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科
略讀課文一般都是安排在單元的末篇,是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習完講讀課文后的自學課文,是學完講讀課文后的“練習”,是單元習作前的“熱身”。很多情況下,我們都認為略讀課文沒有必要把很多時間投進去,也沒有必要去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而是直接跳過它,直奔習作,結(jié)果事與愿違,離自己定的目標差遠,甚者被返回重新學習。多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讓我深深的認識到,教材的編寫和安排是有目的的,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忽略它的點滴,所以在平時的略讀課文教學上下了功夫,也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歸納起來就是四步伐,現(xiàn)在提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一、感性認識文本
在初次讀課文時,是用眼睛去認識文章語言,它相當于“瀏覽”,能比較快地大致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看到之后,一般很難再回憶出文章里的語言文字,閱讀認識自然是膚淺的,在嘴巴處理課文方面,嘴巴在讀,耳朵在聽,大腦在想。多個感官同時參與了“讀”的過程,讀過之后,能回憶課文里某些句子或詞語,了解了課文的層面。
二、理性認識文本
再次讀課文時,與初次不同,在讀的過程心到位了,這時會運用自己的經(jīng)驗,認識與課文內(nèi)容、思想進行對話,想的過程會產(chǎn)生了認識、感受、感悟。比如,讀到一些好句、好詞時,有的學生很激動,大呼“好極!”,而一些課文被學生讀過后,會產(chǎn)生強烈的思想大花,這說明學生在用心讀了,在自問自答中理性地處理文本。比如,學生在學習《七月的天山》(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一課時。
生1:我要閉眼睛,放飛思緒來感受“藍天襯著高聳的巨大的雪峰……”這一句。
生2:??!“密密的塔松像撐開的巨傘,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的細碎的日影”這一句,讀起來別有韻味,讓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靜的美。
生3:描寫花海的句子,我要把它抄寫下來。
(“人浮在花海上,顯得格外精神”)。
三、加工處理文本
初次讀課文,再次讀課文后,學生對課文有了理性的認識,接著對課文進行大略的加工處理后,這時自然而然地對課文的一些問題產(chǎn)生質(zhì)疑。比如,學生在學習《父親的菜園》《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一課時。
生1:為什么課文題目叫:“父親的”而不是“我們的”、“我家的”?難道“父親”、“我”、“我們”不是同一家嗎?。
生2:我想對“父親說,我看到您的菜園,也看到了您那頑強的意志。
學生們通過對課文質(zhì)疑、解答、交流、質(zhì)疑、解答、交流,反復地對課文進行處理,這樣,想、說、讀自然都以寫為目的而終結(jié)了,對文本的加工處理也水到渠成。
四、以文本為導向,走進生活
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出課文里語言文字背后的內(nèi)容,將課文內(nèi)容還原成生活,因為在課文結(jié)構(gòu)謀篇、段落的起承結(jié)合處,語言表達的詳略處,人物與事物的矛盾處,常常蘊涵著豐富的生活材料,把這些生活內(nèi)容挖掘出來,運用語言和文字動作等進行表達交流,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學略讀課文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而且能讓學生得到寫作的材料和機會,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比如,指導學生扮演《鷸蚌相爭》中的這幾句話——“鷸和蚌相持著,誰也不讓誰,正當雙方筋疲力盡的時候,有個漁夫看見了,不禁喜笑顏開。他沒有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1、同桌分別演鷸和蚌。
2、師讀這兩名語,扮演者跟隨老師的讀聲一步步表演。
3、當即寫作,鷸和蚌是怎樣相持的?
結(jié)果參與者寫出來的習作形象、具體、真實,達到“身心俱到”的良好效果。
總之,略讀課文教學是一種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活,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應(yīng)讓學生自讀自悟,積極主動地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方法縱有千萬,但相信這結(jié)果應(yīng)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