。由于對戲劇知識的缺乏導(dǎo)致學生對戲劇文學作品缺乏興趣,136份問卷中,喜歡觀看戲劇的人數(shù)只有21人,只占15.44%,喜歡閱讀戲劇文學作品的有32人,所占比例為23.53%,大多數(shù)的學生選擇了“沒感覺”和“不喜歡”的選項。
(二)教師對戲劇文學作品的教學缺乏重視
面對學生對戲劇文學作品學習興趣普遍偏低的情況,教師對于戲劇文學作品的教學也同樣缺乏重視。筆者在與一線教師的談話中了解到,戲劇文學作品在高中語文中難度較高,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比較高,要求教師有一定的戲劇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廣泛的閱讀基礎(chǔ)。雖然,大多數(shù)的教師肯定戲劇文學的價值,但是對于戲劇文學作品的教授,有很多教師感到?jīng)]興趣或者直接表示不喜歡。其中一些教師認為,戲劇文學作品沒什么可教的,所以常用教授小說文學作品的方式教授戲??;還有的教師指出學生對于戲劇文學作品根本沒有什么興趣,高考也不會出現(xiàn),所以只做一般的了解即可,沒必要花心思去準備。
(三)戲劇文學作品的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學生主體地位不斷被強調(diào),高中語文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斷被提倡,教學方法向多樣化趨勢發(fā)展,這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對新課程改革精神理解的偏差,盲目的模仿使得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往往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一節(jié)課光忙著走馬觀花地進行各種形式的活動,學生自由散漫,教師地位被嚴重弱化,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四)探究式教學的提出與實施
教學仍要以戲劇文本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矛盾沖突,人物形象,語言特色為主進行。在體驗的基礎(chǔ)上探究戲劇文本,要從對表演的評價開始,由一個戲劇沖突場面展開對全文的學習,由點到面,深入文本,探究戲劇文本內(nèi)容。
首先是演繹的小組學生要對自己的表演進行評點,說明戲劇的主要矛盾沖突,人物形象,戲劇語言的特色,還要說出在小組學習和準備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坝^眾”點評,其他學生可以對表演小組進行點評,學生們的自由點評要以戲劇情節(jié)、沖突、人物和語言為主,并且要談出自己的該劇的體會和感受(可以參考下列問題)
1.該組選演的片段是否是該劇的主要戲劇沖突,該劇的主要戲劇沖突有哪些?
2.該組表演是否將人物的性格表現(xiàn)出來,談?wù)勛约簩θ宋镄蜗蟮睦斫狻?/p>
3.揣摩戲劇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
4.談?wù)勥@部戲劇文學作品給你的人生啟示。
5.對該小劇組提出建設(shè)性的意見。
在體驗的基礎(chǔ)上進行文本解讀,探究戲劇的情節(jié)沖突,人物形象,語言特色,將枯燥的作品解讀,變?yōu)閷W生的集體活動和劇本欣賞,在娛樂中獲得心靈的陶冶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在自己的體驗下暢談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會讓學生更加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論可表,而不是干巴巴的生硬解讀。例如《竇娥冤》中關(guān)于竇娥最后既咒罵天地鬼神的不公又將沉冤得雪的希望寄托在天地鬼神身上,原因而在?學生可以在表演中深深體會竇娥無辜受罪的而又遇到昏官有冤無處訴的悲苦心境,更可以結(jié)合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相似的經(jīng)歷,比如那種不被理解卻又渴望被理解的境況,感受那種無助與無可奈何的悲哀。在體驗的基礎(chǔ)上有助于我們探究戲劇中更深層次的精神內(nèi)容。通過戲劇表演的教學形式,學生對戲劇情節(jié)、沖突以及人物性格可以有更好的把握和理解,即使學生在自讀的情況下不能很好的把握戲劇的矛盾沖突和人物性格,表演過后,集體的探討中也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把握。比如《雷雨》中周樸園的形象分析: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是真情實感還是虛偽造作?周樸園只是一個陰險兇殘的資本家嗎?《雷雨》的主題究竟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的探究,學生在表演體驗與觀看表演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更深刻的感悟,將自己表演所感或者是自己所觀之感與生活中出現(xiàn)過的相似的情境融合,相信學生的體悟會有很大不同。這在學生對文學作品和生活實際等方面的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有益的。
參考文獻
[1]張金華,葉磊.體驗式教學研究綜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6).
[2]張蓉.體驗式教學模式淺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6).
[3]徐學福,宋乃慶.20世紀探究教學理論的發(fā)展及啟示[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