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鴻育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高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大學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因此對大學生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是指大學生群體在長期的價值生活實踐中積淀和形成的有關客體對主體效應的根本看法.
當今社會的大學生應當具備的核心價值觀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1.1 我黨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取決于其科學性和準確性
馬克思主義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我們黨依靠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使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fā)展的取得了偉大成就.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根本指導思想,是因為它在黨和國家生活中的指導地位.
1.2 如何推進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科學的理論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時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時代進步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模糊概念,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于具體模式而忽略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它對于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推進改革,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大學生的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然而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則是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結合.當代大學生只有具備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才能夠好的克服多種困難,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應該用于統(tǒng)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不僅使中國人民長期追求崇高理想一步一步走向現實,并建議在建設現代中國的偉大征程是探索人類社會新的發(fā)展道路和方向.
1.3 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不斷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孔子修訂《春秋》,主張大一統(tǒng).孟子認為,天下歸于一統(tǒng),就會安定.到了漢代,大一統(tǒng)觀念成了流行的觀念.董仲舒說:“《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董仲舒:《舉賢良對策》)在中國歷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維護民族團結的高度,堅持“和為貴”及寬厚仁愛的原則,用信義、和平的方式來處理復雜的民族矛盾,“化干戈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處,親同一家.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大膽改革、用于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培養(yǎng)出了大量的新人才隊伍,與高級文化的大學生,這些人才將會成為我們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的主力軍.社會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tài)度,也是大學生的實際行為規(guī)范.榮譽和恥辱的概念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觀,價值觀,和樹立正確的榮譽和恥辱的概念的重要基礎是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了當代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guī)范,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優(yōu)秀革命道德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建立社會主義榮譽和恥辱的概念可以幫助學生區(qū)分對與錯,分辨善與惡,美與丑、標準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個性.
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趨于成熟的階段,其價值觀也正在不斷的變化,尤其是我國目前正處于轉型時期,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迅速發(fā)展,西方各國的各種思潮紛紛涌入,大學生收到這些社會思潮的影響,會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相較以往的大學生,目前的大學生在價值觀問題上突出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2.1 人生理想的失重與個人主義的抬頭
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當代大學生中個人主義的現象有所抬頭,表現在:處處為自己著想、只顧自己利益,不愿關心和幫助他人,不參加集體活動,狹隘的個人主義、小團體主義、本位主義現象嚴重,把個人利益放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之上,缺乏集體觀念和大局意識
經濟社會拜金主義的興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個別大學生開始出現了拜金主義,崇拜金錢,以含金量作為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接受并認同金錢至上的觀點.
2.2 價值偶像的錯位與對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冷漠
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精神與個別大學生的高消費、高享受的追求已經格格不入了.在個別大學生心里逐漸產生了價值偶像的錯位.
3.1 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就目前來看,如果單純的將上述現象都歸咎于大學生自身的問題所在,那么未免有失公允.價值觀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對價值體系的總體看法和評價[3],它是人們確定好與壞、美與丑的標準,決定著人們的好惡,指導著人們選擇的觀念.價值觀的形成與一個人所生存的大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雖然大多學生知道什么是好壞、美丑,但在面臨價值取向時,由于受各種不良思潮的沖擊及現實中存在的陰暗面的影響,更多的學生會被自私蒙蔽,被時下一些不好的現象影響,丟掉一些最純真的東西.比如,中國目前有很多“怪”現象—造成紅十字會出現信任危機的“郭美美”事件,毒饅頭、毒牛奶、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問題,官員腐敗,豆腐渣工程,大學生“崇拜”公務員,富二代、官二代比平民享有更多福利和社會資源,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等等這些不正常的現象都在嚴重沖擊著中國人民傳統(tǒng)的價值觀,比如向善、誠信等.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主流價值觀形成對于整個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就目前來看,我國的主流價值觀仍然是好的,積極向上的,但是,一些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我們也不能小視,不得不防.
3.2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huán)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有所規(guī)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征、行為特征和方式;學生課余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各高校都有團委、社團等組織,為搞好學校二課活動提供了組織保證.建好校園廣播站、校園網站,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節(jié)目,讓學生從活動中認識和了解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3.3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課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
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知識,課堂里是第一個主要渠道,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無聊,從現實的情況下需要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具有豐富的實際情況下,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態(tài)度”,學生為本”,讓學生從思想認識、接受和當代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鼓勵和德育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廣泛的開采,使得當代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進入大腦進入心臟.
3.4 充分發(fā)揮高校教職員工在推進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是某一位老師的事,而是高校全體教職員工應該一起努力去做的事情.大學生在校園中學習、生活,會與教學部門、學生部門、行政部門等各個部門產生關系,所謂“身教重于言教”,老師們嚴謹的教學態(tài)度,富有責任心的愛崗敬業(yè)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等等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時不在影響學生,激勵學生.這個經歷感受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參與,使學生看到與聽到的個人感受和經驗的職業(yè)優(yōu)勢,以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某種意義上,這種價值觀教育實踐的影響比課堂教育注入更深刻,更持久,通過實踐,可以讓他們學會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yè)道德,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精神,努力工作,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3.5 利用網絡載體,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建設
網絡文化是指網絡上的具有網絡社會特征的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是以網絡物質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為基礎的網絡精神創(chuàng)造.網絡文化作為信息技術時代的新興文化,對于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深入.首先,目前計算機正越來越多地進入國內高校的實驗室、課堂和學生宿舍,大學生擁有個人計算機的比例在不斷提高,高校也在學生宿舍建立因特網.其次,由于網絡上的信息內容豐富多彩,傳播速度日趨加快,漫游網上的大學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接觸歷史的過去和現實的社會,包括全球各種各樣的信息和思想,都能很快地傳播給大學生,他們真正緊密地與世界連在一起,與世界同步,這跟過去閉塞的、保守的、被動的教育環(huán)境截然不同.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的減少網絡文化負面影響,充分利用有利的方面,網絡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從三個方面:第一,教育者可以通過網絡和大學生建立一個平等的關系,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第二,老師最關心自己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分析的問題,對于一些敏感問題,正確和積極引導,糾正錯誤的值.第三,教育者應該廣泛傳播于網絡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應根據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有理想、道德、文化、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6 加強與社會接軌,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促進知行統(tǒng)一廣泛的社會實踐,使大學生增長對社會的理解,例如,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革命遺址參觀學習,到農村,基層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社會的能力,校準自己的價值觀,先進的形式符合時代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科學的核心價值.另外現在很多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出現偏差,其重要原因就是對社會的一些負面現象以片概全,沒有真正了解社會的本質,沒有將所了解到信息與行動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在大學生的形成的價值觀和發(fā)展的重要功能.
總之,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也是高校必須認真探索和研究對象,必須高度重視,不斷創(chuàng)新,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只要我們堅持寬容結合建立各種主流價值,科學預測加上正確的指導,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道德評價和監(jiān)督機制,我們將能夠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積極學習者.
〔1〕鄭鴻圖,霍志磊,楊慧慧.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路徑探討[J].大家,2011(15).
〔2〕史慶偉,喬靜芝.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學習月刊,2011(10).
〔3〕周玉榮,董幼鴻.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黨政論壇,2012(04).
〔4〕陳喜林.大學生價值觀念變化剖析[J].經濟與發(fā)展,2006(12).
〔5〕佟娟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途徑[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