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琴
【摘要】陶行知的“六個解放”,對于小學教學具有很好的普遍指導意義,而對于小學作文教學,也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本文力圖從陶行知“六個解放”的視角,結合小學生的實際,談談小學的作文教學。
【關鍵詞】 “六個解放”;小學;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1946年,陶行知先生在《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一文中提出,要取得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和時間,簡稱“六個解放”。這“六個解放”雖然不是特指小學的作文教學,然而對于今天的小學作文教學來說,卻也不無裨益。
一、解放大腦,使他們善于思考
在以往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常采用的作文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命題???→指導學生???→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整個教學模式,都是在教師所謂的“指導”下完成的,學生都是在被動的情境下完成習作的。現(xiàn)在很多小學生怕寫作文,討厭作文,寫出來的作文沒有新意,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以往的小學作文教學過于機械化。小學生是以感性思維為主,所謂的“技巧”對他們而言是那么的陌生,而習作更多的是自己童真的自然流露。因此,在小學的作文教學中,我們要解放小學生的大腦,沖破作文教學過于理性、機械的樊籬,根據(jù)作文本身的某些規(guī)律和學生的發(fā)展實際,多一點感性認識,少點理性認識,充分挖掘其潛在的創(chuàng)造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有一位父親畫一個圓圈問兒子,這是什么?兒子非常肯定的回答這是“O”(拼音字母),而同樣是這個圓圈,在上一年級前這位父親問同樣的問題時,兒子有 “是太陽、是葡萄、是乒乓球……”各種各樣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錮了孩子的思維,我們的小學作文教學應如何真正地解放孩子們的大腦,這是我們應該積極去反思的。
二、解放雙手,使他們積極能干
我們小學作文教學長期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作文往往與個性、心靈毫不相干,更沒有創(chuàng)意。為了培養(yǎng)學生作文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小學的作文教學中就必須要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在做中學、做中樂、做中寫,積極能干。小學生的動手能力相對較弱,然而這既是他們的劣勢,也是他們的優(yōu)勢,正是由于動手能力較弱,才更容易激發(fā)他們的動手的欲望。學生如果沒有親身體驗的經(jīng)歷,寫出來的文章往往空洞且臉譜化。而只有讓學生用眼看,用耳聽,用手做,用腦想,讓每個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體驗和感受,寫作時就會有自己獨特的作文語言。也只有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感悟,才能寫出充滿生氣、別具一格的作文來。比如,在寫《包餃子》時,我就讓學生自己回家去與父母一起包餃子,讓學生從包餃子過程中豐富了情感體驗,既提高了寫作水平,也提高了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
三、解放眼睛,使他們學會觀察
眼睛,是小學生心靈通往大千世界的橋梁,要讓學生學會觀察,最重要的是教會他們觀察對象和觀察方法。大到自然風光、社會現(xiàn)象,小到人物神態(tài)、動物語言,都可以作為小學生觀察的對象。諸如上文提到,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長于形象思維,在觀察事物中,他們往往見大不見小,更不會小中見大。所以在寫作文時,一般都從直觀、感性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往往不善于對事物作深入的分析和比較,更談不上認識事物本質(zhì)的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事物時,要引導他們運用各種感官來認識客觀事物、抓住特點、抓住關鍵,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方面的訓練,以提高他們觀察的敏銳性和深刻性。我在指導學生寫《小花園》時,不僅要他們觀察樹木花草的形狀、顏色、姿態(tài),還要他們嗅一嗅、摸一摸,睹其物、思其神,這樣寫出來的作文肯定是多姿多彩的。
四、解放嘴巴,使他們善于交談
在平時的接觸中,小學生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活潑調(diào)皮,有的天真率性,有的語無倫次,我們就針對小學生的這種天真率性的語言特點,從嘴上下功夫,進行相應的作文教學。在平時的口語交際中,我要求同學們說話聲音要響亮,口齒清楚,以養(yǎng)成良好的說話習慣,并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注意學生語言的層次性,循序漸進,使他們善于交談,樂于交談。比如,幾個事物或幾次活動時候,我常教學生用上關聯(lián)詞,以便更好敘述,使句子通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把作文教學中的口語的訓練與平時課文教學很好的結合起來。平時我們注意更多的往往是答案的對錯與否,而常常會忽略說話的完整和準確性。所以,解放嘴巴,加強口語的訓練不但要在作文教學中進行,且要滲透到教學、生活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五、解放空間,使他們拓展材源
所謂解放空間,就是讓孩子們?nèi)ソ佑|大自然中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等,讓他們?nèi)ジ惺?、體悟、探尋,到社會中去磨煉。我們都知道,要讓學生知道春天的美麗,最有效的辦法是走出學校,走進大自然,讓他們親身去體會。有一次我布置學生寫春天,我就把他們帶到學校附近的“皇后乳”峰,讓他們親身體驗一下大自然,解放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空間。學生的作文思維空間拓展明顯,作文材源廣泛,有的從動物的角度去寫春天,有的從植物的角度去寫春天,有的從顏色去寫春天,有的從味道去寫春天。
六、解放時間,使他們快樂成長
陶行知曾指出:“要解放孩子們的時間,讓他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睋?jù)最新資料統(tǒng)計,我國小學生平均每天要上10節(jié)課,另外還有2-3小時用來做作業(yè)。再除去正常的吃、喝、拉、撒、睡等時間,孩子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周末本是孩子休息的最佳時間,卻被家長安排進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學生在學校老師支配著他們,回家后家長支配著他們,使他們的身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長遠來講,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我們要徹底解放小學生的時間,讓他們多到大自然的美好風光中來體驗,讓他們多到社會中去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讓他們在愉悅的心境下去完成相應的習作,最終使他們快樂的成長。
總之,課堂教學好比是舞臺,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在小學的作文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動手做、用眼看、動腦想、開口說,給學生以空間和時間,形成開放的動態(tài)式作文教學體系,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周慶元.中學語文教育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王子元.借鑒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實施素質(zhì)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00(9) .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