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飛
摘 要:物理是一門兼有具象和抽象兩種特質的學科,初中的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難免對其產生距離感。因此,初中物理教學的生活化便顯得十分必要。探討了物理教學生活化的意義,進而列舉了幾個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化元素的實例,希望可以給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啟發(fā)。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實踐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更多的要求教育的實用性,這就要求教師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融入物理教學中來,反過來也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1.物理教學生活化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有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與動力。書本上枯燥冗雜的物理公式定理,往往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尤其是處在初中這樣一個年齡段,學生對周圍的未知事物充滿了好奇,但是又容易在看似困難的問題面前喪失熱情。此時,如果教師能把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引入到課堂中來,讓學生通過學習的知識來將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或是難懂的現象解釋清楚,無
疑將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物理教學生活化有利于鞏固物理結論
聯系生活中已經存在的物理現象,充分體現了物理學科務實
的作風。換言之,生活中的具體物理問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書本上的概念公式則恰恰相反,相比而言,由具象延伸到抽象對于學生來說更加容易接受。反過來,在生活中再一次遇到老師在課上曾經提出過的物理問題時,無形中就是對課堂上所學習知識的又一
次鞏固,這樣一來便可達到學習事半功倍的效果。
3.物理教學生活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物理教學的生活化推進,使得學生得以用自己所學來解決生
活中的一些難題,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不僅使過去的生活經驗對現如今的物理學習有幫助,也使物理學習不僅僅停留在課堂和
書本上,而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即學習與生活處在互幫互助的地位。綜上所述,物理教學生活化提高了學生的生活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
基于前文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認識,接下來本文將對于
如何在課堂中實踐生活化教學提出幾點看法。
1.物理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引入
面對一門新的課程,或者新的物理概念,大多數學生都會有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如果把新課程的引入用生活化的語言表達出
來,學生將更易接受。
例如,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入問題:“同學們在坐車的過程中有沒有發(fā)現,車輛在行進的過程中遇到
顛簸,車廂中的乘客也會隨著左右搖晃,而車輛急轉彎或者急剎車的時候,乘客則會被“甩”向相反的方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在學生積極思考的時候應該給予鼓勵,還可以組織小組來討論物理問題。討論一段時間后,教師再給出本節(jié)課的結論“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靜止或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這種特性被稱為慣性。物體的質量越大,慣性越大。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爆F在學生是不是對于新的課程內容好接受多了呢?反過來,還可以鍛煉他們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比如,剛剛老師提出的問題只有急轉彎和急剎車的情況,那么,當車輛突然啟動的時候,車上的乘客相對于車將如何運動?學生根據剛才學到的知識得出,人相對于車子向后運動,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車輛突然啟動的時候乘客容易磕
傷后腦勺,車座后面的靠枕在這個時候是不是派上用場了?學生經過這樣生活化的情景引入,在和教師的一問一答之間已經掌握
了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便是對所學物理知識的再
一次鞏固。
2.物理實驗生活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進行書面的講解肯定不如讓學生親
自動手學得更快。物理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學科,實驗在教學過程中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如何讓學生做好實驗、會做實驗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下面舉一個實例。我們可以在聲音的傳播一課中,首先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在錄音機中錄下自己的聲音再播
放出來,聲音聽起來就不像自己的?”通過這一生活化問題的引入,給學生提出“骨傳導”的概念,即自己聽到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和頭骨傳到耳膜的,別人聽到的自己的聲音僅通過空氣傳播,因此會有差別。那么問題就來了,聲音一定需要通過介質才能傳播嗎?我們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自動手試一試,準備氣管、玻璃鐘罩和鬧
鐘,把響動的鬧鐘放進鐘罩內,慢慢通過氣管把鐘罩內的空氣抽光,鬧鐘的聲音是不是越來越小了?受制于實驗工具,學生沒能把鐘罩內變成真空,不過該實驗足以驗證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的存在。這樣貼近生活的物理實驗,將更有助于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
學習。
學習是掌握未知世界大門的鑰匙,物理作為初中的一門重要
基礎學科,有內容多、難度大的特點,這時如何能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識,在物理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具有
重要意義和實踐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韓恒福.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認識與實踐[J].中學數學,2013(14):11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