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孟
匹多莫德在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中的臨床療效觀察
林孟
目的觀察匹多莫德是否能夠減少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fā)作次數能否提高治療有效率。方法收集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107例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常規(guī)治療組及匹多莫德治療組,其中常規(guī)治療組接受抗感染、止咳、祛痰等對癥治療,匹多莫德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口服匹多莫德分散片(每次0.4 g,每天1次,6個月為1個療程)。隨訪1年,統計兩組患兒在1年內感染發(fā)作次數及肺炎、支氣管炎發(fā)生情況。結果在治療前,常規(guī)治療組及匹多莫德治療組每年感染發(fā)作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而在治療后,匹多莫德治療組1年內感染次數少于常規(guī)治療組;匹多莫德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2.16%,明顯高于常規(guī)治療組的71.43%,且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未觀察到明顯不良反應。結論匹多莫德可降低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fā)作次數,效果較好。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匹多莫德
反復呼吸道感染指小兒1年內呼吸道感染反復發(fā)作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是兒科常見病,目前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特點是反復發(fā)作的上、下呼吸道感染,病程長,每次發(fā)作可延至10 d以上,甚至遷延數年之久,部分患兒上呼吸道感染后可迅速發(fā)展為支氣管炎或肺炎,少數并發(fā)哮喘。現階段針對該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闡明,由于小兒時期是人體免疫系統由弱到強的發(fā)展階段,故其免疫功能生理性低下,可能是造成本病的根本原因。目前除常規(guī)抗感染,止咳、祛痰等對癥治療外,提高小兒自身免疫力也是本病治療的關鍵。本病常用的免疫調節(jié)劑有轉移因子、胸腺提取物胸腺肽等,目前療效尚未得到認可。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匹多莫德療法在本病中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浙江省溫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10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1],并排除以下疾病:原發(fā)性免疫功能缺陷??;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合并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其中男59例,女48例,初診時中位年齡4.8歲(1.2~11.7歲),平均病程1.4年(1.0~2.3年),平均每年發(fā)作次數7.4次(5~11次)。將所有患兒按照簡單隨機化分組方法隨機分為常規(guī)治療組及匹多莫德治療組。常規(guī)治療組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初診時中位年齡4.4歲(1.2~11.7歲);平均病程1.3年(1.0~2.1年);平均每年發(fā)作次數7.6次(5~11次)。匹多莫德治療組51例,其中男29例,女22例;初診時中位年齡5.0歲(1.8~10.9歲);平均病程1.6年(1.3~2.3年);平均每年發(fā)作次數6.8次(5~11次)。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
1.2 治療方法常規(guī)治療組接受抗感染、止咳及祛痰等對癥治療,匹多莫德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口服匹多莫德分散片(太陽石藥業(yè)生產),每次0.4 g,每天1次,6個月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斷自治療結束起1年后對療效進行判斷,記錄各個患兒觀察1年內感冒、支氣管炎及肺炎的發(fā)作次數。根據文獻查閱及疾病治療經驗,設定評判標準為:療程結束后的1年內無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發(fā)作或偶有感冒1次為顯效;療程結束后的1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較治療前減少2次以上,且每個月最多感冒1次,無支氣管炎、肺炎發(fā)生為有效;療程結束后的1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未減少或減少不足2次,或有肺炎發(fā)生為無效。比較常規(guī)治療組及匹多莫德治療組兩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
1.4 統計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應用中位數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感染發(fā)生次數比較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兩組患兒均未觀察到明顯不良反應。兩組治療前感染發(fā)生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常規(guī)治療組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匹多莫德治療組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常規(guī)治療組顯效4例,有效36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71.43%;匹多莫德治療組顯效22例,有效2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高達92.16%。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7.55,<0.05)。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感染發(fā)生次數比較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2],普遍觀點認為本病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外在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等;而發(fā)病內在因素主要與免疫功能紊亂或發(fā)育不成熟[3]、營養(yǎng)物質缺乏及體質狀態(tài)有關[4]。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除常規(guī)的急性期抗感染治療及對癥處理外,如何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增強體質才是治療和減少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關鍵。
小兒由于免疫功能不足而引發(fā)反復呼吸道感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小兒出生后從母體獲得的保護性抗體逐漸減少,而同時其本身的免疫功能又尚未發(fā)育成熟,當暴露于致病原環(huán)境中時,可能引發(fā)反復感染;二是由于小兒呼吸道結構和功能上的不成熟及其特有的生理特點所致,呼吸道是人體最大的與外界接觸的部位,而未能及時有效的建立呼吸道免疫屏障可能易引起反復感染。該兩種原因導致呼吸道感染又可合并繼發(fā)免疫功能低下。有研究[5]認為反復呼吸道感染可導致抑制性T細胞免疫功能缺陷從而使患兒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機體抗病能力降低,因而各種致病菌趁機而入,而呼吸道是各種細菌最易侵入的地方,故提高免疫功能是治療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必要措施。目前反復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就是應用免疫增強劑,目前比較常用的均為生物制劑,包括轉移因子、胸腺肽、丙種球蛋白、卡介菌苗多糖等,具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但這些生物制劑均具有一些不良反應,包括發(fā)熱、皮膚黏膜皮疹、注射部位硬結等,嚴重者還可致肝腎功能損傷[6]。匹多莫德也是免疫促進劑之一,化學名為(R)-3-[(S)-(5-氧-2-吡咯烷基)羰基]-噻唑烷基-4-甲酸,是一種全新的化學合成免疫調節(jié)劑,其結構類似二肽,與大多數免疫調節(jié)劑不同,匹多莫德口服吸收迅速,其藥動學過程符合一室模型,人體口服的生物利用度可高達45%,2h血藥濃度達峰值,與血漿蛋白結合率很低,半衰期為4h,血漿清除率為5L/h,表
觀分布容積為30L,在體內不被代謝,幾乎全部以原形從尿中排出[7]。該藥的免疫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對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和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雙重促進作用,對特異性免疫反應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增強細胞免疫反應。其作為一種人工合成的免疫刺激調節(jié)劑,雖無直接的抗病毒和抗菌活性,但可通過對機體免疫功能的促進發(fā)揮顯著的治療病毒及細菌感染的療效。藥理研究證實,它增強免疫功能的機制主要有以下幾點[8]:(1)促進巨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的吞噬活性,提高其趨化性;(2)激活自然殺傷細胞;(3)促進有絲分裂原引起的淋巴細胞增殖,使免疫功能低下時降低的輔助性T細胞(CD4+)與抑制性T細胞(CD8+)的比值升高恢復正常;(4)通過刺激白細胞介素-2和-干擾素促進細胞免疫反應。本研究中,治療前常規(guī)治療組及匹多莫德治療組每年感染發(fā)作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治療后匹多莫德治療組1年內感染次數均少于常規(guī)治療組,說明其能夠明顯降低感染發(fā)作次數;匹多莫德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2.16%,明顯高于常規(guī)治療組的71.43%,且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未觀察到明顯不良反應,說明其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總之,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多由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引起,在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基礎上聯合匹多莫德治療,可能會明顯改善患兒機體免疫能力,增強其對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并能明顯降低呼吸道感染復發(fā),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1]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581.
[2]董麗,李俐佳.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與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相關性研究[J].山東醫(yī)藥,2011,51(20):80-82.
[3]朱曉萍,尹文艷.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血清免疫蛋白IgG亞類即細胞免疫水平[J].臨床兒科雜志,2010,28(2):135-137.
[4]李麗華,陳小風,楊銘昊.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中西醫(yī)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6(4):422-426.
[5]楊敏.嬰幼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相關多因素的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1,13(7): 385-386.
[6]柴亞軍.淺談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治療[J].中外醫(yī)療,2012,31(11):135.
[7]田新平,曾小峰.新型合成免疫調節(jié)劑-匹多莫德[J].中國新藥雜志,2005,14(1): 111-114.
[8]Giagulli C,Noerder M,Avolio M,et al. Pidotimod promotes functional matu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and displays adjuvant properties at the nasal mucosa level[J].Int Immunopharmacol,2009,9(12):1366-1373.
10.3969/j.issn.1671-0800.2014.11.011
R725.6
A
1671-0800(2014)11-1349-03
325000浙江省溫州,溫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林孟,Email:3231170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