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進瑞
(南陽市張仲景醫(yī)院,河南 南陽473000)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組持續(xù)或間歇發(fā)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yōu)榕R床表現(xiàn),而缺乏胃腸道結(jié)構(gòu)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該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腸道感染和精神心理障礙有關。2010 年6 月—2013 年5 月,筆者采用疏肝健脾安神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36 例,總結(jié)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門診就診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56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6 例,男16 例,女20 例;年齡19 ~60 歲;病程5 ~15 a。對照組20 例,男8 例,女12 例;年齡20 ~59 歲;病程6 ~14 a。所有病例均經(jīng)結(jié)腸鏡或結(jié)腸氣鋇造影確診為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排除腸道炎癥、腫瘤、器質(zhì)性病變等影響排便功能的疾病。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內(nèi)科學》[1]標準。①病程0.5 a 以上,存在腹痛或腹部不適;②每日排便3 次以上,溏便或稀水樣便、黏液便;③精神因素誘發(fā)疾病發(fā)作或加重,或伴有失眠、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④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tài)學改變和生化異常。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標準。腹脹腹痛,泄瀉,瀉后痛減,每因精神因素誘發(fā)或加重,伴噯氣食少、肢倦乏力、面色少華、失眠郁悶,或煩躁,舌淡,苔白,脈細弦。
對照組給予匹維溴胺片(由北京萬生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批號100204),每次100 mg,每日2 次,口服;復方地芬諾脂片(由常州第四制藥廠生產(chǎn),批號1001023),每次10 mg,每日3 次;鹽酸阿米替林片(由湖南洞庭制藥廠生產(chǎn),批號0912013),每次50 mg,每日1 次,睡前口服。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疏肝健脾安神湯,藥物組成:柴胡10 g,防風10 g,白術10 g,白芍20 g,陳皮10 g,黨參30 g,茯苓15 g,干姜6 g,黃連6 g,木香10 g,棗仁30 g,合歡皮15 g,生龍骨20 g,生牡蠣20 g,甘草6 g。每日1 劑,第1 次加水1 500 mL,浸泡1 h 后煎煮30 min;第2,3 次各加水800 mL,煎煮30 min;將3 次煎煮的藥液混勻,分2 次口服。
兩組均以10 d 為1 個療程,治療3 個療程后判定療效。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忌油膩、辛辣之品。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治愈:腹痛、腹脹等癥狀消失,大便次數(shù)及糞質(zhì)正常、1 ~2 次/d、成形、無黏液,未復發(fā)。有效:主要癥狀好轉(zhuǎn),大便次數(shù)<3 次/d、不成形、黏液減少。無效:腹痛及大便異常等癥狀無變化或加重。
見表1。兩組對比,經(jīng)Ridit 分析,u =2.67,P <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腸易激綜合征屬中醫(yī)學“瀉泄”范疇。中醫(yī)學認為:該病病因多為郁怒傷肝,或憂思傷脾,脾運無權。該病若病程日久,則氣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精神逆亂,導致病情更加復雜,纏綿難愈;因此,治療時應在抑肝扶脾的基礎上加養(yǎng)血安神之品。疏肝健脾安神湯方中柴胡、防風、白芍、陳皮疏肝解郁;黨參、茯苓、白術、干姜健脾益氣,溫運脾陽;黃連、木香清熱燥濕,行氣瀉濁;棗仁、當歸、合歡皮養(yǎng)血安神。諸藥合用,有升有降,有補有瀉,寒熱并用,從而達到疏肝解郁、健脾止瀉、養(yǎng)血安神之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3]表明:白芍總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增強免疫、抗炎作用,對胃腸平滑肌的張力和運動有松弛和抑制作用;白術、陳皮能排除腸胃積氣、緩和腸管蠕動;黃連有顯著的抗菌消炎功能;棗仁、合歡皮能抑制中樞系統(tǒng),有鎮(zhèn)靜催眠、抗抑郁的作用;防風有顯著的抗過敏作用。本研究表明:疏肝健脾安神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有較好療效,臨床癥狀消失快,比單純運用西藥更有優(yōu)勢。
[1]陸再英.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3]王本祥.現(xiàn)代中藥藥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