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平
【摘 要】眾所周知,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不能忽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小學生在閱讀中要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理解,從而獲取知識和能力。同時,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情感,從而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可以說,閱讀教學對于學生和教學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提高水平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1.126 學生的閱讀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提高的,而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此外,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對各個方面的理解和認識都處于簡單的層面,需要教師進行適當?shù)囊龑АR虼?,教師要多鼓勵學生進行閱讀,用各種手段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一、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
《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實這句話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也證明,學生只有對一件事情或者科目有了興趣,才會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閱讀也是這樣,小學生的情感世界比較簡單,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教師要千方百計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這是提高閱讀水平的前提。在筆者看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認真挑選閱讀材料。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興趣愛好,讀書也是這樣的,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引導,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挑選學生喜歡的材料,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上去。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的文章。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jīng)過千挑細選的,是最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因此,教師和學生要好好利用,對每一篇文章,都應該認真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用各種方法激勵學生閱讀,例如懸念法,教師說出一篇文章的概述,或者開頭,先不要把整篇文章呈現(xiàn)出來,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欲望。其次,適當引入課外的文章。要想提高閱讀水平,豐富的閱讀量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點,適當選擇一些課外文章供學生閱讀。此外,閱讀材料非常豐富的情況下,需要教師進行精心的鑒別和篩選,這樣既節(jié)省學生的閱讀時間,又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另外,閱讀材料的數(shù)量也是應該注意的方面,教師不要求多,而是要求精,否則,會給學生帶來壓力,反而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2.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學習和課堂教學都需要氛圍,這樣才能調(diào)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閱讀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閱讀時間。時間是閱讀量的保證,教師可以固定每天或每周的某段時間為學生的閱讀時間,并且和學生一起閱讀,這樣會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在這樣一個周圍人全都在閱讀的氛圍下,肯定會樂于去閱讀,即使閱讀興趣本來不高,但是身邊人的行為對其是一種激勵和鼓勵。其次,在班級內(nèi)設立圖書角,經(jīng)常舉辦讀書交流會等,讓學生在濃厚的讀書氣氛下喜歡上閱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喜歡的書放到圖書角,平時多為學生搜集一些好書,并且讓學生自己去管理圖書角,鼓勵學生多多進行借閱,可以在班級內(nèi)實行激勵手段,例如把全體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那個小組看書看得多就提出表揚。形成這樣的競爭機制,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的積極性。還可以經(jīng)常舉辦讀書交流會,抽出一節(jié)課時間,讓學生互相推薦好書或者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等等。
3.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也需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興趣是一種刺激,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閱讀,習慣卻是一種行為,一旦確定下來,能夠促使學生遵守。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形成自覺意識,能夠主動去讀書,主動讀好書。一個人的習慣是不容易形成的,特別是好習慣。因此,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督促工作,例如為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定期進行閱讀情況檢查等。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就會形成內(nèi)在動力,能夠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二、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很多學生理解的閱讀是片面的,認為所謂閱讀就是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就足夠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小學生的閱讀是和生字的習得有聯(lián)系的,但不僅僅是學習生字就足夠了,教師應該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等。閱讀是有方法的,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達到應有的效果。
1.提倡個性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應該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而不是以教師的意志為中心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要看到這一點,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不同,思想情感不同,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個性閱讀,讓閱讀變成個體性行為。在課堂閱讀過程中,教師不要把文章的內(nèi)容、意義等等向?qū)W生進行展示,而是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知能力,自己獨立理解文章內(nèi)容,品味中心含義,形成自己思維閱讀體驗,這才是閱讀的真正目的。也許一開始學生不能適應這種方法,可能對文章一知半解,不能深入體會。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例如向?qū)W生提問問題,從帶領學生理解內(nèi)容開始,逐漸深入,最后能夠掌握閱讀要領。
2.閱讀要有目的。教師要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讀書,否則拿過一篇文章,學生會不知道從何入手。首先閱讀要有一定的步驟。在閱讀過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并且每個步驟都要有具體的目標。一般來說,第一個階段是單純的讀,目的是能夠認識生字,理解文章大意。在這個步驟中,如果學生能夠變閱讀為朗讀,變無聲為有聲,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朗讀是出聲的閱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會進一步加深,并且如果感情得當,會更深入體會文章和作者的感情。當然朗讀也有要求,要做到發(fā)音準確、流利,可以由教師進行范讀,然后指導學生進行朗讀。第二個階段是仔細閱讀、認真分析,找到文章中的中心句、關鍵句,總結(jié)段落大意等等。這就需要對文章進行細致的分析,分清文章層次,特別要注意重點段落和重點句子等,教師可以適當指導。最后,教師還要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使閱讀更加有針對性,在讀中思,在思中讀。
3.寫讀后感。讀后感也可以稱為讀書筆記,是指在閱讀文章之后,把自己的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下來。文章都是作者對世界的所感所想,是有一定的意義和目的的,學生閱讀之后肯定也會產(chǎn)生自己相關的感受。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不光要讓學生感受這些,更要鼓勵學生把這些寫下來,這樣閱讀才能達到最大效果。另外,寫讀后感對學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幫助,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養(yǎng)成寫讀后感的習慣。
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提高語文成績,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終身閱讀和長遠發(fā)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讓學生的閱讀成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