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歡
摘要:要讓信息技術成為教師必備的技能,就必須重視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這就需要對教師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學校在各方面上給予充分配合。培訓形式多樣,實用性和趣味性相結合,提高教師學習的興趣。教育部門完善獎勵和保障機制,建立教師終身學習體系。才能全面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師;技能 ;發(fā)展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信息技術已成為中小學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要普及現代教育技術,就必須讓教師掌握信息技術,所以信息技術的培訓,可以使讓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學科教學中,實現教學的最優(yōu)化。然而,信息和觀念相當落后的地區(qū)的教師、學校、培訓機構和教育部門都對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讓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中存在著不足。
面對我國深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禁錮,信息技術又相對比較低的龐大中小學教師隊伍,要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實現教育現代化,就要各方面形成合力,針對不足,進行嚴格的改進措施: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這是促進信息技術培訓有效性的前提
要解決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首先應該從根本上提高認識。使其從思想上擺脫錯誤的觀點和認識,從內心深處切身體會到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給現代化教育教學帶來的無窮魅力,調動學習積極性。才能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鉆研業(yè)務,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學實際能力。
利用激勵機制,在培訓中注重受訓教師的自我激發(fā),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使他們真正明白參加培訓是終身教育的需要,是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需要,更是自身提高、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的需要,形成一種持久的學習內驅力,由“要我學”的被動行為轉變?yōu)椤拔乙獙W”的自覺行為。
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要達到我國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培養(yǎng)出能適應21世紀要求的新型人才,偏遠地區(qū)的教師更要求要轉變觀念。轉變觀念就是要轉變和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知識觀、人才觀,要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教育技術認識,使他們對由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重大變革有一個明確的理論認識。使教師能自覺運用新的教育觀念和理論方法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
二、學校在各方面上給予充分配合
這是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得到改進的基礎。讓信息技術培訓在時間、效益方面落到實處。
加大信息化教育資源、教育技術硬件和軟件資源的創(chuàng)建 。學校要根據教師教學的實際需求,既要發(fā)展經濟適用的常規(guī)教育技術媒體,也要爭取多建設計算機、互聯網、網絡教室等信息化教學設施,在硬件建設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完善學校軟件資源的建設。豐富教學資源庫,滿足了教學實際需求,實現資源的真正共享,促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fā)展。
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做好教師的評價工作 。評估機制對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及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同時學校也應建立促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對培訓和應用工作進行評價考核,針對不同的培訓內容應采用不同的評價考核方式,實現評價多元化,強調把教師應用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全部情況納人評價的范圍。
另外,各級學校在課程設置、時間、等方面也應給予受培訓教師充分的配合,并配合和關部門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檢查。
三、培訓形式多樣,因材施教,實用性和趣味性相結合,提高教師學習的興趣
這是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動力。設置時間要合理,以人為本。培訓者要了解受訓學員的具體問題和具體需求,這是設計教學任務的前提??紤]到教師的實際情況,安排不同的講課時間,同期開設幾個培訓班是十分必要的,讓教師有選擇的余地,保證教師盡可能不缺課。另外,每期培訓的時間宜短不宜長,這樣既便于教師安排,又可以保證較高的學習效率。在時間上,平時以2~3個半天(一般為下午)以及雙休日下午為宜,不太適宜安排在上午和晚上。
精選主講教師.關注中小學課堂。 為了發(fā)展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將技術有效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去,培訓要從中小學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和自身發(fā)展出發(fā),緊密聯系新課程教學,強調主體參與,動手動腦。注重案例學習中的知識建構,以學員的觀點引領和發(fā)展課程。關注教師對培訓工作的意見、要求、經驗、體會,并可以通過論壇發(fā)表和交流。使受訓教師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在體驗過程中輕松學會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術的特有魅力。
積極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適應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化,采取集中培訓、置換脫產研修、遠程培訓、送教上門、校本研修、組織名師講學團和海外研修等多種有效途徑進行教師培訓。不斷優(yōu)化培訓內容。加強教師培訓需求調研。根據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并針對不同類別、層次、崗位教師的需求,以問題為中心,案例為載體,科學設計培訓課程,豐富和優(yōu)化培訓內容,不斷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培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完善和細化教育管理制度、學員考核和學分制度等。培訓院校應當規(guī)范院校內部的教育行為,從而使教師培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健康發(fā)展。
四、完善獎勵和保障機制,建立教師終身學習體系——這是保障學習效果的關鍵
教育行政部門必須重視師資培訓工作,加大培訓力度,促進教師教育技術素質的提高。教師對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術的學習途徑主要依賴于培訓。教育行政部門應對在職教師實行全員培訓時,把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作為實施教師繼續(xù)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
加強硬件投資,提供良好的學習和教學環(huán)境,建立終身學習體系,確保教師的繼續(xù)學習。偏遠地區(qū)的教師,信息閉塞,學習培訓的機會少,教學水平相對落后.需要終身學習體系的支持。教師通過終身學習體系的支持,可持續(xù)的獲得新的知識、理論。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素養(yǎng),更好的適應21世紀教師的角色。
加強監(jiān)督,制定考核機制,提高培訓效果。培訓部門制定好培訓計劃后,除了嚴格按照計劃對受訓教師進行培訓外,還需要對培訓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監(jiān)督,向受訓教師明確本次考核機制。考核機制的制定應該按照實際情況進行,比如理論培訓的考核可以考慮讓受訓教師除了參加集體培訓外,還需在網絡上完成一定的網絡作業(yè)(比如可以通過網絡監(jiān)督受訓教師閱讀文章數)并通過培訓部門的考核才給以合格證明。只有制定相關政策,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才能根據教師的具體情況和不同學科背景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
總之,隨著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社會信息化的發(fā)展趨勢,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教育日趨重要,只有提高教師學習的思想認識、學校在時間和課程設置等各方面上給予充分配合、培訓形式實用性和趣味性相結合、教育部門完善獎勵和保障機制。才能全面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才能使廣大教師從思想上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和現代教育觀念,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yōu)勢,形成教師自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良好氛圍,以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協(xié)調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