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
【摘 要】艾略特是著名的英國詩人、批評家。一九四八年瑞典文學院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艾略特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荒原》被譽為現代詩的里程碑。他的思想對整個西方世界及全球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痘脑芬辉娭兴劳鲆庾R占主導地位,詩的開篇便用死亡這個詞在讀者的心中激起波瀾。在他的詩中,死亡與復活是兩大永恒的主題,在死亡之中又包含有對未來的憧憬。艾略特調和了死與生、絕望與希望、現象與本質、神話與現實、個人與集體、火與水等的兩極對立,他讓這些原本對立的東西聯系在了一起,而且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地表達詩人的本意。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1.159 《荒原》是現代詩歌里程碑式的作品。詩歌中堆砌了很多復雜的意象、讓人感到難懂。本人在初讀詩歌時,感到十分迷茫,認為詩歌極其難解。但是,我看了中外許多學者對詩人的詩歌的評價和解析之后,我了解了許多關于艾略特詩歌中隱含的深層意義。我們在讀詩歌的時候,要從其寫作背景入手,了解當時詩人生活的社會現狀。詩歌寫于一戰(zhàn)過后,那時整個歐洲都剛從殘酷的戰(zhàn)爭中走出來,社會極度蕭條,到處都是廢墟與戰(zhàn)爭的殘留物,人們在物質和精神上都遭到了巨大打擊。整個社會就像一個“荒原”一般,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當時的人們迫切想擺脫這種地獄般的生活,不斷地追求美好生活,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一、《荒原》中的“荒原”意象及其象征意義
1.即將孕育出生機的“荒原”。
死亡與復活是《荒原》中的兩大主題,“是的,我自己親眼看見古米的西比爾吊在一個籠子里。孩子們在問她:西比爾,你要什么的時候,她回答說,我要死?!痹婇_頭就以死亡來帶給人們強烈的震撼。詩中首先呈現出了大量的關于死亡的“荒原”意象。隨后寫到了死亡與復活的輪回,講到上帝在絕望中拯救了整個世界,孕育出了一個新的世界。
在《荒原》中有大量集聚宗教色彩的描寫死亡與復活兩大主題的的意象,詩人大肆描寫了死亡與復活是為了對現實世界進行深刻的揭露和再現。《荒原》中的死亡并不是終極死亡,而是死中含有生的希望的死亡,是人類新生的前提條件。第一章“死者的葬禮”中寫到:“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參合在一起,又讓春雨/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冬天使我們溫暖,大地/給助人遺忘的雪覆蓋著,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許生命。夏天來得出人意外,在下陣雨的時候/來到了斯丹卜基西;我們在柱廊下躲避,等太陽出來又進了霍夫加登,喝咖啡,閑談了一個小時?!彼脑率浅醮簳r節(jié),春雨悄悄的滋潤著萬事萬物,本來是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季節(jié)。但艾略特筆下的四月卻成為“最殘忍的一個月”, 孕育生命的季節(jié)孕育出來的卻是“死亡”,給人一種悲涼之感; 冬天使我們溫暖,大地/給助人遺忘的雪覆蓋著,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許生命。冬季本應是寒氣凌人,蒼茫與蕭瑟的季節(jié),卻被艾略特說成是“冬天使我們溫暖”。
2.復活意象——死亡意象的升華。
《荒原》中的復活意象是孕育在死亡之中的。第一章最后寫道:“去年你種在你花園里的尸體/抽芽了嗎?今年它會開花嗎?還是忽來嚴霜搗壞了它的花床?叫這狗熊星走遠吧,它是人們的朋友,不然它會用它的爪子再把它挖掘出來!你!虛偽的讀者!——我的同類——我的兄弟!”這里的尸體象征著就靈魂的死亡,“種”、“抽芽”、“開花”則意味著生命的新生,表達了新生事物的期待,只是這個愿望要經受世事的考驗。這里詩人要把狗熊星趕走把它把人的尸體挖出來,這里的狗熊星指那些阻止人類獲得新生的人,不能讓這些人阻止人類的舊體死亡,只有舊體消失了才能獲得新生。
第二章中寫道:“那是翡綠眉拉變了形,遭到了野蠻國王的/強暴:但是在那里那頭夜鶯/她那不容玷辱的聲音充滿了整個沙漠,她還在叫喚著,世界也還在追逐著,‘唧唧唱給臟耳朵聽。其他那些時間的枯樹根/在墻上留下了記認;凝視的人像/探出身來,斜倚著,使緊閉的房間一片靜寂。樓梯上有人在拖著腳步走。在火光下,刷子下,她的頭發(fā)/散成了火星似的小點子/亮成詞句,然后又轉而為野蠻的沉寂。”只要有雨,荒原就有了生存的希望。這里的“雨”就如清水一般,即可以讓人們擺脫干旱的痛苦,又可以將人那沾滿灰塵的靈魂清洗干凈。預示了荒原的新生即將到來。
二、《荒原》中“水”和“火”詮釋的生與死主題
《荒原》中具有雙重象征意蘊的意象很多,其中“水”、“火”是比較重要的意象。詩中的水具有多重意義,“水”象征著生機盎然,有了水萬物就能生長,沒有水萬物將走向滅亡;但“水”也能帶來死亡,水也象征了人情欲的泛濫。第四章寫道:“腓尼基人弗萊巴斯,死了已兩星期,忘記了水鷗的鳴叫,深海的浪濤/利潤與虧損。海下一潮流/在悄聲剔凈他的骨。在他浮上又沉下時/他經歷了他老年和青年的階段/進入漩渦?!彼屗劳鲎兂墒菍λ勒叩囊淮纬?,是再生的前提。這里“水”也是煉獄,它洗凈了弗萊巴斯的骨頭,象征了水能將人的靈魂洗滌干凈。
“火”也具有同樣的意義,火在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歷史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火既可以給人溫暖,有可以給人帶來災難。例如詩中:“燒啊燒啊燒啊燒啊/主啊你把我救拔出來/主啊你救拔/燒啊”?!盎稹笔侨藗兗で榕c欲望的象征,當欲望之火無法控制時就會使人走向罪惡的深淵;但“火”又能燒掉人類靈魂中那些丑惡的沉積物。擯除一切雜念和貪欲,斬斷一切罪惡的根源。詩人認為只有通過烈火的洗禮荒原人的思想和靈魂才能重獲新生。
三、總結——“荒原”孕育出來的藝術結晶
《荒原》寫于一戰(zhàn)結束時期,當時的歐洲社會就像荒原一般,到處都充滿了死亡與痛苦的氣息,艾略特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混沌的世界中,作為一位細心觀察生活的詩人來說,這一切即是痛苦又充滿了希望。痛苦的是看見人們的靈魂正受煎熬,自己卻無能為力。詩人仿佛看見了希望,人們在痛苦之后即將迎來人類社會的新生。這首現代主義詩歌是當時社會現狀和詩人獨特的藝術風格的良好結晶。
參考文獻
[1]趙蘿蕤.《艾略特詩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64-78.
[2]趙毅衡.《荒原》解.外國詩(第1輯)[J].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1).
[3]程春蘭.《試論<荒原>對信仰的追求》,《長江學術》[J]. 2009,(2):55-59.
[4]胡鐵生.《論(荒原)的美學思想》,《外國文學研究》[L].1996,(8):94-96.
[5]王佐良.《英詩的境界》[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1.144-151.
[6]趙曉麗,屈長江.死之花——略論艾略特《荒原》的死亡意識,外國文學論[J].1988,(1):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