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應瓊
在美術這一學科教學中,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的改進是很重要的,但是和諧的師生關系、因人施教的教學理念、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交流與美術教學質量的好壞有著直接的關系。
一、美術教學中教與學互動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把自己看成絕對權威,忽略了教學中學生學的重要性。當然,教學中教師的高超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推陳出新固然重要,但我們必須把學生能授受的方式、方法與我們的教學過程設計緊密的聯(lián)系。多年來,學生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方式都是老師在課堂上不停地講,學生在聽,習慣了被灌輸和被動思考,不能積極地思考和提出問題,失去了主動性。被動思考,它是將學生的思考范圍設計在教師授課的框架之中,圈住了學生的思考范圍,也就限制了學生在繪畫和創(chuàng)作中個性的發(fā)揮和表現(xiàn)性,而主動思考學生的思考是積極的,全面的,有利于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了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教應與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學習,經過思考、探究,才能去創(chuàng)新。
綜上所述,美術教學過程中教與學要互動,必須建立在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的情況下才能展開,所以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互動的基礎。
二、因人施教、注重個性差異
個性化教育是當下教育的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而美術教育這門特殊的學科更是需要創(chuàng)新和個性,個性化的培養(yǎng)是美術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關鍵所在,沒有個性就沒有創(chuàng)造力,失去了個性就意味著失去了它的生命。
學生由于家庭背景、個人經歷及社會環(huán)境不同,他們必然表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有的細膩,有的粗獷,有的嫻靜,有的活潑。表現(xiàn)在作品中有的細致、有的奔放。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性,不能“一刀切”,用自己的一種標準去衡量學生,教師應像“種植”一樣,進行大面積的統(tǒng)一化的“澆水”、“施肥”,鼓勵學生用獨特的觀察、聯(lián)想,大膽表現(xiàn)自己所想表達的,給予學生施展自己個性的空間。不能像許多不懂繪畫的家長那樣用簡單的“像不像”、“好不好”等客觀的標準去規(guī)范他們,學生的作品關鍵的是是否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和見解。而教師把每個學生的獨特的個性因素,通過因材施教的方法加以培養(yǎng),使之在質的方面不斷提高、升華,挖掘出他們更深的潛質。
美術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是培養(yǎng)畫匠,僅僅通過程序化、機械化地操作,給學生灌輸,或者讓學生去追求某一位老師,某一位大師的風格,那么學習就會成為一件極為被動的事,學生沒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從而失去了自我,這會使學生失去去學習的興趣,繪畫創(chuàng)作就沒有個性。教師應注意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思想情緒,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三、加強情感交流
培養(yǎng)教師和學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提高。美術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大多在一對一的交流中進行,如果師生關系融洽,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高;如果教師執(zhí)意地以一種強迫的方式教育學生,容易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那么學生的學習就處于消極狀態(tài),成績也差。常常有這種情況:有的同學由于喜歡這門課程的指導老師,同時也喜歡這門課程,所以和諧的師生關系在美術教育中尤其重要。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美術教育及學習需要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無論是繪畫的初始階段,還是繪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往往一些問題的提出或疑惑的解答都是在與指導教師之間的溝通談話中得到答案的。所以在我的美術教學中我不會去嚴厲地批評學生,大多是引導他們,激勵他們,跟他們搞好關系,學生喜歡了老師,就喜歡了這門課,喜歡了就是有了興趣,那么在作畫時是無窮無盡的想象、創(chuàng)造。故良好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習慣及規(guī)律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學校每年都有新鮮“血液”注入,老師則應抓住他們的個性特點加強與他們交流和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思維方式。教師應融入學生中去,課后也要與學生更進一步交流,不僅談學習方法,還要談生活及人生等一些話題,在與學生溝通交流之后,指導教師才能很快了解到學生的不同想法,但于教師對學生及時有針對性的輔導,或是其他的幫助。對成績較差或是性格內向的學生課下的這種交流顯得更加重要,往往這些學生存在自卑或其他的心理,在課堂上不會主動向老師提出他們的疑惑和問題。教師既要做良師,更要做益友,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消除學生的孤獨感,培養(yǎng)其自信,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形成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實現(xiàn)個性的全面發(fā)展,課堂教學也將更加生動、實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