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新江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漢字文學的高級形式。然而,曾幾何時,古典詩詞在現(xiàn)代文化思潮和觀念的沖擊下,似乎已失去了她昔日的光彩。特別是伴隨著新詩的流行,人們似乎感覺到古典詩詞已沒有存在的必要。胡適曾說過:“中國近年的新詩運動可算得是一種‘詩體大解放’。因為有了這一層詩體的解放,所以豐富的材料,精密的觀察,高深的理想,復雜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詩里去。五七言八句的律詩決不能委婉表達出高深的理想與復雜的情感?!保?]這實在是一種極大的誤解與偏見。
久而久之,現(xiàn)代的中國人漸漸地就冷淡了古典詩詞,青年人更是對之抱有某種神秘感或畏難情緒。偶有青年人喜歡古詩詞或去寫古詩詞,不是被視作“老氣橫秋”,就是被看作“老土”,保守落伍,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毛澤東雖自己寫古詩詞,卻不主張青年人去寫。1957年《詩刊》創(chuàng)刊,毛澤東給《詩刊》首任主編臧克家寫了《關于詩的一封信》,信中除了同意《詩刊》發(fā)表他多年創(chuàng)作的舊體詩詞18首外,還對古詩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曰:“這些東西,我歷來不愿意正式發(fā)表。因為是舊體,怕謬種流傳,貽誤青年?!庇衷唬骸霸娍霭?,很好,祝它成長發(fā)展。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這些話僅供你們參考。”[2]如此輿論導向,自然會有更多的青年人不愿去接觸古詩詞。我們的中小學乃至大學的課堂就極少接觸古詩詞。古詩詞似乎只是老中年朋友的專利品,只能在各老年大學詩詞班里才能找到她的知音。據(jù)報道全國目前約有舊詩詞報刊500多種,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已超過14000人,加上各省、市、縣詩詞學會的成員和眾多詩社的社員,全國經(jīng)常參加詩詞活動的人在百萬以上。但年輕人到底有多少,估計并不樂觀??闪硪环矫?,當今青年人(包括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普遍下降,雖不能把這簡單歸結為古典詩詞素養(yǎng)的缺乏,但古典文化素養(yǎng)的缺乏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國未來的希望在青年人身上,怎樣教育這批年青人不能再簡單地停留在道德說教上,應當寓道德教育于審美教育中,特別是要與傳統(tǒng)民族文化教育密切結合起來,才會“潤物細無聲”。普及古典詩詞的欣賞與寫作,無疑是提高當今青年人乃至整個國民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據(jù)報道,吟唱古典詩詞活動風靡全臺灣的大學校園,臺灣經(jīng)常舉行古典詩詞吟唱比賽。如臺灣輔仁大學文學系的教學特色就是吟唱古典詩詞,它在繼承先輩誦讀吟唱的基礎上揉進了昆曲、九宮大成譜、福建流水調以及臺灣地區(qū)的民歌小調,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受到同學們的歡迎。學生通過吟唱,既得到了樂趣,又提高了修養(yǎng)。而在中國大陸古詩詞課還很少進入大學課堂,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們所以對古詩詞表現(xiàn)出淡漠的態(tài)度,除了誤解,與我們對古詩詞的大學教育功用認識不足也有極大的關系。在市場大潮面前,現(xiàn)代大學偏于以實用主義的觀念去認識我們的教育功能。自然像古詩詞這樣著重一個人內在修養(yǎng)與品格的課程,就不會被一些人所看好。其實,古典詩詞具有較強的現(xiàn)代大學教育功用,主要表現(xiàn)為她的文化功用、道德功用和審美功用。
首先,中華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大學生民族文化精神陶冶和文化價值取向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毛澤東1965年夏夜,曾對武漢市文聯(lián)主席梅白說過:“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像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像你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fā)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怨而不傷,溫柔敦厚嘛?!保?]1999年2月20日,江澤民在會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演創(chuàng)人員時也指出:“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yǎng),豐富思想,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保?]2005年3月22日,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和中國教育報社共同舉辦了“素質教育與古詩文誦讀工程”研討會,代表們一致認為,經(jīng)典古詩文是中國文化的最好載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無不蘊含其中,是傳統(tǒng)的民族人文精神之所在。
古典詩詞的大學道德功用集中體現(xiàn)為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而這正是推進中國社會向前發(fā)展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jīng)》就不乏抒發(fā)愛國情志的篇章,如《載馳》、《黍離》、《無衣》、《出車》等。屈原不僅開啟了我國浪漫主義的文學源頭,也是最具愛國精神品格的大詩人,他那一系列輝煌的詩篇實乃中華民族的一道亮麗風景,是回蕩千秋的不朽民族魂。此后,愛國主義詩詞的創(chuàng)作越來越激情澎拜,很多詩人因他們詩歌中突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品質而贏得后人的敬重。如杜甫、白居易、陸游、辛棄疾、文天祥、元好問、龔自珍等,奏響著一曲曲中華民族正氣浩然的動人樂章。當然,對古典詩詞中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不能太狹窄。與祖國和人民利益休戚相關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審美描繪,對黑暗現(xiàn)實的辛辣諷刺與無情批判,也應視作古典詩詞愛國心跡的曲折表露。古典詩詞中的憂患意識是古代詩人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表現(xiàn),雖摻雜著一些個人的傷感情緒或個人經(jīng)歷受挫的失意感及苦悶感,但出發(fā)點是為國建功立業(yè)、為民分擔憂愁的一片赤誠。至于古典詩詞的山水篇章不僅寄托著詩人的個人情思,更以獨特的審美眼光捕捉著祖國江山的美麗瞬間,將其凝固在字里行間,從而激發(fā)出讀者的美好想象,增強他們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最終實現(xiàn)由山水意識向愛國意識的轉化。而古典詩詞中干預現(xiàn)實的作品,已經(jīng)形成一個以《詩經(jīng)》為源頭的諷喻美刺創(chuàng)作傳統(tǒng)。漢樂府“緣事而發(fā)”的精神,已化作杜甫、陸游、元好問等人筆下“詩史”般的篇章,已成為詩人所處時代的一面鏡子。古典詩詞的愛國情懷將會不斷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品格中去,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大旗,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被高高舉起,并成為中華民族崛起的強大精神動力。
古典詩詞的大學審美功用也非其它文藝形式所能代替,正如西醫(yī)不能代替中醫(yī),油畫不能代替國畫,話劇不能代替京劇,詞不能代替詩,曲不能代替詞,同樣新詩也不能代替舊詩。毛澤東就對古詩詞懷有一種矛盾心態(tài),一方面說“不宜提倡”,“詩當以新詩為主”,但另一方面自己卻熱衷于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與閱讀,曾在1958年3月22日成都會議上說過:“現(xiàn)在的新詩不成形,沒有人讀;我反正不讀新詩,除非給我一百塊大洋。”懷有這種矛盾心態(tài)的人不僅僅是毛澤東,還有“新詩格律化”的倡導者聞一多,原先學過舊詩,后接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毅然棄舊詩寫新詩,開一代新風。但聞氏在多年不寫舊體詩后的赴美留學將要歸國之前的1925年,卻給其友梁實秋寄贈了4首舊體詩,又回歸到舊詩的創(chuàng)作,其中第一首絕句《廢舊詩六年矣,復理鉛槧,紀以絕句》云:“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鴃舌總猜疑。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钡诙踪x七律《釋疑》云:“藝國前途正杳茫,新陳代謝費扶將。城中戴髻高一尺,殿上垂裳有二王。求福豈堪爭棄馬,補牢端可救亡羊。神州不乏他山石,李杜光芒萬丈長?!保?]認為現(xiàn)在重拾舊詩創(chuàng)作不失為“亡羊補牢”之舉。翻譯家在翻譯外國詩時,也常常是有古詩新詩形式之別,往往是采用律絕形式的易于流傳。如匈牙利著名愛國主義戰(zhàn)士和詩人裴多菲有一首愛情詩,1929年殷夫曾用絕句形式翻譯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種譯法對原詩的面貌作了較大的改動。后來,著名翻譯家孫用曾對《自由與愛情》進行了重新翻譯,譯詩刊登在1957年第2期《讀書月報》上,譯道:“自由、愛情!我要的就是這兩樣。為了愛情,我犧牲我的生命;為了自由我又將愛情犧牲。”當代著名翻譯家、作家興萬生,曾翻譯出版了《裴多菲抒情詩選》一書,他將這首小詩又作了如下翻譯:“自由與愛情!我都為之傾心。為了愛情,我寧愿犧牲生命,為了自由,我寧愿犧牲愛情?!焙髢煞N譯法雖忠于原作,但遺憾的是都沒有前一種譯本瑯瑯上口,廣為流傳。
值得慶幸的是,中華詩詞的大學教育功用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充分認識。上世紀末以來,不斷有專家學者呼吁:“讓古典詩詞進入大學校園?!敝袊茖W院院士楊叔子教授大聲疾呼道:“我們對青少年、對大學生加強人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精神,要有中華魂,要有民族根;而中華詩詞的主旋律與最強音就是愛國主義。加強中華詩詞的詩教,其重要性可知矣?!保?]1999年9月24日至27日在武漢市,中華詩詞學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理工大學、中央電視臺聯(lián)合發(fā)起的全國第十二屆中華詩詞研討會,其中心議題是:弘揚民族文化傳統(tǒng),讓中華詩詞大步走進大學校園。當時教育部周清遠副部長在會上倡導“詩教工程”,指出詩詞文化教育是我國目前素質教育的一個亟待加強的方面,是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人民素質的千秋大業(yè)。2010年3月26至29日,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國文體學研究中心主辦了首屆“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成立了由葉嘉瑩擔任名譽會長的中華詩教學會(籌),討論了大學詩教的諸多問題,如聯(lián)合編寫《詩詞寫作——大學實用教程》、舉辦“中華大學生詩詞大賽”等等,并圍繞著怎樣在高校普及推廣舊體詩詞寫作交流了寶貴的經(jīng)驗。2010年11月5至6日,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和中華詩詞學會聯(lián)合主辦,江漢大學承辦,中華詩教委員會、中華詩教促進中心等單位參與協(xié)辦的“高等學校詩教工作暨當代中華詩教理論研討會”再次召開,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楊叔子院士,原國家教委副主任、總督學柳斌,中華詩詞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院長、文化部原副部長鄭欣淼,中華詩詞學會駐會名譽會長鄭伯農(nóng)等應邀參會。一年之中連續(xù)召開兩次高規(guī)格的大學詩教工作會議,這在以前是所沒有的,既說明大學詩教工程在學界已達成普遍共識并已納入了正軌研究軌道,也說明該工程正向縱深方向推進。相信不久的將來,古典詩詞吟誦創(chuàng)作之風一定會吹遍大學校園每一個角落。
[1] 楊匡漢,劉福春.中國現(xiàn)代詩論·上編[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2-3.
[2] 毛澤東.關于詩的一封信[J].詩刊,2007(1).
[3] 張貽玖.毛澤東和詩[M].北京:春秋出版社,1991:118.
[4] 京城配樂吟誦唐宋名篇[N].中國青年報,1999-2-21.
[5] 藍棣之.聞一多詩全集[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321-322.
[6] 楊叔子.科學人文相融,愛國創(chuàng)新與共[J].中華詩詞,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