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早在20 世紀90年代,蔡久忠(1993)[1]的研究就表明,婚姻行為實質上就是一種社會經濟行為:首先,婚姻是人口生產和再生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沒有婚姻,沒有性談不上人類的繁衍。其次,伴隨婚姻行為,人們的消費內容、結構和水平會發(fā)生突出的變化,并從而影響社會生產、分配和流通。再次,就婚姻的自然要素(性)、物質要素(經濟生活條件)、精神要素(感情)、社會要素(文化傳統(tǒng)習慣)等四個要素來說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有著直接的和間接的關系。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待婚戀,就會發(fā)現(xiàn)婚姻是一種交易[2]。男女之間的婚戀行為不管處于何種階段,不管出于何種目的,都不可避免地要發(fā)生經濟行為或者消費行為。所謂婚姻消費是指婚姻當事人將實現(xiàn)婚姻行為所發(fā)生和將發(fā)生的消費、消費的結構和水平。如戀愛階段的購物、通信、娛樂等直接的消費,同時,婚姻消費還突出地表現(xiàn)在婚禮消費方面??梢赃@樣說,婚姻消費處在人生消費的轉折點上,并以此進入了人生消費的旺盛期。
婚姻行為是人由少年到壯年的標志,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婚姻并不是某個民族或者社會時代的獨特產物,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婚姻的演變歸根結底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生產方式的變化與發(fā)展,或遲或早讓人們的婚姻觀及其婚戀消費觀發(fā)生變化;從社會學角度上看,婚姻表明了人的真正成熟,以婚姻為起點,人們組建家庭開始新的生活并擔負起生活的成本。這種人的成熟還突出地表現(xiàn)在社會角色的成熟,如社會義務感、社會責任感的成熟;從經濟學角度上講,婚姻是一種交換行為,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收到相應的回報,并且需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風險。因此,婚姻從理想狀態(tài)中開始逐漸走進現(xiàn)實狀態(tài),再美好的愛情和婚姻都需要用物質的東西來規(guī)避風險。于是人們在選擇婚姻的時候,更多地考慮物質因素,表現(xiàn)在婚戀消費中,人們更多地將房子、汽車、婚禮儀式、蜜月旅游作為消費內容。這種婚戀消費觀的嬗變,一方面,表示人們讓自己的消費進入了人生旺盛期;另一方面,這種婚戀消費具有其他消費活動不具備的嶄新的特征。第一,爆發(fā)性。它是指消費力的突然膨脹和突然釋放,表現(xiàn)為婚姻當事人組建了新的家庭,所需消費品的品種、數(shù)量和消費支出在瞬間的急劇增加。第二,流行性。它是指婚姻消費結構、消費內容的攀比及其趨同性和超前性,當然,這種流行性最終的根源是由于生產方式決定的,因為生產決定消費。第三,集中性和累積性。它是指婚姻消費資金是由集中和累積所籌集的,或者說婚姻消費是一種集中消費和累積消費?;橐鱿M的瞬時性和長期性的統(tǒng)一,要求婚姻當事人在短時間內為購買消費品支出巨額貨幣;婚姻當事人的社會關系所投入的關系成本具有一定的限度,婚姻的消費支出主要依賴于當事人及其家庭。為實現(xiàn)這種短時的巨額支出,需要當事人及其家庭長時期的消費節(jié)約和儲蓄[1]。
消費作為一個完整的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人類進行生產與再生產不可或缺的物質實踐活動。然而,生產方式決定消費方式,與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相對應的是消費方式和消費內容的巨大變化。在一個不成熟的轉型社會中,婚戀消費已不再單純是因為婚戀而發(fā)生的必要消費,婚戀消費被人為地附加了一些新的內涵。從婚戀消費的演變看,消費內容從紅豆、手帕、香囊、荷包、梳子、同心結,到戒指、金環(huán)、手鐲、玉簪、玉佩,這是因為生活富裕了,高檔的禮物讓人們更有能力證明自己的愛情?,F(xiàn)代人也是如此,從送一朵玫瑰到送9999 朵玫瑰,從送銀首飾到鉆飾、高檔手機,愛情的消費成本越來越高[3]。愛情消費也就在商業(yè)文化的大力推動下,成為一個現(xiàn)代社會的專有名詞。甚至某些人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與身份,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大肆進行炫耀性的婚戀消費,進而導致婚戀消費產生異化。其主要的表現(xiàn)有:
第一,婚戀成本畸高。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結婚的成本也在不斷地攀升。從20世紀70年代的“三轉一響”,到20世紀80年代的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的“三大件”,到20 世紀90年代的彩色電視機、洗衣機(摩托車)、錄像機的“三大件”,再到21世紀的房子、車子、票子的“三大件”。一方面反映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反映的是婚戀成本的增長超過了工資的增長,成為現(xiàn)代人不能承受之重,“結婚靠父母”仍將是當今社會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4],甚至結一次婚需要花去三代人的積蓄。2012年,曾有網友曬出自己所在城市的“娶妻”成本。第1 名深圳:208.2萬元;第2名北京:202.8萬元;第10名的成都也需要55.4萬元[5]。以“愛情之都”杭州為例,男性的婚姻成本大約為250萬元。其中包括:100平方米的房子,以杭州兩萬元每平方米的均價,需要200萬元;裝修20 萬元;辦喜酒10 萬元以及其他必要開支20 萬元,如戀愛成本、度蜜月等。假設男方自有存款30萬元,年收入以10萬元計算,最后得出結論為:男方傾其所有加上不吃不喝工作22年,才能娶上一個杭州中等條件的老婆的成本[6]。毋庸置疑,該報告缺乏足夠的支撐材料且只是針對中上條件城市青年的結婚成本進行的估算,其估算數(shù)據(jù)缺乏精確性,顯然不能代表城市青年的整體婚姻成本情況。但是,就其估算的群體來說,也還是能反映出該群體結婚成本一個大概水平的,雖然這其中存在著一定的誤差[7]。
第二,婚戀消費的超前性?;閼俪杀镜牟粩嗌蠞q促進了婚慶行業(yè)的高速發(fā)展,使得市場規(guī)模不斷擴大,婚慶之所以成為朝陽產業(yè),原因之一就是大部分結婚的都是30 歲左右的年輕人。年輕人思想變化快、觀念新銳,作為服務這一群體的產業(yè),婚慶自然也得跟上時代的步伐。年輕人對文明、時尚的生活方式的追求,直接影響著婚慶市場的走向[8]。如今“85后”和“90后”的青年們,成長的時代恰恰是一個中西文化大匯集、大碰撞、大融合的階段,社會財富的大量增加,使得誕生于西方社會的消費主義在轉型中國流行開來,并經過各種媒介與途徑影響著年輕人。而且隨著中國進入人均GDP 由5000 美元向10000美元發(fā)展的階段,閑暇時間的增多,網絡社會的初步成形,高科技用于文化產品制作及其所產生的價值導向,使青年的消費方式、消費心理、消費內容呈多元化的超前態(tài)勢。崇尚奢侈品的時尚潮流為青年所接受,消費結構已由過去的生存型快速向享受型過渡。在年輕人看來,汽車不再是簡單的代步工具,而演變?yōu)樯鐣匚坏臉酥?,房子不再是居住的場所,而成為社會財富的象征。對于婚姻這樣的“終身大事”,年輕人在汽車、房子、婚禮上的消費上是不會吝嗇的,這在女性身上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上海知名的婚介專家海倫說,大多數(shù)女性寧愿婚前、婚后的生活艱苦一點兒,也要讓自己的婚禮浪漫、新奇,“而大多數(shù)的浪漫、新奇,都是代價不菲”。新人在婚禮標準上“就高不就低”的心態(tài),是這幾年國內婚慶行業(yè)迅速發(fā)展的內在動力[9]。
第三,婚戀消費的炫耀性。除了婚戀消費的成本高和超前外,異化的婚戀消費還表現(xiàn)為攀比性或者炫耀性?;槎Y是社會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結婚必需品一起,成為向社會展示自我的能力和價值的絕好機會,婚禮的排場越大、購置的房子面積越大、購買的汽車越高級,越能體現(xiàn)出自己的經濟實力與身份的與眾不同。所以,當下婚戀方面的消費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在于它們的標簽象征意義了。炫耀性消費就是為財富或權力提供證明以獲得并保持尊榮的消費活動。炫耀性消費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擁有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在于商品所帶來的炫耀于人前的虛榮心和滿足感[10]。在中國傳統(tǒng)婚姻中,婚禮的程序紛繁復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物質財富的積累,現(xiàn)代婚慶儀式雖然在形式上有所簡化,但是在婚戀消費的內容上卻顯示出了奢華的一面?,F(xiàn)代社會的婚戀消費一個主要的特質就是:婚戀消費成為結婚雙方當事人及其家庭展示社會地位、家庭財富、社會資源及社會聲望的方式。人們通過婚禮的排場、婚宴的規(guī)模等多種外在的形式來進行自我形象整飾,以此來展現(xiàn)家庭成員社會地位、社會資源以及財富,以期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11]。
第一,中國人對婚姻家庭生活的高度重視?;閼傧M帶給年輕人巨大的經濟壓力,首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家庭原因所導致的。有相當部分的年輕人愿意舉辦簡單的婚禮,甚至是裸婚,但最直接的阻力就是來源家庭中的長輩。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家庭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也承擔著極為重大的責任,《禮記》中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在一個小農經濟占很大比重的農耕文化下,農業(yè)社會的重經驗、少變化、抗風險弱、生產力低下的生產特點決定了中國人對家庭的高度重視。因為,這種生產方式下的家庭承擔著諸多的職能,它既承擔著進行農業(yè)生產的勞動力的再生產,承擔著家庭的經濟生產,承擔后代的教育功能,除此以外,家庭還關系到養(yǎng)老和道德倫理關系的調整。所以,中國人一直特別強調“家和萬事興”?;谶@些原因,人們對男性的基本要求就簡化成為“成家立業(yè)”,順序鮮明,婚姻在前,功名或事業(yè)在后。于是,人們對家庭的重視轉化為對婚姻的重視,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復雜的婚姻程序。在《禮記》里就有這樣一句話,“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可見婚姻和通過婚姻結成的家庭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國傳統(tǒng)婚姻文化的長期熏陶。“昏禮者,禮之本也”,在中國傳統(tǒng)婚姻文化下,婚姻是極端重要的事情,因為婚姻附帶了很多其他的使命。早在講究禮儀的西周時代,婚姻必須符合六道程序,概括起來叫作婚姻“六禮”。分別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古人的婚禮繁復,最主要的原因是突出了婚姻的重要性[12]。而且中國的傳統(tǒng)婚姻文化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須的,“父母之命”背后暗含的事實是:婚姻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更是兩個家族的事情。在光宗耀祖的觀念驅使下,雙方都希望把婚姻大事辦得風光、體面,必須要有彩禮、喜酒、寢具、房子等。尤其進入商品經濟比較發(fā)達的唐宋時期,婚姻里的聘禮開始不斷走高,婚姻雙方的父母可以在媒人的調解下就聘禮的數(shù)量進行討價還價?;橐鲋械纳唐飞书_始呈現(xiàn),傳統(tǒng)婚姻文化中的重視婚姻程序的特征,演變成為以財富的多寡來論婚姻。這種傳統(tǒng)婚姻文化形成之后,在以勤儉為美德的傳統(tǒng)社會中,引發(fā)了很多的社會問題,借錢娶老婆,也就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很普遍的事情。社會學家穆勒所提出上古、中古、現(xiàn)代三個階段中,人們對愛情、子女、經濟三個方面的選擇是不同的。但穆勒的觀點并不適用于中國傳統(tǒng)婚姻文化,至少在中國的中古和現(xiàn)代階段,經濟都是排在第一的。
第三,婚戀消費中結婚儀式的本身價值。人們對婚姻的重視雖然源自于對家庭的重視,但是婚姻中的結婚儀式或婚禮,其本身具備的價值也使得婚戀消費開始走高?;槎Y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價值是慶祝功能。婚姻作為人生大事,本就值得全家族的人來慶祝。其次就是身份宣告功能,舉辦一個盛大的婚禮,婚姻當事人把所有相識的人請到一起,然后通過婚禮向人們宣告,人生大事已完成,家族中所有的人的身份和稱呼均已發(fā)生改變。再次就是平衡功能。中國是人情社會,講究的是禮尚往來。通過婚姻這個絕佳的時機,舉辦婚禮,收回之前的隨禮,實現(xiàn)資金與心理上的平衡。最后就是人際交往的功能。在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人們的交往很少但又需要社會交往,人們不斷地通過一些節(jié)日、一些喜事、一些聚會來實現(xiàn)交流與溝通,而婚禮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不僅滿足人們的人際交流,而且還可以實現(xiàn)生產信息、勞動技術、生活技能的交流。所以,中國古人特別重視婚禮。此外就是炫耀功能。包括炫富、炫貴、炫權、炫勢、炫學等,相互攀比,通過這樣一種炫耀功能,實現(xiàn)相應的社會認可與社會評價。當然了,結婚儀式還有可能成為斂財?shù)墓ぞ?。直到今天,中國南方的很多農村地帶,領結婚證并不是真正的結婚,辦酒席即舉辦結婚典禮才是真正的結婚。正是由于婚禮的本身具備了這些價值或功能,婚禮越辦越大,排場越來越足,婚禮消費的成本也就開始走高,使得婚戀消費慢慢偏向異化。
第四,西方消費文化的侵襲,也使得婚戀消費走向異化。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消費不僅僅是實物使用或享受服務的過程,其背后還有隱藏的社會符號和象征意義。人們通過消費行為來表現(xiàn)自己的地位、情趣、品位和生活方式。一般意義上,所謂消費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中,人類物質與文化生產、消費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消費理念、消費方式和消費行為的總和。不同的歷史階段,消費文化有不同的內涵。在消費文化中,消費者的行為不僅僅是單純的消費,而是把消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作為體現(xiàn)自己個性的重要手段[13]。自中國的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力快速發(fā)展,早就告別短缺經濟時代,市場供給充足,產品豐富。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消費還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甚至絕對力量。進入21 世紀,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歐美國家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特點在中國開始盛行。隨之而來的是打上深深烙印的西方消費文化與消費主義。它們對中國的消費者產生了強大的示范效應,盡管我們不能籠統(tǒng)地說中國已經進入了消費社會,但是從文化現(xiàn)象來看,無論是人們的消費觀念還是消費行為,都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出與西方消費社會的極大相似性[14]。早在2011年,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目前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根據(jù)調查,中國奢侈品消費的主流人群年齡在25 到28 歲[15]。這些年輕人在代表社會地位的奢侈品上花費不少,自然也能在更能體現(xiàn)個性與地位的婚戀消費上出手不凡。于是,婚戀消費在西方消費文化的侵襲之下,超出自身的范疇,成為“符號消費”,即消費的不是商品的本身,而是商品背后的身份和地位。
與西方工業(yè)社會相對應的是消費文化和消費主義,然而隨著對人與自然關系進一步認識,對傳統(tǒng)消費文化和消費模式的深刻反思,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不斷認可,可持續(xù)消費也就應運而生。1994年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的《可持續(xù)消費的政策因素》報告,對綠色消費作出定義:“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減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盵16]而綠色消費就是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消費領域內的體現(xiàn),但其價值追求和精神內核遠遠超出消費領域的范疇。人們對文明的理解開始不僅僅停留在經濟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對待消費行為的態(tài)度上也表現(xiàn)出理性、適度、公平和綠色。從《可持續(xù)消費的政策因素》可以看出,綠色消費既強調生活質量的提高,反對回到物質短缺的小國寡民社會;又強調不危機后代的需求,追求的是可持續(xù)。綠色消費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是人類對由技術至上帶來的人類至上的反思,也是對如何處理滿足人類欲望與環(huán)境保護關系的思考。這不僅反映了消費層次與質量的提升,而且反映了人類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的轉變,更是反映了人類文明的躍遷和社會歷史的進步[17]。
消費主義(Consumerism),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產生于西方大機器時代的工業(yè)社會,在凱恩斯主義指導下,鼓勵人們進行消費進而推動經濟的發(fā)展,崇尚的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生產”模式,崇尚的是過度占有和消費作為滿足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以及在這種價值觀念支配下的行為實踐。這就是消費主義興起的濫觴,消費主義的危害主要表現(xiàn)在浪費了資源,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加劇了環(huán)境污染,其典型的環(huán)境污染事件是20世紀的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等。這種生態(tài)危機和日益惡化的生存環(huán)境要求我們改變過去無視自然、對自然不負責任的消費方式。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讓環(huán)境保護在西方成為主流思想,并將矛頭對準受到商業(yè)集團支持與鼓動的消費主義。在關心自然以謀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思想指導下,一種全新的現(xiàn)代消費方式——綠色消費應運而生了。綠色消費提倡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注重保護資源,保護環(huán)境。在注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和環(huán)境保護的同時,要求徹底揚棄現(xiàn)行的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改變人們對物質消費的過度盲從,提倡精神價值和精神追求。這種綠色消費的理念,恰恰是目前婚戀消費中亟待加強的,它意味著更高、更高尚的生活情趣,而不是單純?yōu)榱宋镔|刺激、感官享受、虛榮心的滿足。
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沒有生產,也就沒有增長。因而從這個角度看,市場經濟就是消費經濟。擴大內需,鼓勵消費,將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確實在目前的中國有著現(xiàn)實意義與戰(zhàn)略意義。但是,消費并不等于消費主義。從上文所述的消費主義之危害來看,我們必須對異化的婚戀消費傾向保持足夠警惕。在國家確定擴大內需為基本政策、而綠色消費尚未被社會成員所普遍接受的時候,過度婚戀消費之風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因素驅使之下,卻漸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龐大的婚戀消費市場,讓婚慶行業(yè)成為朝陽產業(yè),而這龐大市場的背后卻是一個更大的陷阱——異化的婚戀消費,這不僅是對綠色消費核心精神的背離,而且是普及綠色消費理念的巨大現(xiàn)實障礙,更重要的是對處在轉型期的中國以巨大的沖擊。這種背離和障礙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第一,異化的婚戀消費與消費文化的互相刺激,形成綠色消費的巨大障礙?;閼傧M走向異化,原因之一就是西方消費主義的影響。而反過來,異化的婚戀消費讓消費主義的繼續(xù)擴張有了更多的社會土壤與思想基礎,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潛伏的一些追求高消費的陋習在新的時代下死灰復燃[18]。再加上傳統(tǒng)婚姻文化中的糟粕,由此,異化的婚戀消費與消費文化互相刺激,互相強化,形成了綠色消費巨大的現(xiàn)實障礙。
第二,異化的婚戀消費造就畸形的消費觀與婚戀觀,背離綠色消費的理念。炫耀性、符號化的婚戀消費是一種畸形的消費行為,因此,異化的婚戀消費在實現(xiàn)社會生活中必然帶來諸多的倫理問題[19]。最主要的表現(xiàn)是造就畸形的消費觀和婚戀觀,也就造就了“寶馬女”“物質女”“拜金女”,使人由原來的物的主人成為物的奴隸,本末倒置[20]。這就與綠色消費倡導適度消費、強調精神生活的豐足背道而馳。
第三,異化的婚戀消費對社會分化進一步加大,違背綠色消費中“人—社會—生態(tài)”和諧公正的理念。綠色消費中的和諧公正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不僅追求“代際公平”,而且追求“代內公平”。由于中國正處于工業(yè)化階段的中期,物質財富的快速增加使得消費主義有了滋生的物質基礎,然而相比西方社會,消費主義在中國有著更為嚴重的后果。這幾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在博客、微博上那些層出不窮的炫富、露富現(xiàn)象,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是消費主義在中國已漸成氣候。消費主義帶來的危害并不是過多地消費了物質商品,其帶來的更大的危害則是無形的、滯后的。消費主義將產生一種危險的榜樣作用,誘使人們不顧一切后果地去享受,從長遠角度看,我們喪失的將不僅僅是自然資源、物質財富,還包括精神資本與道德體系。從現(xiàn)實來看,消費主義有可能加劇社會的分化進而導致社會的動蕩。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可以從消費主義找到文化心理因素,一部分人在衣食無憂、暴殄天物,瘋狂地進行炫耀性、奢侈性消費,而另一部分人卻在為生存而奔波,這種巨大的、不公平的消費反差使得低收入和貧困群體產生強烈的不公平感和憤怒情緒[21]。在較為成熟的西方社會,況且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社會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更遑論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
綜上所述,目前在市場經濟雖不必然、卻極易導致婚戀消費主義的情況下,我們更應旗幟鮮明地表明對婚戀消費主義的反對態(tài)度。今天的城市青年,以吃喝玩樂為婚戀消費主導,而在自我發(fā)展上投入嚴重不足,恰恰說明,當前的婚戀消費文化,缺少健康的基因,需要用綠色消費與新的幸福觀來重新塑造。合理的婚戀消費應該以綠色消費為指導,在科學理性的婚姻觀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幸福觀。經典的幸福定義是,指人們在感受外部事物帶給內心的愉悅、安詳、平和、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而用物質消費來實現(xiàn)自己的需要,僅僅是生理上的滿足和低層次的心理滿足。真正幸福的實現(xiàn)要更多地注重精神層次的消費和享受,適度提高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其幸福感才能增加[22]。
消費觀從側面反映了價值觀,也是一個時代的社會產物。青年的婚戀消費觀變化快速,符合時代的要求與青年的特點。青年的過度婚戀消費從近期看,雖可以刺激社會需求,從一定程度上拉動經濟。但它自身存在的對綠色消費的背離,卻要靠較長的時間來修正,甚至需要付出一定代價后,才能認識到綠色消費嵌入婚戀消費的必要性。盡管消費主義還沒有成為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盡管某些炫富現(xiàn)象遭到人們的批評,但在實踐中,確已變?yōu)樵S多青年的消費意識。對于這些“85 后”、“90 后”的青年來說,他們中的大部分即將走進婚姻生活,他們不僅是未來婚戀消費的主力,而且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如何讓他們擁有健康的婚戀消費文化,實現(xiàn)綠色消費與婚戀消費的融合,這不僅僅關系到青年文化素質與價值觀念的提高,而且還會影響到未來社會中綠色消費的普及與傳承,進而影響到社會的健康與和諧發(fā)展。
可持續(xù)發(fā)展與綠色消費提出已經有幾十年了,在中國社會中自然有一定的傳播范圍,并被相當部分的群體所接受?;谀壳按碳はM已成社會共識的前提下,青年的婚戀消費如何嵌入綠色消費則是一項迫切的工作,這項工作關系到綠色消費能否在以后20年得到全面的推廣與深刻認識,并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思想。這項工作的基礎就是對青年婚戀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定量研究,青年的婚戀消費心理和行為受諸多因素影響,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而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側重于定性研究。隨著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入,應當重視和加強對青年人消費狀況的關注與調查,注重研究他們的消費心理與行為的程度研究,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幫助他們養(yǎng)成健康的消費心理形成綠色的婚戀消費觀念和理性的婚戀消費行為[23]。
綠色消費所倡導的消費文化是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文化進化中,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先進文化不斷融入進來,而文化進化過程中,教育、宗教、道德等都是一些重要的變量,但政府的職能是決不能忽視的。首先,行政部門應該運用政策導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全面推進綠色消費的普及。在中國,政府掌握著大量的社會資源,綠色消費的普及若是離開政府的行政力量,那僅僅是紙上談兵。實際上,綠色消費的精神實質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是高度契合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恰恰是綠色消費所要達到的理想狀態(tài)。擔負社會管理職能的政府部門對社會的引導,主要依賴行政資源以實現(xiàn)政策導向,可以制定一些前瞻性的政策,鼓勵資源節(jié)約、對環(huán)境無害的服務與消費,從消費環(huán)節(jié)逆向推動生產環(huán)節(jié)的調整,進而實現(xiàn)產業(yè)結構調整。其次,政府組織體系中的參照公務員管理的群眾性社團組織應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根據(jù)國外的經驗,綠色消費的普及與推廣,非政府組織(NGO)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而目前中國的社會管理體制尚不完善,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極為有限,因而政府組織體系中的群團組織,如共青團、婦聯(lián)、工會等組織可以在綠色消費嵌入婚戀消費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可組織一些諸如集體婚禮等社會活動,推動良好的婚戀消費觀的形成。
綠色消費文化的普及,離不開傳媒。曾有媒體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來概括今天我們所處的全媒時代。從過去的論壇、社區(qū)到博客,再到現(xiàn)在青年中流行的微博、新聞評論跟帖,傳統(tǒng)媒體已經離我們原來越遠。微博上,越來越隨意化、個人化、情緒化的觀點表達,使提供微博平臺的媒體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提供微博平臺的某些媒體已經成為權限巨大的管理者了,在認證、辟謠、維護公序良俗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尤其對一些新生的事物和娛樂方式比較感興趣的青年,特別是城市青年,影響是深遠的。對于心理上容易認同、行為上敢于嘗試的青年人,新媒體不僅是消費主義泛濫的重要渠道,也是綠色消費嵌入婚戀消費的重要途徑。這些提供微博的新媒體應該在行政機關的領導下,加強自身的監(jiān)管。從抵制消費主義、弘揚綠色消費的立場出發(fā),對某些“露富”“炫富”等引起婚戀消費誤導甚至危害青年身心健康的微博、評論,要堅決予以刪除。只要這些新媒體配合好社會大眾的監(jiān)督,把類似拜金女、炫富女的新聞控制在源頭,這就是對綠色消費的推廣與普及的極大支持。
朱考金認為,要重視社會文化、社會氛圍對人的影響和教育作用,形成理性的婚姻消費文化,降低攀比心理[24]。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些積極因素如“天人合一”“量入為出”和綠色消費是不謀而合的。事實上,在青年中熱捧的《裸婚時代》,折射出傳統(tǒng)的消費心理對婚戀消費主義一種排斥狀態(tài),再綜合房價高企的因素,可以說,在青年的消費觀中嵌入綠色消費理念、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文化在中國有著極為便利的文化因素和現(xiàn)實因素。提倡以綠色消費為特征的節(jié)約型社會文化,從短期來看,似乎和擴大內需相悖。但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意識,在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不足的現(xiàn)實國情下,應該具有也是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大力弘揚“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節(jié)約型社會文化,倡導綠色消費的文化理念,樹立“人—社會—生態(tài)”和諧相處的觀念,是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和永續(xù)發(fā)展所不能逃避的責任。
[1]蔡久忠.婚戀消費及其市場意義[J].成都師專學報(文科版),1993,(2):39—43.
[2]葉行昆.婚姻的經濟學解析——婚姻是一種交易[N].北京科技報,2005-11-16(23).
[3]李靈紅.消費愛情[N].當代生活報,2012-02-09(25).
[4]翁海霞.中國結婚成本演變史[N].海峽都市報,2012-07-19(A21).
[5]黃金旺.承受不起的“中國式結婚”[J].中國工人,2014,(2):28—39.
[6]呂玥.甜蜜負擔,愈挑愈重——愛得了,婚不起[N].浙江日報,2014-04-26(20).
[7]朱考金,楊春莉.當代青年的婚姻成本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7,(4):18—20.
[8]戚永曄.“幸福行業(yè)”的縱深觀察,直擊中國婚慶經濟[J].觀察與思考,2007,(10):26—28.
[9]佚名.高昂“婚價”使幸福變沉重[N].聯(lián)合早報,2007-03-21(01).
[10]牧金.淺析中國的炫耀性消費[J].安徽農學通報,2007,(11):201—202.
[11]方芳.哈爾濱人婚慶儀式中的面子行為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位論文,2007.
[12]孫平.西周婚姻法治探考[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131—132.
[13]黃智君.消費文化與青年認同危機[J].青年探索,2006,(5):68—69.
[14]閆方潔.當代中國語境中的消費文化批評[J].唯實,2012,(4):87—90.
[15]歐志葵,熊漢玲.中國躍升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顯隱憂,“富二代”搶名牌只為“炫富”[N].南方日報,2011-05-14(9).
[16]曹明德.生態(tài)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7]包慶德,張燕.關于綠色消費的生態(tài)哲學思考[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2):4—7.
[18]鄭紅娥.中國的消費主義及其超越[J].學術論壇,2005,(11):115—119.
[19]程秀波.消費主義及其倫理困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77—80.
[20]鄭也夫.消費:解釋、批判與辯護[J].河南社會科學,2006,(2):1—6.
[21]盧嘉瑞.“消費主義”淺析[N].光明日報,2005-07-12(06).
[22]張京濤.消費異化與消費倫理建設略論[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64—69.
[23]陳莉,王甫明.節(jié)約型社會視角下當代青年消費觀的引導與培養(yǎng)[J].中國青年研究,2008,(5):96—98.
[24]朱考金,楊春莉.當代青年的婚姻成本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7,(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