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
(西北工業(yè)大學 明德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8)
中國古典文學之美,在英語教學中的滲入,是在英語意境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解讀,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承與弘揚和傳播.在西方文化里提升中國文化的魅力,是我們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樹立中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現(xiàn)代化的今天,面對人們對外語的崇拜和對民族文化的外熱內(nèi)冷現(xiàn)象,宏觀上是為了民族文化的振興,微觀上是為了大學生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在大學階段繼續(xù)實施中國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勢在必行的.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加入中國文化內(nèi)容,有利于提高對中國大學生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因為大學英語這塊教育陣營與學生接觸的時間長并且能夠獲得學生的廣泛關注,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課的深刻認識與重視,同時也可以發(fā)揮這個平臺作用增進了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使得中西文化之間實現(xiàn)了對話,使得過去西方文化課與中國文化課相分離的情況,改變了過去兩種文化沒有溝通完全割裂的情況,也可以有效避免一方缺失另一方?jīng)]有參照最終發(fā)生一方遮掩另一方或者出現(xiàn)誤讀的情況.此外有利于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學生可以憑借掌握的英語向西方宣傳中國文化,而不再局限于用英語單純學習西方文化.在關于中國文化對外宣傳方面不至于受自身民族文化言說方式與內(nèi)容存在差異的影響,而無法正確的解讀中國文化.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進程,全球文化一體化的腳步也在不斷加快,英語作為世界語言被廣泛的應用,在我國英語也是教育的主要科目,英語教學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大英語教學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的改變這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東西方文化都有著自己源遠流長的歷史,有著自己的文化積淀,作為大學英語教學,所承擔的任務是讓大學生能夠擁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際”在大學英語教學內(nèi)容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位置.跨文化的交流自然涉及雙向的文化,教師與學生需要對本民族文化做到深刻的認識,才能實現(xiàn)對文化內(nèi)涵更深層次的認識,進而可以對外來文化與民族優(yōu)秀文化兩者存在的不同做到更好地把握,最終促進自我文化鑒別力的提高,實現(xiàn)洋為中用,最終順利完成“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中國古典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巔峰的當屬唐詩宋詞,而在英語翻譯中對中國文化的解讀最薄弱的環(huán)境也正是中國文化最經(jīng)典的部分,由此對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地位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與西方的十四行詩一樣,唐詩宋詞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首先就是其形式之美.對于詩歌來說,與中國的漢字一樣,是方正之美,因此詩歌在西方的審美形式里,其形式之美就是方塊式的美,從騷體到無言七絕,其外形都是方正的,而與西方的十四行有著共同的外形.在英語教學中對古典文學的滲透可以從其文學的外形看,東西方文化在詩歌外形上的共同之處,在講西方詩歌之美時,筆者把中國的無言和七絕與十四行詩對比來講,不僅讓學生在外形上理解西方的十四行的形式,探索東方詩歌與西方時光的外形架構.
中國古典文學是語言之美,中國古典文學的語言之美,與英語的單純教學相結(jié)合,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講授kite這個單詞時,筆者與清代詩人高鼑的詩《村居》相聯(lián)系,“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紙鳶”就是風箏,也是英文單詞中的kite.這首詩描寫了一幅充滿春天氣息的場景,活潑的孩子在春天村旁的芳草地上快樂地放風箏.活動的人物融合在美麗的自然景物中,整首詩描畫的農(nóng)村生活圖畫春意盎然,生氣勃勃.楊柳拂堤,鶯啼燕舞、孩童們高興地在初春的草地上放風箏,就飽覽了農(nóng)村的美麗春景,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自然的回憶起自己放風箏的經(jīng)歷,將英語單詞kite的學習與中國古典詩詞結(jié)合在一起,引領學生對充滿童真愉快的童年時代時代展開回憶,增進了學生對單子kite的理解與印象.再比如英文單子lotus翻譯為中文是“荷花”的意思,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與宋代楊萬里的古詩《小池》相聯(lián)系,“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首詩描寫了小池中的蜻蜓、樹陰、泉水、小荷這些景物,整個畫面充滿無限生命力、自然樸素、生活情趣生意盎然,使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嫩嫩的荷葉,調(diào)皮的蜻蜓輕落在剛剛伸出水面尖尖的葉角上的生動圖畫.不知不覺中加深了對單詞荷花lotus,蜻蜓dragonfly的記憶和理解.
在英文描畫的意境場景與中文的古典詩詞相聯(lián)系,不僅提升了學生對英語語境的認知,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進一步理解,營造出相同的意境,感受東西方同樣的意境之美.在進行這種對應的情況比較多.《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三單元Section的教學中,英語課文是這樣的,A:Marriage Across the Nations課文中寫到:When wemet I saw him asmy beloved,intelligen,t charm-ing,and caring.Itwas all so new,all so exciting,and we both though,t on the surface at leas,t that ourswas an idealmarriage with every indication that itwould last forever.(我與你父親在當初相遇相識,我眼中的他聰明可愛,善解人意、充滿魅力.所有的一切都特別新鮮、令人特別興奮.我們彼此認為我們的婚姻非常美滿,從表面看也確實如此,并且所有的跡象都證明我們的婚姻會長長久久.)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這部分教學與納蘭性德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相聯(lián)系,“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兒,比翼連枝當日愿.”進行意境對比,把這首詞說的與意中人初相遇的相處十分美好但是最后一切都轉(zhuǎn)為淡然,絲毫沒有顯示出任何的怨恨埋怨.最初美好的開始一直得以保持.意中人初遇初識,充滿溫馨、甜蜜,所有的一切都是快樂的.但原本相親相愛的你我,在今天為什么已經(jīng)相離相棄?已經(jīng)變了心的你說情人間本來就容易變心.你我也曾許下今生不相離的誓言,就像當年唐明皇和楊玉環(huán)那樣在長生殿許下生生世世的愛情,即便最終無奈別離,也不會產(chǎn)生埋怨.但你與唐明皇怎可相提并論,唐明皇對楊玉環(huán)許下的生生世世不分離的誓愿從沒有改變過.這首詞中的意境同課文中英文教學內(nèi)容展現(xiàn)的意境基本是一致,有情人在剛剛相遇的時候相互之間非常親愛,但到最后都是相離相棄的結(jié)局.一個是天長地久不離不棄的自信,一個是相識的美化背棄的哀怨.對比的解讀,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語境的相同表達的不同,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文化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積淀,古典文學之美是無可比擬的,而中國古典文化有傳承了中國的傳統(tǒng),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和抒發(fā).尊重自我傳統(tǒng)文化,是自尊和自愛,尊重他人傳統(tǒng)文化,是文明和教養(yǎng).中國古典文化之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體驗,是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傳統(tǒng)文化對接,在英語中體會中國古典文學之美,在領略其意境之美后,更有利于中國古典文學的英語翻譯工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合中國文化,發(fā)揮大學英語教材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的積極作用,對主流文化大力倡導、推介,最終產(chǎn)生“中西合璧”的良好效果.如此有利于使大學生形成世界公民的健康意識,同時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能夠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使文化自覺意識發(fā)展到新的層次.將中國古典文學之美的元素融合進大學英語教學中,也是對大學英語教材編寫精髓與原則的充分尊重,即“立足于人的發(fā)展,依據(jù)第二語言學習理論的最新成果,對中國外語教學的特色充分展現(xiàn)”.語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文化以語言為載體.因此,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也毫不例外地必須用我們的母語作為載體,來承載英語的文化.中國的古典文學之美與英語教學進行必要的鏈接,從而從大學英語教學的角度,來解讀予以解讀中國古典文學之美.
大學英語教學中國中古典文學的融入,有助于學生擴大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增進了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領悟與理解,有利于對外國文化精華更好地借鑒與吸收,促進了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文化與語言存在著非常緊密的關聯(lián),對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做到有效地掌握有利于促進自身語言應用能力的發(fā)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教學方法上應當體現(xiàn)一定的中國特色,文化素養(yǎng)不單純指中國文化素養(yǎng),西方文化素養(yǎng)也是其包含的內(nèi)容.尤其對于一門語言的學習來說,往往十分枯燥并且具有一定的難度,同時語言這門學科本身就是不斷發(fā)展的,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有新的詞匯、語法、句法、用法產(chǎn)生,這就使得學習內(nèi)容出于不斷更新狀態(tài),使得語言學習難度顯著提高.就中國學生而言,缺乏英語語言學習環(huán)境導致英語學習具有很大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英語教學的先導,在大學英語教學開展過程中,積極尋求所學內(nèi)容與中國古典詩詞之間存在的共性與聯(lián)系,會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qū)W生對相關內(nèi)容的掌握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學生中英文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顯著的效果.
將中國古典詩詞與大學英語教學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幫助學生借助于對母語的體驗提高對英文的領悟與理解,同時也有助于增進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魅力的體驗,進而提高學生們對中國文化熱愛之情,使學生的情操獲得陶冶,并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使學生的愛國熱情更加濃烈,能夠在中英文的學習方面收獲更大的成績.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把中國的古典文學精髓,領略更深刻,進一步向世界播撒,提升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領域的地位.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12.
〔2〕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3.
〔3〕格雷格,愛麗斯.英語語言教學與亞洲文化[J].黃岡師專學報,1997(5).
〔4〕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6〕張正東.外語教育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7〕潘懋元.高等學校教學原理與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6).
〔8〕張崇善.素質(zhì)教育與課堂教學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