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讓小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能力”,這是圍繞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所設(shè)置的一項內(nèi)容,將過去“大綱”中的“聽話、說話”整合為適應(yīng)現(xiàn)代信息社會需要的“口語交際”這一新理念,不僅要求訓練學生聽和說的能力,而且要求學生在互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交換意見,交流情感,善于與人合作。
關(guān)鍵詞: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這是一個非常宏觀的命題,許多專家和學者都在進行理性地研究和探討。我在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要在儲存、內(nèi)化、遷移、實踐上下功夫。
一、注重語言積累
1.在閱讀教學中積累。首先,閱讀教學是學生積累語言的主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識記課文中的妙詞佳句,品味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懂得作者是怎樣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這是學生口語交際時無窮的語言源泉,只有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積累起來,才能厚積而薄發(fā)。其次,閱讀各種有益的課外讀物,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學生在課堂上所積累到的語言材料必然有限,所學到的只是一種方法而已。而課外讀物內(nèi)容豐富多彩,特別是文學名著。古人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說明多讀是積累語言材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開展“每日摘抄一句話”“每周背誦一段佳作”等,讓學生在閱讀時,有意識地摘抄、寫讀后感、背誦錦言妙句和優(yōu)美篇章,長久堅持下去,學生將其所積累的豐富材料用于“詞語接力賽”、“成語故事賽”、“詩歌朗誦賽”、“成語警句收集評比賽”、“主題演講賽”等活潑多樣的語文活動中,不僅增加了學生運用語言的機會,而且提高了積累語言材料的興趣。
2.在語文生活中積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fā)展,電視、廣播、電腦網(wǎng)絡(luò)己進入我們的生活。學生在收聽廣播、收看電視時,會受到那精彩語言的感染和熏陶,特別是電視、多媒體那直觀、生動、形象性的特點,會牢牢地吸引住孩子們。教師必須牢固樹立“大語文觀”,充分利用語文資源,選擇性地安排學生收看節(jié)目,廣泛地參與各種語文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更有利于學生從人民群眾的生活語言中吸取營養(yǎng),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多看、多記、多聽,就會獲得更豐富的語言材料。如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開展“我最喜歡的電視欄目”,“我最愛聽的廣播節(jié)目”、“我最喜歡的節(jié)目主持人”日記賽、“新聞發(fā)布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非常有利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語言。
二、注重語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口語交際規(guī)定:“認真聽別人講話,能抓住要點,并能簡要地轉(zhuǎn)述?!边@說明,在口語交際中,必須具有不僅理解別人字面意思,更要具有準確地理解他人說話的“言外之意”的能力,才能“抓住要點”,也才能“簡要地轉(zhuǎn)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
1.要引導學生多讀。即“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多讀?!岸嘧x是我國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只有多讀,才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兒的“多讀”一是指遍數(shù)多,古人云:“讀書千遍,其意自見。”是也。二是指數(shù)量多,《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了數(shù)量,“課外閱讀總量在400萬字以上”。三是品種多,教材本身提供的課文就展現(xiàn)了各種文學體裁,加之推薦的課外讀物中的中外文學作品,其目的是讓學生如蜜蜂釀蜜一般,從多方面吸收營養(yǎng)。四是朗讀和誦讀,葉圣陶老先生要求我們:“令學生呤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diào),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境界?!薄秴⒂^人民大會堂》中“要四個人才合抱得過來?!币痪涞奶撛~“才”體現(xiàn)了大會堂的雄偉,《絕句》中“兩個黃鸝鳴翠柳”的“鳴”,是“黃鸝在翠柳上鳴叫”之意等,要讓學生在誦讀中體驗和感悟。
2.要加強拼音的教學?!墩Z文課程標準》對拼音教學準確地定了位:“是識字的工具;是學習普通話的工具。”并在“階段目標”中指出:“學講普通話,逐步養(yǎng)成講普通話的習慣。”這不僅僅是對第一學段口語訓練所提出的要求,而是對學生口語交際的基礎(chǔ)要求。掌握漢語拼音這一工具,有利于克服講普通話時夾雜著地方方言,加強學生對普通話語音的感悟。拼音的學習,就在于加強學生普通話語音的內(nèi)化。
3.加強虛詞和文言文的教學。因為“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相對較小,而語言組合的靈活性較大,語言表達方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經(jīng)驗,依靠語感,”對虛詞的教學,有助于學生對言外之意的感悟,對文言文的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現(xiàn)代漢語水平,加強他們古文知識的積淀,增強學生運用現(xiàn)代漢語的宏觀語境。如學習了《絕句》一課,結(jié)合課后習題,在語文實踐活動課中開展屬對練習,不僅延伸和補充了課堂教學,而且增加了學生的語感訓練形式。
三、注重語言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guī)律。”任何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徑是實踐。口語交際能力的形成,同樣需要大量的實踐活動。“因為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現(xiàn)象。一個意思,只要大家都這么說,就得承認它是正確的。事實上,有很多的語言現(xiàn)象,我們很難也不必去解釋清楚的?!蠘?、上山、上城里等,都好理解,而明明廁所在樓下,我們不能說成‘下廁所而必須說成‘上廁所,才能被人理解。學生要理解這些語言意義,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反復(fù)多次的語文實踐?!币虼?,要牢牢把握住課堂教學這一口語交際實踐的主陣地。
在上好口語交際課的同時,廣泛開辟第二陣地,特別是學生回家向父母講述學校的學習生活趣事、校園新聞,孩子在家待人接物、走親訪友等現(xiàn)場情境,都是學生口語交際實踐的大好場所,我通過“家長教師溝通卡”,不僅向家長介紹指導學生口語交際的方法,評價交際行為的要點,而且通過此卡如實收集到孩子在家完成口語訓練作業(yè)的情況,從而構(gòu)建了“家庭——學?!惫餐瑢嵤┛谡Z交際實踐的網(wǎng)絡(lu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