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杰
摘 要:審美活動是人之為人的一種最具本質意義上的存在方式。在審美活動中,人才真正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解放感,也即是黑格爾所說的“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然而現(xiàn)代社會生活重壓下的審美失去了自由;人們的無邊欲望下的審美失去了原味,人們有限能力下的審美晦暗懵懂。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就要讓人們擺脫俗常生活的重負,提高審美能力,讓審美走向自由的澄明之境。
關鍵詞:美學 審美 需求
在許多美學專著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論述:“在我們匆匆趕往辦公室的路上,突然一座新穎、獨特的城市雕塑闖入視野,我們停下腳步,把注意力集中在雕塑上。此時,不僅是眼睛,全部的身與心,也沉入對雕塑的感受中,行路時的思緒中斷,進入審美注意狀態(tài)” 。事實上,經過美麗的雕塑時,只匆匆一瞥的人,甚至熟視無睹的人,要占大多數,而那駐足欣賞、渾然忘我的審美者似乎難得一見。馬克思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yè)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 “憂心忡忡的窮人”和“販賣礦物的商人”看不到事物的審美價值,就源于他們沒有擺脫“粗陋的實際需要” 的紛擾,不能擺脫世俗生活中人的物欲的需求,不能成為愿意審美的人。還有這樣的一部分人,愿意駐足觀賞,表面上是審美,其實也是膚淺的看熱鬧而已。這種審美是背負著重荷的。
這種審美重荷首先源自于人的基本生存問題。一部分人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們在沒有解決基本生存需要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有閑情逸致來關注精神層面中的審美的。而一部分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人為著更高生活質量而勞碌奔波,人們的欲望無邊地延伸。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人們好象總有買不完的”美的東西”,添置不完的”美的陳設”,在花花綠綠的商品世界里,許多富有的人變成了“憂心忡忡的窮人”他們表面上有著為“完美生活”奮斗的目標。其實這種“完美”走了味。完美的本質缺席。他們不過是占有物品而已,是為著功利性的虛榮 裝點門面。對物欲的無止境的追求侵占了人們的詩意審美空間,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這樣一部分人,沒有了生存重負和太強烈的物欲需求,但是觀賞雕塑珍品《維納斯》時,這位半裸體的美麗女神也許成為淫褻欲望的對象,也許成為單一相思的寄托,也許成為熱門交易的商品,也許成為傷風敗俗的誘惑,從而失去“愛與美”的普遍意義。很多人不能欣賞的《詩經》、《楚辭》卻是文學長廊中的經典,個別人聽不懂的《田園交響曲》同時卻傾倒了千千萬萬的人,這是為什么呢?“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 是的,審美素質與能力很重要,但試問,有多少人耳朵的音樂感,眼睛的形式感如藝術家一般銳利?事實是:許多人在“最美的音樂”面前,無動于衷甚至麻木不仁。這就涉及到審美主體的素養(yǎng)能力了。不具備審美能力,同樣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審美自由。
生存的重負、無邊的欲望、有限的能力如三座大山壓在每個人的身上,人一方面想超脫世俗人生進入詩意的審美世界,一方面卻不得不臣服于現(xiàn)實的審美沉重。重荷之下的人不是不能實現(xiàn)審美,而是讓審美變得不輕松、不容易,或是想超脫而不能,或是淹沒在塵俗的大海中渾然忘記了審美為何物。那么怎么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呢?唯有為人減負才是正途。
從社會層面上來講,“減負”最終要依賴于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社會文明的巨大進步。 在現(xiàn)今的中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很大。一部分人依然沒有解決溫飽的問題,這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欲望是無邊的,“剪不斷,理還亂”,欲望雖然不能增刪減滅,卻可以消化轉移,消化轉移的結果是使欲望向審美靠近,使得它變得不再是重負,而是動力與基礎。我們找到消化轉移欲望的一種方式,這就是在世俗生活中要永葆一顆素樸的心,多多親近大自然。例如,游黃山觀云海,登泰山看日出,錢塘大潮傾聽濤聲,桂林漓江感受水色,如此等等,都是屬于對現(xiàn)實生活中對審美素質潛移默化在童心與自然的燭照中,欲望之火暫時熄滅,重負之人得到休歇。
而“重負”的另一個制約“有限的能力”也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決的。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主張通過“美育”來達到“感性沖動”與“理性沖動”的和諧統(tǒng)一,使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受動與自由從對立走向融合,使人成為完整人格的人。這一“美育”主張強調的是“完整人格”,然而,通過“美育”形成“完整人格”的前提之一應是通過“美育”提升審美能力,只有審美能力提升到“能夠審美”、“會審美”的層次,席勒的美育理想才有了基于主體意義上的可能性,才會有實現(xiàn)的潛力與動力。比如,從孩童時代起,家庭和學校就對孩子們進行文學繪畫音樂等藝術方面的審美引導,開設一些美育課程,培養(yǎng)孩子們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孩子們在大量優(yōu)美的文學繪畫音樂作品中,耳濡目染,感受美之魅力所在,漸漸積累了審美經驗,就會自覺地把自己的審美經驗運用到生活中去,審美能力逐漸長進。因為在這種主動的審美實踐中,個體“有限的審美能力”在茁壯成長。
在社會生產力還不夠發(fā)達,社會文明還不夠進步的情況下,負重而行的人通過個體的努力,可以做到“減負”和一定程度上的“減負”,雖還不能達到“無負之境”,但重量已輕,在比較輕松快適的狀態(tài)中,審美事實出現(xiàn)的頻率大增,審美感應的機會與強度也大增,審美也就會漸漸走向自由的澄明之境。
參考文獻
[1]王杰,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6.
[2]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50.
[3]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50.
[4]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