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我們要繼續(xù)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yǎng)。
習近平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我們要在全黨全社會持續(xù)深入開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高揚主旋律,唱響正氣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讓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閃亮。
——摘自新華網
“四個全面”究竟“全”在哪? 透過“四個全面”,可以看到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現代執(zhí)政思維,為我們國家今后一個時期的未來找到和找準了的治國安邦之道。它的高度和寬度尤其值得關注。高度體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初步實現”,也不是“局部實現”,而是“全面實現”,體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寬度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的全面改革,不是從一個單行路徑去改,而是著眼于立體全面的改革。
“四個全面”理論既有系統(tǒng)性又有前瞻性,從不同層面闡述認識當下和走向未來,給未來若干年繪出了基礎性藍圖,為改革深水區(qū)階段提供了形成共識的支撐。萬馬齊奔朝著一個方向,才是一副壯美的、令人心潮澎湃的圖景,不然,萬馬亂奔,不僅不壯觀,而且更像一盤散沙。
——摘自正北方網
中國人為什么需要信仰 在世界格局深刻調整的大勢下,今天的中華民族迎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今天的社會主義中國站在了至關重要的歷史方位。在這樣的大勢下,我們要實現一代代人的夙愿,實現億萬人民的夢想,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信仰的支撐,更需要增厚信仰的土壤。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讓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閃亮”。
信仰是什么?它決非不食人間煙火的沒有現實生命力的東西,而是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實踐中,存在于民族前行的步伐里。古人千百年來的生活智慧、文脈基因是我們的信仰,今人在開拓實踐中得到的正確的、規(guī)律性的價值認知也是信仰。在這個意義上說,信仰本身就是一個需要不斷建構、不斷完善的生命體,惟此才能為我們的前行不斷指引正確之路。
——摘自《求是》
權力體系建設: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核心內容 法治從其規(guī)范意義上講,主要是預防權力的濫用。我國的權力結構分為:黨的領導權,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的政治協(xié)商、民主監(jiān)督之權,五權共存,黨的領導權居于首位?,F行憲法具體規(guī)定了五權的性質、地位、組織、職權和職責等。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上,根據在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下,充分發(fā)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原則,由憲法和組織法劃定。橫向權力關系堅持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xié)、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的分工統(tǒng)一??v向權力關系,堅持中央權力、地方權力和基層自治權的分工統(tǒng)一。權力結構的合理性決定國家制度的有效性。如果權力相互“打架”,沒有邊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會在實踐中消于無形。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群眾路線史”
——摘自《光明日報》
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它實質是回答黨與群眾的關系問題,回答黨的正確路線“從哪里來”,黨的宗旨
“到哪里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講關乎黨的性質的問題,回答的是黨的宗旨“到哪里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講黨的基本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問題,回答的是黨的正確路線“從哪里來”。黨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歷史經驗的總結。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群眾路線史”。黨的群眾路線大致經歷了“提出、形成、發(fā)展完善”三個階段。
——摘自黨建網
民主集中制在實踐中成為全黨遵循的原則 遵義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遵義會議充分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有力武器,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充分發(fā)揮黨內民主,進行激烈爭論,最后達成共識,統(tǒng)一思想。對犯了錯誤的人,既嚴肅批評,又熱情團結。對犯錯誤的主要責任人進行嚴肅批評,并從組織上作相應調整,但又不單純追究個人責任,而是重在汲取教訓。對于博古,仍然安排了適當的領導職務;對于周恩來,仍然委以重任。遵義會議樹立了黨內正確對待犯錯誤同志、維護黨的團結的榜樣。
遵義會議后,民主集中制在實踐中成為了全黨遵循的原則,批評與自我批評成為解決黨內矛盾的有力武器。正如鄧小平所說:“從遵義會議以后,我們黨建立了一套黨的生活制度,樹立了一套好的傳統(tǒng)作風?!?/p>
——摘自《人民政協(xié)報》
“中國共產黨”的命名為什么有一個曲折的過程 在黨史著述和報刊宣傳中,多數認為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組織叫“共產黨”,其實不然,上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剛成立的時候叫“社會黨”,隨后才改稱“共產黨”。1920年6月,陳獨秀、俞秀松、施存統(tǒng)、陳公培等人在陳獨秀的寓所召開會議,籌備共產主義的政黨,初步定名為“社會共產黨”。會上討論了黨綱、黨章,確定用下列手段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勞工專政、生產合作,還有嚴密黨的組織等內容。會議推舉陳獨秀為黨的領導人。1920年8月,黨在上海的組織成立后,9月1日出版發(fā)行的 《新青年》,發(fā)表了陳獨秀的 《對于時局的我見》一文,其中使用的名稱是“吾黨”、“社會黨”。
從當時的文字記載和歷史背景看來,應得出這樣的結論:黨的上海組織從1920年5至6月份開始醞釀到8月份成立,名稱叫的是社會黨,大約在9月16日前后改稱共產黨。
——摘自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速度不是新常態(tài)的核心問題 速度并不是新常態(tài)的核心問題,提質增效才是。新常態(tài)也蘊藏著新機遇。經濟結構調整難免陣痛,但調整成功了將會提升資產質量和產業(yè)結構,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工作崗位和更大的價值;一些傳統(tǒng)產業(yè)需求雖然飽和了,但新技術、新產品、新業(yè)態(tài)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現,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的空間無限巨大;出口增長雖放緩了,但利用裝備能力、產業(yè)配套能力和資金輸出等優(yōu)勢,在新一輪國際分工中迎來了向產業(yè)鏈中高端邁進的歷史機遇;保護環(huán)境、治理污染會增加成本,但提供需求快速增長的生態(tài)產品,走低碳、綠色發(fā)展道路,則會帶來新的商機。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