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亞, 楊珮藝
(1.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92; 2.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 100083)
英語變形記
——從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看英語在中國的進化史
張丹亞1, 楊珮藝2
(1.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92; 2.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 100083)
縱觀英語在中國的發(fā)展,持續(xù)升溫的英語熱并非偶然.本文試圖通過社會語言學的視角,結(jié)合英語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與相關語言政策、社會熱點事件的相互影響,從而對英語不斷變化的角色進行闡述.
英語;社會語言學;發(fā)展變化;中國英語
在當今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語言無疑就是英語(戴,2003).二十世紀末,全世界范圍內(nèi)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語的人高達 20億(Todd,1995:41).Crystal于 2008年再一次證實了20億這個數(shù)字.早期英國的殖民擴張和隨后超級大國美國的崛起為英語在全世界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英語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掀起持續(xù)的熱潮.在中國,約 4.15億具有初中及以上學歷的中國人學習過一種及以上的外語,而這些外語中,英語所占的比例為 93.8%(Wei&Su,2012:11).縱觀英語在中國的發(fā)展,持續(xù)升溫的英語熱并非偶然.本文試圖通過社會語言學的視角,結(jié)合英語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與相關語言政策、社會熱點事件的相互影響,從而對英語不斷變化的角色進行闡述.
據(jù)史料記載,西方語言最早主要是隨著西洋人來中國經(jīng)商或傳教而被帶入中國的 (牛,2008).從Bolton&Graddol(2012)的研究中記錄了早期英語在中國的發(fā)展:17世紀初期出現(xiàn)了英語在中國最早的語言文化交流記錄;到了 18世紀,隨著來華傳教士的增多,由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教會學校開始系統(tǒng)地向中國人教授英語.當然,畢竟英語是外來語言,融入教會學校的學習科目也經(jīng)歷了一定的過程.起初,中國人對外國人存有疑惑與敵視,甚至英語還被視為野蠻人或未開化的人所使用的語言“barbarian asa foreign language”(Adamson,2002).但是隨著教會學校重視自然科學和世界知識的課程設置及其教學客觀上拓展和提高了中國學子的視野和素質(zhì)(張,2012),教會學校和英語逐漸得到發(fā)展.到 19世紀末,個別發(fā)展較好的教會學校還發(fā)展成為教會大學.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后,由洋務派推動下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開始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其中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師同文館等培養(yǎng)外語人才的學校,以教授西方語言為主,也是中國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機構(gòu).由于注重翻譯和外交人才的培養(yǎng),這些新式外語學堂為中國向西方學習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其中,不乏像嚴復這樣的著名翻譯家,其譯著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民國時期,中國教育走向精英教育的范疇,這就意味著接受教育的機會進一步縮小.也正是這個時期,奠定了受教育者們良好的外語素質(zhì).“例如,季羨林、葛傳槼、梁秋實、范存忠、錢鐘書等學界前輩的外文功底哪怕在今天也鮮有人超過,雖然他們中的多數(shù)后來都在國內(nèi)外知名高校進修提高,但他們都接受過高質(zhì)量的中學基礎教育,其堅實的底子是在中學里打下的(張,2012:104).”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 20世紀 50年代中國與前蘇聯(lián)外交關系的不斷轉(zhuǎn)變,中國的外語教育也一直在俄語和英語之間不斷變化.這些變化最終在 20世紀 60到 70年代結(jié)束,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使得中國的外語教育基本上停滯.一直到 1978年改革開放,英語教育和英語在中國的發(fā)展才又重新得到恢復.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我國高等院校普遍重新開始進行英語課程的教學,這為英語熱的逐漸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從國家和個人的層面都增進了對外交往,這一時期英語在中國飛速發(fā)展.一方面是出國留學人員增多,尤其是到英語國家留學人數(shù)激增,托福、雅思、GRE等考試更是讓學習英語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這個趨勢也催生了一系列英語培訓學校的發(fā)展.其中,于 2006年 9月 7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海外上市教育機構(gòu)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就是由 1993年 11月 16日成立的北京新東方學校發(fā)展壯大而來的.還有著名的李陽瘋狂英語,其創(chuàng)始人李陽不遺余力地在全國各地巡回演講,全力實踐“讓三億中國人講一口流利的英語”的夢想.另一方面,英語在中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開設小學英語教學對于 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該《意見》要求我國應從 2001年秋季學期開始逐漸從市、縣至鄉(xiāng)鎮(zhèn)開設和普及小學英語課程;在中學教育中,英語無論是在中考或是高考當中都占了較大比例;到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考研英語等也“促使”高校學生學習英語,甚至有的學校還將畢業(yè)證、學位證的發(fā)放與四六級考試成績掛鉤,大學生們不得不把大量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英語學習上面;另外,就業(yè)、升職、專業(yè)技術人員晉升職稱等,都與英語息息相關.
21世紀,中國迎來了多方面的發(fā)展,幾個重大事件也促成了英語熱的持續(xù)升溫: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這些事件讓社會各行各業(yè)都加入到學習英語的熱潮中來.
2013年,全國部分地區(qū)開始進行高考改革,其中英語科目改革備受關注.2013年 10月 21日,《人民網(wǎng)》報道了北京市高考改革的具體內(nèi)容:英語分值由 150分降至 100分.緊隨其后,山東省公布2014年普通高??荚囌猩ぷ鲗嵤┓桨福鞔_提出外語考試科目中的聽力考試暫不納入夏季高考統(tǒng)一考試內(nèi)容,但外語考試的分值仍然是 150分.此外,考生外語聽力成績?nèi)「咧袑W業(yè)水平考試外語科目聽力成績中最好的一次,單獨記入考生電子檔案.此舉一出,引起了國內(nèi)英語教育界的廣泛討論.此次考試的改革是不是國內(nèi)英語教育的風向標?是否就意味著“英語熱”即將降溫的趨勢呢?答案是否定的.
20世紀 70年代,語言學界開始了以英語變體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世界英語相關研究.1985年,Kachru提出三個同心圈模型,處于擴展圈內(nèi)的中國英語也逐漸走進研究者們的視線.對于英語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客觀存在這一事實(高,2006),很多研究者都予以了肯定.例如,文秋芳老師(2003)指出“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應該具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為全世界英語使用者共同享有,第二個層面包含各種地域、文化特征的本土化英語表現(xiàn)形式.”因此,英語在中國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從外來語言發(fā)展成為世界英語大家庭當中的一員——中國英語,這個趨勢正在繼續(xù).同時,本文認為存在于中國半個多世紀的英語熱也將持續(xù)下去.這種持續(xù)并不僅僅是近4億懂英語的中國人這個數(shù)字概念,而更多的則是對中國英語所具有的影響力的探索.這一探索將進一步從理論構(gòu)建、跨學科研究、跨文化研究、語言態(tài)度研究等領域擴展(胡,2008).
在社會歷史的風云變幻中,各種語言也在上演著自己的變形記.英語的全球化與本土化進程仍在繼續(xù),由此帶來的英語變形記,值得每一個語言研究者和學習者的探究.在中國,我們繼續(xù)著這股“英語熱”,同時也期待著今后每一段歷史進程中,英語所發(fā)生的每一次變化.相信通過對英語在中國的進化史的了解,將有助于全世界了解中國,有助于語言研究者對國別研究的深入,更有助于指導和推進當前中國的英語教學改革.
〔1〕Adamson,B.2002.Barbarian as a foreign language:English in China's schools.World Englishes,21(2):231-243.
〔2〕Bolton,K.& Graddol,D.2012.English in China today.English Today,28(3):3-9.
〔3〕Crystal, D. 2008. Two thousand million? English Today,24(1):3-6.
〔4〕Todd,L.1995.Tracking the hom ing pidgin:a millennium report.English Today,11(1):33-41.
〔5〕Wei,R.N.&Su,J.Z.2012.The statistics of English in China.English Today,8(3):10-14.
〔6〕戴問天.為什么是英語[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7〕高超.世界英語理論與中國英語研究綜述[J].國外外語教學,2006(4):55-60.
〔8〕胡曉麗.中國英語變體研究現(xiàn)狀及前景[J].中國外語,2008(22):27-30.
〔9〕牛道生.英語與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0〕文秋芳,俞希.英語的國際化與本土化[J].國外外語教學,2003(3):6-11.
〔11〕張美平.民國外語教學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H310.1
A
1673-260X(2014)08-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