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卉
(安徽師范大學 圖書館,安徽 蕪湖 241003)
蘇蔭椿,字萱臣,號懺因主人、華胥老人,安徽石埭人,生活于清末民國時期。安徽太平、石埭蘇氏(石埭蘇氏為太平蘇氏遷出一支,主要分布在烏石、夏村、廣陽等處,今屬黃山地區(qū))皆源于四川眉山蘇氏,入清以來以經營鹽業(yè)、典當業(yè)享譽省內外,是皖南地方望族之一[1]。蘇蔭椿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考上生員,二十六年(1900)開始進入同族—太平蘇文卿(時號“蘇百萬”,長江一帶,設典肆九所)所辦的安慶同春典任職,其后的二十多年,一直負責部分蘇氏典當行(主要有安慶、湖口、蕪湖、宣城等處)的具體經營管理工作,經驗豐富。在家鄉(xiāng),他參與纂修宗譜、修繕地方文物古跡、排解鄉(xiāng)鄰糾紛等,同時,飽讀詩書,文筆斐然,朋友曰其“儒而兼賈”(《覆徐存誠孝廉·辛丑二月十七日》[2]),并有系列手稿傳世①。他的一生是社會轉型時期下層士紳的縮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年譜的編寫主要依據蘇氏現存的手稿以及地方文獻等,旨在通過對蘇蔭椿為代表的皖南下層士紳,在清末民初近六十年生活經歷的編纂,以期對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中期,中國下層士紳的生存狀態(tài)能有一個大概的考察。
蘇蔭椿,原名榮桂,字萱臣,號懺因主人、華胥老人
《信稿·寄慕東》載:“椿在學,原名榮桂,今懇閣下代為更名蔭椿?!保ā都哪綎|·壬寅十一月客湖口》[3])手稿封面各題“萱臣”、“懺因主人”,自稱“華胥老人”,卷端鈐有“萱臣氏”朱印,據《文稿·致沈贊臣內弟》自述其為“清庠生,蘇蔭椿,字萱臣?!保ā吨律蛸澇純鹊堋ば廖炊氯铡穂2])
安徽石埭人
石埭蘇氏(又稱廣陽蘇家②)為太平蘇氏遷出一支③,源于四川眉山蘇氏,蘇蔭椿曰:“緣我蘇氏,系出眉山。”(《致族華存·癸卯二月十九日》[2])太平蘇雪林在自述家世時也說:“相傳我們這一支姓蘇的是眉山蘇轍之后”[4]3。
清同治十二年 癸酉(1873)1歲
出生于安徽省池州府石埭縣?!段母濉ぶ律蛸澇純鹊堋份d:“距生大清同治癸酉十二年”。(《致沈贊臣內弟·辛未二月三十日》[2])曾祖父:蘇巧秀,曾祖母:章氏;祖父蘇國銀,祖母張氏;父親:蘇吉治,母親:章氏。(《寄慕東·壬寅十一月客湖口》[3])
父親蘇吉治(字虞廷)為石埭地方文人,《清人別集總目》載:“蘇吉治,石埭人”[5]678,著有《流離記》④,該書主要記載太平軍在皖南的活動。另外還有,《虞廷氏稿本三卷》(抄本,安徽省博物館藏)、《存心堂雜著不分卷》(稿本,安徽師大圖書館藏),其中《存心堂雜著》為醫(yī)學書,前有秋浦曹煥(字竹溪)作序,蘇蔭椿在寫給曹竹溪的信中亦曰:“先君子所著救病藥石一卷,蒙前輩賜文冠其首?!保ā吨虏苤裣⒘拜叀ぜ河狭露呷铡穂2])
清光緒十一年 乙酉(1885)13歲
與沈素蛾女士結婚,是年沈氏十八歲。
清光緒十四年 戊子(1888)16歲
讀書授業(yè)于吳復初的父親,即貴池吳自修先生門下一載。
“復初,名世杰,貴池大演人,予之姨表弟也,邑癢生。其尊公自修先生,歲貢生,光緒庚子年,先君命予負笈從游一載而歸?!保ā吨聟菑统酢ば脸笫率铡穂2])
光緒十五年 己丑(1889)17歲
父親病危,返家。
“光緒十四年,授業(yè)令先祖門下,春風化雨之恩,至今銘感。時令先君與椿共窗硯,昕夕對晤,情逾骨肉。令先祖母愛我尤深,恩勤備至。乃剛及一載,以先君病?;乩?,此后即風流云散,渺隔人天?!保ā吨聟怯裆奖韸け率铡穂2])
光緒十八年 壬辰(1892)20歲
喪父,生活困頓。
“光緒十八年,先君棄養(yǎng),其時年輕,又受訟累,貧困不能自存。”(《致吳玉山表姪·丙寅十二月十六日》[2])
光緒二十一年 乙未(1895)23歲
考中生員。
《信稿·寄慕東》載:“蘇蔭椿現年三十歲,系安徽池州府石埭縣民籍。于光緒二十一年,李學憲歲試案下,取入縣學。”(《寄慕東·壬寅十一月客湖口》[3])“光緒二十一年,應李學使試,幸獲一衿,而嚼字不能療饑,境遇益形窘迫,親族中無有肯為援手者,不料山窮水盡之時,偏有絕處逢生之妙。”(《致吳玉山表姪·丙寅十二月十六日》[2])
喜得貴子。
《文稿·聯(lián)語》載:“余婚有年矣,而膝下猶虛,家慈禱諸感山社前,逾年,果舉一男,命撰聯(lián)語以志?!?/p>
光緒二十二年 丙申(1896)24歲
家鄉(xiāng)成立感山義合社會,蘇蔭椿作序。
《文稿》載:“今春,族人等擬修蘋蘩之獻,庶足以伸敬意、聯(lián)眾情、邀眾醵資,立會一局,名曰‘義合社會’,共五十七名,每名出洋蚨二元,交首事權子母,存本用利,當五戊佳辰齋集廟內,拜跪趨蹌,以符春祈秋報之典?!保ā陡猩搅x合社會序》[2])
光緒二十四年 戊戌(1898)26歲
為伯父蘇景暄作墓志銘,作《仙源游草》系列詩。
光緒二十五年 己亥(1899)27歲
參與纂修太平、石埭兩邑蘇氏宗譜。
《蘇氏族譜》記載:“光緒廿五年,即公元一八九九年,文卿公八修族譜,得四十余巨冊為一部、共印四部分藏于皖、寧、京各地”[6]卷49。蘇蔭椿在寫給吳玉山的信中提到:“先是,太平同宗蘇文卿,家貲百萬,長江一帶,設典肆九所。椿以修宗譜得與往還,頗蒙青睞,諄諄勸我棄儒而賈。”(《致吳玉山表姪·丙寅十二月十六日》[2])
作《蓬廬漫吟》系列詩。
光緒二十六年 庚子(1900)28歲
因參與蘇文卿組織的纂修石、太蘇氏家譜,得以認識太平蘇氏同宗,應蘇文卿之邀入安慶同春典任銀房⑤之職。
《文稿·致吳玉山表姪》載:“先是,太平同宗蘇文卿,家貲百萬,長江一帶,設典肆九所。椿以修宗譜得與往還,頗蒙青睞,諄諄勸我棄儒而賈。旋于光緒二十六年招往安慶,就同春典銀房一席?!保ā吨聟怯裆奖韸け率铡穂2])
作《皖江游草》系列詩。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29歲
任安慶同春典銀房。
“弟處質庫二年,日與孔方兄晤對?!保ā吨峦粜猿酢ば脸笃咴鲁醵铡穂2])他是1900年進入同春典,可知今年依然任原職。
是年,授業(yè)恩師吳自修逝世,蘇蔭椿悲傷不已。
“兄碌碌半生,毫無樹立,有負師門厚望,自愧奚如。嗣聞令先尊道山之耗,絳帳風寒,仙凡異路又以路遙,不克盡筑室之義,我心傷悲,曷有既極?!保ā吨聟菑统酢ば脸笫率铡穂2])
光緒二十八年 壬寅(1902)30歲
調往九江湖口縣同興典,任銀房一職。
湖口同興典期間,作《鐘山游草》系列詩。
光緒二十九年 癸卯(1903)31歲
任湖口同興典銀房。
此時的典當業(yè)很不景氣,“敝處生意,已成強弩之末,兼乏持籌之方,每天當有八九百號,出本六七百千,較之舊年,稍有佳境。而居停因錢價過疲,囑生意收緊,不愿長生庫中。豐亨有象,爭奈清閑市上,典質偏多,欲從權而不能,欲守經而不可。”(《覆汪冕卿·丙午四月望日》[2])“至于典事,生意雖仍如舊,操算總是不工,歲有三百六十天,利僅一萬三千數。以視昔年,計拙端居我輩,方諸同業(yè),先聲已讓他人?!保ā吨峦踔デ鋮俏懂u杜遐斎杜瓚如四同政·丁未元旦》[2])
光緒三十年 甲辰(1904)32歲
任湖口同興典銀房。
“椿書生命蹇,遭際多艱,不得已改弦易轍,藉謀生計,作客潯陽,于茲三載?!保ā吨玛愭?zhèn)寰仁丈·甲辰五月》[2])
光緒三十一年 乙巳(1905)33歲
任湖口同興典銀房。讀郭璞 《葬經》有感,作《讀<青囊經>感言》。
光緒三十二年 丙午(1906)34歲
任湖口同興典銀房。
同興典生意日漸衰敗,“敝處生意,已成強弩之末,兼乏持籌之方,每天當有八九百號,出本六七百千,較之舊年,稍有佳境。而居停因錢價過疲,矚生意收緊,不愿長生庫中?!保ā陡餐裘崆洹け缢脑峦铡穂2])
光緒三十三年 丁未(1907)35歲
任湖口同興典銀房。
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36歲
任湖口同興典銀房。
宣統(tǒng)元年 己酉(1909)37歲
湖口同興典關閉,調往宣城孫家埠同吉典,任經理。
“三月廿二日,奉到手書,適有皖江之役⑥,致稽裁答,為歉。鄙典稟請暫行停當,原有復開思想,近因邑令迭諭不愿開設,準將典帖官款繳銷,即行由縣招商接頂云云,居停遂順水推舟,決意收歇,現已稟覆矣。”(《致谷寶泉·己酉四月二十日》[2])不久,蘇文卿調其往同吉典主持事務,“宣統(tǒng)元年,又調往宣城縣孫家埠同吉典,充經理?!保ā吨聟怯裆奖韸け率铡穂2])并于臘月二十四日,赴任。(《致族華存·庚戌四月二十八日時客宛陵》[2])
請曹竹溪為同鄉(xiāng)丁靜之及丁母操氏立傳。
宣統(tǒng)二年 庚戌(1910)38歲
任宣城孫家埠同吉典經理。
四月返鄉(xiāng),攜子同往宣城,將小兒子蘇鳳鳴送入宣城致中小學就讀,并打算去南京觀看十月月十八日舉行的首屆運動會⑦,“今年南京賽會,為中國數千年一大創(chuàng)局,撲擬立秋前后,邀二三契好來寧,一擴眼界。”(《致族華存·庚戌四月二十八日時客宛陵》[2])
作《宛陵游草》系列詩。
宣統(tǒng)三年 辛亥(1911)39歲
七月身染瘧疾,小兒鳳鳴吐血。任同吉典經理,兼任蕪湖同福典經理。
“辛亥鼎革,又兼任蕪湖同福典經理?!保ā吨聟怯裆奖韸け率铡穂2])
辛亥革命波及蘇典經營,蕪湖同福典經理汪冕卿不辭而別,蘇蔭椿抱病臨危受命,去同福典主持事務,“以該典于上月受兵士之擾,執(zhí)事汪冕卿,不辭而行,致人心浮動,紛紛歸去。請我來此,收拾殘局。弟以病辭,迄不獲允,奈何奈何!”(《致谷寶泉·辛亥十二月二日自同福典泐》[2])十二月辭去同吉典事務,專事蕪典。同時,宿松同泰典面臨危機,蘇文卿請谷寶泉速去處理,“弟孫典事已交卸,蕪典之調,固辭不允。病漢處此繁劇,尤惕殊深。世變后,典業(yè)困難已極,棘手萬分,敝居停綜理各務,在在鞭長莫及。久仰大才,特請閣下前赴宿典,專辦外交,以分其勞。讬弟修函敦請,務祈從連命駕。”(《致谷寶泉·辛亥十二月二十四日》[2])
民國元年 壬子(1912)40歲
任蕪湖同福典經理。
“孫黎交斗,青太石三知事均逃,近無官長,而斗大山城,尚稱安謐,較之外埠,可算福地。南京兵變,子受損失否,為問。蕪典事,真不易辦,仆權住,徐圖乞退,再不允,則效汶上之行矣?!保ā吨伦迦A存·壬子二月初二日時客鳩江》[2])
母親、妻子、小兒鳳鳴均患病。
民國二年 癸丑(1913)41歲
任蕪湖同福典經理。
民國三年 甲寅(1914)42歲
任蕪湖同福典經理。
為家鄉(xiāng)重修回驢嶺腳大路作碑記。
民國四年 乙卯(1915)43歲
蘇文卿沿江九典全部歇業(yè),損失慘重,蘇蔭椿返鄉(xiāng)家居,“無如光復以來,居停九典,損失不少于六十萬金,以致同時歇業(yè)。椿于民國四年,善后辦畢,亦回里家居矣?!保ā吨聟怯裆奖韸け率铡穂2])
為同鄉(xiāng)殉夫烈婦李孺人作傳。
民國五年 丙辰(1916)44歲
為家鄉(xiāng)重修南華菴作碑記。
民國八年 己未(1919)47歲
母親章氏去世。
“民國八年,家慈見背,抱恨終天。讀禮之余,日惟與農夫話桑麻、課晴雨,以消山中歲月。”(《致吳玉山表姪·丙寅十二月十六日》[2])
為同鄉(xiāng)楊子元作墓志銘。
石埭縣各界捐款籌建公渡,“蘇萱臣君,捐洋二元”[7]。
因寶善堂被焚,蘇氏家族生意又遭重創(chuàng),蘇文卿舉家北上,投奔在北京的侄兒蘇錫第,在蘇錫第的幫助下,在天津開辦大生銀行,“公晚年居京,于1919年與侄慕東籌資組建天津大生銀行,任總經理,銀行于 1949 年停業(yè)”[6]卷49。
民國十年 辛酉(1921)49歲
出任南京通濟公典錢房。
“民國十年夏,適南京友人仿公司章程,招股集貲,組織通濟公典,聞椿微名,特請任錢房一席。又復聞云出岫,寄趾白門,荏苒五載。綜計生平,服務典業(yè)二十于年,東奔西突,依然兩袖清風,毫無樹立。”(《致吳玉山表姪·丙寅十二月十六日》[2])
作《白門游草》系列詩文。
民國十一年 壬戌(1922)50歲
任南京通濟公典錢房。
民國十二年 癸亥(1923)51歲
任南京通濟公典錢房。
民國十三年 甲子(1924)52歲
任南京通濟公典錢房。
為同鄉(xiāng)桂漢珉作傳,并為其從舅徐吉甫先生作墓志銘。
民國十四年 乙丑(1925)53歲
任南京通濟公典錢房。
民國十五年 丙寅(1926)54歲
辭去通濟公典職務,準備回鄉(xiāng)安度晚年。
“通濟典例,五年改選,椿已任滿,例應辭職。兼以老景日增,心痛舊恙,不時舉發(fā),近更失眠,精神衰憊,明春擬決計南歸,不復再作馮婦?!保ā吨聟怯裆奖韸け率铡穂2])
民國十七年 戊辰(1928)56歲
作詩賀內弟沈贊臣六十大壽。
民國十八年 己巳(1929)57歲
作 《新開洗衣池碑記》、《重修南華菴觀音堂并建廚房碑記》文。
民國十九年 庚午(1930)58歲
在南京小住一月后返家,“弟于去歲小陽,復往金陵,剛及一月,陽歷年終,接家書,悉縣署改造徵冊,新添花樣,又收拾南返?!保ā吨聟怯裆奖韸け率铡穂2])
民國二十年 辛未(1931)59歲
身體日漸衰弱,開始預備后事。
民國二十一年 壬申(1932)60歲
作《讀<漢書·韓信、彭越、英布列傳>書》、《編輯歷朝年號表序》兩篇文章。
告誡兒子蘇鳳鳴不必為其六十壽辰鋪張。
民國二十二年 癸酉(1933)61歲
作《重建東門院墻碑記》、《祭桂月亭文》。
民國二十三年 甲戌(1934)62歲
作《徐足三先生族譜小傳》、《麻衣菁華序》。
注釋:
① 目前發(fā)現的主要有《文稿》、《信稿》、《典業(yè)雜志》、《各大憲通電》、《東鱗西爪》等五種,均藏安徽師范大學圖書館。
②據聞,現在石埭縣(今名石臺)廣陽鎮(zhèn)蘇氏老宅,因修建太平湖水庫,已經沉入湖底。
③筆者按:石埭縣在清代屬于池州府,太平縣屬于寧國府。
④該書藏地不詳,目前所知的版本為抄本。參見廣西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廣東太平天國史研究會編:《太平天國史論文集》,引用了該書,注釋為“蘇虞廷《流離記》,抄本”,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3頁。
⑤按:“管錢即出納,尊稱銀房先生,主要職責是經理典當鋪每天營業(yè)款項的收支,并登記造冊,轉交管帳。”參見林加奇主編:《第三條融資渠道——解讀現代商業(yè)信用·撩開當鋪神秘的面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0頁。
⑥ 當指1908年11月19日,光復會會員、安慶炮營隊官熊成基起義事。
⑦“10月18日(九月十六),第一次全國運動會在南京舉行,參加運動員150名,分田徑、足球、籃球、網球等比賽項目,至22日閉幕?!眳⒁婍n信夫、姜克夫:《中華民國大事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
[1]兩邑十排公修.蘇氏宗譜:序言 [O].光緒25年(1899)刻本.
[2]蘇蔭椿.文稿[M].民國間稿本.安徽師范大學圖書館藏.
[3]蘇蔭椿.信稿[M].民國間稿本.安徽師范大學圖書館藏.
[4]蘇雪林.蘇雪林自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
[5]李靈年,楊忠.清人別集總目:上卷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蘇鶴孫.蘇氏族譜:安徽省太平縣嶺下蘇氏源流簡述 [M].2006年未刊本.
[7]石埭縣公渡經費收支各欵征信錄[M].民國9年(1920)印本.安徽師范大學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