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艷
(集寧師范學院, 內(nèi)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幼兒同伴交往中交往策略研究
孟慶艷
(集寧師范學院, 內(nèi)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幼兒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幼兒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未來教育發(fā)展的動態(tài),搞好幼兒教育建設,對整體教育朝著健康方向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加強對幼兒與同伴交往問題的研究,有益于準確把握幼兒心理發(fā)展動態(tài),對更好的開展幼兒教育工作有積極地推動作用,基于同伴交往,我們就幼兒同伴交往研究的意義,幼兒處理同伴交往關系的方式,幼兒同伴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及促進幼兒同伴交往發(fā)展的應用策略展開研究.
幼兒;同伴交往;交往策略
幼兒同伴交往,就是指同處于幼兒時期的兒童,在心理發(fā)展水平相當?shù)幕A上,與其他個體在交往互動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良好的同伴關系有益于幼兒在情感、認知、以及社會性上的發(fā)展,不良的同伴關系有可能導致幼兒認知不健全、情感缺失,嚴重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在幼兒認知開始萌生,性格開始發(fā)展,品性開始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幼兒同伴交往對其未來發(fā)展產(chǎn)生的影響非同凡響,足應引起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
今天的幼兒是明天社會的主宰,幼兒在兒童發(fā)展關鍵期的表現(xiàn),嚴重影響幼兒今后的發(fā)展.幼兒園是幼兒邁出家門,邁向社會的第一個場所,在幼兒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展開與同齡人的社會性交往,邁出接受教育生涯的第一步.幼兒園為幼兒交往提供了平等互惠的平臺,在與同伴交往中,通過與同伴群體的交流、互動,包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如何避免與他人爭執(zhí),如何與人建立友好的關系,幼兒逐漸產(chǎn)生初步的自我認知,例如,幼兒開始意識到人我關系,即能夠開始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性格特點,以及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形象與地位.并對與同伴交往過程中不順利的一面產(chǎn)生關注,而且主觀意識上希望能夠改變這種現(xiàn)狀,渴望掌握恰當處理矛盾的方法,初步對與同伴群體交往策略產(chǎn)生需求.
根據(jù)皮亞杰對兒童發(fā)展的分階段理論,處于幼兒階段的兒童屬于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開始依靠表象來認識世界,兒童的思考依賴于表象思維,在主體觀念上處于“他律”階段,即兒童的言行舉止需要外在力量的引導.幼兒教育的有效開展,為幼兒的行為處事方式提供了參照,建立合理科學的幼兒教育引導機制對幼兒今后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同伴群體是幼兒進行社會交往的主要對象,因此,深入探討科學的幼兒同伴交往策略,是為幼兒發(fā)展提供線索,幫助幼兒實現(xiàn)更好發(fā)展的關鍵.
2.1 主動求助
2.2 協(xié)商解決
協(xié)商解決,是指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發(fā)生矛盾時,以期通過自己合理的解釋說明,說服對方,使結果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發(fā)展,維護自己正當利益的方式.例如在繪畫課上,天天和豆豆是鄰座,天天生性極活潑、好動,在繪畫過程中,在座位上不停的扭來扭去,致使課桌跟著晃動,影響了豆豆的正常繪畫,這是豆豆可能會對天天這樣說:“天天,你一直動來動去,桌子都跟著晃了,我坐你旁邊都沒法畫畫了,你安靜一點,好嗎?”,通過合理的說明自己的正當訴求,兩個人之間的矛盾迎刃而解.
2.3 逃避退讓
逃避退讓,是指在交往爭執(zhí)中,弱勢一方主動放棄爭取的權利,選擇逃避正面解決爭端,以退讓的態(tài)度化解矛盾的方式.例如,在積木搭建的游戲中,小朋友們圍坐在一起,共享資源,各自進行搭建,樂樂和歡歡同時看上同樣一塊積木,本來樂樂先拿到手,強勢的歡歡發(fā)現(xiàn)這樣的積木只有這一塊,于是直接從樂樂的手中去搶.剛開始樂樂還會說:“這是我先拿到的,那還有那么多,你拿別的嘛”,歡歡理直氣壯直呼到:“是你先拿的,可是是我先看到的,我就要這個”,樂樂見狀,心理膽怯,于是直接放棄,重新選擇其他的積木.面對強勢,弱勢一方選擇主動妥協(xié)退讓來化解矛盾.
2.4 惡意解決
惡意解決,是指在矛盾沖突面前,雙方互不相讓,采取具有攻擊性的手段來解決問題的方式.例如,在課間活動中,教師帶領大家做體操,慌忙集合中,多多錯站了原是來來的位置,來來見此情形上前爭辯,“多多,你站錯位置了,這是我的位置”,多多也相當強勢:“我已經(jīng)站在這了,你再找一個地方吧”,來來不干:“不行,這是我的,我就得站在這兒”,多多也不示弱:“這又沒寫你的名字,憑什么說是你的”,一來二回,兩個人就動起手來,扯打在一起.矛盾雙方互不示弱,以期贏回助于自己的利益,幾番爭執(zhí)不見成效,就直接采取不良解決方式.
3.1 以自我為中心
針對基建項目財務管理來說,現(xiàn)階段的資本性支付和收益性支出的區(qū)別有所變化,但實際上,會計核算和稅務籌劃等都有著不同的含義,新形勢下,新的會計制度取消了長期分攤費用的墻紙規(guī)定,企業(yè)在進行收益性支出中可以選擇新的利益收入方式,這也就減輕了企業(yè)的納稅壓力,但實際上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劃分方面仍然有嚴格規(guī)定。不管是將收益性支出劃入到資本性支出,還是將資本性支出劃入到收益性支出,都是不正確也不合理的。
如今的家庭結構,一般是一家只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使孩子成為全家人圍繞的中心,孩子的話就是命令,說一不二,得到的只能比想要的更多,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甚至是驕縱,使孩子逐漸養(yǎng)成“以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勢.幼兒的家庭生活沒有其他同齡人的參與,導致他們不懂得與人分享,做事我行我素,即使在幼兒園中,也習慣性的對其他小朋友發(fā)號施令,沒有顧忌其他人感受的意識,長此以來,沒有人愿意同他們交往,使他們在幼兒園生活中被孤立.
3.2 性格孤僻、不合群
一些孩子天性內(nèi)向膽怯,尤其不擅長與陌生人打交道,即使其他小朋友主動打招呼,這些孩子表現(xiàn)也很冷漠、愛理不理,由此以來,導致其他同齡人打消與之交往的意愿.這些孩子常常在人際關系中面臨困窘,他們不愛說話,不愿被關注,在公眾面前不敢發(fā)言,手足無措,對于集體活動,表現(xiàn)相對消極,沒有積極性,甚至不愿參與,而只是遠遠地站在別處,充當旁觀者.常伴的動作行為特征是獨自一人待在不起眼的角落,撕扯衣角等.
3.3 存在暴力傾向
有些孩子源于家庭嬌生慣養(yǎng)或某些不良思想意識,在面對矛盾處理時,不由分說,動輒大打出手,對其他小朋友造成人身傷害,導致同伴群體職能對其敬而遠之,很少交到朋友.例如,說臟話,罵人,打人等種種不文明行為.這些不良行為不僅嚴重影響幼兒自身發(fā)展,而且有可能把其他同伴群體引入歧途,帶給他們不良的引導,因此,在幼兒教學中,教師要尤其注意及時阻止這種形勢的蔓延.
4.1 幼兒自身原因
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幼兒與同伴交往中的表現(xiàn),首先,與幼兒的社會認知有關.幼兒的認知經(jīng)歷了由淺及深,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表及里的演變過程,幼兒處于兒童的初級階段,認知帶有直覺性,行動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行為產(chǎn)生的后果.其次,與幼兒的道德認知有關.幼兒時期的道德認知發(fā)展還不完善,能夠初步感知道德情感,并能在不同場合運用道德規(guī)范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在道德判斷上處于“他律”階段,道德判斷的標準需要尋求外部幫助,諸如家長、老師的教導.再次,與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有關.由于每個幼兒成長的環(huán)境不同,在生活中接觸的事物有所區(qū)別,所以幼兒的社會性認知發(fā)展因人而異.
4.2 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自身的行為舉止,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形成影響,家長在處理幼兒與同伴交往問題中的態(tài)度,面對幼兒同伴的選擇標準,與幼兒發(fā)生沖突時的態(tài)度,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犯錯誤時的處理方法,都將成為幼兒日后處理同樣問題時的參照,因此,父母能否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標準為指導,并準確把握合理的處理意見,將對幼兒形成重要影響.
5.1 家庭教養(yǎng)方式
家庭環(huán)境,父母性格,家庭知識結構都對孩子的性格形成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進而影響孩子的行為處事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為孩子能夠順利與人交往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不要因為害怕摔倒就放棄學習走路的機會.
例如,家長要經(jīng)常帶孩子走出家門,增長見識,為孩子創(chuàng)造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是他們在與人溝通中自主感受,進而自覺調整不適宜同伴交往的行為.家長還要以正確的觀念給予必要的引導,例如,當孩子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如果發(fā)生爭執(zhí),家長應該以公正、客觀的視角看待問題,對孩子的錯誤做法及時給予糾正.當孩子受委屈時,家長首先要安撫孩子脆弱幼小的心靈,但絕不能偏袒,然后交給孩子恰當爭取自身正當利益的方法,以委婉地方式解決問題.
5.2 幼兒園為孩子創(chuàng)造適宜的交往環(huán)境
幼兒園可以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幼兒充分參與到活動中,充分體驗與同伴群體的交往.例如,針對有些孩子天性過于安靜,有的則過于活潑的性格特征,可以設計才藝展示、朗誦表演、舞蹈比賽等活動,使幼兒在與人合作中鍛煉與同伴交往的能力,期間要注意的是,多把性格開朗的幼兒和性格內(nèi)斂的組織在一起,使其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向著教師期望的目標發(fā)展.
5.3 加強教師引導
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傾向,對于性格內(nèi)向的幼兒,教師要善于加強鼓勵,建立幼兒與同伴的互動.對于幼兒在交往中遭受的挫折,教師要教授應對技巧.對于幼兒集體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合作意識.對于幼兒在學習中的良好表現(xiàn),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并多加贊揚,在滿足幼兒自身心理需求的同時,為其他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對于幼兒犯錯誤的行為,教師要及時給予疏導,并教授正確的處理方法.在幼兒教育教學中,幼兒幼兒教師要始終以強烈的責任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探索使幼兒的同伴交往順利進行的教學意見,為幼兒與人建立友好交往關系,為幼兒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為幼兒教育教學事業(yè)取得長足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1〕郭苗苗.自由活動中大班被忽視幼兒同伴交往行為特征的個案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
〔2〕周麗華.游戲情境中幼兒同伴交往策略的初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
〔3〕周麗華,曹中平,蘇林雁.游戲情境中幼兒的同伴交往策略系統(tǒng)[J].學前教育研究,2012(04):36-40.
〔4〕孫臨美.幼兒與同伴交往策略的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06):44+46.
〔5〕鮑亞.兒童同伴交往策略研究綜述[J].徐特立研究(長沙師范??茖W校學報),2006(04):26-29.
G612
A
1673-260X(2014)09-02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