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金
(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 浙江金華321004)
自2009年以來,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近年來雙邊貿易頻創(chuàng)新高。與此同時,中非人員往來日益頻繁,2012年達157 萬人次,其中中國赴非旅游人數(shù)達87 萬人次[1]。目前,在非“落戶”的中國企業(yè)達2000 多家[2]。
當代中非關系的全面提升帶來了雙邊民間交往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去非洲工作、留學和生活。目前非洲華僑華人已有百萬人之多,他們在農業(yè)開發(fā)、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工零售等行業(yè)日益活躍,為非洲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廣大非洲民眾的普遍認可與歡迎。但與此同時,華僑華人也面臨著自己的生存困境,以及如何妥善處理與當?shù)刈迦宏P系的問題。
非洲華僑華人是世界華僑華人的少數(shù),在21世紀之前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國內的移民研究大多關注中國國內移民,對國際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歐美的華人和來華留學生,非洲華僑華人研究一直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并呈邊緣化狀態(tài)。
國內學者關于非洲華僑華人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時間段:第一,20 世紀90年代前,中國學者對非洲華僑華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南非金礦華工上,主要從宏觀的角度對華工出國的原因、販運的類型、清朝的政策以及華工的分布進行探討[3]。第二,90年代后,非洲華僑華人研究加強。相關內容論及到非洲近代華工、華僑華人的愛國活動、生活情況,以及種族隔離下的南非華僑華人[4]。第三,2000年以來,隨著大批華人的移入,國內學者對非洲華僑華人研究逐漸重視。非洲新移民的人口規(guī)模、生活情況、安全問題、非洲人對中國的認知,以及華人華僑與中非關系等開始成為非洲華僑華人研究的焦點[5]。在這些成果中,對南非華僑華人的研究成果居多[6]。
西方學者對非洲華僑華人的研究早于中國學者,但他們的研究重點一直在“南非華工問題”[7]。自20 世紀20年代后的40 多年里,除了偶爾幾篇關于中國勞工的學位論文,非洲華僑華人研究幾乎無人問津;7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對這一課題的研究重新活躍,然而依舊保持傳統(tǒng),主要探討南非華工[8]。90年代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對各地華僑華人的研究再次成為熱點,非洲的華人學者開始研究自己的歷史[9]。
與此同時,非洲本土學者也開始從事華僑華人社區(qū)的系統(tǒng)研究[10]。在這些非洲本土學者中,南非羅德斯大學的樸(Yoon Jung Park)教授表現(xiàn)突出。近年來,她主要研究南非華人華僑的歷史,華人華僑在南非的社會活動、融入情況等生存狀況[11],并在非洲其他國家對華人華僑進行了實地的調查與研究,發(fā)表了系列研究論文和報告[12]。
縱觀國內外非洲華人研究的現(xiàn)狀可以發(fā)現(xiàn),大量研究文獻多集中在非洲華僑華人的歷史、經濟行為以及發(fā)展途徑,而對華僑華人為何移民非洲、影響華僑華人移民非洲的因素、華僑華人移民如何持續(xù)增多、移民的后果,以及華僑華人在非洲的融合與轉型研究很少,特別缺少對非洲華僑華人生存狀況及其與當?shù)刈迦宏P系的系統(tǒng)研究。
當代中國人移民非洲與20 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改革開放和1985年中國的移民立法有關[13]。數(shù)十年來,中國派遣了15000 -20000 名醫(yī)務人員去非洲協(xié)助發(fā)展醫(yī)院和診所,超過10000 名中國技術人員參與了大約200 個農場和農業(yè)站建設以及農業(yè)培訓的項目,數(shù)百名中國教師在非洲從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學,更多的中國人通過簽訂勞務合同前往非洲,加入到非洲鐵路、公路、電信、醫(yī)院、學校等大型項目的建設中[14]。
非洲華人華僑的數(shù)量一直是從事非洲研究的學者和中非官方想要統(tǒng)計的問題,但一直沒有得出確切的數(shù)據(jù)。1950年初,在非洲的中國人僅3.7 萬人[15],60 -70年代,前往非洲的華人中很多是香港人和臺灣人。1990年后,中國人大規(guī)模涌入非洲,據(jù)北京大學李安山教授1996年的估計,當時在非華人華僑約為13.6 萬人[16]。2002年,中國海外交流協(xié)會的朱慧玲結合其出國考察、采訪、文獻與問卷調查估算出非洲華人華僑的數(shù)字為25 萬人左右[17]。2009年南非國際問題研究所的相關報告根據(jù)不同國家在2007年或2008年的統(tǒng)計,認為總計有大約58 -80 萬中國人在非洲大陸[18]。綜合各種數(shù)據(jù),初步估計,至2012年底,非洲華人華僑的總數(shù)已逾100 萬[19]。
從數(shù)量分布上看,南非是非洲華人華僑人數(shù)最多、最集中的國家,至2013年,估計為30 萬[20]。其次是安哥拉,安哥拉是近年來華人華僑數(shù)量增長最快的非洲國家。安哥拉內政部資料顯示,至2012年,安哥拉的華人華僑總數(shù)已達26 萬之多。再次是尼日利亞,據(jù)尼日利亞官方掌握的數(shù)據(jù),2012年在尼華人華僑約為18 萬,但將非法移民考慮在內,至少為20 萬左右。以上三個非洲國家的華人華僑總數(shù)是非洲華人華僑總數(shù)的3/4,也是非洲華人華僑最集中的三個國家。此外,毛里求斯、馬達加斯加、加納、剛果(金)、坦桑尼亞和留尼旺的華人華僑數(shù)量也都在3 -5 萬之間。
中國的沿海省份,尤其是廣東、浙江和福建,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移民輸出的集中地。這些省份今天依然是中國人移民非洲的主要輸出地。但是,自20 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天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成為移民輸出的新發(fā)源地。此外,大量移民來自東北地區(qū)及其他省份,包括黑龍江、遼寧和湖北[21]。除了直接從中國抵達非洲的移民,還有少量移民來自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匈牙利等歐洲華人社區(qū)或其他非洲國家。例如,來自浙江溫州的移民在第二次移民法語非洲國家前都已經在法國生活了多年[22]。還有最初定居在佛得角講葡萄牙語的中國移民隨著這一島國中國新移民不斷帶來的壓力,紛紛遷移到莫桑比克和安哥拉[23]。
中國人進入非洲的方式多種多樣。少數(shù)中國專業(yè)人員和勞工移民通過政府間的協(xié)議前往,中國援非醫(yī)生和農業(yè)專家顧問等參與發(fā)展援助項目的人員大多屬于此列?,F(xiàn)在,越來越多的移民是通過那些由政府頒發(fā)了許可證的私人雇傭機構招募過去的,這些機構幫助工人取得適當?shù)暮炞C。此外,還有很多獨立的移民通過朋友、家人、老鄉(xiāng)等人際關系前往非洲。
非洲華僑華人移民的種類復雜,但主要有以下三種:勞工移民、創(chuàng)業(yè)移民、過境移民。
1.勞工移民
在所有的移民類型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勞工移民,這類移民與中國公司承擔的公共建筑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有關。2006年,大約有700 -800家中國公司活躍在非洲49 個國家的各行各業(yè)[24],目前已增加到2000 家左右。這些公司經常會雇傭一些當?shù)貏诠?,但是在基礎設施、公共工程、油田和采礦作業(yè)中則主要依靠中國移民勞工。
勞工移民還可以按職業(yè)來分類:絕大多數(shù)勞工屬于半熟練工,還有少數(shù)受雇于金融、電信、媒體、基礎設施等大型項目的專業(yè)和管理人員。盡管很多管理階層和專業(yè)人員經常以獨立移民的身份留在非洲東道國,并且成功轉型為創(chuàng)業(yè)者,但是大多數(shù)勞工移民,尤其是那些低技能的工人大多數(shù)在完成他們的合同(通常為1 -3年)后返回中國。
2.創(chuàng)業(yè)移民
第二類移民是小企業(yè)家、商人和小投資者,在此統(tǒng)稱為“創(chuàng)業(yè)移民”。這類移民具有分布廣泛、規(guī)模大小不一、涉及領域多種多樣的特點,大多從事中國商品的零售和批發(fā)、中國餐館或是中國診所的經營[25]。據(jù)中國進出口銀行統(tǒng)計,截止2006年底,中國對非投資企業(yè)達800 多家,其中有近700家為私營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移民的出現(xiàn)使非洲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中國商店”,它們幾乎完全相同,都傾向于出售大量低成本的商品。除了“中國商店”和小企業(yè)從事的零售業(yè),幾個較大的非洲城市已經成為中國批發(fā)交易商進行商業(yè)活動的基地,其中最大的是約翰內斯堡。約翰內斯堡已經創(chuàng)辦了大約十幾個大型的批發(fā)中心,如中國城、中國集市、亞洲城、香港城、皇冠廣場、東方城等,每個批發(fā)中心都有好幾百個批發(fā)商店或攤位。2013年5月18日開業(yè)的南非江西商城是約翰內斯堡地區(qū)目前最大的綜合類商城[26]。
除了“中國商店”,一些移民還經營餐廳和診所。20 世紀80年代,中餐在非洲影響甚微,只在南非、毛里求斯、馬達加斯加等華人較多的非洲國家存在。如今,非洲大大小小的城市,幾乎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館。隨著華僑華人的劇增,華人診所也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以南非為例,僅約翰內斯堡就有不下50 家中醫(yī)診所。
3.過境移民
非洲華僑華人的第三種類型是過境移民。過境移民因為其非正式的身份,往往很難確定他們的數(shù)目。他們可能一開始辦的是合法的旅游簽證或商務簽證,但是卻逾期居留。由于歐洲和北美移民政策日益嚴格,他們以非洲為跳板進入歐美。萊索托由于位置所限以及自然、歷史以及社會狀況等原因,長期以來經濟發(fā)展落后,國民生存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國際社會的救援,被聯(lián)合國列為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貧困與封閉的小國,華人的身影卻是無處不在。一位在當?shù)貜氖露嗄暾{研的學者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中國人把這里當成是前往南非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中轉站。
除了以上這些移民群體,在大多數(shù)非洲國家還有中國的外交官和越來越多的中國記者,以及數(shù)千名就讀于非洲各大專院校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主要集中在南非的高校。非洲華人移民中持“候鳥”和“過客”心態(tài)者居多,像他們的先輩一樣,這些新移民并未將非洲視為他們落地生根、安居樂業(yè)的地方。因此,大多數(shù)勞工移民、創(chuàng)業(yè)移民和留學生等群體在結束其工作合同,或是完成他們的課程學習后往往就會離開非洲,返回中國。當然,也有少部分移民會因為看中當?shù)氐陌l(fā)展?jié)摿?,以及舒適的自然環(huán)境而選擇留下來長期定居。
整體而言,中國在整個非洲大陸口碑很好。中國在非洲沒有殖民歷史,并曾經堅定不移地支持了非洲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斗爭;非洲國家獨立后,中國長期對它們提供大量的無償援助,所有這些都培育了中國和大多數(shù)非洲國家的友好關系。但是隨著中非關系的深化和赴非華人數(shù)量的增多,中非在利益方面的摩擦不斷增多,問題也日益凸顯。
中非經貿關系為推動非洲國家經濟與社會發(fā)展起到了積極而巨大的作用,廣大非洲民眾也從中受益,因此,非洲民眾對于中國投資及赴非華僑華人普遍持歡迎及友好態(tài)度。除了那些與中國人競爭的非洲人外,很多非洲人欽佩中國和為其經濟做出貢獻和努力工作的中國人[27]。筆者在喀麥隆及埃塞俄比亞的調研也顯示,大多數(shù)受訪者對中國人持比較公正的看法,很多人還非常欣賞中國人。
華僑華人對非洲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華僑華人在非洲的投資經營活動促進了非洲社會經濟,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的發(fā)展。自20 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基本上已經放棄了對非洲基礎設施的投資。與西方投資相比,中國投資并沒有集中在資源開發(fā)領域,而是主要投資于基礎設施和制造業(yè)方面。截至2007年,中國進出口銀行已為非洲的有關項目提供了132 億美元的貸款,其中電力行業(yè)的貸款占40%,交通運輸占20%,電信占12%[28]。
第二,華僑華人的大量涌入以及“中國商店”的快速增加,提高了非洲民眾的購買力,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狀況??夏醽喌鸟R賽馬拉人是東非傳統(tǒng)的游牧民族,在“中國商店”進入他們的生活前,他們都是光腳,現(xiàn)在已有很多人穿上了鞋子,而這些鞋子大多來自中國商鋪。馬拉維由于缺乏生產技術和機械,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商一直比市場需求滯后,服裝和紡織品價格很高。2000年以后,隨著越來越多華人服裝批發(fā)零售店的出現(xiàn),這里的服裝價格不但越來越低,而且人們還能買到顏色更靚麗、款式更新穎的服飾。
第三,在非華僑華人與中資企業(y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促進當?shù)亟洕蜕鐣l(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在這方面,有些中資公司做得很好,完全不像西方媒體渲染的那樣。例如,中鋼集團南非薩曼可鉻業(yè)有限公司堅持實施“員工本土化”,雇用本地員工3676 人,達到員工總數(shù)的99%以上。專門建立了捐贈制度,2007年捐贈總額約52 萬美元,主要用于社區(qū)公益事業(yè)[29]。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09年末,中國對非投資合作企業(yè)直接雇傭當?shù)貑T工30 萬人,培訓當?shù)貑T工約5.4 萬人,捐款捐物共計5551 萬美元,義務修建道路218 公里,無償為當?shù)亟ㄔO了15 所學校和79 家醫(yī)院。
今日在非華僑華人正日益積極融入當?shù)厣鐣?,努力與當?shù)刈迦河押孟嗵帯5p方經濟與文化方面的沖突也無處不在,當?shù)匕傩諏θA僑華人出現(xiàn)了很多怨言,例如:華僑華人很少與當?shù)鼐用窠涣?華僑華人兜售假貨及劣質貨,在當?shù)卦斐闪撕軌牡挠绊?部分非洲民眾認為華僑華人從事零售業(yè)搶占了他們的飯碗。
非洲華人與當?shù)刈迦寒a生沖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雙方經濟利益的沖突是最重要的原因。一些非洲制造商和手工業(yè)商人抱怨中國商品的競爭不僅讓他們的產品越來越難賣,而且摧毀了非洲中小企業(yè),破壞了社會結構,他們將非洲紡織企業(yè)和其他領域中小企業(yè)、外貿企業(yè)經營困境的部分原因歸結于中國人[30]。與非洲企業(yè)和商人的競爭在一些非洲國家導致了反華情緒的高漲,針對中國人的偷盜搶劫、敲詐勒索等各種犯罪活動不斷增加。
其次,西方媒體的惡意扭曲與煽風點火使部分非洲人對華人的態(tài)度朝著消極化態(tài)勢發(fā)展,從而為在非華僑華人的安全處境埋下諸多隱患。西方媒體對中國對非政策的污蔑,以及“資源掠奪”、 “新殖民主義”、 “入侵”等名詞的大量使用不僅嚴重地損壞了中國在非洲的國家形象,而且極大地影響了當?shù)厝藢χ袊说膽B(tài)度和行為。一些非洲人和民間組織也對中國在非洲的目的產生質疑,隨之而來出現(xiàn)了指責中國在非洲的“新殖民主義”,出現(xiàn)了援助方式破壞非洲發(fā)展、中國在非洲掠奪資源、破壞當?shù)丨h(huán)境等論調[31]。
第三,在非華僑華人封閉的居住與生活習慣使得中非民眾間缺少溝通與寬容,從而容易引發(fā)猜忌和沖突。中資公司習慣“封閉式管理”,中國勞工不住在當?shù)厣鐓^(qū),而是中國人與中國人一起居住在封閉的大院,與當?shù)厣鐣缀跬耆艚^。長時間的孤立經常導致很多謠言。例如,許多非洲國家有傳言中國使用奴隸或監(jiān)獄勞工。此外,不與當?shù)厝私涣髟斐傻牧硪粋€后果就是相互間的漠視與不寬容。如此一來,偶然的因素就可能引發(fā)平日的宿怨,導致沖突發(fā)生,而一旦沖突發(fā)生就很可能迅速使事態(tài)擴大化和嚴重化。2008年8月,發(fā)生在阿爾及利亞的華商與本地人的沖突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第四,赴非華人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很多人對非洲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法律法規(guī)一無所知,再加上對自身的行為不加約束,因而經常會出現(xiàn)違法亂紀的行為,如偷稅漏稅、不講誠信、擾亂市場秩序、暗箱操作等,這些行為都招致當?shù)厝说姆锤小?/p>
此外,非洲國內政治黨派的爭斗與動員,也對非洲民眾認知和解釋中國人的行為產生很大影響。在西非和東非國家也有反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聲音,但是在一些南部非洲國家,反華情緒尤其突出,并且不斷惡化,這種反華情緒不是自發(fā)的,而是所在國反對黨政治力量動員的結果。南部非洲的一些反對派政黨及其政治勢力指責中國是“新殖民主義”,認為中國人的“剝削”會降低當?shù)厝说慕洕l(fā)展水平[33]。他們設法限制和阻止中國商品及中國移民的大量涌入。2006年贊比亞和2007年萊索托發(fā)生的暴力反華事件轟動一時[34]。
所有這些因素都使得非洲華僑華人與當?shù)刈迦旱臎_突和矛盾呈逐漸增多且多樣化態(tài)勢,在不少非洲國家,華僑華人安全處境堪憂。
盡管大多數(shù)華僑華人來到非洲并非政府行為,但對當?shù)囟裕麄兙褪侵袊拇?,他們的一舉一動成為當?shù)厝苏J知中國和中國人的直接素材,因此華僑華人的問題不僅涉及海外公民個體的利益,更關乎國家的利益與形象,值得我們重視與警覺。中非民間交往,以及雙方民眾相互認知的深化,有賴于在非華僑華人的經濟成就、與當?shù)刈迦荷鐓^(qū)融入的程度,以及對居住國的貢獻。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除少數(shù)移民個人取得突出的成就外,作為一個整體,非洲華僑華人還沒有融入當?shù)厣鐣刑幱谒趪鐣倪吘壍貛?,同時還面臨著系列的安全問題。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是中國移民難以融入非洲社會的絆腳石。但是,在一些非洲國家,部分中國人已經適應了當?shù)厍闆r,了解了當?shù)卣Z言,并接受了他們的習俗,這些與辛勤工作相結合的自我適應策略可能幫助他們克服地方障礙,取得經濟和社會的成功。
【注 釋】
[1]張永峰、楊曉靜:《中國企業(yè)“走入非洲”應警惕多種風險》,《中非財經專供信息》2013年第7 期。
[2]新華社非洲總分社:《“中國夢”和“非洲夢”比翼齊飛》,《中非財經專供信息》2013年第10 期。
[3]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九輯《非洲華工》,中華書局,1984年;彭家禮:《十九世紀開發(fā)西方殖民地的華工》, 《世界歷史》1980年第1 期;陳澤憲:《1904—1910年英國為南非特蘭士瓦金礦招募華工史料輯存》1984年。
[4]歐鐵:《南非共和國華僑概況》,臺北:中正書局,1991年;華僑革命史編纂委員會: 《華僑革命史》,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5]李鵬濤: 《中非關系的發(fā)展與非洲中國新移民》,《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0年第4 期;沙伯力,嚴海蓉:《非洲人對于中非關系的認知》 (上、下), 《西亞非洲》2010年第8、11 期。
[6]李安山: 《非洲華人華僑史》,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年;朱慧琳: 《非洲僑情及其特點》, 《八桂僑刊》2002年第1 期;萬曉宏:《南非華人現(xiàn)狀分析》,《八桂僑刊》2007年第1 期;王曉鵬:《南非華人生存調查》,《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24 期。
[7]P.G.Campbell,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 to Countries within the British Empire,Negro University Press,1923;T.Huang,Leg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in South Africa,Johannesburg:Chiao Sheng Pao,1947;T.Naylor,Yellow Labor:The Truth about the Chinese in the South Africa,London:Daily Chronicle Office,1904.
[8]P.Richardson,“Coolies and Randlords:The North Randfontein Chinese Miners ‘Strike’of 1905”,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2:2 (April 1976);Yen Ching-Hwang,Coolies and Mandarins:China's Prot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during the Late Ch`ing Period (1851 -1911),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85.
[9]葉慧芬:《膚色、迷茫與讓步:南非華人史》,香港大學出版社,1996年。
[10]Linda Human,The Chinese People of South Africa:Freewheeling on the Fringes,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1984.
[11]Yoon Jung Park,“Faces of China:New Chinese Migrants in South Africa,1980s to Present”,African and Asian Studies,2010 (9);Yoon Jung Park,A Matter of Honor:Being Chinese in South Africa,Lexington Books,2009;Yoon Jung Park,Living In Between:The Chinese in South Africa,presented at XV SASA Congress,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Johannesburg,28 June-2 July 2009,http://www.migrationpolicy.org/article/living - between - chinese - south - africa;Yoon Jung Park,“The State,Myth,and Agenc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uth African Identities”,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Vol.4,Iss.1,2008;Yoon Jung Park,“Living on the Margins:Chinese Migrants in South Africa”,African Studies,2010 (9).
[12]Yoon Jung Park,“Introduction:Chinese in Africa”,African and Asian Studies,2010 (9).
[13]Pieke F.,The Chinese in Europe,London:Macmillan,1998;Xiang B.,“Emigration from China:A Sending Country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Migration,41,3,2003,pp.21 -48.
[14]Sautman B.,“Friends and Interests:China's Distinctive Links with African,Center on China'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Working Paper No.12,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ong Kong,2006,pp.21 -22.
[15]此數(shù)據(jù)依照1956年北京華僑問題研究會編《華僑華人人口參考資料》一書所列華僑人口分布一覽表的數(shù)字。
[16]李安山:《非洲華僑華人史》,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年,第569 頁。
[17]朱慧玲: 《非洲僑情及其特點》, 《八桂僑刊》2002年第1 期。
[18]Yoon Jung Park,“Chinese Migrant in Africa”,SAIIA,Occasional Paper No.24,January 2009,p.3.
[19]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李新峰教授根據(jù)其在非洲工作八年掌握的資料和訪問30 個非洲國家了解到的情況做出推算,至2012年底,在非華人總數(shù)已略超100 萬,大約為110 萬;2012年新華社非洲總分社的統(tǒng)計也是100萬出頭。
[20]新華社非洲總分社:《南非華人警民合作中心舉行主任就職典禮》,《中非財經專供信息》2013年第10 期。李新峰:《試論非洲華人華僑數(shù)量》。
[21]Ma Mung,“Chinese Migration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4,1,May 2008,p.94.
[22]Ibid.,p.99.
[23]Carling J & H Haugen,“How an African Outpost is Filled with Chinese Shops”,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Overseas,Denmark,May 2004,p.13.
[24]Sautman B.,“Friends and Interests:China's Distinctive Links with African”,Center on China'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Working Paper No.12,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ong Kong,2006,p.8.
[25]Carling J.& H.Haugen,“How an African Outpost is Filled with Chinese Shops”,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Overseas,Denmark,May 2004,p.3.
[26]《南非江西商城在約翰內斯堡開業(yè)》,《中非財經專供信息》2013年第10 期。
[27]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Global Unease with Major World Powers,Washington D.C.:Pew Research Center,2007,p.45;Taylor D.,“African Respect for Chinese Expatriates Gros”,Voice of American News (VOA),8 May 2007.
[28]Barry Sautman & Yan Hairong,“Trade,Investment,Power and the China -in -Africa Discourse”,http:// www.japanfocus.org/ -Barry-Sautman/3278
[29]《中國企業(yè)在有關國家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內部資料,由外交部非洲司提供。
[30](中非)蒂埃里·班吉著,肖晗等譯《中國,非洲新的發(fā)展伙伴——歐洲特權在黑色大陸上趨于終結?》,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第68 頁。
[31]李鵬濤:《中非關系的發(fā)展與非洲中國新移民》,《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0年第4 期。
[32]Halff A.,“The Panda Menace”,The National Interest,90,July - August 2007,Washington D.C.:The Nixon Center;“Zambia:Citizens Wary of‘Exploitative’Chinese Employers”,UN Integrated Reg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s (UNIRIN),23,November 2006.
[33]Blair D.,“Rioters Attack Chinese Shops after Zambia Poll”,Daily Telegraph,London,3 October 2006; “Lesotho:Anti-Chinese Resentment Flares”,UNIRIN,24 Januar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