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超,李 永,潘德錦,李亞非
(北京市健宮醫(yī)院,北京 100054)
后踝骨折的手術治療
李東超,李 永,潘德錦,李亞非
(北京市健宮醫(yī)院,北京 100054)
目的 探討根據(jù)骨折的分型選擇手術入路治療后踝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2005年1月-2012年1月,對42例后踝骨折患者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齡18~78歲,平均46歲。根據(jù)采用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1例,旋后外旋型19例,旋后內收型3例。所有患者后踝骨折塊大小在側位x線片上均超過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的25%,且移位程度大于2 mm?;颊呔鶕?jù)骨折分型并結合CT片選擇相應的體位,其中單純俯臥位11例;側俯臥位改仰臥位16例;單純仰臥位6例。結果 病例組42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5~48個月,平均23個月。骨折復位效果滿足:恢復了踝穴的正常解剖關系;踝關節(jié)負重面與小腿縱軸線垂直;踝關節(jié)面平滑。按照美國足踝骨科協(xié)會(AOFAS)推薦的足踝評分:優(yōu)26例,良10例,可6例,優(yōu)良率為85.7%。結論 對于后踝骨折,根據(jù)不同的骨折類型選擇相應的手術體位,可以節(jié)省手術時間,減少失血量,有利于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
踝關節(jié);骨折;踝損傷
踝關節(jié)骨折是最常見的關節(jié)內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3.9%。在所有踝關節(jié)骨折中,累及后踝的骨折占14%~44%。后踝骨折極少單獨發(fā)生,多合并有內外踝骨折。由于后踝骨折位置較深,顯露和固定難度均較大,是造成手術時問延長、骨折復位固定欠佳、踝關節(jié)發(fā)生粘連和骨關節(jié)炎的主要因素,而且后踝骨折的手術指征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本院自2007年3月-2011年1月共收治合并有后踝骨折的踝關節(jié)骨折42例,分別采用三種不同體位和入路入路,臨床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組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齡18~78歲,平均46歲。致傷原因:交通傷8例,墜落傷5例,運動傷8例,扭傷21例。其中26例于入院后4小時之內急診手術,其余16例于傷后5~10 d腫脹減輕后手術;開放性骨折7例,閉合性骨折35例。骨折采用Lauge-Hansen分型[1]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1例,旋后外旋型19例,旋后內收型3例。均根據(jù)骨折分型并結合CT片選擇相應的體位,其中單純俯臥位11例;側俯臥位改仰臥位16例;單純仰臥位6例。
1.2 手術方法
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后,患肢驅止血。三種體位的手術要點:(1)俯臥位:患者取俯臥位,在腓骨后緣與跟腱外緣之間中央做縱行切口。于腓骨短肌外側骨膜下剝離顯露腓骨遠端;于腓骨長短肌內側肌間隙進入顯露后踝。先復位固定外踝骨折,再復位后踝骨折,后用2枚松質骨螺釘固定,此時不改變體位,直接做內踝后側弧形切口,由對面的助手協(xié)助將患肢固定在屈膝45°位置,將骨折復位固定。(2)側俯臥位改仰臥位:以左三踝骨折為例,患者取右側臥位。踝關節(jié)后外側入路處理后踝與外踝。然后改變體位,轉為仰臥位,內踝后側切口復位固定內踝骨折。(3)仰臥位:患者仰臥位,于跟腱與內踝之間的中點線上做8~10 cm長的縱行切口,顯露內踝骨折(先不固定),于踇長屈肌內側的肌間隙進入顯露后踝,復位后踝骨折塊。確認關節(jié)面平整后,自內后方向前方向打入1~2枚拉力螺釘固定,之后復位固定內踝骨折。最后做外踝外側切口,將外踝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
1.3 術后處理
術后除3例踝關節(jié)嚴重開放性損傷的患者需用功能位支具固定6周外,其余35例均不需外固定,并于術后第二天即開始不負重的踝關節(jié)屈伸功能練習,對患者進行隨訪,每月拍踝關節(jié)正側位X線片一次。術后6~10周開始部分負重,骨折達骨性愈合后開始完全負重。
(1)手術時間:55~170 min,平均98.5 min,其中在一個止血帶時間(90 min)內完成手術的有20例,還有12例在90 min內完成全部的內固定。術中出血量50~380 ml,平均142.6 ml。(2)本組病例組42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5~48個月,平均23個月。骨折復位效果均滿足以下標準:①恢復踝穴的正常解剖關系;②踝關節(jié)負重面與小腿縱軸線垂直;③踝關節(jié)面平滑[2]。(3)本組中有37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另有2例為踝關節(jié)開放骨折脫位伴皮膚挫裂傷,術后出現(xiàn)切口部分結痂,于術后4周結痂脫落后瘢痕愈合;平均愈合時間14.6 d。(4)采用美國骨科足與踝關節(jié)協(xié)會(American Orthopedics Food Ankle Society,AOFAS)評分[3],共100分,其中疼痛占40分,活動步行功能占60分。本組優(yōu)(90~100分)26例,良(80~90分)10例,可(70~80分)6例,優(yōu)良率為85.7%。本組無骨不連、畸形愈合及斷釘?shù)炔l(fā)癥發(fā)生。
踝關節(jié)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jié),踝關節(jié)骨折伴后踝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本文主要從患者骨折分型,手術適應癥,手術入路及體位的選擇,術后功能鍛煉等方面探討其對術后功能的影響。
3.1 骨折的分型
臨床上最常用的踝關節(jié)骨折的分型是Lauge-Hansen分型。依據(jù)Lauge-Hansen分型,有可能存在后踝骨折的踝關節(jié)骨折包括:旋前外旋型Ⅳ度,旋前外展型Ⅲ度,旋后外旋型Ⅳ度,旋后內收型Ⅱ度和垂直壓縮型。但Lauge-Hansen分型是對全部踝關節(jié)骨折的分型,對后踝骨折來說缺乏針對性。2006年,Haraquchi[4]等借助CT檢查,根據(jù)骨折線的方向將后踝骨折分為三型,Ⅰ型:有累及脛骨遠端平臺后外側角的楔形骨片;Ⅱ型:骨折線起自脛骨的腓骨切跡,止于內踝;Ⅲ型:脛骨遠端平臺后唇有一個或多個殼狀骨片。其中Haraquchi Ⅰ型和Ⅱ型是需要復位和固定的,兩者需要的入路各不相同。常用的手術入路包括后外側入路、后內側入路以及后外側切口聯(lián)合后內側切口等。
3.2 手術適應證
手術適應證對于踝關節(jié)骨折中后踝骨折是否需要內固定,目前仍有一些爭論。一些學者認為,超過1/3脛距關節(jié)面積的后踝骨折應手術內固定,因為負重面大于1/3的后踝骨折將顯著減少脛距關節(jié)接觸面積,同時使距骨易于向后脫位;而負重面小于1/4的后踝骨折,只要距骨無向后脫位,不論骨折移位與否,對脛距關節(jié)接觸面積及其生物力學特性影響甚微,因此不必手術內固定[5]。目前大多數(shù)臨床醫(yī)生認為,當后踝骨折塊超過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的25%或后踝移位超過2 mm時,應切開復位,以減少脛距關節(jié)不穩(wěn)定。甚至也有人認為,對小于25%的后踝骨折,雖然后踝骨折塊不會繼續(xù)向近端移位,但是可以導致距骨輕度向后半脫位,再加之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不平整,如不及時復位及固定,將損傷距骨負重關節(jié)面,從而繼發(fā)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CT能夠清楚顯示后踝骨折塊的部位、大小,對最佳手術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6]。
3.3 手術治療方法
后踝骨折有4種手術入路:關節(jié)脫位法、后內側入路﹑后外側入路﹑跟腱內緣旁或外緣旁入路。其整復和內固定應在內踝或外踝整復固定之前進行,目的是使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取得解剖上的恢復。由于后踝骨折塊總是通過下脛腓后韌帶及后關節(jié)囊與腓骨骨折遠段相連,因此三踝骨折中切開復位固定的合理順序是:后踝、外踝、內踝。后踝骨折塊較小時,可使用螺釘自后向前固定;骨折塊較大時,可選擇自前向后或自后向前固定。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是一種可用于選擇性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的微創(chuàng)術式,具有骨折愈合快,愈合率高,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滿意的優(yōu)點,得到了廣大骨科醫(yī)師的青睞[7]
3.4 HaraquchiⅠ型的后外旋型和旋后內收型的體位選擇
對于這兩種類型的骨折我們通常選取側俯臥位改平臥位的體位,即先側俯臥位完成外踝和后踝手術后再改成仰臥位處理內踝骨折。其原因是:⑴此類型的內踝骨折粉碎嚴重,常合并有踝穴內上角的關節(jié)面塌陷及骨質壓縮,甚至還合并有前踝骨折。復位時需要恢復關節(jié)面的光滑還有可能需要植骨,操作難度遠遠高于單純的撕脫骨折,而仰臥位無疑是最好的選擇。⑵側俯臥位不但可以處理外踝骨折,還可以處理后踝骨折塊。⑶另外還有一種合并有脛骨前結節(jié)撕脫骨折的旋后外旋型骨折(Tillaux骨折),也需要在仰臥位下操作。
在擺體位時注意以下要點:⑴患者側俯臥于手術臺的一半,另一半要空出,骨盆要充分內旋;⑵用一個腰部支撐墊于左側固定防止患者后移;⑶鋪無菌手術單時應注意兩邊的垂緣要足夠長;⑷變換體位時去除腰部支撐墊和兩腿之間的海綿墊,直接轉為仰臥位,無需重鋪無菌手術單。這樣可以節(jié)省至少10分鐘的手術時間。
3.5 HaraquchiⅡ型后外旋型和旋后內收型的體位選擇
此類型骨折的后踝骨折塊靠近內踝,需要借助內踝切口處理后踝,因此我們選擇仰臥位:先取踝關節(jié)后內側入路處理后踝和內踝,再固定外踝。在處理后踝和內踝時應注意將患肢髖關節(jié)充分外旋,并保持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均屈曲,患足及外踝緊貼手術臺面,這樣可以較好地顯露踝關節(jié)內側結構。術中可以將內踝骨折塊向遠端翻開,以觀察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的復位情況。此體位只適用于后踝為HaraquchiⅡ型的三踝骨折,而對于HaraquchiⅠ型則無法操作,因此在決定采用仰臥位之前一定要充分閱讀踝關節(jié)CT片。
3.6 術后功能鍛煉
關于踝關節(jié)骨折術后功能鍛煉的開始時間,多數(shù)學者主張早期活動,且認為在內固定牢靠的情況下可以早期負重。Egol等[8]認為重返工作所需天數(shù)早期活動組要優(yōu)于晚期活動組。Christian等[9]比較發(fā)現(xiàn),踝關節(jié)術后早期負重組(術后盡早負重,平均7.7周完全負重)與晚期負重組(6周后開始部分負重,平均13.3周完全負重)在術后功能恢復、恢復工作時間等指標上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本組病例術后功能鍛煉的開始時間取決于去除石膏的時間,而術后石膏保護的時間取決于骨折固定的穩(wěn)定程度,原則上盡可能早期功能鍛煉。
[1] Lauge-Hansen N.Fractures of the ankle.Combined experimental surgic al and experimental roentgnologic investigations.Arch Surg,l950,60(5): 957-985.
[2]Terry CS,主編.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盧世璧,王繼芳,王 巖,等.編譯.第10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 617-2 618.
[3] Kitaoka HB,Alexander IJ,Adelaar RS,et a1.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foot,mdfoot.hallux,and lesser toes.Foot Ankle Jnt.1994, 15:349-353.
[4] Haraguchi N,Haruyama H,Toga H,et al.Pathoanatomy of posterior mall eolar fractures of the ankle.J Bone Joint Surg (Am), 2006,88(5):1 085-1 092.
[5]Macko VW,Mathews LS,Zwirkoski P,et al.The joint-contact area of the ankle.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osterior malleolus.J Bone Joint Surg (Am),1991,73(3):347.
[6]馮 青,范陸軍.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選擇性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8,23(10):822.
[7]Konrad G,Markmiller M,Lenich A,et al.Tourniquets may increase posto perative swelling and pain after internal fi xation of ankle fractures.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3:189.
[8] 賈 斌,張 勇,曹國慶,等.后外側入路在三踝骨折治療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1,26(7):647-648.
(本文編輯 董林)
R683.42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4.02.013.017.02
2014-01-12
李東超,男,碩士在讀,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骨科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