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娜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農(nóng)村多數(shù)的小學生見識不少,知識面也不窄,但一提到作文,他們還是無從下手,思想上害怕作文,上作文課沒興趣,往往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寫出的好作文沒幾篇。如何讓學生樂寫、善寫呢?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豐富多彩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來源。那么農(nóng)村學生為什么還會感到無事物可寫呢?其實并非無事物可寫,而是自己平時沒有發(fā)現(xiàn),沒有留心,也就是俗話說的“熟視無睹”。作文,貴在真實。只有認真細致地觀察,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致的了解,寫出的文章才會真實感人。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時時處處留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例如:通過觀察母雞下蛋,有學生這樣寫:“……母雞臉漲得通紅,眼睛也閉了起來,尾巴上的羽毛都豎了起來,站直的身子也蹲下了?!尽囊宦暎敖K于生下來了……”寫得很有情趣。如果學生沒有深入觀察,就不能寫得這樣生動具體。還有利用有利的自然環(huán)境如:春天到了,帶孩子們走出教室到小花園尋找春天,感受春風拂面,陽光和煦的明媚春光;下雨了,讓孩子們趴在窗口觀察雨景及行人的反應(yīng);秋游時,讓他們看看秋天的田野,感悟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為了寫好觀察日記,還可以發(fā)動他們搞一些飼養(yǎng)活動,如養(yǎng)蠶,觀察蠶的生長過程;養(yǎng)兔子,觀察它的分娩及喂養(yǎng)小兔的過程;種蒜頭,觀察變化過程。然后,引導他們進行觀察,并在批改后及時加以肯定,使學生感受到樂趣,有了樂趣,才有主動性,而有了主動性,才有創(chuàng)造性。經(jīng)過自己的精心飼養(yǎng)和仔細觀察,他們的觀察日記寫得繪聲繪色,且極具個性。
對于每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學生來說,一切都是新奇的,充滿誘惑力的。學生熱愛生活,注重觀察生活中的細節(jié),就能從生活中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寫作文時,學生手中有素材,就會躍躍欲試、有文可寫。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多數(shù)教師抱怨,農(nóng)村學生閱讀量少,知識、詞匯缺乏,怎么能寫出好文章來呢?我認為作文教學實際上從閱讀課就已經(jīng)開始了,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而其中又有許多經(jīng)典的段落,幾乎所有的寫作方法,表達技巧都蘊含在這精美的文章,精彩的段落里。欣賞經(jīng)典段落時,引導學生熟讀成誦,借鑒課文中典型片斷的寫法,寫一寫生活中的其他內(nèi)容,在模仿中習得方法,獲得能力。例如《桂林山水》中寫漓江水的一個段落:“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他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這段語言優(yōu)美,結(jié)構(gòu)經(jīng)典。我在教學課文后,結(jié)合本地盛產(chǎn)鐵觀音茶的特點,先端出一杯鐵觀音茶,讓學生看一看,聞一聞,品一品,學生在饒有情趣的品茗中感受到茶的綠、香、甜,再讓學生模仿著寫一個片斷,學生自然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用總分結(jié)構(gòu)寫出了茶的綠、香、甜的特點。
教學中多找一些適合學生練筆的語段,多給學生練筆的機會,學生定能筆下生花。
學生天生活潑好動,玩是他們的天性,讓他們在玩中學,玩中體驗寫作的樂趣。例如:活動作文《我的名字我作主》,課一開始,我先后提了兩個問題:一是你喜不喜歡自己的名字,為什么?二是想不想給自己起一個最喜歡的名字,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當然有話可說了。在學生報新名字的時候幾次叫停,讓學生觀察同學說話的神態(tài)等。接著師生同玩點名游戲,游戲中讓學生觀察同學的表情、動作、心理活動等,活動之后,再讓學生把活動的過程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不斷回味活動的樂趣,也就覺得寫得很有意義,為寫提供了依據(jù)。
這樣一節(jié)作文課下來,好的作文就很多了,久而久之學生就不再那么害怕作文了,因為學生經(jīng)歷了活動的全過程,真實體驗了其間的樂趣,有了自己的親身感受,當然有話可說,有感可發(fā),有情可抒,再也不會感到作文是一種痛苦的事。游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寫作素材,又營造了寬松的氛圍,增加了興趣,減少了恐懼感,讓學生樂于寫作。
當然,讓學生樂寫、善寫的方式很多,教師要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訓練,不能給他們壓力。我們不能在學生幼小的心靈埋下這樣一個陰影:“老師,寫作文真難。”而要讓他們說:“我會寫,我愛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