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娟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全體語文教師進行同課異構,教學內容為蘇教版五下的一篇課文——《二泉映月》。回顧課堂,現(xiàn)整理如下:
教師播放《二泉映月》選段,學生欣賞。
師:這首曲子很長,這只是其中的一段,從中,你聽出了什么?
生答:凄慘、悲傷、平和、憤恨、控訴等。
師:是啊,溫柔、凄苦、憤恨、寧靜、不安……種種的情感交織在一起,沖擊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課文有一個自然段介紹了這首曲子,能找出來嗎?
生:第五自然段。
師:好,讀讀這個自然段,用曲線畫出描寫琴聲的句子。
師:琴由心生,這琴聲的變化,其實就是阿炳內心情懷的變化。再來讀讀這個自然段,你能讀懂阿炳的內心嗎?
生:起初,琴聲委婉連綿,這是阿炳在贊嘆……懷念……思索……樂曲的高潮部分,表達了……抗爭,抒發(fā)了……向往。樂曲在結束時,阿炳在表達內心的愛,他愛……,愛……。
師板書:懷念抗爭愛。曲由心生,這“心”又由何而生呢?
生:這心是由他經歷過的人和事而生的。
師:是啊,有人曾這樣評價《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夜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師板書:坎坷的一生,什么是坎坷?
師:那阿炳經歷的是怎樣坎坷的一生呢?大家來交流交流你查閱到的資料。
學生交流資料,了解阿炳凄慘的身世、橫溢的才情、過往的荒唐。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阿炳自雙目失明后,好像一下子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在所有的資料中,對于他賣藝度日生活的記載都是大片大片的空白。現(xiàn)在,就讓我們展開想象,回到阿炳那賣藝度日的艱難歲月,將他經歷的種種不幸寫下來,填補這片空白。
師:在同學們的想象中,阿炳賣藝度日的生活一定是卑微的、不堪的,其實,阿炳從未卑躬屈膝過,他的背雖然因失明而佝僂著,但他的頭總是微微昂起;他的衣服雖然是破舊的,但總是洗過、補過。所以,阿炳的每一曲吟唱都讓人感受到一顆剛直頑強的心靈。正如文章第三自然段說的——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學生再讀第五自然段中描寫《二泉映月》的文字。
師:阿炳還愛那什么呢?
生:愛那曾經的坎坷生活。
師:為什么?
生:經歷了坎坷,才更懂得珍惜。
師:是啊,苦難是一種財富,可以鍛煉人的意志。正是這樣的坎坷生活,讓阿炳的內心擁有如斯的情懷,讓阿炳創(chuàng)作出了這享譽樂壇的《二泉映月》。
無巧不成書,在這個反思的日子里,又有幸聆聽了沈榮老師“三得閱讀”的教學主張?!暗靡狻薄ⅰ暗醚浴?、“得法”,為我們指明了閱讀教學應有的價值取向,筆者頗為贊同。反思《二泉映月》的教學,筆者不禁自問:我的學生“得意”了嗎?“得言”了嗎?“得法”了嗎?
一、學生“得意”否?然也
沈榮老師說,“意”,是指文本的言語內容?!暗靡狻保\統(tǒng)地說,是指讀懂文本寫了什么,也即理解詞、句、段、篇的內容。
眾所周知,《二泉映月》是一首享譽樂壇的二胡名曲,課文記敘了這首曲子的形成過程,課文第五自然段再現(xiàn)了曲子的豐富內涵。筆者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讓學生感受《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由欣賞樂曲初步感知,到品讀文中現(xiàn)成的文字描述,即課文第五自然段,知道曲由心生,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懷。這還只是蜻蜓點水的感知。曲由心生,那心又由何而生?如果不是那樣坎坷的人生經歷,能有這時而激烈時而隱忍的阿炳嗎?能有這由委婉連綿到跌宕起伏、步步高昂,又回歸舒緩、恬靜的《二泉映月》嗎?學生對阿炳坎坷經歷的了解、想象、交流、深入,慢慢還原了那個真實完滿的阿炳,也真正走進了阿炳的內心,真正懂得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至此,已然“得意”。
二、學生“得言”否?非也
沈榮老師說,“言”,是指文本的言語形式。所謂“得言”,粗略地說,一是指理解文本是怎么表達的,二是指積累內化、模仿遷移文本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言語形式。對照自己的課堂,很遺憾,只注重了言語內容的理解,卻忽視了言語的表達形式。
回歸文本,是否有讓學生“得言”的著眼點呢?從字詞上來看,“月光如銀”、“月光似水”、“靜影沉璧”三個詞就是一個著眼點——比喻式的詞語。像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如恩重如山、冷若冰霜、風燭殘年、揮汗如雨……若以此為著眼點,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積累。從段的表達上看,第五自然段中“琴聲”和“心聲”交替出現(xiàn)的寫法,也是一個著眼點。
三、學生“得法”否?似是而非也
沈榮老師說,“法”是學習方法。所謂“得法”,是指在“得意”過程中學習“得意”之法,在“得言”過程中學習“得言”之法。換句話說,就是在指導學生“學會”的同時還要指導他們“會學”。
反思本課教學,似乎有一處“得法”之所,即在學生交流了阿炳坎坷的人生經歷后,筆者總結:“能在預習時查閱與課文相關的人或事的資料,可以讓你的學習更深更廣,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北菊n安排在第三單元,而在前面兩個單元中,有兩次在課后練習中提出要求,要查找資料,并整理交流。因此,對五年級學生來說,得“收集整理運用信息”之法,是毋庸置疑的。這樣說來,本課中,“得法”一條,似乎也已達到。
接下來的教學之路該朝向哪里,筆者已然明了。路途定是荊棘叢生,卻不能阻擋思索前進的腳步,相信,筆者也能像阿炳那樣,走過抗爭和迷惘,走向平和和明了……endprint