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殊閑
(西華大學(xué),成都 610039)
陳草庵(約1247—?),本名陳英,字彥卿,號草庵。[1]其生平事履,《元史》、《錄鬼簿》等無載。張養(yǎng)浩《歸田類稿》有《甘肅行省創(chuàng)建來遠(yuǎn)樓記》[2]及《析津陳氏先塋碑銘》[3]兩文。據(jù)趙義山先生考證,這兩篇文章披露了陳英很多信息。[4]其中《析津陳氏先塋碑銘》一文,曾引陳英的仕履自述:“不佞起寒微,叨仕中外,職風(fēng)紀(jì)者九:內(nèi)焉,監(jiān)察御史;外焉:僉按察司事河?xùn)|,副廉訪使山東、陜西、河北,使行中書左丞則云南、山南、浙西,行臺侍御史則江南。職民者六:在沅為判官,在泉為治中,刺雄、孟州二,兩尹平陽、潭州。職簿領(lǐng),則入省為都事右司,大都路為知事,兵馬都指揮司為都目。奉使宣撫,則江右、閩中,恭行省政,則甘肅、河南,肇釋褐凡卅?!盵5]由此自述可知,陳草庵在中央和地方(特別是地方)長期為官,時間長達(dá)30年,走過的地方幾乎遍半個中國,可謂閱歷豐富。這樣一位官場達(dá)人,其人生的感悟一定非常深刻。遺憾的是,陳草庵詩文無存(《全元文》及諸種《元詩選》都未有),僅留下26首[山坡羊]小令。查閱相關(guān)文獻可知,目前學(xué)界尚未對陳草庵的這些散曲作全面的研究,僅有趙義山先生的《元散曲通論》有千字左右的概述。
通覽陳草庵的這些散曲,幾乎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勸諭”,通篇充滿了布道超度的哲思睿智。故本文以“勸諭”為關(guān)鍵詞,欲對其散曲作一初探。
皇甫謐《高士傳·壤父》有云:“壤父者,堯時人也。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余而擊壤于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栏冈?‘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盵6]“帝堯之世”被稱為開明之世,是后世文人的共同理想。這種理想就是使老百姓安居樂業(yè),這也是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7]的政治理想。陳草庵有散曲云:
堯民堪訝,朱陳婚嫁,柴門斜搭葫蘆架。沸池蛙,噪林鴉,牧笛聲里牛羊下,茅舍竹籬三兩家。民,田種多;官,差稅寡。*本文所引陳草庵散曲,如未特別注明,皆據(jù)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版。
堯時之民的生活令人驚嘆,訝,即驚奇,驚嘆之意。朱陳為古村名。白居易有《朱陳村》詩:“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h遠(yuǎn)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yè),頭白不出門。生為陳村民,死為陳村塵。田中老與幼,相見何欣欣!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其村唯朱陳二姓而已。親疎居有族,少長游有群。黃雞與白酒,歡會不隔旬。生者不遠(yuǎn)別,嫁娶先近鄰。死者不遠(yuǎn)葬,墳?zāi)苟噙v村。既安生與死,不苦形與神。所以多壽考,往往見玄孫。我生禮義鄉(xiāng),少小孤且貧;徒學(xué)辨是非,秖自取辛勤。世法貴名教,士人重冠婚;以此自桎梏,信為大謬人。十歲解讀書,十五能屬文。二十舉秀才,三十為諫臣。下有妻子累,上有君親恩。承家與事國,望此不肖身。憶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適楚,羸馬四經(jīng)秦。晝行有饑色,夜寢無安魂。東西不暫住,來往若浮云。離亂失故鄉(xiāng),骨肉多分;江南與江北,各有平生親。平生終日別,逝者來年聞;朝憂臥至暮,夕哭坐達(dá)晨。悲火燒心曲,愁霜侵鬢根。一生苦如此,長羨陳村民!”[8]朱陳村的古樸寧靜與當(dāng)下的勞頓形役形成鮮明對比。“柴門斜搭葫蘆架。沸池蛙,噪林鴉,牧笛聲里牛羊下,茅舍竹籬三兩家。民,田種多;官,差稅寡”,這不就是朱陳村的元代版嗎?不就是皇甫謐筆下的帝堯之世嗎?聯(lián)系白居易浩嘆的“東西不暫住,來往若浮云”,“牧笛聲里牛羊下”的自然淳樸,的確令人向往。
人生在世,命運難以逆料。陳草庵以蕭何、韓信故事,勸諭世人:
天于人樂,天于人禍,不知此個心何若?嘆蕭何,反調(diào)唆,未央宮羅惹韓侯過。千古史書難改抹,成,也是他;敗,也是他。
韓信和蕭何都是輔佐劉邦成就大業(yè)的功臣,但最終的命運卻有霄壤之別,這其中,蕭何對韓信的“薦”(推薦)與“間”(離間),對韓信命運的改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此,陳草庵不禁感嘆道:“天于人樂,天于人禍,不知此個心何若?”人之巨大的禍福反差,世事難測,命運多變,情何以堪?人何以堪?
感嘆歷史人物是一回事,回首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陳草庵也有難言之隱痛:
紅塵千丈,風(fēng)波一樣,利名人一似風(fēng)魔障。恰余杭,又燉煌,云南蜀海黃茅瘴,暮宿曉行一世妝。錢,金數(shù)兩;名,紙半張。
紅塵世界的名利人確如風(fēng)魔一樣,陳草庵以自己的人生仕履為例,即所謂的“恰余杭,又燉煌,云南蜀海黃茅瘴”,從早到晚忙碌營營,他以“暮宿曉行一世妝”喻之。這里的“妝”字非常值得玩味,有人認(rèn)為應(yīng)該作“撞”解[9],其實,理解為“裝”更貼切一些。人在官場人海,多有身不由己之苦,于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裝”,也即所謂的“帶著面具”。但這種“裝”的結(jié)果怎樣呢?陳草庵自嘲說:“錢,金數(shù)兩;名,紙半張?!边@等收獲似不能償還自己長年累月的“付出”——裝。所以,在人生的邊上,歷盡歲月的滄桑,陳草庵似有大徹大悟:“暮宿曉行一世妝”有啥意義!
乾坤兩卦是天地、陽陰、男女、奇偶、清濁、君臣、父子等的象征?!吨芤住は缔o上》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構(gòu)成世界萬事萬物的對立二元,它們可以無限向外延伸。陳草庵的一首散曲這樣評說:
爭夸聰慧,爭夸手藝,乾坤一渾清濁氣。察其實,不能知,時間難辨魚龍輩。只到禹門三月里,龍,也認(rèn)得;魚,也認(rèn)得。
俗語云:魚龍混雜,魚龍難辨。世界本是陰陽二氣之交合?!独献印氛f:“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盵10]《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盵11]而在人的現(xiàn)實世界,各種陰陽的現(xiàn)象雜然互陳。古人認(rèn)為,清氣為陽,濁氣為陰。陰陽濁清的延伸就是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等等。陳草庵認(rèn)為,現(xiàn)實世界有人自夸聰慧,自夸手藝,究其實,難以甄別,就如同是魚還是龍,莫得真?zhèn)蚊鞅?。只有到禹門也就是龍門去,才能分判?,F(xiàn)實世界的“聰慧”與“手藝”,其實僅是一種比喻,類似的“夸夸其談”和“自說自話”是常見的。陳草庵的散曲無非是要提醒人們善于甄別,莫要盲信盲從。
人生充滿了無奈,沒有必要過于較真,是非本難以厘定,爭是非就是自找痛苦。陳草庵說:
伏低伏弱,裝呆裝落,是非猶自來著莫。任從他,待如何?天公尚有妨農(nóng)過。蠶怕雨寒苗怕火。陰,也是錯;晴,也是錯。
伏低伏弱,就是伏低做小,伏通服。裝呆裝落,即裝癡作呆。“是非猶自來著莫”,《雍熙樂府》作“是非多由自家招”[12]??梢?所謂的“是非”,大多是庸人自擾。爭是非,就是在給自己找麻煩。與其要弄明白,不如“任從他,待如何”。陳草庵以“天公尚有妨農(nóng)過”為喻。天公不作美,僅以“蠶怕雨寒苗怕火”即可為例。蠶是一種嬌嫩的動物,怕雨寒,王建《田家留客》詩云:“不嫌田家破門戶,蠶房新泥無風(fēng)土?!盵13]耿湋《贈田家翁》詩云:“蠶屋朝寒閉,田家晝雨閑?!盵14]而禾苗最怕驕陽,所以,“陰,也是錯;晴,也是錯”。陰陽與是非,實難以厘定論衡,所以,最好就別去較真。
功名利祿是人之所欲,追逐功名利祿是不少人樂此不疲的“事業(yè)”。但在這條功名利祿的大道上,不知多少人折戟沉沙。陳草庵告誡世人:
身無所干,心無所患,一生不到風(fēng)波岸。祿休干,貴休攀,功名縱得皆虛幻。浮世落花空過眼,官,也夢間;私,也夢間。
一個人無所事事,心里沒有裝著太多的牽掛憂患,他一生都不會卷入是非風(fēng)波的漩渦?!肚f子·刻意》云:“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盵15]“浮世”、“浮生”一如落花之無情和平淡。明乎此,那官家、私家都不是浮云夢魘嗎?有鑒于此,陳草庵勸諭世人要甘于清貧:
林泉高攀,齏鹽貧過,官囚身慮皆參破。富如何?貴如何?閑中自有閑中樂。天地一壺寬又闊,東,也在我;西,也在我。
“林泉”是閑散的代名詞,“齏”為切成細(xì)末的腌菜,借指清貧的生活。這樣的生活自然是“閑中自有閑中樂”。富貴有什么好?官場好比囚牢,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沒有自由可言?!疤斓匾粔亍笔堑兰宜^的仙境,劉禹錫《尋汪道士不遇》有云:“仙子?xùn)|南秀,泠然善馭風(fēng)。笙歌五云里,天地一壺中。受箓金華洞,焚香玉帶宮。我來君閉戶,應(yīng)是向崆峒?!盵16]沒有官場的羈絆,天地任我馳騁,“東,也在我;西,也在我”,東西都在我掌控之中,好不自在快活。這種徹悟,實在是源于陳草庵對人生幻誕的感受:
繁華般弄,豪杰陪奉,一杯未盡笙歌送。恰成功,早無蹤,似昨宵一枕南柯夢。人世枉將花月寵,春,也是空;秋,也是空。
人生的繁華春景,恰似南柯一夢。但生活中偏有人無法看透這喧囂背后的凄涼和成功之后的落寞,以為春花秋月是恒久之象,故人之悲情、悲劇便由此而發(fā)生。
滾滾紅塵,有太多的誘惑和追逐,且看:
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路迢遙,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
從晨到昏,雞鴉爭鳴聒噪,鬧鬧嚷嚷,你方唱罷我登場,都在功名道上掙扎??上?人生苦短,生命有限,喧囂的塵世笑看這些匆匆的過客:“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睏钌鞯倪@首《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確實與陳草庵的散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17]
山,依舊好;人,憔悴了,不就是人生與自然的巨大反差嗎?越過歲月的印痕,回首瞭望,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人生一世,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是非、榮辱、順逆等,陳草庵告誡世人要以和順的心態(tài)面對:
休爭閑氣,休生不義,終身孝悌心休退。去他疑,掩人非,得官休倚官之勢,家富莫驕貧莫恥。天,也順你;人,也順你。
“閑氣”、“不義”這些不好的東西不要去滋生蔓延,“孝悌”這樣的良好品性要保持。少懷疑他人,少議論他人的是非,當(dāng)官不要依仗官勢,家富不要炫耀,家貧莫要自卑。如能做到這些,則天順人順萬事順,這種心態(tài)無疑是健康的,積極的,少樹敵,多自安,故能順?biāo)臁?/p>
和順的心態(tài)在為官中猶能見其情:
三閭當(dāng)日,一身辭世,此心倒大無縈系。淈其泥,啜其醨,何須自苦風(fēng)波際?泉下子房和范蠡,清,也笑你;醒,也笑你。
屈原的執(zhí)著較真,并不被陳草庵認(rèn)可。官場本非凈土,何苦自討苦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呢?《漁父》云: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fù)與言。[18]
漁父的話有一個關(guān)鍵詞,這就是“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屈原的悲劇在于他要執(zhí)著于他的“獨”:“獨清”、“獨醒”,最后是“獨守”、“孤獨”。陳草庵深受漁父的影響,感嘆屈原“何須自苦風(fēng)波際”。他推崇張良和范蠡的智慧,他們急流勇退的超脫,使他們避免了人生的悲劇。
人生的許多煩惱、痛苦和災(zāi)禍,大都源于不安分,不知命。陳草庵看透了人生的無常和無奈,勸諭世人:
生涯雖舊,衣食足夠,區(qū)區(qū)自要尋生受。一身憂,一心愁,身心常在他人彀。天道若能隨分守,身,也自由;心,也自由。
人在世上,當(dāng)然要為衣食生存奔波,但這種奔波要有一個度,或者說對自己的能力、命理要有一個客觀認(rèn)識。但人生更多時候是身不由己。一生苦心經(jīng)營,一心銳意進取,往往落入別人彀中,所謂的“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陳草庵告誡世人要安分守己:
江山如畫,茅檐低廈,婦蠶繅婢織紅奴耕稼。務(wù)桑麻,捕魚蝦,漁樵見了無別話,三國鼎分牛繼馬。興,休羨他;亡,休羨他。
這首散曲的前部分就是一幅農(nóng)村的生產(chǎn)生活圖畫,它和諧安寧、幸福溫馨,與所謂的國家社稷、政權(quán)更替了不相涉。在作者眼里,三國紛爭,江山易姓(所謂“牛繼馬”)與下層百姓沒有多大關(guān)系,故興也好,亡也好,不用羨它。這幅鄉(xiāng)村的生活圖讓人想起辛棄疾的《清平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看剝蓮蓬?!盵19]陳草庵的描寫或借鑒此首作品。
陳草庵對這種田園的淡靜生活非常向往,他再次發(fā)出這樣的慨嘆:
塵心撇下,虛名不掛,種園桑棗團茅廈。笑喧嘩,醉麻查,悶來閑訪漁樵話,高臥綠陰清味雅。栽,三徑花;看,一段瓜。
“塵心”,就是布滿灰塵之世俗心,也即機心。把塵心放下,把虛名放下,踏踏實實過自己的淡靜生活:在自己的茅屋周圍種滿桑棗,開心地笑,無拘無束地大聲講話,隨心所欲地開懷暢飲醉一場,閑來沒事,就找漁翁樵夫拉拉家常,在綠陰叢中酣睡。滿眼是花,滿目是瓜。這種清雅生活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公道良心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砝碼,也是傳家護家的道德基因?!吨芤住吩?“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0]《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21]陳草庵則用散曲的形式,表達(dá)了他的富貴觀:
青霄有路,黃金無數(shù),勸君萬事從寬恕。富之馀,貴也馀,望將后代兒孫護。富貴不依公道取,兒,也受苦;孫,也受苦。
“青霄有路”,意為平步青云之路是有路徑可求取的,而世上黃金山積海藏,但對我們個人而言,這些富貴之路需要得之有道,取之有理。不義之財,無功之祿,切不可妄加攫取,否則就是斷子孫之路,絕后世之徑。所以,他奉勸世人“萬事從寬恕”,不要太過計較自己的個人利益,要給后人留點余慶。陳草庵這樣勸諭世人:
陰隨陰報,陽隨陽報。不以其道成家道,枉劬勞,不堅牢,錢財人口皆兇兆。一旦禍生福怎消?人,也散了,財,也散了。
無論“陰報”還是“陽報”,說穿了都是“自報”。不通過正當(dāng)途徑得到的“家道”也即“家業(yè)”,隨時有傾覆的危險,因為它“不堅牢”。到時候,人財兩空,殃禍連連。
與人方便其實就是與人為善,如果一個人太過吝嗇、傲慢,則可能給自己帶來禍害。陳草庵說:
須教人倦,須教人怨,臨危不與人方便。吃腥膻,著新鮮,一朝報應(yīng)天公變。行止不依他在先,饑,也怨天;寒,也怨天。
“臨危不與人方便”的結(jié)果就是讓人怨倦。你吃香喝辣(腥膻),著絲裹緞(新鮮),卻不肯施舍救濟他人,或者說只允許你花天酒地,卻不給別人最低的生存方便,那“好景不長”、“好事難久”也就不足為奇了。所謂的“行止不依他在先”,就是說這種變故非突然而至,非無原無委。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盵22]又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盵23]所以,一切禍患都是有根源的,陳草庵給了我們形象的揭示。
“臨危不與人方便”是陳草庵常掛在嘴邊的警誡,在另一首散曲中也有同樣的表述:
新修宅院,多開門面,要圖久遠(yuǎn)兒孫佃。恣專權(quán),橫堆錢,更臨危不與人方便。一日過深業(yè)滿貫,天,也降愆;人,也做冤。
“業(yè)滿貫”,也即“孽滿貫”。專權(quán)、堆錢,加上“臨危不與人方便”,自然要遭天愆人怨。
功名對一個人來說是重要的,但再重要的事情也得有一個度,所謂急流勇退,所謂見好就收,說的正是一種“度”。陳草庵是一個熟諳官場的智者,他這樣勸慰世人:
官資新受,功名將就,折腰為在兒曹彀。賦歸休,便抽頭,黃花恰正開時候?;h下自教巾漉酒,功,也罷手;名,也罷手。
“功名將就”,道出了陳草庵的官場智慧。老子說:“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盵24]貪欲是一切禍患的根源,人要善于知足才會常樂,不知足必定要給自己惹禍。為官之道,理在其中。
與及時行樂相聯(lián)系的就是遠(yuǎn)離政治,莫談國是。陳草庵說:
風(fēng)波實怕,唇舌休掛,鶴長鳧短天生下。勸漁家,共樵家,從今莫講賢愚話。得道多助失道寡,賢,也在他;愚,也在他。
《莊子·駢拇》云:“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盵25]以鳧脛短,鶴脛長為喻,陳草庵是想告訴世人,世界上存在的事情,都有它的合理性,作為漁樵之類的普通百姓,少去議論政事。《孟子·公孫丑下》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6]他用這一方式勸諭世人,凡事都有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和發(fā)展規(guī)律,賢王愚君,自有其“天數(shù)”,不必勞煩“漁樵”之輩的唇舌。其實,這里所謂的“漁樵”也僅是一種比喻,并非單指“漁樵”,它代指君王之外的一切階層。莫談國是的原則是他們所應(yīng)共同遵守的。
陳草庵一方面告誡世人不要追逐功名,耽于繁華,一方面又告訴世人要及時行樂:
有錢有物,無憂無慮,賞心樂事休辜負(fù)。百年虛,七旬疏,饒君更比石崇富。合眼一朝天數(shù)足,金,也換主;銀,也換主。
石崇是晉代富翁,《晉書》云其“財產(chǎn)豐積,室宇宏麗。后房百數(shù),皆曳紈繡,珥金翠。絲竹盡當(dāng)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盵27]在陳草庵看來,即使你比石崇更富,但人之天命有數(shù),“人生七十古來稀”,面對屈指可數(shù)的有限時光,還真應(yīng)該“賞心樂事休辜負(fù)”,無憂無慮快活每一天。
時光荏苒,容顏易衰,陳草庵有一首散曲就贊美青春,贊美青春的放縱:
風(fēng)波時候,休教遙受,少年場上堪馳驟。酒盈甌,錦纏頭,休令人老花殘候,花退落紅人皓首?;?也自羞;人,也自羞。
“少年場上堪馳驟”道出了作者的心愿,趁年輕不妨“瘋狂”一下,所謂的“酒盈甌,錦纏頭”,莫待“花退落紅人皓首”,徒傷悲。
再看陳草庵的另一首散曲:
花開花謝,燈明燈滅,百年夢覺莊周蝶。興時節(jié),快活些,明朝綠鬢添霜雪,石氏鄧通今謾說。人,不見也;錢,不見也。
該曲以莊周夢蝶和石崇、鄧通的典故告誡世人,人生短促,一切物質(zhì)財富都會隨著生命的消解而化為泡影。因此,要把握當(dāng)下,多尋快樂。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28],人生之憂愁,從何而起,從何而滅,真是一道永恒的難題。但有一種東西,可以讓人暫時忘卻憂愁,獲得釋懷,這就是酒?!皩飘?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盵29]魏武帝的吟唱,千古傳誦。陳草庵有散曲如是播揚:
愁眉緊皺,仙方可救,劉伶對面親傳授。滿懷憂,一時愁,錦封未拆香先透,物換 不如人世有。朝,也媚酒;昏,也媚酒。
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文人謳歌美酒,無數(shù)的文人從美酒中發(fā)現(xiàn)人生的真諦,創(chuàng)作出曠世的奇作。李白嗜酒,曾言:“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盵30]酒中之趣是酒外之人無法理喻的,所以,李白干脆放言“勿為醒者傳”??此啤熬圃挕?但實則是身處紅塵之人的絕妙慰己良方,陳草庵將之概括為“物換不如人世有”。蘇軾不善飲酒,但喜歡喝酒,喜歡陪朋友喝酒,喜歡自己釀酒,他曾有一段精彩的酒中自白:“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游?!盵31]這或許就是李白“勿為醒者傳”的秘笈吧。
古人常將詩酒歌舞連用,從詩歌的起源來說,最早的詩歌確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言酒,自然少不了歌舞,陳草庵這樣描述道:
風(fēng)流人坐,玻璃盞大,采蓮學(xué)舞新曲破。飲時歌,醉時魔,眼前多少秋毫末,人世是非將就我。高,也亦可;低,也亦可。
風(fēng)流人、玻璃盞、采蓮新曲、醉歌狂舞,這是一幅時尚達(dá)人的生活圖譜。在這種癲狂的時刻,人間細(xì)碎的煩惱,是非善惡,統(tǒng)統(tǒng)都拋在腦后??煲馊松?正在于此。
古人的“醉”,不少時候并非自己的貪杯,而是有不得已的心事和情志,所以,“醉”是表象,“苦悶”是內(nèi)核,陳草庵以陶淵明和陳摶為喻:
淵明圖醉,陳摶貪睡,此時人不解當(dāng)時意。志相違,事難隨,不由他醉了齁睡,今日世途非向日。賢,誰問你?愚,誰問你?
陶淵明生活在一個污濁和動蕩的時代,“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讓他對酒有一種特別的偏嗜,其集中單《飲酒》詩就有二十首,其他諸如《述酒》、《止酒》及詩中言酒之作更多。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2]的真意遠(yuǎn)境,吸引了后世無數(shù)的人。有人統(tǒng)計,僅《全元散曲》中就有“五十多位曲家在二百多首作品中提及陶淵明和他的歸隱生活”[33],陳摶為北宋著名隱士,《宋史》云:“陳摶,字圖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歲,戲渦水岸側(cè),有青衣媼乳之,自是聰悟日益。及長,讀經(jīng)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以詩名。后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自言嘗遇孫君仿、獐皮處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語摶曰:‘武當(dāng)山九室?guī)r可以隱居?!瘬煌鶙伞R蚍獗俟葰v二十余年,但日飲酒數(shù)杯。移居華山云臺觀,又止少華石室。每寢處,多百余日不起?!盵34]陳摶隱逸的故事后世傳頌,以至馬致遠(yuǎn)以其故事為藍(lán)本創(chuàng)作了一部耐人尋味的神仙道化戲《陳摶高臥》。在陳草庵的眼里,陶淵明與陳摶之所以“圖醉”、“貪睡”,是因為“志相違,事難隨”。因此,只能善待自己。
作為一個有二品官銜在官場打拚大半生的文人,陳草庵已看破紅塵。在他存世不多的散曲中,透露出濃濃的嘆世傷感情懷。這些散曲,有他的社會夢想,更有他人生苦旅中的穎悟。它感嘆人生如夢、乾坤清濁,他勸諭世人要退守雌讓、淡泊功名、和順心態(tài)、安分隨緣……無奈中,他也告誡世人需及時行樂,甚至借酒澆愁。這些勸諭有的看似矛盾,其實,這些矛盾正是作者浮世中矛盾心態(tài)的真實反映。人生是一道難解的方程式,榮辱、福禍、是非、賢愚、成敗等等,難以確解,只有參考答案,沒有標(biāo)準(zhǔn)答案。陳草庵以散曲形式為我們所作的描摹,可視為一種參考答案。
參考文獻:
[1][4] 趙義山.元散曲家陳草庵、鮮于必仁考略[J].文學(xué)遺產(chǎn),1993,(3).
[2][3][5] 張養(yǎng)浩.歸田類稿[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Z]:卷五.
[6] 皇甫謐.高士傳[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Z]:卷上.
[7][10][22][23][24] 老子.老子今注今譯[M]. 陳鼓應(yīng),譯注.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291,233,118,86,245.
[8] 白居易.白居易集[M]. 顧學(xué)頡,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184.
[9] 徐征,張月中,等.全元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7310.
[11][15][25] 莊子·莊子淺注[M].曹礎(chǔ)基,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323,229,123.
[12] 隋樹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華書局,1964:144.
[13][14][16] 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3370,2974,4049.
[17]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4:823.
[18] 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79-181.
[19] 辛棄疾.辛棄疾全集[M]. 徐漢明,???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4:206.
[20] 陳鼓應(yīng),趙建偉.周易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44.
[21][26] 孟子.孟子譯注[M]. 楊伯峻,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265,86.
[27] 房玄齡,等.石苞傳[A].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656.
[28][29][32]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333,349,998.
[30] 李白.李白集校注[M]. 瞿蛻園,朱金城,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332.
[31] 蘇軾.蘇軾文集[M].茅維,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345.
[33] 郭小轉(zhuǎn).重論元散曲中的隱逸情結(jié)——從民族文化交融角度說開去[J].貴州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11,(2).
[34] 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9: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