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
摘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以及更加深入的進行,對教師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初中語文是初中教學中比較重要的一門學科,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指的就是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探討的能力,是進行有效學習的保證,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就針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做出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合作學習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模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但是,真正要將小組合作學習行之有效的開展,絕非易事。因此在初始階段,經常會面臨學生的合作小組未能如我們所設想的那樣開展合作學習,經常是組內較優(yōu)秀的學生包辦了所有的學習任務,將原來由教師的滿堂灌變成由優(yōu)秀學生所主持的一言堂,不能真正起到應有的效果;有的合作小組因公開課臨時湊合,在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間不具備合作的心理傾向,無法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有的小組的合作學習,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準備就匆忙展開討論,小組合作次序混亂,學生發(fā)言七嘴八舌。沒有中心。究其原因,是學生不知道該怎樣合作,是教師沒有真正地教給學生合作的辦法。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教師。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著、和合作者。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與學生共同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困難,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明確目標,使學生善于合作
首先,教師應該善于調動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興趣。因為它是合作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心理反映,是學生善于合作的最基本的內驅力。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要善于調動學生興趣,使學生樂于合作。如運用激發(fā)性的語言,顯示動人的畫面,安排新巧的合作任務等等都可以實現(xiàn)對學生合作興趣的培養(yǎng)。
其次,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習慣,形成合作所必備的素質。它不僅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受益無窮,更能使合作學習向良性循環(huán)方向發(fā)展。比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承擔不同的分工任務,就可以使學生在合作活動正式開展之前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又能積極主動配合,協(xié)調他人展開活動,從而增強合作的實效性;再如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尊重他人,從而培養(yǎng)平等民主的意識習慣;又如激勵學生在合作討論之前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運用發(fā)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還要鼓勵他們既能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也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等等。這些習慣都能促使學生既不盲從他人,又能進一步了解彼此的觀點,從而提高合作的水平,提高合作的質量。
二、自主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教師設置爭論性問題,激起認知沖突。為了讓學生更快地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多運用設置爭論性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它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這種方法可使學生少走彎路,使其能系統(tǒng)完整地掌握初中語文學科知識。它的優(yōu)點是學生可以很快地繼承前人積累的知識,摒棄傳統(tǒng)教育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傳統(tǒng)教育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重視學習的結論而忽視學習的過程,重理論掌握而輕實踐操作,重接受而少創(chuàng)新。形象地說是注重給學生“魚”,而沒有授予學生“漁”。課堂學習中缺少教與學的互動,學習注重對知識的記憶,忽視對能力的培養(yǎng),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思維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感到教師所講的、課本上所記錄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必然的。例如,在《中國石拱橋》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趙州橋和盧溝橋之間有什么不一樣的背景,兩座橋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分別有什么樣的價值借鑒。這樣就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提出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想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提出問題,培養(yǎng)他們“尋根究底”的習慣。對初中語文知識進行練習,通過這些練習,使學生能夠初步掌握所學的知識,并在實際練習中,學習運用語言的方法。當學生對教師介紹的材料有了感性認識,并且已基本理解后,教師就應要求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并通過練習逐步把它們轉化為能力。教師能否詳細了解并熟練地操作練習技能,是關系到教學中能否發(fā)揮其應有作用的關鍵性問題。因此,教師只有掌握練習技能,在實際教學中,才能恰當?shù)貫閷W生提供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有機會不斷重復練習,并在練習特定的語言結構時,在不知不覺中加以吸收,并掌握所學語言,從而達到練習的目的。學生初中語文學習成績的高低是由考試中標準化答案來判定的,這種模式的好處是運作簡單、管理容易、能達到公平和整齊劃一。但在這種評價體系下,為追求高分,教師在教學中以標準答案為第一準繩,不敢讓學生越出一步,導致學生思維的僵化、模式化,在學習過程中放棄了自我的主見,逐漸失去了自我,在學習中只能全面接受別人的觀點,失去了質疑精神,成為知識的容器。
不應該小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根據(jù)”這一類的問題,這是引導學生探究,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問題。布魯納說:“用發(fā)現(xiàn)法進行教學,就是要把學生當做教學領域里的小科學家來看待?!碧徇@類問題的教學雖然還算不上“發(fā)現(xiàn)教學法”,但語文教學中常常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認真探究、善于發(fā)現(xiàn)的好習慣。這樣的訓練,既調動了學生深入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用提問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未知的領域,積極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所缺乏的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參考文獻:
[1] 吳惠芳.論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J].考試周刊,20111(40).
[2] 李志遠.初中語文教學實施合作學習的策略[J].新課程:上旬,201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