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單鋒
【摘 要】高校課堂教學中應從組建團隊、明確任務,開展團隊活動,嚴格團隊考核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以增強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提高學校就業(yè)率。
【關鍵詞】課堂教學 團隊意識 團隊精神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C-0175-02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競爭意識越來越強,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團隊合作已成為增強競爭力的有效方式,因此具有良好團隊意識的大學生在求職中越來越受到青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問題。本文試從團隊的組建到團隊考核等方面探討高校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
一、組建團隊,明確任務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更有效地增強對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最好選擇以班級為單位的講授課程,這樣既便于教師管理,又便于觀察培養(yǎng)效果。
首先,使學生明確具有團隊意識的重要性。通過一些真實的案例,比如“上海攜程”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成功案例,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愿意主動參與。
其次,明確告知學生組建團隊的目的,組建團隊的方式,每個團隊需要完成的任務以及團隊的考核方式。
組建團隊的方式主要采用分組方式。即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根據(jù)班級總人數(shù)和團隊的任務,每個小組3~6人為宜(每組人數(shù)盡量相同)。人數(shù)過少難以形成“團隊”,難以讓學生感受在處理事情過程中集思廣益的妙處。人數(shù)過多則容易造成少數(shù)學生濫竽充數(shù),也容易使學生在團隊中形成自己的小團體而影響整個團隊的溝通。比如,筆者在高等代數(shù)課程中,將全班36人分成6組,其主要任務是在輔助教學內容中發(fā)揮團隊合作的作用。而在信息論基礎及應用課程中,則將全班24個學生分成8組。其主要任務是對信息論發(fā)展史及相關內容進行搜集整理并做出報告。
學生分組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一般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式。一是隨機組合。即按隨機的方式分組。比如,按學號隨機分組,或者為了調動課堂氣氛,可以通過讓學生用撲克牌做個小游戲分組,或者直接抽簽分組等。利用這種方法分組,小組成員隨機組合,可以避免出現(xiàn)團隊活動中少數(shù)同學依賴關系好的同學完成任務的情況,也可以使學生學會與平時不太相熟的同學合作。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未來職場中與他人合作的融洽度。二是學生自發(fā)組隊。為了團隊工作方便,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團隊成員。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是成員間彼此熟悉,便于溝通。這也與未來職場中一般工作于固定團隊的模式比較類似。但是這種方式也容易出現(xiàn)“小團隊”現(xiàn)象,影響團隊間的合作,因此在團隊活動中,教師要通過觀察及時了解情況,一旦出現(xiàn)問題要及時干預,及時解決。三是教師指定。在任課教師對學生的總體情況比較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jù)團隊任務以及團隊成員角色需要安排團隊成員,這樣可以使每一團隊的成員搭配合理,成員間優(yōu)勢互補,各個團隊實力相當。
二、開展團隊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應有計劃、有意識地將部分教學內容設計成團隊作業(yè),開展團隊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如開展團隊討論、團隊測驗、團隊報告等。
(一)團隊討論與團隊測驗
授課過程中,在不影響教學計劃的前提下,可以設置一些環(huán)節(jié)由學生開展討論,目的是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之中,提高學習興趣。筆者目前將習題課作為實驗對象。傳統(tǒng)習題課的教學方式一般是由老師選取一些習題,然后“講”,學生“記”。 對于大學課程,只靠教材習題很難讓學生融會貫通。筆者在教學中,將這種傳統(tǒng)模式改為團隊討論,團隊測驗。比如在高等代數(shù)課程中,筆者預先選定一些典型例題,由抽簽的形式分給每組,學生通過討論,不僅要全部隊員掌握解題方法,還要求能根據(jù)問題總結出一類問題的共性,解題的一般思路以及這類問題的拓展問題。討論的過程完全由組長負責,筆者只掌控全班的整體情況,對團隊具體討論方式等不做具體干預。這樣可以完全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最后由團隊選派代表陳述。根據(jù)課堂教學時間安排,還可以以團隊為單位進行測驗,評估其掌握情況。為了加強團隊間的競爭意識,筆者會有意安排一些競賽環(huán)節(jié),如團隊辯論、團隊計分比賽等以增強學生以團隊提升為目的的良性競爭。
討論結束后要及時對團隊表現(xiàn)加以評價。對表現(xiàn)好的地方要給予認可和鼓勵,對存在的不足要加以指正。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課程,將傳統(tǒng)的輔助教學手段改為團隊合作的模式,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的效果。
(二)團隊報告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教學內容前后連貫,知識點明確,有利于學生“學”,而且經(jīng)過12年的基礎教學,學生也比較適應這樣的學習模式。但是這種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有所影響。因此筆者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將一些內容設置成為由學生按團隊報告的形式講授,以此讓學生真正地參與教學,增加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具體實施辦法是這樣的:在信息論基礎與應用課程中,教材的第一章是對信息論發(fā)展史的回顧。以往的方式是由教師利用2~4學時做介紹,因為不是重點內容,學生一般不會關注。筆者針對信息論發(fā)展史設計了8個問題,如“信息爆炸影響了你的生活嗎?”“數(shù)學與信息科學的關系”,等等,由8個團隊抽簽決定問題。筆者只提出了基本要求:制作演示文稿、報告時間25分鐘、內容與問題相關、團隊3名成員全部參與。具體實施細節(jié)全部由學生決定。筆者利用8學時聽取了學生的報告,準備過程中,團隊內部分工明確,從網(wǎng)絡、書籍、平面媒體等多渠道收集相關內容,報告精彩紛呈。這充分說明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而且對這種形式比較認可。
三、嚴格團隊考核
常規(guī)的考核方式是以學生個人為對象的獨立考核。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的教學初衷和教學中的團隊活動,已使對團隊進行考核成為必需。
對學生的考核,可采用是個人成績和團隊成績相結合的方法。其中,個人成績由考試、出勤等個人行為評定。團隊成績則是以團隊共同合作和個人貢獻程度為評價依據(jù)。團隊成績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教師根據(jù)團隊總體表現(xiàn)進行評價,團隊成員共享一個分數(shù);另一部分是自評分數(shù),由團隊成員根據(jù)個人表現(xiàn)、作出的貢獻等自評后給出。
團隊成績考核的基本原則是公平。只有公平公正的考核才能使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認可,愿意繼續(xù)參與其中。通過公平公正的考核,教師也可以使全體學生明確知道教師是能夠分辨每個學生的表現(xiàn)優(yōu)劣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個別學生濫竽充數(shù)的想法。
目前在課堂教學培養(yǎng)團隊意識的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不同團隊間缺乏溝通,即使完成的任務相似,也不能資源整合、共享;團隊成員間溝通不足,等等。這些還需要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繼續(xù)不斷探索、不斷完善教學措施。
【參考文獻】
[1]呂勱.在高職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J].消費導刊,2009
[2]艾丹丹,成云.大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與養(yǎng)成[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9)
[3]駱怡齡.借鑒美式教學模式促進高校教學改革[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