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春艷, 華中科技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3D打印技術(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是指經由3D打印機,依據(jù)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通過分層制造、疊加成形的方式制造三維物體的數(shù)字化制造技術。2012年以來一些與3D打印技術有關的專利訴訟*例如,2012年3D Systems公司狀告Formlabs和Kickstarter公司專利侵權。David Postolski,Mark Nowotarski,Lessons from the First Patent Infringement Lawsuit filed against a crowdfunded Project on a Crowdfunding Portal, IP Litigator,July/August 2013. 2013年11月,Stratasys公司在美國明尼蘇達地區(qū)法院對太爾時代品牌合作商Afinia提起專利訴訟,訴稱Afinia品牌3D打印機侵犯其四項3D打印專利。http://www.fangpian3.com/html/xw/c&p/2013/1126/Stratasys_sues_Afinia.html,2014年2月16日登錄。以及部分3D打印核心專利2014年期限屆滿的報道*例如,2014年3D打印技術的關鍵專利——“激光燒結”技術等專利權利期限屆滿。See C. Mims, 3D Printing Will Explode in 2014 Thanks to the Expiration of Key Patents, Quartz, July, 21, 2013, http://qz.com/106483/3d-printing-will-explode-in-2014-thanks-to-the-expiration-of-key-patents/. See also Rob Maier, Patents in a 3D World: The Challenge of the Second File-Sharing Revolu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day,1, 2014.,讓產業(yè)界、學界和實務界開始關注3D打印技術是否有可能對專利權的行使造成沖擊,在3D打印技術背景下是否會產生“社會制造(social manufacturing)”和“大眾侵權”,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的創(chuàng)建、傳播和銷售行為是否構成專利間接侵權等問題。由于我國專利法目前還沒有關于專利間接侵權的直接規(guī)定,筆者將結合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的專利法律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梳理和分析3D打印技術領域專利間接侵權認定的相關法律問題,探討我國專利法如何回應3D打印技術發(fā)展對其形成的沖擊和挑戰(zhàn)。
3D打印技術發(fā)展正推動著產品生產模式的改變,且為“創(chuàng)客運動”(maker movement)提供技術支撐[1]。3D 打印技術有可能使工廠化生產轉向社會化生產,大規(guī)模批量生產轉向本地化、個性化定制生產[2]。生產者或個人對復雜機器設備和特殊技藝的依賴性降低,可以在工廠或家中通過3D打印機將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打印”成產品實物。
3D打印技術亦展現(xiàn)出對商業(yè)模式的影響力。目前3D打印相關的商業(yè)模式主要包括3D打印機銷售模式和3D打印服務模式。3D 打印服務模式包括“商業(yè)模式” (commercial model)、“開放模式”(open model)和“眾包模式” (crowd sourcing model)等。以Shapeways公司為代表的一些3D 打印服務提供商采取了“商業(yè)模式”,通過網絡平臺接受用戶提交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并交付3D打印產品,亦向用戶提供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的交易平臺[3]。 以MakerBot公司為代表的一些3D 打印服務提供商采取了“開放模式”,僅僅向用戶提供可以下載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由用戶自行打印出產品[3]。Quirky公司的“眾包模式”則是接收公眾提交的產品設計創(chuàng)意,通過評選機制選出特定產品進行生產和銷售,并與產品的設計者和修正者分享收益*http://www.quirky.com/how-it-works.。3D打印服務提供商的創(chuàng)新服務,推動著產品的設計、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革,推動著社會制造在某些產品領域的實現(xiàn)。
3D打印技術背景下,上述產品生產模式和相關商業(yè)模式的變化將會使專利間接侵權行為的認定變得更加復雜。(1)當生產者或個人通過3D打印機“打印”產品時,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生產者或個人創(chuàng)建和銷售專利產品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是否可能構成專利間接侵權行為成為爭議熱點之一。(2)不同的3D 打印服務模式下,3D打印服務提供商面臨不同的專利侵權可能性。由于創(chuàng)建專利產品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不等于制造專利產品,銷售專利產品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也不屬于銷售專利產品的行為[4]771-814,對于僅僅提供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的行為,很難認定為直接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因而,焦點轉為3D打印服務提供商在線提供和銷售專利產品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的行為,或者為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提供上傳、下載和交易的網絡平臺服務行為是否可能構成專利間接侵權行為。
間接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是指行為人自己沒有進行直接侵犯專利權的行為,但是在主觀上有引誘或唆使他人侵犯專利權的故意,在客觀上為直接侵權行為的發(fā)生提供必要條件[5]。專利間接侵權制度旨在通過禁止他人引誘或幫助實施專利直接侵權行為而加強對專利權的保護。
在3D打印技術背景下,當行為人引誘或幫助他人直接侵犯專利權,他人因此可以通過3D打印技術實施該項專利時,需要從客觀行為、主觀意圖和行為后果等方面綜合考慮該行為是否構成專利間接侵權。
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可以借助3D掃描儀或3D輔助設計軟件設計而成,是3D打印的數(shù)據(jù)源。在考慮阻卻3D打印技術領域的專利間接侵權行為時,首先會想到阻止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的傳播,那么,許諾銷售或銷售專利產品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的行為是否構成專利間接侵權?根據(jù)美國專利法,專利間接侵權行為包括行為人積極引誘他人實施直接侵犯專利權的引誘侵權行為和許諾銷售或銷售專利裝置、組合品或者組合物的部件或者用于實施某一專利方法的材料或裝置的幫助侵權行為。英國專利法和德國專利法[6]114-117所規(guī)范的專利間接侵權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向非被許可人或無權實施該發(fā)明的人許諾銷售或交付“與發(fā)明的主要要素相聯(lián)系的工具”。
在3D 打印技術背景下,判定專利間接侵權時,焦點和難點問題體現(xiàn)為許諾銷售或銷售專利產品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的行為是否屬于許諾銷售或銷售“與發(fā)明的主要要素相聯(lián)系的工具”;許諾銷售或銷售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是否為直接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提供了必要條件。主張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屬于“與發(fā)明的主要要素相聯(lián)系的工具”的理由在于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可以讓3D打印機用戶實現(xiàn)對于專利產品的制造,而主張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不屬于“與發(fā)明的主要要素相聯(lián)系的工具”的理由主要在于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只是一個物理產品的數(shù)字形式,僅僅提供如何制造該產品的說明而已。也有學者主張考慮專利權人制造專利產品的不同方式,即通過CAD軟件等設計并且準備用3D打印技術制造,或者沿用傳統(tǒng)制造工藝而非3D打印技術制造[7]。前一種情況下,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為制造專利產品過程所必需,因而當屬于“與發(fā)明的主要要素相聯(lián)系的工具”;而后一種情況下,產品原本通過傳統(tǒng)制造工藝制造時,3D打印只是可以選擇的一種制造方式,此時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是否屬于“與發(fā)明的主要要素相聯(lián)系的工具”尚存爭議[7]。
專利間接侵權的主觀要件往往要求行為人存在促使直接侵權行為產生的主觀意圖。英國專利法和德國專利法中關于專利間接侵權的主觀要件表述為“明知”或“應知”。然而,如何證明行為人在提供“與發(fā)明主要要素相聯(lián)系的工具”時知道或應知提供對象是無權實施發(fā)明的人,以及知道或應知該工具將被該無權實施發(fā)明的人用于實施發(fā)明或已經用于實施發(fā)明?德國的司法實踐通常結合行為人是否在廣告或產品說明中進行使用推薦等情形予以判斷[6]114-117。專利間接侵權主觀要件在美國專利法中的表述體現(xiàn)為第271條(c)款中的“知道”(knowing),除此之外,在法律文本之中再無更詳盡的規(guī)定。第271條(b)款中并未明確規(guī)定“知道”的要求,但美國法院將其解讀為該條款應有之意,并在司法實踐中發(fā)展出“實際意圖”(actual intent)、“具體意圖”(specific intent)、“故意視而不見” (willing blindness)等標準。在Hewlett-Packard Co. v. Bausch & Lomb, Inc.一案中,法院指出,裁決構成積極侵權的一個必要先決條件是有證據(jù)證明行為人具有引發(fā)直接侵權行為的實際意圖(actual intent)*909 F.2d 1464 (Fed. Cir. 1990).。在Manville案中,法院將“知道”要求闡釋為:必須確認被告具有鼓勵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具體意圖(specific intent),而不僅僅是被告知道其行為構成引誘。原告要舉證證明被控侵權人的行為實際引發(fā)了侵權行為,并且被控侵權人已知或應知其行為可能促使實際侵權行為的發(fā)生*917 F.2d at 544 (Fed. Cir. 1990).。在DSU一案中,法院對陪審團提供法律指導時指出,對于引誘侵權,必須證明被告人具有鼓勵侵權的意圖,故意引誘侵權。被告必須意欲促成直接侵權行為的產生,并且必須已知或應知(must have known or should have known)其行為可能會導致直接侵權*471 F.3d 1293 (Fed. Cir. 2006).。美國最高法院在 Global-Tech Appliances, Inc., et al. v. SEB S. A一案中并未運用聯(lián)邦巡回上訴法院判決中“故意漠視已知風險”(deliberate indifference to a known risk)這一主觀意圖要求,指出“故意視而不見”(willing blindness)這一刑法領域的主觀意圖學說同樣可以適用于專利引誘侵權民事訴訟。盡管上訴法院對于“故意視而不見” 的闡釋稍有差異,但均要求被告主觀上必須認為事實的存在具有很高的概率,且被告必須故意避免知道這一事實。同時,該判決指出,美國專利法第271條(b)款的引誘侵權要求知道被引誘實施的行為構成專利侵權*563 U. S. Global-Tech Appliances, Inc., et al. v. SEB S. A (2011).。從國外的專利立法和司法實踐可以看出,判定專利間接侵權往往需要證明行為人的主觀意圖。
具體到3D打印技術領域,專利間接侵權行為的主觀方面應如何要求和認定?通過3D打印技術制造專利產品,其制造過程需要使用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當行為人創(chuàng)建專利產品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并上傳至網絡時,當3D 打印服務提供商以“開放模式”在網絡上提供專利產品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時,如何判定該行為人主觀狀態(tài)為“知道”而可能構成專利間接侵權?
對于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的創(chuàng)建者而言,即使其知道該模型文件涉及某一專利產品,但若僅僅只是創(chuàng)建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而并未對其傳播,亦未有侵權之虞。對于3D打印服務提供商或其他傳播者而言,若已知該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涉及的是某專利產品或故意對此事實視而不見,將可能被判定為專利間接侵權。然而,專利權人往往很難證明被控侵權人主觀狀態(tài)為“知道”[8],也很難據(jù)此判定對于一個理性的個人(a reasonable person)而言,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顯然將會被下載者以一種侵權的方式使用[8],此時宜結合具體情形判定其主觀意圖。例如,專利權人通知3D打印服務提供商其網絡上供下載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侵犯自己的專利權,3D打印服務提供商并不積極予以確認,或者確認以后亦不采取合理的措施對這些侵權行為進行濾除[3],可判定其滿足間接侵權的主觀意圖要求。
3D打印技術領域,專利間接侵權的行為后果要件主要聚焦于專利間接侵權行為與專利直接侵權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即專利間接侵權的成立是否以存在直接侵權行為為前提。專利間接侵權人實施的行為并未直接侵犯他人專利權,但卻誘導或幫助第三人實施他人專利,導致直接的侵權行為。專利間接侵權規(guī)則的正當性在于解決起訴直接侵權人成本過高、專利權人無法得到及時和有效救濟的困境[9],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控制損害后果。由于專利間接侵權規(guī)則的內容關系到專利權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若規(guī)則內容不合理或其適用不當,可能會損害專利權人的利益,消減專利法律制度對創(chuàng)新的激勵功能。因此,在3D打印技術領域,專利間接侵權的成立宜以存在直接侵權行為為前提。
然而,困惑在于當行為人誘導、幫助第三人實施他人專利的行為因為法律的規(guī)定不予追究或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時(例如,消費者或最終用戶從行為人網站上下載他人專利產品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以非生產經營目的打印該專利產品;或者下載專利產品零部件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對于自己合法購買的專利產品已經損壞或失效的零部件進行維修或更換),是否可將該誘導或幫助行為判定為專利間接侵權。
隨著消費者層級3D打印機和打印材料的發(fā)展,3D打印技術有可能對專利權的行使形成挑戰(zhàn)?;蛟S專利法律制度當前無法立即予以回應和尋求制度變革,但有必要全面和深入地考慮這些沖擊與挑戰(zhàn)并探尋適宜的因應路徑。
當前,對于我國專利法是否應該對專利間接侵權進行明文規(guī)定,學界和實務界尚存爭議。由于專利間接侵權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缺失,在3D打印技術領域,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創(chuàng)建、許諾銷售或銷售專利產品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等行為是否構成專利間接侵權,依據(jù)現(xiàn)行法律可能無法達成一致的認定和判斷,這種不確定性可能不利于3D打印產業(yè)發(fā)展。我國專利法應適時增設專利間接侵權條款,明晰專利間接侵權行為在客觀行為、主觀意圖和行為后果等方面的認定標準,為司法裁判提供統(tǒng)一的判定依據(jù),推動3D打印技術的健康發(fā)展。
專利法律制度旨在激勵和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和擴散行為,然而在某些產品領域,3D打印技術已經為家庭制造和大眾侵權提供了可能。此時,既保護專利權人利益,讓創(chuàng)新成果的開發(fā)者愿意展示和分享自己的設計和產品而無需擔憂潛在的非法復制,又鼓勵個人或企業(yè)在現(xiàn)有技術基礎上做出創(chuàng)新或微創(chuàng)新,在開源社區(qū)共享創(chuàng)新或微創(chuàng)新成果,實現(xiàn)共創(chuàng)共享,可能需要專利法律制度本身有所調整[8]。
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是專利產品的數(shù)字化形式,也是3D打印必不可少的數(shù)字文件支持?;ヂ?lián)網的開放式結構使得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可以在網絡空間便捷傳輸。建立專利法領域的DMPA,意在借鑒版權法中的避風港原則,當3D打印網絡服務提供商事先不知道侵權事實存在的情況下,為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的上傳和下載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在實際知道侵權材料、知曉侵權活動的明顯事實,或收到專利權人的移除通知等情況下,及時對侵權內容進行移除,則不承擔賠償責任。
與版權法領域的數(shù)字千禧年版權法(DMCA,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相比而言,除了適用領域等區(qū)別之外,可能較為重要的是,在DMPA規(guī)則之下,應考慮和論證設立“善意制造者”(innocent manufacturer)例外[3]的必要性。與傳統(tǒng)的網絡服務提供商不同,3D打印網絡服務提供商不僅為用戶提供上傳和下載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的存儲空間和網絡平臺,也可以為用戶制造出產品。這可能使3D打印網絡服務提供商面臨直接侵權的訴訟。“善意制造者”例外旨在促進網絡環(huán)境下專利技術的傳播,在適用時亦應有嚴格的限制,僅適用于網絡服務提供商和從網絡上下載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的用戶。
僅僅依靠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可能無法解決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各種問題。合理運用數(shù)字權利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卻他人的侵犯行為。在版權領域有所實踐的數(shù)字權利管理本質上是一種限制性的技術,目的在于對版權內容的接觸進行控制[9],因而能為專利產品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及其使用提供技術保護。然而,過于依賴數(shù)字權利管理措施來防止知識產權侵權并非最佳對策。3D打印技術讓“設計制造業(yè)民主化” 和“社會化設計制造”成為可能,實現(xiàn)從“生產者主動”向“以用戶為中心” 轉變的創(chuàng)新模式[10]。因此,除了合理運用數(shù)字權利管理措施外,企業(yè)亦應致力于產品品質保障[11]44-51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
從某種角度而言,專利法律制度與技術發(fā)展之間的“沖突—回應—整合” 推動著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3D打印技術的發(fā)展對現(xiàn)行專利法律制度正帶來挑戰(zhàn)。其中,三維數(shù)字模型文件的創(chuàng)建、銷售或許諾銷售等行為是否構成專利間接侵權當屬備受關注的爭議焦點之一,應適時構建專利間接侵權制度,從客觀行為、主觀意圖和行為后果等方面綜合判定,同時通過建立專利法領域的通知移除規(guī)則等協(xié)調與平衡專利權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對于3D打印技術提出的挑戰(zhàn),專利法律制度予以因應時,除了從自身制度進行調整之外,也應認識到單獨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不足以解決科技發(fā)展的挑戰(zhàn),宜與其他的技術保護措施、監(jiān)督管理機制等予以配合,共同促進3D打印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1]Desai D R, Magliocca G N..“Patents, Meet Napster: 3D Printing and the Digitization of Things”,Georgetown Law Journal, Forthcoming, 2013.
[2]王文濤、劉燕華:《3D 打印制造技術發(fā)展趨勢及對我國結構轉型的影響》,載《科技管理研究》2014 年第6 期。
[3]D′Elia, Salvatore, Replicant: “3D Printing and the Need for a Digital Millennium Patent Act”,(2014).Law School Student Scholarship Paper.http://scholarship.shu.edu/student_scholarship/457.
[4]Daniel Harris Brean.“ Asserting Patents to Combat Infringement via 3D Printing: It’s No “Use”,F(xiàn)ordham Intellectual Property”, Media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2013;23.
[5]程永順:《修改完善專利法,實現(xiàn)立法宗旨——從保護專利權的角度談對〈專利法修正案(草案)〉的幾點修改意見》,載《中國專利與商標》2009年第1期。
[6]范長軍著:《德國專利法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7]Marc Mimler,3D Printing,the Internet and Patent Law-A History repeating? Joan Balcells Padullés, Agustí Cerrillo-i-Martínez,et al, Big Dat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Law & Politics.Universitat Oberta de Catalunya, Barcelona, 25-26 June, 2013.
[8]伍春艷、焦洪濤:《3D打印技術發(fā)展與專利法回應》,載《科技與法律》2014年第4期。
[9]張今、盧亮:《版權保護、數(shù)字權利管理與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載《學術交流》2009年第8期。
[10]鄭友德、王活濤:《論規(guī)制3D 打印的法政策框架構建》,載《電子知識產權》2014年第5期。
[11]Kurman M.. “Carrots, Not Sticks: Rethinking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or 3D-Printed Manufacturing”, 3D Printing an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201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