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
當代校長該如何履行歷史使命
■孫霞
“校長的使命和責任”這個命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入思考。而且我認為,思考這個命題的意義遠遠大于這個命題的所謂答案。
但是,對命題中的“使命”和“責任”這兩個詞,我想做一個取舍:留下“使命”,去掉“責任”。因為“使命”和“責任”本就是一組近義詞,只取其一可以將命題縮小便于把握,而更重要的是,“使命”這個詞具有強烈的崇高意味,和“校長”更為匹配。教育事業(yè)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yè)之一,選擇了教育就必然要選擇崇高,崇高就必然意味著犧牲和奉獻。從這個意義上說,“校長使命”這四個字的意味得到了升華,同時,也在警醒著我,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迎接這項使命。
前一段時間,我參加了連續(xù)十多天的校長培訓班。在培訓的過程中,我的思想得以凈化、我的理念得以提升、我的知識得以更新,但我的心也被深深刺痛。在專家們例舉的大量事實、數據、圖片的背后,教育的現(xiàn)狀、教育的差距、教育的困難深深刺痛了我。我在不斷學習中不斷反思,在不斷反思中不斷追問:我們正身處一個怎樣的時代?我們中國正處于一個怎樣的歷史時期?時代呼喚怎樣的學校教育?
我們正處在一個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一個網絡無處不在的時代、一個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但這并非一個太平年代,“中國威脅論”從未止息,美國對中國虎視眈眈,中國周邊地區(qū)也不安寧。這也不是一個中國人可以高枕無憂的時代,雖然中國經濟總量已躋身世界第二,但卻正面臨繼續(xù)發(fā)展的巨大瓶頸,如果中國無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人必然會再次遭遇“落后就要挨打”的命運。所以,我們需要“改革”“轉型”“升級”,而“改革”“轉型”“升級”的背后是技術的支撐,而且是高科技的支撐。高科技需要的是高精尖人才,高精尖人才哪里來?國家培養(yǎng)而來。國家培養(yǎng)人才主要靠學校教育,而我們的學校教育給力嗎?雖然我們只用了20多年就走完了西方近百年的義務教育普及之路,但擁有13億人口的當代中國歷經60多年仍然缺席諾貝爾科學獎,這卻是不爭的事實。至今,中國也沒有誕生出足以改變世界的喬布斯,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全是學校教育的錯嗎?非也!但是,學校教育的專業(yè)化和系統(tǒng)性,決定了學校教育必然要在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認清形勢,不辱使命”這八個字。當代中國正面臨嚴峻的發(fā)展形勢,國際周邊危機四伏,不發(fā)展就意味著倒退,因此,挑戰(zhàn)和機遇同樣巨大。發(fā)展需要高端人才,高端人才需要優(yōu)質教育,學校教育占據主導地位,因而任重道遠、責無旁貸。學校教育靠什么?“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保虼?,中國的每一位校長都要有為中華民族復興而效力的使命感。
校長的使命艱巨而重大,校長的人生注定要崇高而偉大。
陶行知先生說:“校長是學校之魂?!边@句話毫不夸張地概括了校長這一角色在學校中所處的核心地位和領導作用。
要提升行動領導力。一個只會指揮別人的人,一個只會驅使別人的人,不是真正的領導者,也談不上領導力。真正的領導力應由獲得追隨者的能力來衡量——那就是你“說話有人聽,做事有人跟,能夠一呼百應”。國家渴求人才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時代呼喚改革的愿望越來越迫切,因此,校長覆行使命時不我待、不可懈怠,必須馬上開始行動,一刻不可耽誤。行動在教學一線,深入課堂,了解學情,發(fā)現(xiàn)問題;行動在研究領域,指導科研,規(guī)劃藍圖,思考對策;行動在思想前沿,勇于革新,善于創(chuàng)新,積極反思。
要提升課程領導力。一要建構課程規(guī)劃。將學校目標和國家需求有機統(tǒng)一起來,立足基礎課程,開發(fā)校本課程,關注學生發(fā)展,結合學生興趣,利用校內外資源,優(yōu)化課程結構。二要推動教學改革。課堂是學校教育的靈魂,課程實施的關鍵在教學,能否將先進的理念轉化為自覺的行為決定了課程領導力的大小。校長應將工作重心下移,通過發(fā)現(xiàn)典型,及時總結推廣經驗。三要實現(xiàn)教師發(fā)展。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教師的競爭力,校長應為教師搭建個人成長平臺,建立專業(yè)發(fā)展機制,營造學術研究氛圍。
要提升文化領導力。真正的教育就是要用文化的方式發(fā)展有靈魂的教育,用文化點燃師生心中熊熊燃燒的火炬。文化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精神,當學校文化充溢于整個校園時,就形成一種氛圍,稱之為“文化場”。盡管它不可觸摸,卻是客觀存在,浸潤和濡養(yǎng)著在場中的每一個人,這就是文化的影響力。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校長在培育、積淀、構建學校文化的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
時代呼喚有領導力的校長,校長的領導力就是學校的實力。
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必定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者。但是,一個沒有理想的現(xiàn)實主義者,只能有非常卑微的人生。中國教育需要把教育當做事業(yè)而不僅僅是謀生的飯碗。
淡泊名利,靜心辦學。人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的復雜性,塑造人的過程必然是龐大的工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漫長歲月中,是一所又一所校園共同完成了一個孩子人生助推器的接力長跑。試想一下,如果每一所學校都實現(xiàn)了每一個學生在校期間的最大發(fā)展,我們中國教育的未來將是怎樣一幅壯麗的圖景!諸葛亮的一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告誡我們,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尤其是作為一校之長,學校的思想不能被金錢動搖,學校的精神不能被權力玷污,學校的靈魂不能被地位取代。我們要為最純潔的孩子守住校園這片凈土,使它成為滋養(yǎng)真善美的溫床,令一切假惡丑都無處遁形。
愛生如子,用心辦學。通過連續(xù)幾天的學習,我真切地體悟到:愛是教育的真諦,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或者說,沒有愛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愛是什么?我認為,愛首先是相信,無論一個學生的過去如何,都應該相信他(她)的現(xiàn)在和未來,相信他(她)的無限潛力。愛是寬容,允許學生犯錯,讓每一次錯誤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智慧源泉。愛是激勵,學生的點滴進步都記在心上、掛在嘴上、寫在紙上、笑在臉上。在我看來,校園就是學生的精神家園,愛是最高境界的育人智慧,也是最高境界的育人文化。如果把學校比作一個大家庭,校長猶如大家長,教師團隊猶如家庭中的長輩,學生就是最渴望被關注的孩子。無論學校文化外顯于何種形態(tài)、凝煉成何種話語,其內核都離不開教育工作者的赤子情懷。
真抓實干,誠心辦學。所謂“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實干是理想之基,沒有實干的理想只能成為空談。家庭和社會教育如果能和學校教育形成正向合力,學校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會事倍功半。學校教育當下的處境如何呢?用遭遇“罵聲一片”來形容毫不為過。這是現(xiàn)實,但是不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呢?我認為,讓全社會理解教育、關心教育、參與教育,應該成為校長辦學的重要使命。我們可以做什么呢?我想可以從學生背后的家長和家庭入手。每個學生背后都有一個家長群體甚至一個大家族,這就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和資源。我們可以挖掘家長資源,可以和學校所在社區(qū)形成聯(lián)動,可以爭取到更多其它社會資源,這樣就足以引導社會輿論,足以發(fā)揮正面效應了。
校長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教育使命,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永遠在路上。在教育的路上,希望有我們相伴的路程,我們的學生和老師都沒有倒退。
(作者單位:武漢市攔江堤中學)
責任編輯 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