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倩,王 靜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新聞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tài),并為特定的階級服務,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在翻譯過程中,新聞語篇中的政治因素無時無刻不在操控譯者對翻譯策略和技巧的選擇。針對此現(xiàn)象,國內不少學者從意識形態(tài)視角對新聞翻譯進行分析,探討了意識形態(tài)對涉華詞語翻譯策略的影響,但鮮少提及新聞翻譯的解殖民策略[1]。另外,有部分學者運用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對新聞翻譯進行了探討,對新聞語篇以及翻譯的語篇和語用功能進行分析,從而考察作者和譯者的立場以及意識形態(tài),但甚少對新聞翻譯所采用的方法進行系統(tǒng)性的總結[2]。后殖民主義作為“一種帶有鮮明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思潮”[3],于20世紀80年代介入翻譯研究中,為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目前,此理論的運用大都集中在翻譯的宏觀層面上,如王東風對后殖民翻譯研究中的關鍵觀念進行了闡釋,但是并未具體提到該理論在新聞翻譯中的運用[4]。本文擬從后殖民主義視角出發(fā),通過對新聞翻譯中文化霸權現(xiàn)象進行分析,提出解殖民翻譯技巧。
后殖民主義理論是一種多元文化理論,主要研究殖民時期之“后”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文化話語權關系,以及有關種族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國家民族文化、文化身份權力等問題?!昂笾趁窭碚擁槕恕庵行摹?、‘消解權威’、‘倡導多元’的文化潮流,具有強烈的文化意識和政治批判性。”[5]因此引起各個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
后殖民主義是對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的文化反思,是二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fā)展的產物。它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理論基礎。非洲的反殖民主義話語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思想、法儂的“民族文化”理論以及法國哲學家??隆皺嗔υ捳Z”理論等都對后殖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薩義德的東方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思想是后殖民主義的重要理論。他在著作《東方主義》中指出“東方主義作為一個復雜的概念,是西方人對東方的無知和偏見而建構出來的”[6]。繼而在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著作中提出“文化霸權”和“文化身份”是西方對東方的新的殖民形式,他認為東方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是西方帝國主義進行全球擴張的工具,他們打著西方文化普遍性的旗號,用這一標準“想象東方、構建東方,把東方納入其權力話語,達到文化殖民的最終目的”[7]。
“失語者”是后殖民主義理論家斯皮瓦克在《屬下能說話嗎?》提到的問題,其中她主要關注“他者”“屬下”“少數”等弱者,揭露了文化霸權主義話語對弱者話語的剝離和壓制。其中,她指出殖民地人民無法在充斥著殖民話語的世界中表達真實想法,他們都是沉默的“他者”[3]。
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是建立在闡釋學、解構主義、多元系統(tǒng)論、描寫主義、目的論和新歷史主義上面的翻譯研究的新視角。它以后殖民主義理論為基礎審視不同歷史條件下的翻譯行為,聚焦于隱藏在譯文背后的兩種不同文化間的權力爭斗和權力運作。
羅賓遜認為:“在后殖民主義語境下,翻譯所起的作用有三種:(1)殖民化途徑;(2)文化不平等的避雷針;(3)解殖民化的工具?!保?]翻譯是帝國主義進行擴張的手段,它作為帝國主義對殖民地人民進行精神控制的工具,在殖民化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殖民化過程中,由于殖民地文化被宗主國控制,失去了開展平等的文化交流的自由,殖民統(tǒng)治者利用自身的權力話語,通過翻譯文本鞏固霸權。后殖民主義翻譯正是以這種權力差異為基礎,來研究權力差異語境下不同價值取向的譯者所采用的翻譯策略。
在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中,歸化、異化、雜合法是爭論的焦點。后殖民主義理論家認為翻譯策略的異化和歸化常常與殖民化和解殖民化聯(lián)系在一起。在后殖民語境下,英美強勢文化在翻譯東方作品時必然會采用歸化策略,并鼓勵處于強勢文化的殖民大國將外國文本譯成自己的語言,消除文化差異。為了挑戰(zhàn)英美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歸化策略,以韋努蒂為代表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家提出“阻抗式”翻譯,即異化的翻譯策略,使譯語讀者擺脫強勢文化限制[9]。而霍米·巴巴則提出雜合法翻譯策略,他認為“雜合后的兩種語言凸顯了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優(yōu)勢,超越了原來的文化”[10]。
在現(xiàn)代信息社會,新聞翻譯不僅是語言之間的轉換,也是一種文化交流。新聞翻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體現(xiàn)了國與國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差異。后殖民主義翻譯家韋努蒂在《譯者的隱形》提到,英美文化中外國作品的譯入常采用歸化策略,即采用通順流暢的英語進行翻譯,使譯作看不出翻譯的痕跡,譯者隱而不見,因此變得透明[9]。在后殖民主義視角解讀下,這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采取的邊緣化手段。強勢文化國家通常采用歸化策略將外國作品隨意進行替換、增加,盡量消除文化的差異性,從而鞏固自身文化的主體地位,實現(xiàn)“同化”。這在新聞翻譯中也不例外,強勢文化國家始終沒有忘記翻譯是一種具有顛覆性的文化行為,對于翻譯策略的選擇也盡可能地采用歸化。
在新聞翻譯中,強勢文化為鞏固殖民地位,常常將弱勢文化新聞語篇中的帶有特定文化含義的用詞替換為帶有明顯的強勢文化烙印的意識形態(tài)符號,歸化外來文化的異處,使譯文完全處于強勢文化的操控下,以此杜絕弱勢文化在強勢文化國家的傳播,達到抑制弱勢文化發(fā)展、保障強勢文化主導權的目的。
例1 3月1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近三千名全國人大代表投票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新華社,2013年3月14日)
Delegates to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the parliament that meets annually in Beijing,will today vote to elect Xi Jinping president of the world’s second biggest economy,most populous nation and most rapidly expanding military force.
(The Times,March 14,2013)
在上述例子中,原文中的“主席”被譯為“president”,“全體會議”被譯成了“parliament”。眾所周知,“president”是實行總統(tǒng)選舉制國家的領導人頭銜,在漢語中稱“總統(tǒng)”,而中國的領導人“主席”在本國特定的英譯為“chairman”。同時,“parliament”的意思是“國會、議會”,是以英美為代表的議會制國家的專屬國家機構稱謂,在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中國,不存在此類國家機構。而在泰晤士報中,為了保存英美文化價值,刻意地采用了帶有強勢文化色彩的詞匯和概念進行替換,將中國的領導人稱謂和國家機構與英美等強勢文化國家機制對應起來。
增添信息也是西方媒體在翻譯弱勢文化國家新聞語篇慣用的方法之一。基于不同的政體、制度、政黨的統(tǒng)治與管理,一向標榜信息公正的強勢文化國家為保證本國的國家利益和傳播價值觀,往往主觀地在原文基礎上添加評論性信息,對弱勢文化體制進行歪曲和抨擊,表現(xiàn)出鮮明的政治立場。
例2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經計票選舉結果宣布,習近平高票當選國家主席。(新華社,2013年3月14日)
Xi Jinping elected Chinese president with only one vote of dissent.The result of Thursday’s ballot,which polled delegates at China’s annual rubber -stamp parliament,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was never remotely in question.(The Times,March 14,2013)
上述舉例中,英譯文在闡述原文內容的基礎上,人為地增加了幾處帶評論性的信息,如“with only one vote of dissent”意為“僅一票反對”,體現(xiàn)了對選舉公正性的質疑。同時添加“rubber-stamp”一詞意思為“例行公事的、不假思索就批準的”,以此暗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只是徒具形式,并無實際含義。此外譯文還增添“was never remotely in question”,意為“毫無懸念、從不出錯”,表達了西方媒體對中國選舉制度公正性和透明度的不滿和諷刺。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強勢文化往往在譯文中增加帶有主觀色彩的語句來攻擊和批判弱勢文化政治體制。
解殖民化是指:“解除殖民化的有害影響,尤指解除殖民化狀態(tài)下集體自卑情結的漸進過程?!保?]在新聞語篇中,由于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差異,新聞用語也大有不同。在西方看來,中國是一個“異類”“他者”,關于中國的否定形象占了主導地位。因而在新聞語篇中有涉及到影響本國人民思想健康,甚至是反動話語時,譯者應該采取一定手段避免霸權文化的滲透和顛覆。
雜合化是指“不同種群、種族、意識形態(tài)、文化和語言相互混合的過程”[8]?;裘住ぐ桶驼J為雜合現(xiàn)象在重復現(xiàn)有文化起源的同時,也在殖民壓迫下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形式,從而對抗舊的文化。在此基礎上,他提出“雜合法”翻譯,認為這種翻譯方法有利于消除文化交流之間的不平等,同時使文化本身得到優(yōu)化。在新聞翻譯中,雜合法使強、弱勢文化特色均得到體現(xiàn),以此對抗強勢文化的殖民手段。
例3 China's Military Is a Growing Threat(Foreign Policy,April 30,2013)
美媒稱中國軍費增長反常 鼓吹中國威脅(前瞻網,2013年5月4日)
以上舉例為新聞標題翻譯,中文譯文采用了一個轉述結構“美媒稱”,后保留英文原文中的論述“中國軍費增長反常”,以此表明中國對轉述話語的真實性持保留態(tài)度甚至是反對意見,同時將“Growing Threat”譯為“鼓吹中國威脅”,從而體現(xiàn)了中國的立場,駁斥了美媒“中國威脅論”的觀點。整個譯文中,強、弱勢文化國家的政治立場均得到體現(xiàn),由此對抗原文中美媒渲染“中國軍事威脅”的霸權話語主導地位,使兩者文化地位得以均衡。
東西方社會由于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tài)存在根深蒂固的差異。在新聞報道中,經常會有一些政治上敏感事務的不同立場和表述。面對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利益之間的分歧,譯者可以對一些具有霸權文化色彩的用詞及語句進行改寫,使其在遣詞用語上符合本國立場,避免霸權文化的煽動。
例4 President Ma Ying -jeou won a second term to lead the island of Taiwan last night.(The Times,January 15,2012)
馬英九成功連任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東方今報,2012年1月16日)
例5 China’s neighbors in the Western Pacific(especially the South China Sea)are forming a naval coalition to oppose Chinese aggression.(Strategy Page,December 23,2012)
中國在西太平洋上的鄰國也正在組成一個海上聯(lián)盟反對中國影響和力量的擴大。(環(huán)球時報,2012年12月25日)
例4 中,原文里“president”在譯成漢語的時候被有意識地改寫成了“領導人”。由于國外媒體在提到我國臺灣省時,常用“nation”一詞來指稱,意為“一中一臺,兩個中國”,而其領導人也用“president”來指稱,意為“總統(tǒng)、一國首腦”,這與我國奉行的“一個中國”原則完全相悖。而在例5 中,原文“oppose Chinese aggression”意為“對抗中國的侵略”,明顯是在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將中國扭曲為一個侵略者的形象,與中國“和平崛起”的理念相左?;诒緡?,譯文改寫成了“反對中國影響和力量的擴大”。由此重拾話語權,維護國家形象。
由于歷史和政治原因,國外新聞媒體在涉華報道中常常武斷地添加主觀性的評論,嚴重損害我國國際形象,引發(fā)國家利益沖突。這些沖突常體現(xiàn)在霸權文化唯我獨尊、自我吹捧、對別國指手畫腳和干涉別國內政等。譯者在遇到詆毀本國國家形象的新聞報道時,不僅可以改寫,甚至可以刪除。
例6 Because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 closed one,foreign observers can never be sure that Chinese pronouncements on foreign policy,strategy,and intentions are genuine.There is no free press or independent legislature to call Chinese leaders to account or challenge their public statements.Unlike in democracies,it is much easier for China’s leaders to keep the results of their internal deliberations secret and to control the message that is delivered publicly.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and Beijing’s propensity for secrecy,it would be folly for any country – let alone the United States,which China clearly views as potential adversary – to take Chinese words at face value.(CNN,April 23,2013)
由于對中國政治體制是如何真正運作的了解甚少,美國領導者經常不能準確判斷哪些結果反映的是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戰(zhàn)略決策,哪些反映的是政治體制本身的運作機制,是那些領導人無法控制的(有時甚至是有悖于他們愿望的)。(南方周末2013年4月24日)
上述例子中,譯文僅僅對原文的第一句進行了保留。刪除的信息中包含了大量對中國政治體制的無端指責,如“Unlike in democracies,it is much easier for China’s leaders to keep the results of their internal deliberations secret and to control the message that is delivered publicly”意為“和民主體制不同,這種政治體制更有利于中國領導人掌控內部機要商議結果以及控制消息擴散”,暗指中國政治體制不民主、不透明。這體現(xiàn)了霸權國家妄自尊大、自命民主與正義的象征和世界各國的救世主并慣于指責別國的姿態(tài),譯文采用刪減法消除西方對我國的妖魔化話語,以此擺脫西方霸權話語控制。
新聞語篇中存在大量的政治因素,致使新聞翻譯往往存在不對稱性,這是源于意識形態(tài)和權利的抗爭,而這種抗爭決定了新聞翻譯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有別于其他文本的翻譯方法。對于新聞語篇,譯者不能既盲目忠實,也不能任意刪減,在選擇翻譯策略的同時要兼顧歷史、政治、種族等方面的影響,克服與事實不符的霸權話語,將新聞最真實的面貌還原給讀者。
[1]賈 卉.意識形態(tài)與美國《新聞周刊》涉華詞語的翻譯[J].上海翻譯,2008,48(2):27 -30.
[2]黃 勤.批評性話語分析視角下的新聞翻譯研究——以轉述話語的翻譯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228(3):54 -58.
[3]羅 鋼,劉象愚.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王東風.翻譯研究的后殖民視角[J].中國翻譯,2003,24(4):3 -8.
[5]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6]Said E W.Oriental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8.
[7]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M].李 琨,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8]Robinson D.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9]Venuti L.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10]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